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时事快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神圣的你》(4)

送交者: 哈哈嘻嘻哈哈[☆智慧喜悅豐盛☆] 于 2023-05-04 13:19 已读 504 次  

哈哈嘻嘻哈哈的个人频道

+关注
《神圣的你》第二卷 忆起神圣的基础

生命,本来就是神圣的。没有一个角落不神圣。要回到神圣的状态,也只能通过这个瞬间、“这里!现在!”把生命的一体活出来。

完全接受任何瞬间所带来的变化、状况甚至危机,自然把“我”消失,落入未知甚或不可知的状态。这个状态本身离不开“在”,离不开“心”,离不开绝对的一体。任何东西知道或不知道,都没有绝对的重要性。不需要样样都知道,生命不光没有消失,反而活了起来,自然带我们走上神圣的路。同时,也通过每一个瞬间,让我们随时把神圣的“在”带回到人间。

1.人,本来就有永恒的观念

永恒,是人生最深最大的意义。

人类很早就知道生命无常,有生,有死。自然会想把造物主描述成永恒、无限大、绝对、不受时空控制、不受条件约束的存在。

我们在最早的人类文化中就可以看到这个现象——对日月星辰、对天地的崇拜,并赋予“神”的地位。人类到现在传下来的“神圣”的观念,也是由这类原始的崇拜演化而来的。

光是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观察到,人类早就有一个绝对、永恒、无限、没有条件的观念。本来就知道生命有更深更大的层面,远远超过外在的生命所带来的种种限制。也老早知道,我们还没有生之前,或是死之后,这个永恒的力量——上帝、一体、绝对——已经存在,也消失不了。每一种文化、每一种宗教,都离不开这些观念。

然而,人类采用有限的逻辑,试图推到无限大的一体——这种策略会因为文化、宗教不同而造成观念上的差别。比如印度教是泛神论,佛教则不谈神,说的是一体、本性。站在整体来说,这些表达上的差异,不过是大同中的小异。只要走下去,都可以让我们从人间解脱,都可以作为宝贵的修行工具。

可惜的是,现在的人会把这些过去的领域当迷信,认为不够科学。人类历史近几百年的发展都集中在人的脑,尤其左脑的逻辑和分析领域。人类集体的发展也自然集中在物质上的转变,认为只有人能看到、想到的,才是真的。超过看到、想到的范围,我们自然认为是虚的,而不可能存在。

有意思的是,这些看法虽然是我们大部分人的认定,但它本身其实违反了物理最先进的发现:——任何物质,不管是星球或是分子,主要还是通过“空”组合的。“有”的部分,是远远的低于“没有”。“有”,跟“空”比较,其实不到万分之一[1],只是五官带来的幻觉,却创出一个坚实无比的印象,让我们把“有”当作整体的代表,却不给“没有”任何代表性。就这样,我们的人生,全部被一个小小的“有”给主宰了。

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悖论,让我个人感觉相当不可思议。

我相信,通过《全部的你》,你已经度过了这个难关,明白古人其实一点都不迷信,而是敏感度,或说敏锐度,或灵感,远远超过现在的人。

以动物来比喻,任何动物都有生存的直觉,比如狗不舒服时,会自己去啃草,甚至吃泥土,好像给自己开药,当自己的治疗师。这一幕,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反而,狗跟人类接触多了,别说不叫了,可能连最敏锐的听觉也失去了。我们现代人,也是如此。

会有这些差别,是因为古人活在宁静当中,“动”的需求很少,为了吃、喝、拉、撒等生理需求,才需要“动”。此外,也没有什么信息好谈、好想的,随时都在“静”中,把自己交给生命,也同时接受生命带来的各式各样的领悟,包括“神圣”的观念。

然而,我们现代人“动”和忙都来不及,根本不用谈宁静或生命更深的层面。

把全部的生命找回来,也只是活在“静”。让“静”带着我们一路走下去,活这一生。通过“静”,通过“在”,把神圣的生命带回眼前。

你会接触这本书,也只是代表你已经成熟,准备好接受这个信息,知道我所谈的——古人百千万年来所带来的神圣的观念——确实存在。问题是,怎么把它找回来,而不需要继续烦恼、痛苦,不再时时活在生命永无止息的两难。我相信,你和古人一样都充分知道生命有一个答案,有一个解脱的出口。只是信心不够,对任何解答方法都还有怀疑。怎么放下质疑心,我相信,你也知道这是关键。

