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一个公案
回答: 4 少青年 由 Adam_Luyan 于 2023-03-08 15:29
1983 年秋天,我在四台子村读初中一年级。一天,我在家门口等着路过的同学一起去上学,看着他们渐渐走近。忽然,一个人匆匆忙忙地横过路,掉了一本书在他们的前面。一个同学捡起书后,喊那人。那人回来后,与他们说话,并且把那本书送给了那位同学。路上,我拿过那本书来看,是本《犯罪心理学》,问他们: “那人跟你们说什么来着?”那位同学回答:“那个人很奇怪!回来后,就要把书送给我,说,‘这是本好书;我已经看过了,不需要了’。我说不要。他却说,‘你不喜欢看,可以借给别人。你把这书借给一个人,你就多交一个朋友。你借给十个人看,你就多交了十个朋友。’ 他说他要赶路,说完就走了。”我感觉奇怪:“赶路!南面,他出来的地方是一个大坑;他向北面去的地方是庄稼地。他那是在赶什么路啊!”
那位同学听得毛愣愣的:“呀!他是个什么东西!这书给你吧,我不要了!”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本《犯罪心理学》是我认真读过的第一本真正的大学本科教材一类的书。书里面对各类人或团体的观察分析简单明了,应该说是一本心理学入门的好书。从那以后,我就逐渐喜欢研究人的心理,观察个人和团体的行为了,而且形成了习惯。注4.6-1,佛教是古典心理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属于共同法,佛学中的案例称作公案。从我的学生时期,入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时都有怪事发生来看,这是刘团长把这则佛学公案改编成了一部小话剧表演给我看,来为我庆祝升入中学。那这公案表明了什么?人无所从来,无所去之处,却总是匆匆忙忙的,为什么?答案在心理学中。坛主:Adam_Luyan于2024_05_01 9:58:01编辑
已标注为Adam_Luyan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