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环球经纬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中国煤老板往事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2-09-09 10:19 已读 27796 次 1赞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关注


煤炭最近成了大热门。地缘博弈、天灾外加北半球渐渐逼近的寒冬,让煤炭需求大涨,其价格也随之被引爆。


这几天,在一片哀号的 A 股,煤炭板块几乎一枝独秀,呼应了当下全球的能源局势。


而拥有总储量 270 亿吨煤矿、掌握印度三成以上煤炭进口业务的印度 “煤老板” 阿达尼,则成为 “被当下选中的人”,一举超过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成为亚洲新任首富,在全球也仅次于马斯克、贝佐斯。


煤炭再次成为 “黑金”,全球煤老板、能源炒家都为之癫狂。


但这里面,鲜有中国煤老板的身影,他们销声匿迹很久了,还停留在人们形容 “暴富” 时的语境中。


十年前的 2012 年,中国煤老板在大规模的煤炭企业重组中谢幕,当时他们称自己是 “中国最后一批煤老板”。


他们上演了最多暴富的故事,人虽离场,但钱还在市场运作,经过资本市场的几轮翻涌,洗掉煤渣味,换了样貌。


煤老板各自的命运也出现了分化,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拿着先前赚的钱隐匿江湖;一类为偿还早年恶果坐了牢;还有一类则在进行现代资产转型。


一、因何而富?


多年以后,回忆起富起来的经历,一位煤老板说,好像是从刚刚过了 20 世纪才开始的,来拉煤的车队排成了长龙,先是 100 元一吨,人们不停地买,涨到 105 元一吨,人们还是不停地买,于是继续 5 元 5 元地上涨。


他说自己就像漂在水中的船,突然有一天,发现水涨起来了,船可以出海了。


至于为什么,他说不清。


中国煤老板最早感受到财富飞涨,与 “暴富” 扯上关系,确实是在 20 年前的 20 世纪出头。


当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外贸对经济产生了强劲拉动。与此同时,国内的房地产热浪成为内需第一动力,几乎与 “煤老板” 声量相当的 “温州炒房团” 正是诞生于那一时期。


“中国制造” 与房地产,直接营造出一个内外俱旺、无比繁荣的经济景象。


大变革年代,中国能源领域也在紧锣密鼓地往市场化推进。2002 年 1 月,国家取消了电煤指导价,实行市场化运作,煤炭价格开始上涨。


2003 年上半年的 “非典” 虽带来了恐惧和部分地区的 “静默”,但并没有打乱中国经济昂扬向上的增长节奏,当年的中国经济竟然没有因为这波疫情受到太大影响。与经济持续增长相映衬的是,各行业尤其是钢铁、化肥、水泥等重工业对上游能源的空前饥渴。


那一年,全国爆发了大规模的电荒,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用电大省,甚至包括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省,均不断出现拉闸限电的尴尬,多数电厂储煤支撑不了 3 天。


很多工厂叫苦不迭;一些县市的商场到了晚上只能点起蜡烛接待顾客;上海政府号召市民将空调温度调高一度;蜡烛经常卖到脱销,成为居民家中必备物品。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能源需求的猛增,进一步刺激了煤炭价格上扬。


一个细节是,时任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亲自率领 11 个市的市长和大型能源企业的老总,北上山西、内蒙古,为燃煤之急求解招数。


一些大型火电企业为此更是奇招迭出,有的厂甚至倾巢出动,派出去的人干脆长驻煤矿,或者长驻铁路部门,目的只有一个:抢煤!