懂了这些,就让我们随时把生命神圣的部分也就是全部的生命,找回来。我们可以把样样有形和无形,都当作一个神圣的门户。找到这个神圣的门户,轻松穿越过去。跨过去,自然活在喜乐、爱和平安。我们也自然活成神圣的人。这本书想强调的是,做一个神圣的人,比什么都简单。比一口呼吸,比吃一口饭,都简单。最不可思议的是,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

我们本来就是神圣的。

可惜,每一个人都忘记了。

[1]从物质最基础的原子结构来谈,原子核的径大小约占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电子几乎不占体积,因此原子的有和空(体积)的比例,可以用原子核和原子的比例来计算如下——原子核半径:原子半径=1:105。原子核体积:原子体积=13:(105)3=1:1015=1:1000兆。从这个角度来谈,是远远小于万分之一!

2.人和神是平等的

人,神,和任何东西都是平等的。

我用这些话,想表达的是——生命的架构可能跟我们一般想的大为不同。我们每一个人忙碌在人间,其实随时都被人间种种的变化带走。也随时通过“我”,让自己落在某些形相,而使得自己和这些念相分不开。而“我”跟这些念相一样,也会生,也会死。通过这种局限,也就不容易体会到生命的永恒。生命的永恒,是要通过内在的生命来看、来体会的,是通过生命的“不动”或“在”,才可以观察到。我们一般所称的人生,还只是种种的“动”。我们都忘了,这种种的“动”,是在“不动”或“在”的架构所衍生出来的。

我前面已经把“在”的观念,用IAm.(我是,我在,我,在)来表达。回到神圣的生命,也只是把这个不动的我、不动的“在”随时找回来。

这个“在”或“不动”的永恒状态,是通过一体意识所带来的。这个一体意识,是无限大、没有局限、没有条件的意识,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每一个东西都有的。

我们看到或想到的一切,是通过局限的意识所组合而衍生出来的。这个局限的意识,本身也是通过分别(不平等)才有。通过这个一般的意识一再地分别、判断、比较、区隔,自然在样样中都看不到平等。我们观察任何人事物,无不是通过样样的差异,再经过一个分别,才可以观察到。这本身,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把永恒的生命找回来,是一个一定要通过生命完整的架构才可以理解的概念。若不是从不动的整体来看清局限,人不可能体会到平等的观念。

站在整体来看,自然会发现——人生带来的种种内容、种种变化,跟本身一点都不成比例。就好像深海浮出来的泡沫一样,早晚也只能回到深海。

看到人间的区别和隔离,这本身就不断地强化“我”,通过这个分别,取得好坏、美丑、想要不想要、喜欢讨厌的差异。自然对种种形相有所追求或回避,而更进一步强化我们因果的联系,让人类千年来离不开,打不破,走不出来。这是我们这一生所带来最大的困境。

透过每一个瞬间,假如我们不清醒,或是不注意,也还只是不断地把自己落在某一个形相或者身份里,分不开来,不知不觉地被它带走,自然把不平等的观念延续下去。我才会多次强调一个最简单的解答方式,也就是为每个瞬间带来接纳、容纳和臣服的观念。

把瞬间全部的形相——人(包括自己)、事情好坏、任何东西——都包容起来。很奇妙的是,包容了,也自然可以放过瞬间所带来的样样变化。

只要有了这种态度,我们自然发现——样样变化之间的差异好像缩小了。甚至,也消失了。进一步甚至会发现,好像好事也好不了多久,一个瞬间也就过去了;坏事,也坏不了多久,也是同样一个瞬间就过去了,不值得让我们用期待或反弹来对付它们。自然,样样都很平凡,而样样也平等了。

最有趣的是,一路走下去,随时通过瞬间的臣服或空当来包容一切。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差异分别,也自然消失。我们会自然体会到,样样都只是电子讯号通过脑海的转换所成立的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东西的形相。在经验和经验当中,从讯号和讯号当中,我们也只能看到它们的平等。

最后,连“有”和“空”都成为平等。“有含着“空”,“空”含着“有”,任何矛盾也就消失。

这才是大平等心。

有了这些领悟,一个人自然宁静。外在,也就平安。倒不需要追求任何刺激的经验,以带来满足。也不需要通过任何关系,不管多美、多完整,来达到满足。更不需要物质,或任何好事、喜讯、甚至惊喜来让我们完整自己。最多也只可能发现——我们早已经是完整的。我们有一个完整的生命架构,而这个生命架构完全没有变动过,一直都在,随时都在。

