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时事快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全部的你》第一卷 (2)

送交者: 哈哈嘻嘻哈哈[☆智慧喜悅豐盛☆] 于 2023-04-19 8:10 已读 401 次 1赞  

哈哈嘻嘻哈哈的个人频道

+关注
《全部的你》第一卷 (2)

2.醒觉,是从人生的前景,找回生命的背景

醒觉,是轻轻松松存在,倒不是通过任何作为可以得到的。

我们要问的,应该是怎么去汲取、记得、投入、找回来这个全部的意识,也就是醒觉——倒不是去问这个意识存不存在。

这个题目,也就是把全部的你找回来,不是智识上的清谈玄聊,反而是我们现在人类演化最关键、最急需的一堂课。通过前一章所提到的前三个意识状态,我们人活了上万年,伴随痛苦和烦恼。即使物质条件变得更好,人生所带来的悲伤并没有减少,反而是加速倍增了在日常的“醒着”状态中,我们把整体的意识、完整的意识,局限成生活中体验的状况。这些种种状况又离不开每一个人主观的分别、判断和理解。

这是因为我们这种“正常”的意识,其实是个分别意识。它是无限大、永恒意识的小小一部分。通过这个局限的意识,我们才可以在这个人间对每个东西、每件事情作个区隔,让我们可以运作、争取更好的生存。

可惜的是,我们无形当中以为这是唯一可谈、可追求的意识。这几千年来,人类生存条件的进步,被我们当成意识存在的见证,却忘记了这一意识同时带给我们人类不断的痛苦。我们回头看,历史留下的种种灾难,所造出来的分别和对立,也就是人类集体的疯狂。就知道我们非要跳出这局限的意识,才可以永续生存,让地球喘口气,得到重生。

通过这第四个意识状态,我们才可以充分理解——有一个无限大的意识,远远超过我们生活中有限的意识、有限的生活状况。人间所带来一切的变化,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内容”,我们就这么把这些内容等同于我们自己。通过醒觉,我们才可以体会到,任何生活的状况——再好、再不好、再顺、再不顺、再喜、再悲伤,也是整体生命的一小部分,是通过局限的脑所建立组合的。我们可以称这一切生命所带来的经验为外在世界(或人生的前景)。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经验,反而忘了还有更广大、更深沉的生命背景,是无法以这一局限的脑去表达、归纳的。我们可以称它是生命,或智慧。

这个生命的背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它不受到任何条件的制约。它也是最源头的意识。所以,我们前面才称“一体意识”( One consciousness)也只是一个清楚的知觉,也只是轻轻松松的存在。还没有人类之前,它很早就存在了。从来没有不存在过。古人也称它“无色无形”、“绝对”或“无条件的意识”( unconditional consciousness)它本身既是无限大,也是无限小,不受时空的影响。

你听到这些,也许会很惊讶,觉得很抽象、很遥远,接下来会质疑说这些,到底跟你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没有这个无条件的意识,也就是本书所称的“背景”,不可能有五彩缤纷的生命,更不用讲“有条件的意识”。再讲清楚一点,各种形式的生命,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意识,是从这个背景延伸出来的。古人把这个背景称为“因地”( causal ground)。

全部的生命,其实是生命的前景,加上背景;外在世界,加上内在世界。

外在的世界是无常,只有内在的世界是永恒。

通过外在的世界,一切生命的前景,不管多好、多不好,是不可能得到解脱的。即使通过这外在的世界,也不可能找到人生最终的意义。只有把这内在世界找回来,让它丰盈、让它绽放,一个人才可能找到“永恒的我”、“全部的我”。“永恒的我”就是上帝,上帝就是“我”,两者不可能分离,不可能区分。进一步说,用局限的脑来找到无限的心,是本书希望探讨的一个悖论。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来一个矛盾——按常识说,无限囊括了有限,而有限无法囊括无限。当有限要去找回无限时,矛盾就出现了。

想不到的是,这个谜题的答案,比任何人想的都简单。回答就是——有限的意识中,也存在无限的意识。假如不是这样,人类是跳不出来、解脱不了的。这是古往今来大圣人都懂、都亲身体验的。

