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扎堆在河南开鲜面条店,是面食大省手艺不精?还是另有原因
河南是中国产小麦的第一大省,从古到今饭桌上也多是以面食为主,人们也尤其喜欢吃面条,简单一碗面便是正式的一餐,出门在外最想念的也是烩面、卤面、捞面、饸饹面、浆面条等一碗碗数不清的家乡面。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面食大省之中,你会发现开在街头巷尾处卖面条的摊子却都挂着四川、重庆鲜面条的牌子,鲜有河南本地人开的面条店,难道河南这个面食大省做面条的手艺不精吗?还是另有原因?经过了解和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发现川渝人能把面条店在河南做大做强还真不是全靠手艺。
一、河南的市场需求大在河南能发现较多四川、重庆的鲜面条店,也是因为出于河南当地人对面食得喜爱度,河南本身对面条的需求量也会更大,相比开到广东、浙江等一些不爱吃面条的地方,在河南开面条店能基本保证每天都有客流量,也有更多的面馆需要面条供应,赚钱也就更容易一些,同样擅于做面食得川渝人也就更喜欢在河南扎堆开鲜面条店。
二、川渝人加工出的面条劲道耐煮在河南经营面条店的川渝人其实大部分都来自于重庆的云阳县,而且这个县的人不止把面条店开在了河南,基本上全国百分之七十的鲜面条店都被他们承包了。由于第一批云阳人在外开店的时候,重庆还未设立为直辖市,所以很多面条店都以四川鲜面条店为名。
云阳人制面的技艺由来已久,在三国时期,云阳当地就发现了大量的盐卤资源,人们便靠制盐赚钱,等到了清代云阳的盐业就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四川的第三大盐厂,也就引得全国各地的盐商在此云集。
云阳人为了迎合来自北方盐商的饮食喜好,就开始学习制作面食,并利用盐卤水来和面制作面食,没想到面条吃起来格外爽口劲道,且面条久煮也不糊汤,一时间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这云阳人独具一格的制面技艺也就一代接一代的流传了下来。
后来云阳的盐业逐渐萧条,云阳人就靠着这制面的手艺走出大山为自己谋生活,因为制作出的面条白净耐煮,吃起来劲道口感好,也就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云阳人也就在全国各地开起了自己的鲜面条店。
三、川渝有较久的面条机生产历史云阳人从川渝走出去能顺利在全国各地扎根卖面条, 其实也不单靠制面的手艺,毕竟每日要出售上百上千斤的面条,只靠纯手工制作那肯定是加工不出来的,还是要靠面条机才行,而川渝地区恰好就有着较久的面条机生产历史,这一点也为川渝人开面条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根据《四川省志·机械工业志》记载,四川在1942年前后就开始生产切面机了,云阳县机械厂也是生产切面机的主力,并在1960年就开始生产双头双刀压面机等一些其他型号的压面机,之后也不断改进研制出新的压面机,并畅销全国,尤其是在河南、河北两地开设了较多的销售网点。
云阳生产制造的压面机几乎无瑕疵,工艺很是精细,再加上云阳人使用自家生产的机器更易掌握更熟练,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的,配合上祖传的制面技艺,加工出来的面条自然更好吃一些,相比之下也就更受欢迎一些。
四、川渝人肯吃苦耐劳制作面条听着很简单,可却是个实打实的体力活,一般人去面条店里做个两三天的工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吃不消。早晨六七点开门营业,但凌晨一两点就要起床开始轧面,还要在五六点的时候给面馆、食堂等地方去送面条,回来后还要守着自家的面条店,甚至可能还要继续加工面条,这样的日子几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间很少休假,所以只有肯吃苦耐劳的人才能坚持住。
在我国的各地域人群中,川渝人也是出了名的勤劳、能吃苦,因为四川的地理环境问题,他们大多数人都要出去打工谋生,自己不勤快些就难以生活,包括川渝地区的女人也都特别肯干,不怕苦不怕累,干起活来很拼命,也都舍得出体力,所以很多四川面条店大多都是夫妻店,同心协力的把生意经营起来。
——老井说——川渝人在外开面条店都爱在招牌上写“鲜面条”,这也是因为在早些年当地的生活条件差,他们做出的面条都会晾干后存放起来,忙的时候顾不上现做面条,就拿出干面条煮着吃,所以对现在卖的这种现轧现卖的湿面条都会专门强调一下是“鲜面条”。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