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笔会文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电影票越来越贵,真不是你的错觉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3-02-20 9:51 已读 1838 次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关注

沉寂许久的中国电影市场,最近赚足了讨论度。


春节档六部电影打得火热,票房创影史第二。春节过后,暌违三年的漫威带着超英电影重回大陆,《黑豹 2》评分扑街,《蚁人 3》又陷入 “伪 3D” 的争议。


和院线大片相伴而来的,是一众 “人在小县城,看普通 2D 片五十块钱打底”“一家五口进 IMAX 厅,花了近一千元” 的大冤种发言。


不过,猫眼研究院报告却显示,今年春节档电影平均票价 52.3 元,比去年降低 0.47 元,是七年来首降 [1]。


一边是高价票吐槽,另一边是 “降了,但没完全降” 的票价数据。电影票到底是变贵还是变便宜了?


电影票价上涨,但买票成本降低了


先说结论,我们正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平均票价最贵的时候。


之所以加这个时间限定,是因为 1948 年受通货膨胀影响,上海的影院曾卖出高达 200 万元一张的电影票 [2]。


但与此同时,票价占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处在最低点,也就是说,观众买票的平均成本降低了,我们比从前更 “看得起” 电影了。


新中国的电影票价变迁,可以从今天追溯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当时电影票价由政府统一制定,沿袭了苏联的低票价政策,一般城市影院基本票价为 3 角,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有时花 2 分钱就能看一场电影 [3]。


80 年代到 90 年代初,物价普遍上涨,电影票价却没有及时调整,“5 角钱一张电影票曾在中国大地上创造了 140 多亿人次的年观影纪录”,也造成了电影企业的亏损 [4]。


90 年代后,市场经济发展带动电影体制改革,电影票价的制定权限逐步下放。1989 年到 1999 年这 10 年间,中国城市电影票价实现多级跳,从几角钱、 1 元钱涨到 10 元,甚至出现高于 50 元的票价 [5]。


2002 年,院线制改革启动,20 年来,中国城市院线电影平均票价从 16.2 元上涨至 42.1 元,在 2022 年达到了峰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票价增长幅度较大的 2002 -2010 年期间,全国院线电影票房取得了破百亿的成就,由 2002 年的 9.5 亿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102 亿元,涨幅超过 10 倍 [6]。


2010 年取得百亿票房,第一个要感谢《阿凡达》。作为国内第一部 IMAX 规格的 3D 电影,《阿凡达》在中国的票房累计突破 13.4 亿 [7]。


在平均票价 34.6 元的年代,《阿凡达》3D 巨幕版的票价在北京正价就要 150 元一张,还曾因为一票难求被炒到上千元 [8]。


对比一下现在和当年的猪肉价格,前不久上映的《阿凡达 2》 IMAX 3D 点映场均价 105 元,你还真不能说它贵。


这是因为,票价的绝对数值变化,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的买票成本。把时间拉长到几十年的维度,就会发现在月工资几百块钱的时候,电影票卖十几块其实一点也不便宜。


说到这,就要引入衡量电影票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 票价占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比重。


从 2002 年到现在,中国的票价水平已经从 2.54% 降低到 1.02%。一张电影票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的 1/100。



电影票价不能高于本国普通劳动者月收入的 1%,是各国电影市场不成文的规定 [5]。


虽然中国人看电影的成本降低了,但还在国际惯例的标准线以上,仍然是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三到五倍。


要赶上国际水平,中国的电影票价是该再降一点,不行的话,只能靠工资多涨点了。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电影票太贵


在刚才的讨论里,有一个结论可能和我们通常的认知不符:既然买票成本越来越低,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电影票贵得无法忍受?


一方面,网络售票平台刚兴起那会儿,大量的 9 块 9 “票补” 电影票降低了我们对电影的价格预期;另一方面,近几年来高端院线也变多了,放映系统的更新换代推动了票价上涨。


白菜价没了,天价又冒出来不少,难免形成落差。


用一个公式来说,电影票价由 “最低发行价 + 影院溢价 + 服务费 – 补贴优惠” 构成。


在中国,最低发行价是电影票定价的基准线,院线和影院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制定挂牌价,最终票价还要看服务费和优惠的多少 [6]。



举个例子,根据公开发行通知,《流浪地球 2》的最低发行价在 35-50 元 / 人次,这意味着影院必须按照这个标准与发行方结算票房,我们买到的电影票一般都高于这个价格。