我在标题提到人和神的平等,也是含着这个意思。希望带来一个鼓励,让你把自己和任何东西——包括神——的距离消失。

神,跟你再也不分手了。

不管你在人间遇到多不愉快的人,甚至是自己,随时来定你的罪,把你贬低。我都希望你能回到整体的角度来看自己。

站在整体,你只可能是完美,你也只可能是圆满。

活出神圣的你,也只是随时承认这些话所带来的事实。不光没有质疑,而能认为这是生命唯一的真相,不可能说得更清楚,也不会想在这上面再做文章或说明。

懂了这些,人只能庆祝自己的神圣。并知道,每一步、每一口呼吸、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动作都只是神圣的。从来没有过不神圣。

一步与一步之间。一口呼吸,再一口呼吸。一个念头,再一个念头。一个动作,再一个动作。这一切,都还是平等的,没有哪一个比较重要,或比较不重要。它们都只是全部生命的一部分。不会通过它们,就扭曲了生命。也不会通过它们,更靠近生命。

真正懂了这些,生命也就简化。我们把生命轻轻松松落在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这里!每一个现在!

面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可以轻轻松松奉献我们的注意力,投入它,包容它,接受它。同时,深深体会到瞬间和瞬间当中的平等性。

3.达到左右脑的平等,是神圣的第一步

人的左右脑结构,老早等着我们醒觉,等我们活出神圣的生命。这样的架构,是演化带来最大的礼物。

要谈神圣,要谈神和人的平等,首先我们自己要达到平等——我指的是,左右脑的平等。

我在《静坐》一书中特别强调左右脑的不同作用。左脑不光是属于逻辑和概念的领域,最不可思议的是,连时空的观念,都是左脑的产物。假如左脑受到中风或损伤而失去功能[1],我们自然没有语言、分别,甚至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这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右脑所看到的则是一个能量谱,或说所感应的是能量场。右脑看到的是一个整体,而又同时可以感应到整体内每一个客体的关系,并不受到线性逻辑的限制,也就不受时空的限制。

这么说,左脑可以称为技术脑、逻辑脑。右脑是直觉脑、灵感脑。可惜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过度用左脑来生活。人类经过千万年的发展,左脑取得了主导的地位。可以说人类千万年的演变或发展,是靠左脑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的演变和分化,才能到今天这个地步。相对地,右脑通过直觉或灵感来觉察内在生命,带给我们比较舒畅放松的感受,可惜的是,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它的地位。

过度使用左脑,过度使用逻辑、分析、区别、判断,对人类自然造成一种失衡,本身会刺激自律神经的交感神经系统,带来全身性的紧张。无论心跳、呼吸、消化、肌肉,都会绷得很紧。这个过度紧张的反应,也就是所谓的“打或逃反射”,本来是帮助我们提高生存机率反应。不幸的是,这个生存反应,反而不断受到我们脑海虚拟的念头体(“我”)的刺激,把虚当作真,随时带给我们压力。

我在《静坐》一书中不断强调,静坐或任何修行法,主要的作用就是先修正我们生命的失衡,让左右脑回归平衡。只要左右脑恢复平衡,身体的自律神经系统也自然跟着回到平衡,而每一个细胞也得到放松。我们的身心,也就平衡。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早就有完整的生理架构,非但天生就有左右脑的设计,而且左右脑在演化过程中都已经完成高度的分化,足以配合我们的意识提升、醒觉,以及解脱。只要进入右脑的作用,时空自然消失,让我们进入内在的世界。

但是,我还是必须强调——尽管“在”、或静”比较贴近右脑的作用,然而“觉”“在”并不能划分为左右脑任何一边管辖。是要通过两个脑达到平衡,才自然可以“在”,而又同时可以“觉”。

醒觉不光是靠两个脑的平衡,还要放下任何脑的部位和作用。

[1]一位研究脑神经的科学家吉儿·泰勒(JillBolte Taylor),在左脑中风后描述了自己的经历,写下MyStroke of Insight—— ABrain Scientist's Personal Journey一书。本书繁体中文版《奇迹已于2009年由天下文化出版。

4.”觉”和“想”不是同一回事

轻轻松松地,让“觉”和“想”同时发挥作用,一个人才可以醒觉过来。

这本书不是只让你理解的,是需要体会,而且是全面的体会,才可以落实到我们的身心。

我讲的全面,说的是身体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细胞。

只有这样全面的体会,一个观念才不会受到脑的逻辑所扭曲,变成又一个概念,而在早已充斥生活的种种概念之外,又加了一个不必要的概念。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把生命真正简化。把种种概念摆到旁边,“觉”オ可以浮出来。这不是用脑的逻辑所可以理解的。

