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报纸要刊登蘑菇云照片,周总理:把地面裁掉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3-06-21 10:30 已读 2496 次 4赞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关注

1949年10月1日,中国终于摆脱了任人鱼肉的命运,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会。


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中国的崛起,美国不会、日本不会、西方世界更不会。


开国大典

为此,那些持有尖端武器和GDP高于我国数倍的国家,便开始处心积虑地拉拢反中、反共势力,在中国的周边形成包围圈,企图将年轻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有人说,抗战期间中国死伤数千万军民,也没能屈服,又怎会怕那些敌对的反华势力。


实则不然,当时美苏的装备竞赛已经将战争的形势和途径,上升到毁灭地球的程度,全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安全威胁。


美苏争霸

试问,一个全新的政权,在没有站稳脚跟之前,又面临世界上最残酷的核讹诈和经济封锁,还能有出头之日吗?


因此,中国便与苏联建立起战略同盟,只可惜这些技术在尚未成型之前,就被迫终止,我国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毛主席和赫鲁晓夫

用毛主席的话说:“要想不挨打,就要有核武器”,那么我国是什么时候实现核武器零突破的?世界各国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得知中国有核武器的?关于蘑菇云的照片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故事?


国防规划十二载,总理躬亲为国民

1955年1月31日,国务院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发表了一则振奋人心的讲话:


“我们应该使全世界的人民知道,原子弹能为战争服务,就能毁灭世界,原子弹能为和平建设服务,便能造福人类”。


周总理

为此,我国为了进一步阻止世界发生大规模核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护国家安全,也必须在国防的基础上研究原子弹。


可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便经历了朝鲜战争,整个国内生产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极其严峻。


且不说发展核武器,像这种超出一般人类认知的尖端科技,我国连一条基本的规划方案都没有,更别说斥巨资搞“核子”了。


但周总理都亲自发话了,足以见得党中央的各位领导确实已经下过了一番决心,否则这样的话题绝不会在国务院会议上公开讨论。


其次,美苏核竞赛都已经上升到威胁全世界的程度,国家生存都面临威胁了,又谈何安稳发展?
毛主席和周总理之所以如此坚定地要发展核武器,也是事先找到了钱三强、李四光等人,仔细了解过我国航天工程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矿产资源情况等事宜。


钱三强

当确认中国具备发展核武器的环境时,毛主席激动地说道:“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一定可以搞起来”。


1956年,周总理特意邀请钱学森同志,出具一则《国防意见书》,并确立我国核武器发展的规划路程和设想。


也正是这一年,周总理亲自制定和领导了,我国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12年规划,也是自那时起,党中央确立了我国坚定地要搞“两弹一星”的目标。


周总理

可如何搞?按照什么方向搞?需要多少类型的科学家?第一步要从哪里开始?这些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关于此事,周总理都给予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发展方向。


首先,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极其落后,搞火箭的科学家十分稀少,能够做到顶尖程度的人才,当时就钱学森一个是“对口”的,科学基础差和没有科学发展环境,是当时的主要困境之一。


其次,国内的科学水平,与世界尚未同步,再加上遭到封锁,简直属于闷在“葫芦”里搞创造,若想发展航天工业,首先要查缺补漏,建立起基础科学课程,培养足够专业的科学家才能正式开展工作。


周总理

基于此,周总理强调,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应当走一条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益的道路,不仅仅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而搞科研。


在搞研究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我国民生环境,抓到重点科目放大,而后制定相关政策,着重发展。


要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目前不是我们当时的主要目标,但可以作为动力,因此当时的科研方向主攻的便是国防、航天、核技术、计算机、电子学和自动化等符合我国需求的板块。


果然,听周总理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那个四面楚歌的年代,要想从混沌之中找到发展目标,少不了周总理这样睿智、清醒且能调动人积极性的核心人物。


钱学森

那么,在总理明确指示之后,我国可有在12年规划的初级阶段实现一些科研进展呢?


那是必然的,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电子计算机横空出世,第一枚探空火箭也顺利升空。


1959年,我国的第一台半导体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将原本计划在12年内完成的科研项目,提前了整整5年。


诚然,最主要的核武器尚且处在研制阶段,但其他方面的进步也为中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2年,在经济和技术方面都遭遇困境的前提下,周总理又明确提出“先抓原子弹”,同时又为原子弹的具体研究和准备工作 ,制定了一个“2年计划”。


周总理

那么,我国的原子弹最终研究成功了吗?周总理扛着压力维持研究的项目,得到历史性突破了吗?


一朝菇云平地起,精心修照藏实力

当时,在经过周总理志亲自“指点迷津”之后,科研团队们便将工作重心,优先放在研制“原子弹”的项目之上。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进入了爆炸实验阶段,前一天晚上,周总理在钓鱼台6号,秘密约见了3个人。


周总理

他们分别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吴冷西,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主任乔冠华、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姚溱。


那么,周总理为什么要在核试验爆炸的前一天晚上,约见这些人?


