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新四军800将士因何牺牲?叶飞将军热泪盈眶
作者:武陟东旭
新四军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他们的功绩可昭日月。
然而在抗战胜利后,又有800余人牺牲,他们没有倒在外敌的枪口下,也不是牺牲于与顽军和土匪的作战,让人扼腕叹息。
抗战胜利后,全国军民热烈庆祝,经过多年战争,终于看到了和平的希望,人们无不渴望重建家园,医治战争创伤。
可是,老蒋却挑起了战争,企图消灭我军,自己搞专制。
此刻的中国,战云密布,人们忧心忡忡。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选择。
主席洞察到了敌人的阴谋,展示出极大的诚意来争取和平。1945年8月,主席不顾安危,前往重庆同蒋谈判。
为了实现和平,避免同室操戈,我军作出很大让步,其中包括将广东、浙江、苏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等8个省内的武装力量调往北方。
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向北推进、向南防御”,以争取和平。
当时很多将士想不通,就像当初接受改编一样,千万将士浴血奋战得来的成果,为什么要拱手相让?
甚至有人说,这是对敌人的示弱。
仔细分析,这其实是一招妙策。
一来,我方的让步是实实在在的,充分展示了顾全大局、争取和平的诚意。
主席赴重庆谈判
二来,将孤悬敌后的新四军跟长江以北的新四军、黄河以北的八路军合并在一起,握成了拳头,应对蒋氏即将发动的战争。
这是一个高明的举措,可谓一箭双雕。
接到命令以后,粟裕、叶飞立即行动,他们吸取了项英的教训,绝不拖泥带水。
1945年9月底开始,除了留下少部分干部和武装人员坚持原地开展工作外,游击纵队和地方机关工作人员大约1.5万人,分两路成三批渡杭州湾北撤。
到10月下旬,苏浙军区的第一、二、四纵和军区机关、苏浙区机关干部及地方武装共5万余人分批完成了北撤。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途经上海郊县时张贴的安民布告】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苏南我军北撤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场悲剧。
军部对苏南部队北撤的部署,是分三批北撤。
第一批撤走的是苏浙军区第一、三纵队,由粟裕带领。
这主要是考虑到沿途的敌人可能会实施骚扰拦截,主力先走的话,可以应对突发情况,担任开路先锋的角色,消灭可能拦截的绊脚石。
主力铺平道路后,苏浙军区4纵和地方干部携带辎重第二批转移。
为了防止意外发生,4纵的少数主力负责断后,掩护撤退,作为第三批转移部队。
担任掩护的4纵部分主力部队,由政委韦一平率领。
1945年10月15日夜,4纵一部圆满完成掩护任务,800余名战士和司政机关、苏南地委干部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转移。
韦一平
韦一平,1906年出生于广西天河,比开国上将韦国清大了7岁,二人都是壮族。
他们在早年都参加了张云逸和韦拔群等人领导的百色起义,参加了红军,抗战时期都战斗在抗日前线。
不同的是,韦国清后来去了延安,还上了抗大,后来在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委。
而韦一平在红军长征后,与陈毅和粟裕留在原地,在敌人的封锁和打压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抗战爆发后,南方红军改编为新四军。
韦一平随军东进,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5年4月,韦一平任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委。
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红军时期先后4次负伤。
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他的左脚踝被子弹击穿致残。
抗战时期,作为苏中军区第3军分区政委,他几乎参加了苏中、苏北新四军的所有大战,包括郭村、黄桥、天目山等战役战斗。
没想到,身经百战的韦一平,抗战胜利后牺牲于一场意外。
当时,我军转移时得到了蒋的许可,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过江,还要选择在夜间进行?