如果出现了例外,那就说明有 “票补”,即电影票补贴。随着电商票务平台形成 “猫眼 + 淘票票” 的双雄格局,电商票补时代落幕,现在已经很难再有 “电影票大甩卖” 的场景出现。


当初从电商那里薅来的票价羊毛,现在全变成服务费还了回去。


时代的变化,还体现在影院的高端化转型。老一辈流行在千人大礼堂坐着硬板凳集体观影,现在年轻人追求巨幕、高清、全景声,最好还有私密的环境。


设备升级、租金变贵,这些影响经营成本的因素,最后都落在了票价上。


以北京为例,在周末看一场《流浪地球 2》,票价从 38.8 元到 588 元不等。石景山区虽然只有四家影院,但有三家来自高端院线,影厅多为激光巨幕、4DX、IMAX 厅,88.4 元的均价一跃成为全市最高,同样位于主城区的朝阳、西城和海淀区紧随其后。



在特殊影厅里,主打舒适、通常带情侣座的 VIP 厅均价最高,588 元也有人买单。其次是 IMAX 厅和 CINITY 厅,比最低发行价高了四五十元。



影响电影票价的因素还不止这些。影厅内分区售票已经成了潜规则,“C 位” 票价通常比边缘位置贵五到十元。


此外,如果电影时长大幅增加,影院排片的场次减少了,也可能造成票价提升。


还有一种 “缺德” 操作,是故意抬高票价圈钱。以 2D 标准拍摄制作后再以低成本转制成 3D,并且只在中国内地市场放映,至少能高出 30% 的票价,还能多赚一个 3D 眼镜钱 [9]。《蚁人 3》之前,《沙丘》《007: 无暇赴死》都曾陷入 “特供 3D” 的争议。


花了更多的钱,也不一定换来值回票价的观影体验。


一些影院因为设备老化,或是为了降低成本,会调低放映机亮度,导致影片画面昏暗。要是再遇上影院环境脏乱,或者一群高声喧哗、跑来跑去的熊孩子,难免感觉 “被宰了”。


高价看烂片,真的忍不了


要说观影体验差,“烂片” 这个终极 bug 虽迟但到。


当电影业寒冬降临,高票价是支撑影院生存下去的一把柴火,也成了观众抱怨 “没有好片看” 的一个靶子。


很多人今年春节回家,都发现县城里的影院变少了。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近五年来,影院数量年增速和上座率都显著降低。2022 年的上座率仅有 5.9%,不到五年前的一半。



猫眼研究院在《2022 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报告中表示,全国影院的经营状况是行业发展的基石,2020 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台纾困扶持政策,但影院的生存环境仍然艰难 [10]。


2022 年 3 月 21 日 – 4 月 22 日,长达一个月内,全国影院营业率不足 50%,全年暂停营业 3 个月以上影院突破 7000 家 [11]。


反映在票房数据上,2022 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总票房只有 299.3 亿元,相比 2021 年下降了 36.4%,一下打回到 2014 年前的水平 [12]。


“极寒” 的背后,是行业上游生产的停滞。


国家电影局的剧本备案中,故事片备案数量由 2017 年的 3285 部下跌至 2021 年的 2490 部。备案环节减产,也导致近三年的上映影片数量只有 2017-2019 年的 75%。



上映总量下降的同时,进口片的数量接近腰斩。和 2017-2019 年相比,近三年的进口电影数量从平均 110 部降低至 57 部 [10]。能成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也逃不过续集口碑下滑的魔咒。


影片供给短缺、影院经营压力大,一些片方和影院只好选择在观影人次较多的热门档期提升票价。


越是 “三年不开张” 的影院,越有可能趁着春节档、国庆档这些热门档期试图 “开张吃三年”。一年就趁假期去一两次电影院的观众,也就最容易遇上高价票。


看到好片,高票价带来的观影体验升级是一种加成;碰上烂片,高票价就变成了我们 “想离场又舍不得钱” 的沉没成本。


当我们吐槽电影票贵的时候,实际上是觉得这钱花得不值。


如果没有好片,观众们宁可把钱拿去充三个月流媒体会员,重看几遍经典老片,也不愿意去电影院给烂片贡献票房。


而面对真正的佳作,我们在二十年前就可以花三十块钱去看《泰坦尼克号》,十年前也不吝于为上百元的 3D《阿凡达》大排长龙。


呼吁票价一律降低,从长远来看未必有利于电影市场发展。


我们对烂片的包容度越来越低了,这才是需要电影业 “刻烟吸肺” 的事。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