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古玩交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千年造像被“毁容”,只为他们还个愿?

送交者: 过眼堂[♂★★诗酒趁年华★★♂] 于 2023-12-03 17:34 已读 14961 次  

过眼堂的个人频道

+关注
据南江文旅消息,2023年11月13日,我县石飞河部分摩崖造像被涂色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经初步调查,2023年11月6日,四川省阆中市居民李某华委托巴中市南江县赤溪镇金银村村民王某国(李某华之母)请高塔镇射洪寨村民岳某邦对石飞河部分摩崖造像涂色“穿衣还愿”。事件发生后,当地立即对现场增加了保护措施,防止不当行为造成二次损害。同时,公安机关正在依法开展调查。


2023年11月14日,四川省文物局、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巴中市文物局专家进行现场查勘,并研究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已联系文物资质机构对摩崖造像价值及因涂抹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下一步,我中心将对调查处置和修复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



珍贵的造像能否恢复原貌?



有关该造像的一份报告显示,石飞河摩崖造像历经北魏晚期、初唐、武周、中晚唐四个开凿阶段,保存较好,其中北魏晚期造像为巴中首次发现,对完善巴中和四川石窟造像序列,探讨南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珍贵的造像能否恢复原貌?巴中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一名参与石飞河摩崖造像研究保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造像被涂抹后,不仅会对文物材质有一定影响,而且会丢失一部分文物的历史信息。目前正在制定修复方案,恢复原貌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开凿于北魏晚期的摩崖造像被村民涂色



11月13日,有网友称,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赤溪镇金银村五社的“石飞河摩崖造像”被村民涂色。该网友提供的现场图片显示,摩崖造像已被人漆成了彩色,面部还被描绘了五官、胡须等。



14日上午,南江县赤溪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事发生于11月初,被涂色的造像确定为石飞河摩崖造像,该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2021年被发现后,成为当地一个文物保护点,目前,石飞河摩崖造像的文物等级还未认定。“破坏造像的村民是信众,他们认为涂色是在做好事,也是保护文物,因此没有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向村委会报告此事。”该工作人员解释,造像外设有大棚和监控保护,但因地处偏远,发现情况时已来不及制止。



同日上午,四川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事发后,相关部门立即开展了处置工作。目前,专家正在对摩崖造像破坏情况进行评估,“上色对造像肯定是有一些影响的。等专家的研判结果出来后,再决定如何挽救(造像)。”工作人员说。



记者查询发现,近年来,国内此类事件时有发生。2018年8月,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封门寺石窟佛像遭遇油漆重绘、水泥修补事件被网友曝光,引发热议。经四川省文物局核查,发现当地有13处文物点确实存在佛像被“妆彩重塑、不当维修”的情况,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此外在四川广安、资阳、内江等地也存在类似情况。位于广安市经开区的金凤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宋代,1994年当地群众自募资金对造像的残缺部位进行了修补,并涂上红、蓝、青三色油漆。位于内江市资中县的罗汉洞,建于宋代,1998年,当地群众自筹资金对罗汉洞内“拈花微笑佛”进行妆彩重绘。



摩崖造像已被村民漆成了彩色


受访者供图



研保人员:


造像被涂抹会丢失部分文物历史信息



记者查询发现,今年7月,四川南江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发布了由巴中市文物局、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安碑林博物馆、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四川省南江县石飞河摩崖造像调查简报》。该简报提到,石飞河是巴中市南江县新发现的一处重要摩崖造像地点。历经北魏晚期、初唐、武周、中晚唐四个开凿阶段,保存较好,年代明确,该处造像共分为A、B两处,共计开凿造像碑1通和造像龛16个,均开于裸露于地表的红砂岩石包上,二者相距15米。其中A处系凸出于地表的基岩上通体开凿的造像碑,文物矗立于地表(非人工移动至此)。



报告中,有专家提出,两处造像虽规模不大,但开凿延续时间比较长,其中背面主尊造像具有典型的北魏晚期“瘦骨清像”特点,可以基本确定为北魏晚期开凿,为巴中地区首次发现;石飞河造像的其余部分还可见初唐、盛唐和中晚唐的造像特征,其开凿序列之完整,在整个巴中也十分罕见,对探讨南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记者还注意到,就在今年9月,巴中市文旅局还将这处新发现石窟的考古调查,写进了巴中市切实加强石窟文物保护利用的工作报告。



巴中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一名参与石飞河摩崖造像研究保护的工作人员介绍,石飞河摩崖造像由一名驻村干部发现,在2021年上报巴中市文物局,目前还没有进行文物定级。国家文物局大概五至六年开展一次“国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级工作,后续省、市、县级文保单位也会陆续公布。2019年我国公布第八批“国保”,共有5058处。由于价值重大,当地准备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前提下直接申报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因为还没有到申报时间,所以暂未定级。



石飞河摩崖造像原貌


受访者供图



上述工作人员介绍,村民自行涂抹造像的事件发生在11月7日,所用涂抹物质为水性颜料。因该村民涂抹速度较快,待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村民已将造像涂完。造像被涂抹后,不仅会对文物材质有一定影响,而且会丢失一部分文物的历史信息。



“实际上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前期工作,包括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发表了调查简报,准备了申报材料,安装了监控防止造像被盗,同时安装了保护棚,防止雨水、光照、风力等自然因素对造像的侵蚀。”上述工作人员同时表示,造像位于赤溪镇金银村五社,位置较为偏僻,而且现在农村人口较少,要固定落实周边的守护人员相对困难。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造像的开凿阶段来看,还是挺珍贵的。如果要把涂色洗掉,对石质文物的表面会造成一定损害,会和造像的原始状态有所差别。这对于文物的破坏是不可逆的,石刻上的衣纹、璎珞、开脸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其实,由于基层文物保护力量较弱,全国各地类似的文物损坏现象并不少见。




在故宫、颐和园、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著名景点之外,山林里的古墓、荒野中的长城、悬崖上的佛窟……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一些“冷门”的文物,正在褪色、风化、坍塌、消失。




B站UP主@遗产君对此深有感触。“2015年,我参观了近20处山西古建筑,大部分都很破败。一些宋元时期的木构建筑整个屋顶都是塌的,墙也是倒的。”


也是从那时起,他决定做一名文物分享博主。8年来,他走访了全国2000多处文物古迹,发布了25000多条文物帖文。





这些年,国家文物保护力度逐渐加大,“前两年我再去山西,看到情况改善了很多。只要是‘国保单位’,基本都修复好了,我快认不出来了。”



“国保单位”,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家文物局直接拨款保护,力度最大。然而,我国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里,能被国家重点保护的,只有5058处,不到0.7%。



那些散落于乡村山野间的低级别文物,才是更让人担心的。



就在不久前,山西长城被挖上了热搜:两名工人为了“抄近路”,竟然用挖掘机把一段明长城挖了个大缺口。



山西明长城的悲剧并不是偶然。2018年,博主遗产君在敦煌旅游时,从阳关回市区的路上,看到私家车直直地从一段汉长城上碾过去。





许多冷门文物都经历了类似的破坏。”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特任研究员朱展云表示,这几年大规模、有组织的文物盗掘少了,但“无心之失”还有很多。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本该被保护的文物遗迹,大多难逃衰败?


喜欢过眼堂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