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哈佛博士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舆论热点蝴蝶效应

送交者: 鹿特丹丹[★★匡扶正义★★] 于 2023-12-27 19:29 已读 15035 次  

鹿特丹丹的个人频道

+关注
舆论热点与蝴蝶效应

沙清

蝴蝶效应一说源于物理学的复杂性理论。这个理论预测,南美洲一只蝴蝶震动翅膀,可能引发北美洲的飓风。现在一般指 ,一件小事可能引发巨变的。

比如说, 一个叫黄帅的北京小姑娘在日记写下了对老师的不满, 引发了全国性的批判“师道尊严”的活动。一个塞尔维亚年轻人在萨拉热窝的小桥上开了两枪, 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等; 都是蝴蝶效应的例子。

有些舆论热点, 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但更多的不会。 每年一度的蛋炒饭热议, 不会引发任何效应。该舆论热点早已充分发酵,能引发早引发了。

当年北师大附中红卫兵乱拳打死副校长的往事几十年来时不时成为舆论热点, 也已经充分发酵。现在群情激昂,不论什么走向, 都不会产生任何有意义的社会效应。

各路热血键盘侠每天不辞劳苦地在网上就各种话题发帖激辩,可能是希望他们的言论能产生社会影响,催化社会变革。这个动机是积极的,但由于他们对话题的内涵和外延,对话题的潜在力量,缺乏正确判断。结果是,虽然所聊话题时不时上热搜,沸沸扬扬,但在唤醒民智和推进社会进步的层面上,没有任何贡献。

在嘈杂纷纭的社会舆论中, 准确地找到可能产生蝴蝶效应的热点, 需要知微见著的洞察力。目前 网上话题, 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的, 依笔者所见,大概只有"哈佛博士事件"的真相。

2002年哈佛博士陈琳应邀回国出任一所私立大学校长。“哈佛博士回國”是一條關於中年海歸學者報效祖國的新聞。中国新華社和台湾中央社發了通稿後,深度報道屬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教育報等嚴肅、專業媒體的報道領域。隶属于群众组织的中国共青团的中国青年報擅自闖入本不屬於它的報道領域,憑一條捏造的證據,指控陳博士的哈佛博士學位是假的,造謠惑眾, 徹底帶歪節奏。这就是哈佛博士事件的肇始。

"哈佛博士事件"案至今已持续二十多年, 包括几个主要部分:二十多年前中国青年报对当事人哈佛博士的污蔑诽谤; 近年网特网警配合中青报在海外媒体对披露真相帖子的打压; 近期共青团中青报的杀手在纽约、加州等地对当事人的追杀。

"哈佛博士事件"已经被德国政府认定为政治迫害。路透社也发了通稿报道。但网上网下,墙内墙外, 都鸦雀无声。为什么?因为中国网警网管大外宣和他们在海外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代理人, 暗地里强力封杀。(不信, 你把路透社的报道发到微博上去, 或者链接到海外中文维基条目"哈佛博士事件"上, 看看会发生什么。)必须承认,中国网管外宣口里有高人,他们预见到哈佛博士事件这个话题, 如果放开,会具有爆炸性的社会后果。

它是一个匪思所夷史无前例的迫害案。它的受害人不是一个本科生, 一个中学生, 甚至也不是一个普通的留美博士。它的施暴者不是受害人的同学, 老师, 混混, 也不是一个官员,城管,警察,而是由一个公权力加持的媒体。巧的是, 这个媒体和它后台, 共青团和中共团派, 正是这届党中央正在清除而尚未清除干净的残渣余孽。

那么, 如果中国公众知道了哈佛博士事件真相, 引爆了连锁反应,会导致什么样的最终结局呢?

第一,它可能会导致"中国青年报"的灭亡, 继而是官媒的取消。 中国会变得像美国等许多民主国家一样, 成为政府不办媒体的国家。那将是巨大的进步。没有中青报那样肆意妄为造谣惑众的官媒,这个世界將安详静好多了。

第二,它可能会导致"中国共青团"这个群众组织的土崩瓦解。那是中国年青人的福音。许多人不知道,中国 共青团阻碍了中国年青人的发展。(为什么?在欧美名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 同龄中国学生的学术能力往往不如同龄的印度学生、东欧学生等等。因为中国年青人难啊。上学时,共青团组织要求你积极要求进步 。所以中国年青人要一心两用, 不像能外国年青人那样可以一心专注读书。)

不要以为这些是非常遥远的愿景, 只要哈佛博士事件的真相能在中国传播发酵,这些愿景就可能发生。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4_10_31 6:56:05编辑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4_10_31 7:03:10编辑
喜欢鹿特丹丹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鹿特丹丹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