“觉”浮出来,也只是——把“脑”落到“心”。我们通常讲一切从“心”出发,本身也只是“觉”或“在”的境界。其实这种领悟,每一个细胞都能做到。只要不受到脑的压抑或扭曲,我们每一个细胞的生命,自然跟”心”或体意识是合一的。

我们所称的全部领悟或顿悟,也只是通过每一个细胞来接受、来活出一个观念。

然而,我们一般人,面对任何瞬间,是通过念相,也就是“想”。本来这个瞬间很单纯,但通过念头,我们自然会延伸出“我”,而让“我”和瞬间带来的形相结合,就这样把自己化为眼前的形相,把最原初的“觉”扭曲到“我”之下。通过”我”观察、过滤一切。

我想表达的是——“觉”和“想”其实不是同一件事。

“觉”和“想”是意识的不同层面。觉,是永恒的。即使没有“想”“觉”还存在。也可以说,在还没有“想”之前,就有“觉”。

“想”,反倒把意识落在一个局限的范围,有生有死。

一个人突然可以区隔“觉”和“想”,同时又不拒绝任何“想”,也自然醒觉。他会自然发现,任何念头,本来都含着“觉”。而这个“觉”,可以观察到一切,包括念头,也包括没有念头。

“觉”本身就是一体意识的作用,没有区分“主体”和“客体”的需要。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最多,我们只能说——觉察到“觉”,体会到“空”含着“空”和一切。

回到这个瞬间,是通过“觉”,而不是用“想”。怎么“想”也想不到,甚至想不出来。

正因如此,我才不断地强调通过接纳、臣服来面对每一个瞬间,而且还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解说。因为,只有通过接纳或臣服,我们才可以把“想”(念头)消失掉。

面对每一个瞬间,带着臣服和接纳的观念。它对任何“想”自然会产生个刹车,自然把“想”包容起来。接下来,空掉“想”。

这一来,我们自然得到一个空当。只要回到这个空当,很自然地,我们在这个瞬间,只剩下“觉”。

这个空当是本来就有的,是任何形相包括念头都有的。

前面提过,通过接受和臣服,没有抵抗,自然通过形相,落到形相更深的层面,而这个层面本身是空。

也就轻松地从“做”落到“在”。

从“有”放松到“空”。

从“外”沉入“内”。

从“想”回到“觉”。

站在“觉”,我们自然放过“想”,只是轻松地让它存在。这么一来,“想”不光自然消失,甚至可以变成一个良好的工具。

就是那么简单。

难的是,我们受限于制约会认为不可能,甚至认为做不到。

真难想象,人类竞然可以不是“想”的奴隶,而第一次成为生命的主人。“想”于是成了我们的工具,需要的时候拿来用。站在“觉”去”想”,这种“想”本身自然发出深度和广度,威力反而是不可思议的大,而能在人间所面对的任何考验、问题解决、发明、发现,甚至运动、表演与文艺等各个领域,带来极大的突破。

我才会用各式各样的比喻,各种角度说明,希望让你能接上神圣生命的轨道。我也提到,面对每一件事,通过接纳、包容、臣服回到这个瞬间,是最好的方法。

这一堂课,无论多年轻、多年长,即使只剩下几口气,都可以做到,而且是这一生最重要的一堂课。

也许,你通过自己或别人带来的制约,或接受了别人的判定,认为这一生所得到的,都是局限,只有痛苦,只有不公平,让你不敢承认你与生俱来的神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你不费力、不花时间地把神圣找回来。

只要你可以敞开心,接受《神圣的你》所想要带给你的,自然会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在这张图中,我用一张薄薄的纸来表达我们的意识,而这张纸甚至可以劈开来,左边代表“想”,右边代表”觉”。意识到两者既有分别又同时存在,就是醒觉。

从念头转到“觉”,其实不是通过“动”或任何用力。念头只要消失,觉,自然浮出来。

虽然我用“劈开”来描述,但是,“觉”和“想”的分开,其实不是通过“动”。“觉”本来就有,只要通过轻轻松松地“在”,就可以体会到。


“在”,也就好像活在暴风眼中


除了前面劈开纸的比喻——觉和想随时可以分开,随时可以同时存在——来表达醒觉,让我再用另一个比喻来描述。

醒觉,就像活在人间带来的旋风,却站在这个暴风的中心,也就是暴风眼,看着一切。醒觉的人,外在的一切可能一样忙乱,什么都在动,内心却有一个地方是不动的。而他,通过不动的心,在看世界。

