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养生保健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立秋五不做,一年病不沾”,8月8日立秋,指的是哪5样不能做?

送交者: 雪狼99[☆★★★声望勋衔15★★★☆] 于 2023-08-04 12:46 已读 282 次 1赞  

雪狼99的个人频道

+关注


时间过得真快,北京时间8月8日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的到来意味着万物开始从繁茂走向萧瑟,禾谷即将成熟。



踏入立秋,大自然开始悄悄转换着它的衣裳,披上斑斓的金黄和火红,告别夏日的炎热,立秋意味着降水、温度、湿度等趋于下降或者减少,我们应顺应节气的变化,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以更好的迎接秋冬的到来。


立秋后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很多人的生活习惯还停留在夏季的高温里,夏季的冰饮让我们怀念,空调的凉意让我们舒爽,运动后的急促呼吸驱使我们急着冲个澡,然而随着天气的转变,我们的身体可能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农村老人说“立秋五不做,一年病不沾”,说的就是立秋节气有5件事不宜做,那么具体指什么?我们早看早知道。



一、不吃生冷的食物


夏季气温炎热,很多人会吃生冷的食物来消暑,但是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立秋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开始加大,此时人体的的阳气逐渐收敛,吃过多的生冷食物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像冷饮、冰冻西瓜、寒性的瓜果等生冷食物我们要少吃。


同时立秋后少吃生冷的食物还有保护脾胃的功能,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宜选择温性的食物,如煲汤、热粥等,这样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二、不要多吃生姜


立秋后还有炎热的秋老虎天气,在我国民间有“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说的就是立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很热,由于立秋后雨水明显减少,因此立秋后我们要防止“秋燥”,在饮食方面要防止上火。


立秋后人体的内的阳气开始转向内收,而生姜具有辛温的特性,过量食用容易导致上火。立秋后饮食方面我们要注意“滋阴润肺”,要少吃生姜、辣椒等辛辣之物,可以多食用芝麻、核桃、糯米等食物来益胃生津。



三、不要过度进补


在立秋当天,我国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所谓的的“贴秋膘”就是吃肉或者吃一些补品,来弥补因夏季食欲不振而导致的身体消瘦,合理增加体重可以防止秋冬季节的寒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


但是贴秋膘并不意味着任意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过度进补不仅容易增加肠胃的消化负担,同时还容易引发肥胖等问题。“贴秋膘”我们不可过度进补、不可无病乱补、更不可以药代食,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饮食,这样有利于我们保持身体健康。



四、不贪凉


炎炎夏日,很多人喜欢贪凉,如洗冷水澡、长时间吹风扇或者空调、穿单衣等,但是立秋后人体的阳气从外往里收,此时人体御寒能力下降,在夜幕降临后如果过度吹风纳凉,很可能导致寒邪入侵,身体可能会出现头疼、面瘫等问题。


特别注意:秋季是锻炼的好季节,运动出汗后更加忌讳贪凉,我们不要洗冷水澡;空调或者风扇冷风切忌正对着头面直吹,同时醉酒或者洗浴后也不要当风而吹,熟睡后头部不可长时间受凉。


立秋后白天虽炎热,可早晚已经明显凉爽,白天我们注意防暑,早晚我们要注意防寒。进入立秋节气,冷热更迭,秋雨侵袭,我们要注意增减衣服,以防中暑和受寒。



五、不熬夜


立秋后阳气渐收、白昼时间明显缩短,我们应顺应节气的变化,做到“早睡早起”,忌讳熬夜。


立秋是两个季节的过渡期,阳气开始收敛、天气逐渐转凉,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尤其是不熬夜,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立秋后晚上我们尽量早睡,保证7~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有效的增强体质。



温馨提示:《脏气法时论》记载:“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我们老祖宗认为酸味能收敛补肺,因此立秋节气我们要“少辛多酸”,少吃辛辣的食物,可以多吃有酸味的食物,如葡萄、苹果、石榴、柚子等。


总之,古人很注意顺应自然节令,讲究食补养生,讲究身体和物候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以达到身体内部的平衡。老人说“立秋五不做,一年病不沾”,说的就是立秋后不吃生冷食物、不多吃生姜、不过度进补、不贪凉、不熬夜,顺应节气,安稳度过秋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
喜欢雪狼99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