这么说,通过人体,我们可以找到上帝,也可以称之为佛性、道。找回全部的自己,也就是找回上帝,真正的回家。

更想不到的是,回家——不需要我们做任何动作。它其实跟任何追求、任何动作都不相关。它比一口呼吸、吃饭、睡觉都更简单。

醒觉,或说任由第四意识自然展开、自然接手,随时绽放开来,才是我们这一生来最大的目的。倒不是为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状况,应付表相的挑战和机会。从外在世界的角度来看,这些状况、挑战和机会当然重要。但是,站在整体生命的角度,这些状况是太小的一部分了。从这些状况和形相,跳出种种的制约和设定,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容错失。

懂了这些原理,其实这本书也不用再读下去。你不光懂了,还可以带给地球一线光明,自然成为一个引发转化的媒介。我在这里,也祝福你。但是,假如你跟我们大家一样,还不是完全懂,我建议你与我一同踏上这趟旅程,希望可以完成你人生最大的目的。

杨定一

 

全部的你,也可以称全部的我、全部的生命、全部的一切,是我认为现在我们大家最需要的一堂功课。

简单说,我在《全部的你》是希望强调—生命是远远超过任何生活带来的状况、危机,或是一切。

我们人,每一个人,本来都是完整的、圆满的、永恒的。但是,很不幸的,活在这个世界上,让我们把那么简单的真理都忘记了,忽略掉了。

把自己找回来,也可以称—醒觉,也就是人生最大的目的。

相对地,其实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全部的你、全部的我、全部的一切,是古人留下来的最完整的哲学系统。它是包括智慧,又包括慈悲的大法门。

这个传承自古以来,到现在没有断过,甚至不可能有断层。因为全部生命本来就是醒觉的,而我们就是全部生命的一部分。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可以把读者一起带回到自己的家、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自己的心。

 

如果你懂了这些,也就不用再读下去,而是,就好好过吧。做一个圆满的人、快乐的人、活在现在的人、活在当下的人。

假如你跟我、跟大家都一样,虽然懂这些话,但是会忘掉的话,我希望,还是让我继续分享下去。

活出全部的你,也就是活出全部的生命潜能。

进一步说,人生最大的目的,也就是从人间无意识的昏迷中醒觉过来。醒觉,一般人称解脱,是可能的。不光是可能,它是人生最根本、最容易的状态。但是,我们一般人绝对不会相信,更不认为可以做到,就算可以醒觉,也不认为这一生就可以做到。

醒觉,不是通过逃避,不是通过追求,更不是通过任何动作或转变所达成的。醒觉只能通过存在,它是我们本身一个最原初的状态。可惜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忘记了。

也就是说,我这里所谈的,是每一个人早就有的。虽然这本书提出的观念,跟人间都是颠倒的,很多观念和看法,跟你一生所听到的、见到的、学到的都相反,甚至违反了全人类所带来的知识。但是,我相信,只要你用“心”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本书所讲的一切,你很早就知道。你的心,知道。而且,一点都不会惊讶。

这本书是通过口述留下来的,我之所以选择口述不光是考虑中文写作的限制(我在西方长大),而是因为这本书是从内心的宁静、全部的宁静转达出来的可以说是真的从“没有”化出“有”。从这种宁静所带出来的语言,我才可以跟全部的生命完全接轨,跳出时空一切的限制。这么说,读这本书也不用根据任何顺序,从每一个角落,我希望都可以带回到—全部的你。

003.编者的话—神圣的会晤.mp3音频:00:0006:58编者的话神圣的会晤

陈梦怡

 

所有颠覆了“一本书”的安排,为的都是带来一个接触“这里!现在!”的路标。——包括在写作的当下此刻——

这本书,完全不是用传统的方法写出来的,也不是杨定一博士和我过去的合作模式——他写,我译。这一次,作者、译者就是杨博士自己。

这本书,从书名 TheTotality of You定为《全部的你》开始,杨博士在短短时间内画了好多草图,接着录制《你·在吗?》,以及接下来的专访和演讲,核心的思想已经呼之欲出。然而,没有人知道那会是什么。

而我有幸,不只参与了《全部的你》十四万字从“无”中生出“有”的过程,还亲身体验了“从宁静中流露的文字”的影响力。

连续三个星期的口述、笔录、编辑,再三个星期的汇总、整理、修订、补充,我仿佛看到杨博士在口述的过程中,怎么将内心深处的涌现,转译成华文读者所能理解的最浅白的语言。将这十四万字带到人间,呈现给你,呈现给我。