再用一个比喻来描述,就像在海上,外头风强雨大,突然之间,全部的声音都完全消失,一切回到无声,回归沉静。也就像一个大型马达在转动,突然之间,停了下来。

转动的马达、外面的风强雨大,甚至旋风,是念头、念相;停下来的,是心。

这种经验,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一定曾经体会过。只是,也许还没有把它整合好,而随时带到生活中。

我们醒觉的经验都是短暂的。

此外,在下面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暴风,也就是生命的螺旋场,其实和内在(图下方光的通道)是接轨的。内心无色无形的光明,也就是一体意识,随时通过我们,通过“这里!现在!”每一个瞬间,流到人间。

我才会多次表达,一个人活在当下,也就好像全部的生命来活我们,带着我们走向神圣的生命,走上神圣的路。我们一离开这个瞬间,这个通道也随之中断。但只要想起回到“这里!现在!”这个流通也就恢复。



觉察,当作一个练习


通过五官的作用——看、听、闻、尝、触的觉察,可以让我们自然体会到“觉”和“想”的差异。

五官所带来的觉察,还不是这本书要谈的“觉”。

“觉”,其实也只是觉察和觉察之间的一个空当。

是觉察后,念头还没有起伏的一个空当。

进一步说,

“觉”其实是随时都“在”。通过“在”所带来的宁静,观察一切。

还没有“觉察”,就有“觉”。是从”觉”,生出”觉察”来。

所以,“觉”,还在“觉察”之前。

但是,我们五官带来的觉察,还是可以作为一个路标,带我们接近“觉”的体会。

觉察,轻轻松松,清清楚楚地觉察,不要再加一个念头。

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练习方法。

觉察什么,并不重要。也不需要去追究。

重要的是,轻轻松松去觉察,只是为了觉察而觉察。

觉察,只是觉察。

我们在这里,先用“看”带出一个练习。

轻轻松松,看着四周,好奇地看。

轻轻松松把眼光落在眼前的任何一个静物。

这个静物越单纯越好,也许是一张纸、一支笔、一本书、墙壁、地毯。[①]

将目光落在这个静物上,守着它。


轻轻松松看着它。

好奇地看着它。

用眼晴去勾勒它的每个细节、每个光影、每个色泽、每个线条。

不要加一个念头,不要加一个联想不要加一个解释。

甚至,不要分别,不要加一个比较。

只是清清楚楚看着它。

只是看着每个细节、每个光影、每个色泽、每个线条。

不加ー个解释,不加一个比较。一个念头,都舍不得放上去。

轻轻松松地看,

就好像我的“看”,不是为了得到,不是为了掌握,不是为了理解。

没有目的地“看”,只是单纯的“看”。

最多,我只知道眼前这个是什么东西。

只是守着它。

试试看,把这个不加一个解释,不加一个念头的时间延长。

至少ー两分钟。

熟悉了这个练习方式,我们可以改用身体某个部位作为觉察的对象,例如手。

看着手,通过看,通过观照的光明,用一种新鲜好奇的心情,去刻画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纹路,皮肤的质地……

不加一个念头去解释,什么都不解释。

最多是轻轻松松体会。

除了“看”,我是不是可以感受到这个手。

手的活カ,我是不是能感觉出来。

守着它,看着它,欣赏它。

用这种方法,一天随时带给自己一点空当。

把注意力放到某一个东西、某一个角落、自己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是大自然。

我们自然会发现,通过这种轻松的觉察,轻松的观照,

大脑会踩一个刹车,念头会切断。

我们的脑,自然得到一种全面的休息和放松。

自然让我们宁静下来。

除了人以外,任何东西、任何生命都是和一体意识合一的。

我们轻轻松松地观察,只有观察。

这本身,就让我们和一体意识合一。



[①]先不要找常常在身边使用的东西,或会让你想起某个人、某件事的东西。总之,这个东西越中性越好。


5.flow——心流


生命的能量,通过心流出来,才可以得到人生的突破。

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回想,其实都体验过一种flow,又称心流状态,是一种轻轻松松的专注,或宁静而无思无想的“在”或“觉”。我在巴西长大,很小就喜欢玩足球、练柔道。现在回想起来,所有的突破,包括踢球进门或比赛有突出的表现,都是在最关键的那一刻进入了flow,也就是心流。

