[返回四川风情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走过斑驳的会津古城垣,探秘泸州久远的筑城史

送交者: 炫笔伏逼[♂☆★★★不闻风知★★★☆♂] 于 2024-01-16 22:18 已读 2624 次 1赞  

炫笔伏逼的个人频道

+关注


江阳沽酒客按:本文参考资料包括《泸州志》《泸县志》及泸州部分文史资料整理而成,由于笔者资料有限,水平不高,欢迎指正讨论。感谢本文部分图片提供者泸州民俗摄影师明天老师。


泸州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它具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光辉历史,在川南,在全蜀,有其古老城堡的巍然形象。“筑城”、原是军事学上的一个名词。根据民国时期“国防部军训总监”出版的,为其各级军事学校必读的教程之一的《筑城学》,分项讲述了世界和中国“筑城运动”的渊源和发展。


该书指出:中国开始修筑城堡,始于公元前的二十世纪。当时修筑城堡,是为了豢养打猎捕回的野兽,抵御自然灾害,抵抗外来部落的进攻。其筑城形式,从围栏高垒、发展到城堞、城堡、这种坚固的城堡,都是经过了较长时期的发展,而逐步先过渡到我们至今还能看到的定型结构。



中国定型城堡,是在商末到西周之间形成的。在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砖石城堡已经遍布中原地区。当时五霸七雄的首都,及其分散在国内的许多军事要塞,居民集中点,都修筑了高大而坚固的城墙,且筑城技术已趋完善。


泸州城堡的建筑,早在巴蜀时期的“雒江亭”和“泸江亭”就已开始。当时,泸州虽然还未正式建县,但“亭”即有以后清代时期“厅”的行政建制规模和级别,它的治所,为了便于适应当时巴蜀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这里必然也会以巴蜀首都的城池建筑为借鉴,修筑泥石城墙。这为西汉初期的“江阳侯国”首都,和以后县、郡、州、府司、道的设置,奠下了基础。


“江阳候国”以后的泸州城堡(关于江阳候国仍然有争议,继续研究中),在隋、唐时期,仍沿汉以来的旧貌,面积和位置,均局限于宝山(也就是今日的忠山)脚下,前沿以今枇杷沟、钟鼓楼、韩家山、朱家山、曾家山一带为线,圈延至凤凰山、三官祠、大山坪一带为止,环绕宝山山麓构成半弧形。


城外是一片广阔的临江沙洲和低矮的小丘地带。据《候国春秋》(清王敏琦)载:“苏嘉中元二年,以王都为鉴,率众数万人,兴土木,建民房,据要冲,筑城堞,增墙围五万六千九百七十八丈,高达三十有余尺。历七年告竣”。



这是修筑泸州古城的明确记载。然而,还应注意的是引文“增墙围五万六千九百七十八丈”中的“增”字。它说明在苏嘉动工修建江阳城堡之前,已经有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原始土城。这次再经过苏嘉的动工修建,才以崭新的面貌和巍峨雄伟的形象,矗立在这块“蜀南边陲重镇”的土地上。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因历代兵事的破坏,泸州旧城楼堞多有毁损。至宋、元、明三朝,又分别由孙羲叟、魏了翁、曹致大、黎伯登、罗安、何纶等守牧,先后予以修复和扩建。直到清末民初,泸州城垣始具解放时的规模。



即从原有的枇杷沟、钟鼓楼、韩家山,扩展至今会津门、东门口、凝光门、南门一线,比汉唐时期原有城垣范围,增大了两倍多。


明清代,只是因为随着商业社会经营的需要,拓宽街道,加固城楼,新修部分房屋在靠近城垣和临江的一带地方,先后开拓荒地,新建或增建房屋,用以接待长沱两江来此停航,转运货物的船只。


于是,商店汇集,形成热闹繁华的大河街、小河街等街区。使泸州城垣的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在明代中叶,泸州城已成为全国33个商业城市之一。



