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破译战国竹简,意外揭开甲骨未解之谜,增补夏朝实存证据
“夏商周,春秋战。秦朝以后是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二十朝”。
在我国各个版本的朝代歌中,均将夏朝位列第一。夏朝作为我国有文化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但对于西方学者来说,他们并不承认我国夏朝的存在。在他们看来,夏朝只不过是我们杜撰或编撰的,没有考古依据。
甚至关于我们商朝的存在,西方学者一度也持质疑态度。
直到1899年甲骨文的意外发现,才打破了西方学者对我国商朝存在的质疑。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国开始对甲骨文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甲骨文,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字,是我们当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因这些文字都可在龟甲或牛骨上,现在我们将其称之为“甲骨文”。又称为“契文”、“甲骨卜辞”或“殷墟文字”。
甲骨文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发现,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甲骨是古代的遗物,也没注意到上边的字符。他们仅将其当作包治百病的“龙骨”在使用。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有一次治病抓药,偶然间发现了甲骨上的字符,他激动不已,于是驾车前往河南安阳发现了更多的甲骨。
至今,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万片,除了河南安阳外,在河南其他地区及陕西地区也发现了甲骨文,年代从商朝晚期延续到春秋时期。
在所有的甲骨中,学者们最重视的还是商朝时期的甲骨。它们不仅记载着商朝的占卜、祭祀等活动,更能从商朝的甲骨文中读出或破译出夏朝的文明。
然而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却丝毫未找到夏朝的任何记载,这令我国学者非常失望。
按理来说,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都不可能将前朝的事迹和记载遗失的无影无踪。
直到“清华简”的出现。
2006年底,有一批竹简在香港兜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学家李学勤敏锐的发现,这批简绝不简单,极有可能是真正的战国竹简。
最后由清华校友赵伟国出资,从海外竞拍购得这批竹简,捐给了母校。这批竹简共计2388枚,最长的46cm,最短的10cm左右。简书上墨书文字风格不尽一致,可以看出并非出于一人之手。
2008年10月,经11位专家鉴定后最终得出,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后经碳14年代测定,及经树轮校正后得出,竹简的年代断代与古文学专家观察的结果一致。
这批竹简比司马迁的《史记》成书要早好几百年,虽然是战国中晚期的竹简,但其中记载的内容却不止春秋战国,甚至包含有夏商周时期内容。
后在李学勤等专家的研究下,这些竹简记载应该就是遗失的《尚书》的内容。尤其是里边还包含有已经失传的《保训》和《尹诰》。
《尹诰》描写的是夏朝开国功臣伊尹的事迹,伊尹跟着商汤南征北战终于灭夏。
其中《尹诰》中写到:“自习翦西邑,戡(平定之意)其有夏”,伊尹献计从西面灭夏,这与甲骨文中提及的“西邑”不谋而合。
专家经过不断研究甲骨文,发现里面反复提到“西邑”,如“于西邑”、“告于西邑”、“燎于西邑”等。
在诸多甲骨文的资料中,那时候人们将商朝成为“大邑商”。这一称呼,应该是当时的语言习惯。由此,夏朝称为“西邑夏”,是极有可能也说得通的。
如此看来,当时误以为商朝甲骨文中没有关于夏朝的记载,是不合理的。不是没有,而是当时的夏朝并不叫“夏朝”,而是“西邑”。
这批竹简的发现,不仅弥补了我国先秦时期失传的史料,还能与已有的史料一起佐证我国夏朝的存在。关于夏朝更多的考证,还有待我国考古人员的发掘和发现。
其实,关于甲骨文中没有发现更多的夏朝历史,还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破译的内容不够
甲骨文书写抽象极难辨认,目前仅有1500余字被识读。且出土发现的15万余片甲骨中,仅有不足三分之一的甲骨被破译,未破译的文字和内容还很多。
2、甲骨文非记载历史
如今发现的甲骨文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卜辞和祭祀的内容。有学者推断说,甲骨文很有可能不是夏商时期记述历史的载体。由此甲骨文极难发现夏朝历史相关内容。
虽时至今日,有关夏朝是否存在仍未有着确切的定论,相信我国考古学家及古文学家,在更加深入的发掘和研究中,一定会将夏朝的历史还原的更加全面和更加透彻。
读者们,关于“我国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