就好像通过无思无想,把这个瞬间拉长了,成为永恒。

其实,我一生所有的突破,包括科学、医学或其他的创作,都是进入一个flow,也就是宁静,所流出来的。连全部生命系列的《全部的你》、《神圣的你》也是这样产生的。

有趣的是,我后来帮助年轻的奥运选手培训,不分西方人或东方人,只要有大的突破,当事人都会跟我提到类似的经验。

我在洋基队的球场(洋基体育场),见过有“十月先生(r.October)之称,名列棒球名人堂的瑞基·杰克生(ReggieJackson)他的职棒生涯囊括了五次的世界大赛( World Series)冠军,四度获选美联全垒打王。在争夺冠军最关键的十月,大部分的选手经历了一整年的例行赛,到季后赛已经欲振乏力。他反而能全力发挥,在冠军赛中击出最多全垒打,包括世界大赛和季后赛。

他和我分享的也是一样,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完全没有念头,完全投入这个瞬间,完全“在”。

后来,我看到马里安诺·利瓦伊拉(Mariano Rivera),洋基队的王牌救援投手。通常,救援投手到了比赛第九局才上场,大部分的选手很难在这个时候保持稳定。但是,利瓦伊拉在这个瞬间反而表现得相当亮眼。前几年,我在德国看到他的专访,他也讲了类似的话——在大家最紧张的时候,他不但不紧张,甚至特别享受这个瞬间。

把这个瞬间拉长,对方是痛苦,他是享受。

这种例子,其实多得讲不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瞬间。

就连风险投资也可以进入心流状态。投资界非常出名的人,包括乔治·索罗斯( George Soros)都会强调,在外在混乱的时候,内心宁静的重要性。所以,在金融市场波动极大时,一般人忙着“动”,反而他们不动,最多让身体的直觉(gut feeling)带领,进入不确定的空间,达到最好的结果。




(左)瑞基·杰克生( Reggie Jackson)1977年世界大赛第站击出三支全垒打。(右)马里安诺·利瓦伊拉( Mariano Rivera)2009年世界大赛第六站出战费城费城人队,最终守住战果,洋基队以7:3获胜。

不光是在运动、投资的领域,我们仔细观察,从古至今,人间最大的突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能留下来的,包括艺术品、音乐、诗、哲学、宗教理念、科学理论,甚至人和人的交流、社会和社会的对话、国家和国家互动的大突破,其实都是通过宁静所带出来的心流而产生的。前面也提过,只有跳出一个既有的系统,进入更深的层面,才可能有大的突破。

我会强调这些,是担心很多读者会误以为“在”和“动”是对立冲突的,误以为站到“在”就不用“动”,不需要在生活中带来转变,甚至拒绝面对生活的考验。

其实,是刚好相反。

我所强调的是,只要随时把“在”带回“动”。这样的“动”,本身自然带来最好的结果,而且与生命完全接轨。

6.醒觉,还可能再退转吗?


醒觉,是意识的彻底转变,是从“做”转成“在”,不断地“在”,只有“在”。通过每一个“动”,站在每一个角落,都“在”。

提到醒觉,我们很自然会有一个疑惑:日常生活中,人醒了还会再入睡。那么,一个人醒觉后,还会被这个人间带走吗?我想再做进一步的说明,来回应你可能会有的疑惑。

醒觉,其实也只是把意识突然挪开,从有限、有条件、相对、分别的意识,转到绝对的一体意识。通过这个一体意识,自然进入“空”,回到“在”,落回整体。通过“空”、“在”或生命的空当,可以观察到一切的“有”,包括人间。

醒觉,也只是观察到自己,清楚地看到念头或每一个念相的起伏生死。

反过来,也可以说——醒觉、宇宙或整体的生命,通过我们,突然观察到自己因为不再有“主”和“客”的隔离,任何分别的观念都不存在——没有一个“人”在看,也没有一个东西被看到。一个人醒觉过来,会突然发现只剩下“觉”。而这个“觉”,本身还只是从“空”延伸出来的。再进一步仔细观察这个“觉”,会发现——什么都没有。

这种意识的转变,可能是彻底的,也可能是阶段性的。我们也可以用以下这张图来表达。一个人彻底转变,进入无色无形的意识,本身是佛的境界。分阶段的转变,还停留在佛教所称的菩萨阶段。站在佛的境界,只剩下存在、存有或是“在”。甚至,连“在”都是多余。更正确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都没有剩下来,一点都不剩。这才是佛教所称的寂灭( complete cessation)或涅槃( nirvana)。


                           

这种状态不光是理解的范围(法身, dharmaklya),还可以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胞、任何的能量体活出这种领悟。这是佛教所称的“报身( sambhogakaya)的成就。此外,因为“空”和“有”已经完全合并,变成两面一体。佛,自然可以从“空”转成“有”,“有”转成“空”。一切都成为他的工具,也可以称为方便法门。他想走就走,想来就来,又称“如来”( Tathagata)。他在宇宙的任何角落,都可以讲课。通过他的生命场或佛陀场,把存在随时带回来。这就是“化身”( nirmanakaya)。