江阳沽酒客按:明朝33商业都会实际上是指三十三个钞关,钞关是明代征收内地关税的税关之一。也就是在重要商业城市和交通要道的税卡,数目实际上也是在变化的。包括漷县关(正统十一年移至河西务)、临清关、济宁关、徐州关、淮安关(在今江苏淮安)、扬州关(在今江苏江都县)、上新河关(在今南京)。景泰、成化年间,又在长江、淮水和江南运河沿线设置金沙洲关(在今湖北武昌西南)、九江关、正阳关(在今安徽寿县)、浒墅关(又名苏州关,在今苏州许关镇)、北新关(在今浙江杭州)。钞关几经裁革,万历六年(1578),尚存河西务、临清、九江、浒墅、淮安、扬州、杭州七关;崇祯时,又在芜湖设立钞关。所以可以看出泸州当时跟这些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可以比美。


在泸州筑城史上,可能存在着一种记载和认识上的讹误。这种讹误,一是出于《泸县志》上所载“城郭”部份、对于泸州城修建的原始,没有明确和系统的说明,仅仅根据某一《修城碑记》,便定为泸州古城修建的唯一史料;


二是一部分读者,对这《修城碑记》的文字,在理解上有偏差。或者未经亲身考证,当作茶余酒后谈料,只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盖了“庐山真面目”。


三是部分人认为泸州在宋以前蛮夷荒芜,对江阳候国诸多存疑,不可能修建城邦。


这便造成“泸州城在宋朝才开始修建”的未必严谨的论断,无形中使泸州的文化史倒退了一千年。



现就《泸州志》上所载明代大学士李东阳的《修城碑记>,作为探索史实的依据之以便更好地正本清源,纠正讹误,更新观念,让后世人们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个清楚和正确的认识。


当然笔者毕竟手头资料有限,也不算什么学者专家,可能提出的研究方向也有偏差,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共同探讨。文中文言我进行个别的白话解释,由于文言功底有限,如果有错讹之处,也请诸君一并指正。


《修城碑记》说:“泸为蜀名州,当云贵要地,南接大坝诸夹,犬牙相入,古者设险守固,王公所同,况边疆要塞之区。……成化丁亥诸夷作乱,朝庭命将讨平,乃徙卫于渡船堡,逼大江,以扼兵卫,且特置按察使一人,专治兵备,统驭马泸。


罗君时泰,实任斯职,政理就绪,因览城堞,慨其卑隘坍圯,不足以居令服。遂命州司为修筑计,为之吏者日:吾之责也,不可以缓,为之兵民者日:无所恃也,其孰敢怠或后,参哔交作,杓椽(资料是这个字我以为是僦椽旅舍不知道对否)并举。於是隍增洫濬(很深的護城河),圯缮坏修,涂赪(红色)飞文,制磁御敌,廊不完整。始于弘治乙卯春二月,至于丁己秋八月告成”。



弘治初,兵备罗安、知州何纶拓基增建层楼,这个“修城碑记”,仅是记述守牧罗安整修州城的事迹,不是泸州城堡修建肇始的记录。至于《泸县志》说:“宋政和中(1111——1117年)孙羲叟为泸帅,始筑土城”,并加注表明,这论个断是来源于“旧志”,但无详细引证表述。


至魏了翁、皇甫霖,亦均按旧址予以整修加固而已。可叹的是:“宋政和中……始筑土城”一语,其“文轻字简”,却对后世探索者们制造了迷津,掩盖了这座古城本身具有的历史真面。根据史料和事实说明,古城泸州的建筑发展,可分为“汉城”、“宋城”和“明城”个具体阶段。


它的这一发展,同世界和国内许多城市与要塞地方一样,都是同“战争”、“政治”、“经济”这些字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代军事家和政治家、军事部门,都在认真学习、研讨“筑城学”和“筑城史”。



泸州之所以远在秦汉时期,就能在筑城方面初具规模,这是由于它“地临长沱之汇,兵扼云贵之险东控渝州,西接蜀郡”的“蜀南重镇”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长期以来,历代统治者,对于泸州的这种地位,均表示十分关注。


从泸州的历史表明,在其二千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大小战斗就有138起之多在这里发生过较大军事行动14次。在建制上,泸州向来级别较高,从候国首都起,以后的历代均处于路、道、府、州、署等地师级地位。在经济上,自古以来就有“蜀南粮仓”之美誉。


因而泸州筑城史之所以源远流长,便是这些良好的先天因素所铸成的结果。


今天我们的泸州古城遗址市区内还有明清城垣的遗迹,宋元之际的神臂城也是不可忽略的研究对象,但是泸州的建城历史是汉是宋,还是更加久远,我觉得仍然有必要做更多的研究。

喜欢炫笔伏逼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