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3 轮回
回答: 📖13.4 总观大千世界 由 Adam_Luyan 于 2022-12-18 22:38
六趣有情的兴趣生,兴趣灭,迁流于三界九地之中,不得休息和出离。其循环因果不出十二有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有,即习气有,记忆有,因果不忘。此十二有又可分为四组:一、能引支:无明、行;二、所引支:识、名色、六处、触、受;三、能生支:爱、取、有;四、所生支:生、老死。一、能引支:无明和行,可以引发身口意三业。业即身口意的行为习惯。无明,是根本烦恼之一,迷暗为性。行,是造作义。无明能引发造作。造作即行,不安分义。行引起变化,如同位移。这变化或位移即是识。识的本质是差异,比如冷热的感觉;识是冷热差别感觉的本身。虽然行和识是同时而有,由因果而分为先后。故说,行引发识。二、所引支:本识(即无意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现行,有五果: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五果是前能引支引发的。识是行的量果,即是法的自证分。识(自证分)需要自证证分来证明。自证证分是法的第四分。自证证分来自于无意识。名色即是无意识。色是色蕴。名是四无色蕴。由识支,引发了心与境相接触。心被发动了,但此时,心并不明了,很暗昧。无意识把刺激信息转发给了六处。六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处升起后,心就明亮了,立刻就与外境接触。接触之触,就是三合和,也就是根、境、心被绑束在了一起,或者说,心、六处和外境接触了。触给与心力量,整个心就更明朗了,可以感受了。感受之受就是受心所有法。心有了受后,就有了心的功能。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即舍受)。有情厌苦爱乐,就引发了后面的能生支中的爱。这整个心是被逐步引发,也可以说是刹那间,五果一起被引发。 三、能生支是爱、取、有,是由前所引支所产生的。有情之心贪着于可爱之受果为爱。爱是肥沃的惑水,能滋生一切。爱能滋生取得之心,继而有取。取即能取和所取。所取者是受,享受。意乐于可爱果,从而有欲。意乐引发受的等流果相续。等流果易招,受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但可爱果是异熟果,是心地庄稼的收成,稀有。能取者是想,想能取境。环境形成之后,意就出现了。因此受蕴和想蕴是所取和能取;这二取习气是世间本。一而再,再而三,人对此就有了记忆和习气。记忆有和习气有就是有。有就会现行;现行就是出生。四、所生支是生和老死,是被前能生支生出来的。从无到有为生;以前没有,现在有了,就是生。前习气已被孕育,这出生就是必然的了。随着出生生,人就有了愁、叹、苦、忧、恼、老死。这就是契经所说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成大苦蕴。生死毕不同时,为何说生缘老死?从生望老死而生苦,十二有支相望是缘起(即集起,参见📖14.1《集起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pp=forum&act=view&tid=3297576》)的因缘。 (惑业苦轮回) 十二有支亦惑业苦三轮来摄取。惑摄无明支、爱支和取支。业摄行支和有支。苦摄识、名色、六处、触、受、生和老死。名色、六处、触、受和识即是有情身心;生死是有情的烦恼。因此苦轮所摄即是前面谈的苦海中的众生。这样,这十二有支的因果循环,就变成了:众生受苦起惑,因惑起行造业,业又生苦;如是惑业苦循环无尽,即是流转,亦作轮回。 (生死轮回) 一切有情俱有四有,谓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有生死之果报曰有。一、生有,于诸趣中结生之一刹那,即前十二有枝中的第十一支:生。二、本有,即生有与死有之间。三、死有,即生命有情最后之一刹那,居中有之前者。四、中有,死后和出生之间的所有,即十二有支中的前十支。人生就处在了趣生趣灭的生死轮回之中。 坛主:Adam_Luyan于2023_01_15 23:56:16编辑
已标注为Adam_Luyan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