至于佛教所称的菩萨,还有一个“动”、“做”、“成为”的观念。本书用同一张图来表示“存在——作为”的谱,也就是人类意识转变的不同层次。愈接近完全“在”,可以说是比较成熟、比较完全的转变。佛教用菩萨的十地(Bhuml)来表达,代表存在的层次。

可以说,一般人和佛的差别在于,一般人注意力主要都放在“做”。而且是不停地“做”、不停地“动”。包括念头的“想”,其实也是“做”,也是“动”。

要进入佛的境界,也就是从“做”、“动”彻底转向“在”。这个“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它本来就是我们一切的本质。但是,通过“动”,不断地“动”,我们把它盖住了,反而让自己看不到这个本质。

这张图也指出了中间的过渡层次,在这里借用“菩萨”的次第来指称。一个人醒觉过来,即使可以彻底看到自己的本质(“在”),还是可能投入“动,而有时又被这个“动”带走了。

我会提到这些是想表达:活在人间,一个人就是见道、醒觉了,还可能离不开“动”、离不开“时空”的范畴。任何有形的东西,它的吸引力就像地心引力一样,是不可思议的大而且广泛。

人间所有的念相,不断把我们吸引回这个形相的世界,让我们离不开“我”。你我每一个人,不管醒觉与否,都受到这个吸引力的作用,也可能随时忘记自己可以不被影响。

根据佛教的说法,要到八地菩萨以上,才能达到不退转的状态。这意思是,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才会随时看穿任何形相,而不被任何人间所带来的制约所限制,不会再被困住。

意识成就越高,一个人也自然彻底活“在”,而随时把“在”带入“动”,带入“做”。这么一来,“在”和“动”、“在”和“做”也不分了。在任何“动”,都可以看到“在,都可以活出“在”。

最后,我还是需要再交代清楚。前面的表达可能会带来一点误会,好像一般的众生与菩萨、大圣人、佛陀是有差距的。假如不小心造出这个误会,还是要澄清——佛陀、大圣人、菩萨和每一个众生都一样,都是意识组合的。基督,也是一样的,跟我们从来没有分手过。

大圣人的意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可能没有。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佛,可能成圣;不可能不成佛,不可能不成圣。这是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就说过的话。

这么说——我,和菩萨、佛陀、大圣人的差异只是“心”或意识的状态。懂了这些,完全的懂,渗透到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层次的体,包括肉体、情绪体……都可以完全听懂和做到这里所说的这些话,一个人也就解脱了。


在、醒觉与生命场


延续这个比喻,我们也可以说——完全醒觉,也就是让内外一致,消除所有的矛盾和质疑。

在这个一体之下,内和外已经不分了。就像这张图所表达的,生命本身变成一个能量场。通过外,我们可以活出内。从“动”,活出“心”,找出“心”。从“做”,随时可以活“在”。

同时,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醒觉也只是“在”的成就。完全“在”,生命场就大。一个醒觉的人,即使不动,也都可以影响到周边。我在这张图用各种大小的能量场,来描述这种成就。

因此,我才会在很多场合提到,一个人醒觉过来,本身就产生一个生命场。这个生命场的大小,是跟他“在”的成就相关的。“在”越彻底,这个场越大。一个人,完全不需要通过任何“动”,都可以影响到周边,就是这个道理。


谈这些,也只是想试着用语言来描述意识转变的过程。每一位成道的大圣人都提过类似的观念。比如说,耶稣在《圣经》里也不断强调——天父的国,不是用眼可以观察到的[1],而天堂在人间就可以找到,随时可以找到,而且是从心内找到,不是从心外找到[2]。他多次展现治病的奇迹,也总说这些奇迹不是他个人行的,而是天上的父,上帝,也就是内在的恩典,通过他这个管道所化现。

这一切,其实都是反映“在”的成就。《圣经》也不断地提醒我们,活在“心”,活出“在”,最高的意识状态,要点点滴滴在每一个瞬间保持警醒。只要一不注意,我们就会落回这个人间,受到种种诱惑而被带走[3]。但是,就算落入人间,只要又记起这个“在”,把“在”随时找回来,一个人又随时回到神圣的生命。一切的矛盾,也自然消失。

其他的大圣人,谈的也只是如此。


“在”的体验,我们都有过,也随时忘记,自然又落回“做”