过了第一周,我已经不觉得这是一份普通的笔录工作,而是闭关、是静坐、是修行。每天,我抱着计算机进入杨博士在长庚生技办公室旁的小会议室。他处理完手边的公事,坐下来。我打开电脑,他开始口述。最奇怪的是,明明才开始没多久,竟然,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而我,根本无法解释这几个小时怎么会过得那么快,那么没有痕迹。

我没办法解释我的时间感,只好和同事开玩笑——我大概是被外星人绑架了。那期间的记忆,好像一出小会议室,就被自动抹平。更精确的说法是,我所体验到的,没有办法用谁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的日常语言来叙说。

好几次,我停下在键盘上飞舞的手。因为,这些文字,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猛然敲击着我的内心,挪开了几十年来无人理解的成长挫折、困惑、绝望——这些压在灵魂深处的大石头,让一丝理解的光明透了进来。我所追求的静坐、修行、心理疗愈,在这一线光明的照耀下,成了一颗颗来时路上的卵石,安然地在它与我初会面的角落,散发着温润的存在。

在每天写作的会晤中,有时是杨博士口述,我记录,偶尔有些讨论。杨博士常叮咛我,因为他在国外长大,务必要帮他留意口语是否清晰流畅。基于文字工作者的自我要求,我也很理所当然地把润色文字当作我的责任。然而,无论是面对面的读稿,或是我回家后,为了校稿而在电话上读给朋友听、读给杨博士听的过程,我常常跟着文字,一下子就进入了一种安静的无念。我的朋友也告诉我,他在听我读的时候,会先让自己放松,接下来,听着听着,脑海自然随着文字的内容,开始浮现一些影像、一些记忆、一些人生的片段,在这些片段和画面的浮现中,似乎正在穿越过去和未来,而又同时是在“这里!现在!”看着它。用他的说法是,非常有疗愈的作用,而在接下来的一整天,感觉到整个人比较精神、比较放松。

就这么一路校读过去,到最后,我所做的修订非常非常少。就好像这本书的文字,本身有一个流动,不需要我去改动。它,本来就很好。

三个星期后,要翻译杨博士为专辑《你·在吗?》所写的序。打开档案,我竟然无法下笔。我发现自己没办法再套用二十多年翻译经验所累积的习惯,去面对文字。那一刻,我感慨万分才几个星期,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失去了套路,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有足够的勇气去直接面对这个世界吗?

和杨博士写这本书,并不是一个一开始就知道终点的旅程。我相信,合作的插画家、协助校读的同事,也都有自己的感触,但愿我能代他们分享出来。我很佩服两位插画家,在短短的沟通后,将杨博士的草图概念化为读者所看到的画面。这些图,仿佛闪闪发光,在文字的流动中,为概念赋予了新的生命,带来新的气息。

我们一般所熟知的写书过程,主要是知识的积累、重组与产出,不断地产生“作者我”和“读者你”的距离。然而,我相信,你在读这十四万字时,确实如他所说的,你会觉得这些话就是从你心里不知道哪里流出来的。读者——作者的距离,在这本书里,看不到踪影。

这本书,和杨博士过去的作品很不一样。但同样地,目的不是写一本“真实的知识大全”。而是通过理性而亲切的论述,结合图画,以及带着散文诗风格的练习,将这些再明白不过的事实带到眼前。并且,和读着这本书的你一起去碰触——那无所不在却又忽隐忽现的真实。

除了从第一页一路往下读到最后一页,也可以在一天的烦扰之余,信手翻开一页,将自己交出来,给眼前的图画与文字一点时间,和自己的心谈一淡。更可以放下这本书,大胆地去读眼前的世界这本大书。你知道的,这本书永远在等着你,一直在这里等着你。

如果,如果(瞧,这已经不是当下此刻了)这本书能表达些什么,但愿它能在文字符号的局限内,带来一些路标,指向全部的你、全部的我、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宇宙。同时,它仍可以安然的只是一本书,就只是一本书,而不是全部。


贴主:哈哈嘻嘻哈哈于2023_04_19 8:11:36编辑
贴主:哈哈嘻嘻哈哈于2023_04_20 9:12:42编辑
喜欢哈哈嘻嘻哈哈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点赞不显示,手动点赞. 👍👍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4/19/23
👍👍 (无内容) - hs94 (0 bytes) 04/19/23
点赞不显示,手动点赞. 👍👍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4/19/23
👍👍 (无内容) - hs94 (0 bytes) 04/19/23
点赞不显示,手动点赞. 👍👍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4/19/23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