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登奎去世后,官方给出了他的生平简介,家属只提了一条意见
1988年7月的一天,国务院接到了关于纪登奎同志突然离世的消息,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一时间让九号院(特指1979年到1989年之间这里负责农村工作的中央机关)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陷入了慌张之中。
作为国家重要的领导人,曾经共和国的副总理,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河南省一把手,纪登奎同志的一生经历颇多,也十分的精彩,身份更是尤为特殊。
因此,纪登奎同志的葬礼规格成为一件“棘手”的事情,生平总结也让不少领导人陷入了纠结之中,哪怕经过仔细考虑过后,还是让家人觉得不妥贴。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年仅十五岁的纪登奎,凭借着一颗保家卫国的爱国之心加入了革命热潮中,次年便以优异的个人素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的纪登奎便一直活跃在华北地区,从事动员组织青年参加抗日以及处理地方行政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纪登奎已然褪去稚嫩,时任中共许昌地委副书记,领导该地土地改革以及剿匪反霸斗争,为许昌等地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纪登奎更是凭借优异的政绩得到了毛主席赏识。
1951年以后,每当毛主席视察河南境内时,纪登奎必跟随其身后当面汇报工作,因此没几年纪登奎便任职河南省委书记。纪登奎也一直铭记着毛主席的栽培,所以始终贯彻着毛主席的决策。
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纪登奎被选为中央委员,九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两年后时任副总理兼任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对于任职军委委员,外界也一直有疑问。毕竟对于纪登奎而言,此前其在党内一直是文职,并未处理过军事,此次突然入职军委,必然经验不足。
但是在任职军委委员之后,纪登奎却干得颇为漂亮,算是堵住了众人的悠悠众口。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为党内的一次极其重要会议,在该会议上党中央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成为党内主要任务。
而在此次会议上,纪登奎因为一些举动遭到批评,而纪登奎后来也大方承认了过去的错误,同时做出深刻检讨,并在1980年时局稳定之后向中央提出辞职报告,辞去了党内以及国家领导人职务。
纪登奎的离职直接惊动了邓小平,为此邓公还直接找上纪登奎,二人间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谈话,毕竟此时的纪登奎仅仅只有五十七岁,距离退休还有一段路要走,与其人相比绝对算的上“年轻”。
所以经过中央的考虑以及纪登奎同志的个人意愿,1983年纪登奎被调入了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当了一位研究员。
在此期间,纪登奎深入浅出对农村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特别是旅游产业,甚至可以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跟纪登奎有着巨大的关系。
1988年七月,纪登奎在北戴河因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经过中央研究决定,纪登奎同志的葬礼由九号院亲自承办,在葬礼上一众国家领导人先后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同时分发了一份“纪登奎同志生平”。
作为纪登奎同志一生的总结,“纪登奎同志生平”由九号院的人事草拟,中央组织部修改,国家高层领导人审核,客观公正地介绍了纪登奎同志的一生,洋洋洒洒数千字,详细讲述了纪登奎同志不同时期的工作情况。
然而就是这样一份看似简单的“总结”,却透露出了中央对于纪登奎生平的纠结。
作为曾经国家重要领导人,在总结中身份介绍时,理应提到其曾经的“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这一职务,毕竟在通常情况之下,官方在下发此类文件时,最先讲述的就是曾经最高职务。
但是“生平”中却以“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开头,要知道研究员并非一种“正规”职务,只是一种说法。
“生平”在介绍纪登奎同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后建国时期的工作时,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给予了积极评价。
但是在“特殊时期”的那十年,总结中并未做出什么实际性的肯定语句,仅仅只是一笔带过,简单的介绍了其在此期间的职务。
而后的改革开放直至去世这段简介,由于纪登奎此时并未担任什么职务,简介主要是一些评价性文字,讲述了其在这间对于农村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等等。
不过,根据纪登奎的儿子透露,其实在定稿之前,党组织其实已经派人与纪登奎同志的子女以及爱人取得了联系,专门对于这份生平简介进行了沟通,在沟通途中纪坡民与母亲对于具体事实和职务部分提出了意见。
原来,纪登奎早些年的时候,曾经在北京军区以及中央军委任职多年,而且也有过贡献,但是这段生平中并未提及,所以母子二人希望组织能够在其中加上军委任职这一点意见。
一般来讲重要领导人去世后,家属对于官方评价有所问题,大都是评价过低,或者直接提出要求,希望国家能够给予较高评价,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家属与组织对峙导致场面僵化。
而纪登奎这种情况“缺漏”,也算是“破天荒”头一遭了。
组织经过核实,考虑后同意了纪坡民母子二人的要求,加上了“北京军区第一政委”这一项,肯定了纪登奎同志在军委的贡献,但是也仅仅是一句带过,并未对其中的细节进行详细展开。
总的来看,党对于纪登奎同志的评价,相当的客观,对于工作上做出的贡献,需要肯定的地方,组织毫无保留地进行正面回应。
但是对于客观错误组织更是巧妙地一笔带过,包括在“特殊时期”也是如此。
所以不难看出中央对于纪登奎同志生平总结是经过仔细斟酌,也有所纠结,特别是在特殊时期那几年,而纪登奎同志家属对于这样客观的评价并未有过什么争执,没有觉得有何不妥,也属实不易。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