从意识转变的角度来谈,不只一个醒觉的人可能退转,其实,这个意识的退转,在一般人也可以观察到。

很多人在他擅长的领域或场合,都可以随时体会到一体、合一、宁静、无色无形的“在”,只是自己不知道。

比如:攀岩、跳伞、跳水、赛车或其他刺激的活动,都可以让我们进入一种无思无想的状态。球员和运动员在场上,也会进入zone(一种专注的状态),而自然进入一个flow,一个心流,好像拥有一个超乎想象的功能,而有特别好的成绩和表现。医师和护士在开刀房,完全投入这场手术,也一样可以进入无思、专注而宁静的状态。

任何人,在任何领域——包括学生、打工的服务生、画家、科学家、老师、企业家、政治家,都可以在某些状况下,通过专注,达到这个无思,甚至无色无形的状态。

在这些片刻,他完全和生命接轨——已经不是“我”在比赛、服务、画画、演讲、开刀、爬山、运动、玩球,而好像是生命更大的智慧来带领他“做”。不经过思考,反而发挥了更大的潜能。在这个时候跳出了时空,感觉到最舒畅、最清醒、最有活力、没有阻碍、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这种经验,会令人一辈子难忘。

反而,“我”限制在一个念头的世界,很少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我们人间所称的任何伟大的突破,一般都是超越思考的范围才可以做到。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体会过这个滋味,曾经很自然地进入了无私、无我、忘我的状态。不幸的是,只要回到日常生活,自然又落回“我”狭窄的轨道。接着,又被念头给主宰了。

也可以说,他就这么“退转”了。虽然他曾经在这种状态下,尝过无思无想的“在”的甜头,也想随时回到这种境界,回到“在”,但因为还没有看穿这个形相的世界,也没有办法清清醒醒的选择。就算再怎么努力,也努力不到、找不回来。

一个人醒觉过来,和一般人的差别在于,醒觉的人可以看穿“我”,看穿这个念头、念相的世界。他也理解,只有“这里!现在!”是永恒的,也只有通过这个瞬间,可以随时找回“空”,和“空”所带来的宁静。也只有通过这个瞬间,可以随时站在两个世界——有形有色与无色无形的世界。

醒觉的人,也同时知道,人间所带来的任何现象或变化,都只是全部生命的一小部分,根本不成比例。所以,醒觉的人,绝对不会把外在世界或任何追求,当作他人生的主要目的。他随时都知道人生有一个更深、更大的层面在等着他,也等着我们每一个人。投入这个层面,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也只有通过这个瞬间,才可以真正活出来这个层面。

要活出这个人生最大的目的,醒觉的人也充分知道这个人间所带来的任何知识,跟生命的整体不相关,没有任何全面的代表性。

活在这个瞬间,“这里!现在!”一个人也自然可以承受未知,甚至拥抱不可知所带来的不确定。只有进入不确定,生命无限大的可能性、最大的潜能才会爆发出来。生命的选择,也自然变得多得数不完了。

有趣的是,活在未知,甚至不可知,一个人于是可以走出人间所带来的种种限制。这是一个醒觉的人会亲身体验到的。

最后,对醒觉的人来说,已经不是他活什么生命,或是生命的哪一部分,反而是生命来活他。

通过他,生命的内在、生命的神圣的一体意识才可以降临外在的世界,照见人间。这就是人生最大的目的。

很多人醒觉过来,往往没办法完全地整合生命的内在和外在。不光有时候会忘记,还会被形相吸引回去,认为内在和外在两个世界是有冲突的。过去的价值观念,通过醒觉,好像就完全不相关了。过去所做、所追求的,都不重要了。在这个外在的世界继续存在的目的,似乎也失掉了,很容易落入绝望或空洞的心境。

这些现象,只是还没有跟内在生命的背景完全接轨,还没有完全整合,还产生了一点摩擦,一点矛盾。直到明白“空”跟“有”完全可以共存,而且没有带来任何矛盾,生命的内在和外在是真正的两面一体。这时候,一个人才全面的醒过来,才完全得到平静,再也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困得住他。

通过《神圣的你》一书,我希望做一个内在和外在的整合,至少消除一部分的矛盾,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全面活出最有意义、最神圣的生命。



贴主:哈哈嘻嘻哈哈于2023_05_04 13:25:15编辑
喜欢哈哈嘻嘻哈哈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 (无内容) - hs94 (0 bytes) 05/04/23
点赞不显示,手动点赞. 👍👍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5/04/23
第二卷 7.念头来想你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5/04/23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