那时煤炭价格按小时算,这一小时和下一小时的价格都不一样。山西的一名煤老板上山拉煤,碰上突击检查,十几辆车等了一天一夜才得以通行。就这一夜间,煤价涨了两成,他因此多赚不少。


一位山西煤矿主回忆,疯狂的时候,电厂和洗煤厂的人用蛇皮袋背着现金到矿厂排队交钱买煤,动作稍微慢一点,就排不上号。


一般来说,当时一吨煤的成本基本是固定的,大约 400 元。如果按照最高煤价 1400 元算,一吨煤的毛收入为 1000 元,再减去每销售 100 元要上缴 20% 的增值税共计 200 元,一吨煤的净利可达 800 元。


也就是说,如果设计一个年产 30 万吨级的煤矿,一年纯收入可达 3 个亿。在这诱人的利益推动下,挖坑几近疯狂。


煤老板们一朝翻身。


他们在十年前通常不被人瞧得起,煤炭价格低廉,去包煤矿被认为是走投无路的做法。


一代 “煤王” 姚巨货近 50 岁时下海搞煤炭运输,就是因为家里一贫如洗,老母患癌、妻子患肺结核,家里还有 6 个孩子要养,才索性辞掉公职干起了煤炭生意。


遭受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重创后,对外出口大幅下滑,煤炭价格跌至谷底,又苦又累不赚钱的煤炭行业更令所有人避之不及。有人形容当时的情况是,给村主任送一条红塔山香烟,便能拿下一座煤矿。


“煤老板” 的叫法也是大概 2005 年才有的。


当时山西发力引进外地资本投资山西煤炭,促进煤炭企业产权和股权的多样化,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煤矿主,之前都是挂靠在村镇名下。


其实,“煤老板” 只是对从煤炭生产和运输过程中获得暴利者的一个笼统称呼。一个矿上的领导层可以分为 “投资商 - 实际操作者 - 生产组织者” 三级。


投资商大多来自浙江、北京、山东等地,一般只负责出钱,浙江投资者中又以温州人居多。


实际的操作者大多是本地人,在地方上有广泛的人脉关系,负责各方协调。他们和投资者之间是承包关系,给投资者固定的回报。


再下面一级才是具体的生产组织者,承包某个矿井,组织民工生产。


在这样的链条中,没有企业,更没有企业家,有的只是资源的 “搬运者”—— 在承包期内获得最大的利益,然后抽身而去。


二、既赚钱,又高危


在大势面前,很多人的命运就此改写。


一些小学没毕业的煤老板,前几年还负债累累苦苦挣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贯万贯腰中缠。人们通常用两个词来形容:一夜暴富和不计其数。


山西煤炭大亨张新明,一位在窑洞出生的地道农民,涉入这个行业后身家一路攀升,开启了他从矿工到地方首富,再到潜逃者、罪犯的漫漫黑金路。


2005 年时,张新明家族的财富据估算就已达 10 亿元。那一年,来自卢森堡大公国、善长追热点的胡润在公布了百富榜之后,首次公布了一张涵盖 31 名富豪的 “能源富豪榜”,有 11 位煤老板入选,9 位来自山西,张新明家族位列煤老板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姚巨货家族。


但有能源专家看了这张榜单后指出:能源榜严重低估了山西煤炭商的资产,山西资产在 10 亿元以上的私人煤炭商至少有 20 多位!


胡润坦然承认了可能的不准确,认为煤矿行业透明度不高,是从公开信息中调查得出的结论。


有煤老板说,不要希望从煤老板嘴里问出他有多少钱,有些时候,他连自己的妻子都不告诉的。


至于为什么搞这样一张榜单,除了迎合当时能源大热的趋势外,胡润提到,一些国际知名奢侈品企业尤其对中国煤矿厂商更为关心。


奢侈品与 “挥金如土” 的煤老板,似乎是天然的搭配。


即便到了今天,煤老板高价拍下世界名画、现金成栋买楼、豪车遍地、7000 万嫁女等故事仍广为流传。


煤老板觉得这些财富都是自己 “提着脑袋挣回来的”,矿上的事故、调查、煤炭行情都会让他们神经紧绷。如果在夜里接到矿上的电话,全身的汗毛都会立即竖起。一位煤老板说:“我付出了这么多,坐个宝马也不为过吧?”


