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笔会文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知道怎么做,和做出来,是两回事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3-02-06 9:03 已读 2727 次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关注


@何夕:很多人不明白,


知道怎么做,和做出来,是两回事。


做出来,和做成,又是两回事。


做成,和高良品率,也是两回事。


现在的进展是,知道怎么做 & 正在做,但还没做出来。


离高良品率,还有很大距离。


顺便说下,别说自媒体了,就是正规媒体甚至官媒,有几个懂产业的?


它们普遍觉得,知道怎么做,就约等于高良品率了。


它们普遍觉得,一切问题都要从文化和制度上找原因 —— 但文化和制度是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分析经济基础,离不开产业发展。


但它们不懂产业、也不懂金融、更不懂现实,天天脱离现实脱离群众,分析特么的什么文化和制度,傻逼一个。


还总觉得自己很牛逼,很有文化,高人一等。


我为什么不看好美国 “再工业化”,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且不说高端制造,即使中低端制造,也需要高良品率来降低成本、从而获得竞争力;让机器设备良好运转、提升良品率 —— 这里面包含着很多隐性知识和技巧,是掌握在工程师手里,且需要传承的。


美国把中低端制造业外移,有效提升了短期利润率,但代价打断了工程师团队以及隐性知识和技巧的传承。厂房和机器重建起来容易,但工程师团队甚至于文化的重建,极其困难。


……


欧洲也是一样的问题。把设计和研发放在本土,制造放在中国,结果就是:脱离一线制造的设计和研发,越来越脱离实际。


还是一样的问题:知道怎么做 (逻辑上没问题),并不代表一定可以做出来;能不能做出来,实际话语权在工程师手里。


制造端放在中国,实际上是把部分权力让渡给中国;随着中国工程师团队的学习和进步,研发也不得不逐渐转移到中国。


结果就是,欧洲只剩下设计和品牌了。


这很危险。


欧洲的核心产业是燃油车,就以比亚迪为例:比亚迪汽车的两大短板,就是设计和品牌。说得直接点,就是 “设计土 + 品牌 low” —— 事实上,这是目前中国产品的普遍问题。


所以,比亚迪针对新的措施,一是挖知名大厂的设计师 (不仅比亚迪,其他中国车厂最近几年也在做同样的事),提升设计;二是打造高端品牌,比如才推出不久的仰望。


现在可以吐槽的,也就这两个点 (设计土 + 品牌 low) 了,其他都没有短板 —— 设计这个短板,只要挖知名设计师过来,可以马上补上;品牌要慢一点,但是品牌背后也是需要技术和产品来支撑的,一旦技术产品优势丧失,品牌崩起来也是很快的。


所以,欧洲本质上,只剩下品牌 (设计的护城河有限) 了。


俄乌再一开战,油气价格高涨,导致欧洲制造业再逃往中美…… 欧洲仅剩的品牌,也会逐渐凋落。


已经脱亚入欧的日本,也会是同样结局。


……


美国把中低端制造业剥离之后,产业思维方式也被剥离掉了。所以美国精英即使看对了问题所在,开出来的方子依然是 “咨询思维” 的,就是只管逻辑正确,不管落地与否。


然后,美国媒体各种炒作 “产业脱钩”,各大厂开始把业务向中国以外转移…… 气势看起来很吓人,一看数据占比低得可怜、即可以在好多年之后转移一小部分到中国之外。


即使转移回美国的制造业,多少能活下来?即使活下来,多少能有竞争力?竞争力不足、结果就是产品必须卖高价,谁来买单?


都是在扯淡。


……


美国主动挑衅我们、打压我们,是他们急了。因为时间站在我们这边。


所以,只要我们自己别瞎特么折腾,就没啥大问题。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