新四军苏浙军区4纵司令员廖政国 原因是,当时日本虽然宣布投降,在长江沿岸的日军坚持要向蒋军投降,不向我军缴枪,还声称要进行“有效防御”。
这就是说,一旦日军判断我军对他们构成威胁,就可能开枪还击,擦枪走火的事情就可能发生。
此时,顾祝同部已经在杭州,20多艘舰艇在钱塘江巡弋,随时会以各种借口向我军开火。
如果不提高警惕的话,“皖南事变”的悲剧就可能重演。
要知道,顾祝同是个顽固分子,蒋军第五次对苏区红军的“围剿”,他是主角之一,遭他杀害的军民成千上万。
我军北撤时,蒋军剑拔弩张,战云密布,形势紧张。
10月3日,华中局下达了指示:能北渡的话就迅速北渡,如不能前进,即退回原地坚持斗争。
但要后退并不容易,首先是敌人已经填补了我军撤走后留下的真空,往回走的话难度很大。
而且部队南撤,会给敌人口实,重蹈事变的覆辙。所以别无选择,部队只能向前。
10月4日拂晓,我军一部北渡杭州湾,在澉浦登陆,但他们刚上岸,岸上就响起了枪声,蒋军早已在这里埋伏多时,一场战斗打响了。
面对敌人的挑衅,我军毫不让步,坚决反击。
血战几日之后,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但大家没有胜利喜悦,而是脸上布满阴云:突围中有200多名干部战士牺牲。
1945年10月15日晚11时许,他们租到了一艘商轮,即“中安”号渡轮。
当天晚上,星星和月亮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天空阴云密布。
江面上没有一盏灯,漆黑一片,让过江显得不寻常。
“中安”号是个大吨位的商船,不能靠岸,只能用小木船,一次次往返,将800来名将士运送到大船上。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运送,在当晚零时许,战士们才上船。
大家还跟韦一平这位平易近人的领导开玩笑:“到了对岸,您要请客。”
韦一平笑着说:“行,到时候我一定请你们吃炒鸡解馋。”
这时候,大多数人已经进入了梦乡,经过连续几日的行军,大家已经疲惫不堪。
风声、水声、鼾声和马达声交织在一起。谁也没有想到,死神正在悄悄靠近。
当商轮行驶到泰兴天星桥西南2公里的江面时,船体发生倾斜,进而发生了摇摆,像地震到来一般。
睡梦中的人们被惊醒,他们纷纷打算起身,到外面看看发生了什么。
可是船摇晃越来越厉害,大家无法保持身体平衡,根本站立不稳。
“不好,船进水了!”不知道谁喊了一声,船上的人更加慌乱,拥挤在一起。
韦一平担心着船只的安全,一直没有入睡,他急忙告诉警卫员:“到前面看看,怎么回事?”
很快,船老大出现跟前,焦急地说:“韦政委,是船底漏水,情况危险,你先离开吧。”
这时候警卫员也来了,不由分说拉起韦一平到了船头,指着救生器材说:“船老大让我们先走,您快离开吧,文件也带在我身上了。”
韦一平一听勃然大怒:“你忘了我说过的话,我们的位置在群众前面,关键时刻,你想让我当逃兵?”
他对警卫员说:“你带着文件快走吧,不要管我。”
话音未落,他一掌把警卫员连人带救生圈推入江中,自己毫不犹豫地转身,守在舱口大声吆喝道:“会水的同志到前面来,下水渡江。”
接着,他对大家解释说:“大家让一让,会水的人下船后,我们就安全了。”
原来,大家拥挤不堪,争先恐后往外面冲,听他这么一说,大家把镇定下来,让会水的人往江里面跳。
可是江水无情,随着江水源源不断的涌入,船尾首先开始下沉,没过多久,船头也开始下沉,整个船体沉入江中,韦一平等800余名指战员不幸罹难。
这么一艘大船,为何会突然倾覆,到底是什么原因?
得知噩耗,延安的领导和战友们陷入悲痛,主席非常震惊,下令调查。
结果很快出来了,是超载惹的祸。
“中安轮”是一艘大轮船,核定载客人数是500到600人,可因为情况紧急,没有多余的渡船,实际上了900多人。
船上装了700多人、准备开船的时候,新四军江南被服厂的工人也来了。
船长急了,大声说道:“不能再上了,再上就超载了。”
大家非常为难,谁也割舍不下,于是让大家都上了船。
另外,“中安轮”是民国初年建造,已经运营30多年,设备和船体都老化严重,超载之后轮机也出现了故障,成为沉船的原因之一。
船上大多数官兵不会水。险情发生后,为了让战友们转移,韦一平始终坚守在甲板上,直至淹没在滚滚江水中,壮烈牺牲,实现了“我们的位置在群众前面”的庄重诺言!
叶飞闻讯赶到江边心急如焚,却黑夜茫茫,又无船只,爱莫能助。
最后,只有陈瑞洪等几十人获救。
这场江难,成为叶飞将军心中永远的痛。
1948年1月,叶飞率一、四、六纵南下,来到长江边的时候,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热泪盈眶。
他沉痛地对参谋长梅嘉生说:“他们经过了生死考验,没有死在敌人的枪口下,却魂断长江,惨痛啊惨痛!”
梅嘉生说:“叶司令说得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800多名干部战士,不能忘记一平同志。”
叶飞叹息道:“一平是名好干部,是最早到苏北开辟根据地的元老,他若健在该有多好……”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