于是造就了山西一怪:道路交通是全中国最烂的,而跑在上面的汽车却是全中国最好的。在凹凸不平的马路上,穿梭奔流的是奔驰、宝马、路虎、劳斯莱斯,简直就是一个尘土飞扬,流动穿梭的豪华汽车展览馆。


2005 年算是一道分水岭,很多煤老板只是完成了几个小目标,真正赚到大钱还是从这之后的三年。


这三年,中国房市陷入到了 “越调越涨” 的怪圈,如同早些年人们对于投资股票的狂热,投资买房的吸引力似乎更让人欲罢不能。


房地产的起飞带来对钢铁、水泥猛烈的需求。而钢铁水泥的生产,都离不开煤。于是,全国大大小小的煤矿都开足马力生产。


很多煤老板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同时也强烈感觉到,煤矿,这是个赚钱的行业,也是个高危行业。


三、黯然离场


伴随煤炭行业高歌猛进的,是矿工们日渐衰弱的身体,和频发的矿难事故。


尘肺病和残疾在他们中很常见。失去劳动力之际,矿工们的性命变得毫无价值,余生是一个拉长了的消音过程,后面的日子只剩下熬。


作家刘庆邦在小说《神木》中用甘蔗来比喻矿工的人生。一根甘蔗,只不过三五节是甜的,一个人最好的年华,也就三十岁这段时间。去矿上打工,就好比吃甘蔗,把最甜的几节吃掉,把渣子吐出来。


每一次大型矿难推动一次矿业整改,也改写着煤老板们的命运。为了明确产权归属,2005 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


这促进了煤老板的诞生。


2008 年秋天,以遏制矿难为由头,政府推进、国企主导,限期关闭,强行整合, 被业内称之为 “国进民退” 的山西煤改轰然启动。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来袭,全球经济回落,煤炭需求疲软,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急速下跌。


从 2009 年开始,山西开始了历时 2 年的煤企大重组。重组过后,全省矿井总数由之前的 2598 处减少到 1053 处,办矿主体由 2200 多家减少到 130 家,年产 30 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被淘汰。


国家政策是一方面,那时的市场情况也不乐观。作为上游产业的煤炭是否兴盛,主要取决于下游的需求。


在国内,煤炭的下游,主要有三个行业。动力煤供给了火电厂,焦煤运往了钢铁厂,而无烟煤则主要被水泥厂消化。钢铁厂和水泥的景气,则主要取决于下游房地产和基础建设投资情况。


房地产主要为商品房的投资,基础建设就是道路、桥梁、机场等的修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 2009 年 “四万亿” 拉动之后,房地产、基础建设投资顿时暴增,直接催动中游钢铁、水泥需求,进而引发更上游的煤炭价格在 2009 年强力反弹,后来证明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


政府强力投资引发的需求拉动并不长久,整个煤炭产业链最下游的需求房地产、基础建设都在 2011 年走到了强弩之末。


2011 年,商品房市场 “金九银十” 的热闹场景也已经凋零,基础建设在地方债务问题凸起以及高基数的压迫下开工也渐成问题。秋天,早已产能过剩的钢铁价格率先下滑,前两年风光无限的水泥需求也开始下滑。


到年底,受到欧洲债务影响,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国际煤炭价格跌落,国内煤炭价格相较国际煤价已失去优势。于是到 2012 年,越来越多的下游电厂、水泥企业、钢材企业开始选择进口煤炭。


可以说,2012 年的煤老板腹背受敌,四面楚歌。煤炭红利期结束,寒冬到来,接受整合是唯一的出路。


按照山西的补偿方案,煤老板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经济补偿,二是按照资源资本的方式折价入股,作为在新组建企业的股份。


大部分煤老板选择将煤矿卖给国企,在这轮整合中黯然离场。


这些退出历史舞台的煤老板们,手握卖矿得来的几千亿 “黑金”,进入了彷徨期。


四、游走的 “黑金”


山西曾经兴于煤,也困于煤。山西煤老板们,也是如此。


煤老板们在政策的灰度空间里游走,并在极短的时间内积累起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曾经日进斗金的暴利光景让他们失去了举办实业和不断开拓创新的耐心。