原来,是为了原子弹爆炸后的相关事宜做准备...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第二天我国将在罗布泊附近做原子弹爆炸实验,需要提前拟定好公报和政府声明,待实验成功之后,及时发表。


乔冠华

但由于实验爆炸的不确定性,周总理又要求3人,在拟定文稿的时候也要留些空间,退一步说,如果爆炸实验成功,则需要着重强调我国自主研发的原子弹提前完成任务。


眼下,这三个人的任务,就是在钓鱼台6号“加班”,连夜搞出文案,并送到毛主席那里审阅。


由此可见,在原子弹爆炸的前一晚,将是属于周总理的不眠之夜…


周总理

那么事关政府公告文案,周总理又做了哪些明确要求?


首先,要向世界告知中国对核武器研究的态度:我国是不主张世界各国搞核武器的研究的,也不倡议核威胁。


其次,要阐明我国进行核试验的目的,是被迫的,在受到领土安全威胁的前提下,用于国防作用而研制的。


最后,要向世界承诺,中国在任何时候和情况下,都不会率先使用核武器,最好有核的国家都加入这些倡议当中来。


周总理

1964年10月16日凌晨2点左右,三个文职部门的专家们写完了稿件,周总理为了“犒劳”他们,还特意准备了宵夜“鸡蛋挂面”。


事罢之后,天将破晓,那振奋人心的时刻就要到来...


1964年10月16日,下午2点59分40秒,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升空,周总理在电话中,亲耳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下午三点,周总理给吴冷西打电话,要求他更正原子弹爆炸时间,同时还要关注其他国家的反应,再发表公告。


吴冷西

晚上十点,关于我国在西部进行核爆炸实验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大洋彼岸,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都做了相关报道。


随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也向全国人民宣告了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


而事关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照片,却没能在第一时间公开,只因这种机密性高的实验和照片,需要经过组织上的审查才能通过。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照片,组织上足足审查了半个月才得以公开。


公开之后,党中央又精选出一套精美的蘑菇云图片,在外出访问的时候,分别赠送给他国领导人。


而为人所不知的则是,其实我国在1964年到1966年间先后进行过3次核试验,只有第一次爆炸时的照片被发表,其他两次并没有被公开。


后来,因为电影纪录片需要展示我国三次核试验的爆炸照片,国防科委又专门组织召开会议,这才拿出了几张珍贵的照片。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照片立马就能被公开,当新华社选定4幅照片之后,国防部的负责人还需要上报周总理 ,待周总理审批通过后,才能发表。


周总理

据悉,周总理在接到请示之后,先是批示了同意二字,后来又秘密通知相关部门,裁掉蘑菇云的地面照片,这才交给了《人民日报》发表。


那么,好好的原子弹升空爆炸照片,为何要无辜裁掉地面部分呢?其实,这里包含着周总理的严谨与睿智。


首先,原子弹的科研技术,是美苏的强项,他们通过地面照片便能轻而易举地锁定中国的核武器的研究基地。


其次,原子弹的发射井和爆炸时产生的威力,能够暴露我国原子弹的TNT当量,更能推算出原子弹的升空高度。


裁掉地面部分,就如同堵住了美苏两国的喉咙,他们只能欣赏一下蘑菇云,永远也说不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究竟有多少威力。


如此可见,周总理在国之重器上的良苦用心,如果说那些为了科研工作“抛家弃子”的科学家们,是我国航天工程事业上的顶梁柱,那么周总理便是这颗柱子上的防护甲...


大国重器惊四座,不负总理沥心血

1967年7月16日,正值特殊时期,在周总理不遗余力地保护之下,我们的科研人员们排除万难,又成功试炸了史上第一颗氢弹。


就当时的国际水平上来看,这颗氢弹速度快、性能好、耗资少,远远超过了美苏当时的研制条件。


除此之外,1970年4月,我国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也发射成功,周总理“两弹一星”的伟大构想,至此已全部实现。


时年7月,周总理再一次提出发展核电站的计划,同时也指出了我国核电站的发展,所要遵循的方针以及要规避的事宜。


东方红号人造卫星

1974年,周总理抱病主持中央专委会,批准了“728”核电站工程方案,在鼓励实施这项方案的同时,也提出了关于核废物的处理意见。


那时,周总理对于我国国防事业和航天工程的发展,不再仅限于应对当时的国际威胁,而是上升到中华儿女千秋万代的安稳与幸福。


后来,周总理因病不幸离开了人世,不过他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所拟定的目标和方向,依旧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着。


如今,我国的核武器已经从1964年以原子弹为主的裂变型武器,逐步通过冲击波,演变成以核激励、电磁脉冲、核动力为主的世界顶尖级武器。


以往,那些只存在于周总理对未来构想当中的战略导弹、战役导弹和战术导弹等,现在已经发展到上千枚。


其中 ,洲际导弹的研制水平,已经能与美国媲美,甚至超过美国,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尖端”般的存在。


尤其是“东风41洲际导弹”,其射程范围已经达到了15000公里,可携带10枚25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 ,以及12枚50万吨TNT当量的分导式热核弹头。


东风41洲际导弹

当年东风41一亮相时,瞬间刷爆了西方世界的“朋友圈”,尤其是美国,都已经提前计算好了,导弹飞到华盛顿和伦敦的具体时间。


毫不夸张地说,东风41号洲际导弹,已经成为我国核力量当中的擎天柱石,更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东风41洲际导弹

未来,我国依旧会秉持不断创新、一步一个脚印的原则,继续发展我国航天工程事业,既不辜负前人的心血,也不再忌惮敌人的威胁...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