他们再难找到第二个行业像煤炭行业一样,周期短,利润高。


有煤老板自称在《资本论》的指导下定下了三步走:第一尽快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第二进入大工业,第三进入投资领域。


不知道其他煤老板有没有读过《资本论》,他们的行为同样在践行三步走战略,但成功的并不多。


最大的问题在于煤老板自身。他们做的说白了只是一个 “挖了卖的活”:从政府那里获取煤炭资源,用简陋的方式挖掘,通过煤炭的稀缺性换取大把现金。这个过程不需要任何组织结构、管理结构以及技术方面的创新,因而成就了一批文化程度不高,视野不宽的煤老板。


而且小煤矿利润大,但属于粗放式管理。高科技和服务业,既要求精细管理,更有技术门槛。人才、管理技术跟不上显然具有很大的经营风险。


在电影《西虹市首富》中,十八线守门员王多鱼意外得到了 300 亿遗产,前提是要每个月花光 10 亿。王多鱼突然发现花钱也不是那么容易。显然,煤老板们陷入了跟王多鱼一样有钱没处花的烦恼。


无论如何,煤老板手中的钱,亟需寻找出路。


房地产是他们早期最看好的行业。据山西一家调查机构的数据,退下来的煤老板将至少 60% 的现金投向了房地产。


那些年投资房产的收益不必过多赘述,不差钱的煤老板们只需要买下来就行了,不需要后续的打理。


他们还养成了 “囤房” 的习惯,偏好高端住宅、别墅以及商业不动产,只买不卖,享受租金和资产升值。


而且他们一旦看上某个项目,就会对这个开发商开发的其他项目也产生偏爱,经常整层、整栋购买,“就像买大白菜”。房地产大亨潘石屹也曾公开坦承,SOHO 客户中有一半来自山西。


小额信贷业务对煤老板同样具有难以摆脱的吸引力。


小额信贷收益率虽不及挖煤,但也相当可观,新成立的小额信贷公司市场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的 2.5-3.5 倍,满负荷运行的整体利润能达到 15%。而且这是面向中国超 8 亿农民的金融服务,市场前景广阔。


2005 年 12 月,做了 20 年煤老板的韩士恭创办晋源泰,最早在全国启动小额信贷公司试点。到 2009 年上半年,山西有小额信贷公司近 80 家,其中 60% 以上的资金都来自当地煤老板。


煤老板对影视行业的投资最为人津津乐道。


对于煤老板来说,“做电影” 等同于 “有文化”,投资电影最初纯粹是为了摆脱土老板和暴发户的名声。


煤改后,这条路成了煤老板们寄予厚望的转型方向和生存之道。“1997 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电影《甲方乙方》片尾的这句台词一度火遍大江南北。如今蓦然回首,这怕是说出了很多影视从业者的心声。


从这一年开始,不同于煤炭行业的 “国进民退”,中国电影资本拉开了 “国退民进” 的大幕,从前只能由北影、上影、八一等国营制片厂依照行政指令拍摄的电影行业 “开禁”,民营影视公司拔地而起。


华谊兄弟的王中军凭借投资《甲方乙方》吃到了第一口螃蟹。他借钱投了 30 万,获得了 3 倍以上的投资回报率。


煤老板跟电影行业的桥梁之一是知名导演、山西临汾人贾樟柯。2009 年,贾樟柯北京办公室常常有山西老乡找上门来,焦虑地问他:“煤矿不让办了,手里都是现金,该怎么办”。而其中实力最差的一位煤老板,手上都有 3 个亿。


香港导演尔冬升曾经遇到过一个煤老板,提着一整箱现金,要给他投资拍电影。尔冬升拒了,不是不缺钱,而是煤老板的钱他不敢要。


导演李少红倒是坦然接受了女煤老板丁书苗的 5000 万,拍了新版《红楼梦》电视剧,虽然拍得不怎么样。


煤老板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多年后,依旧有影视从业者感怀煤老板曾经带给他们的黄金时代:“怀念煤老板做投资人的日子,从不干预我们创作,除了找女演员外没有别的要求。”


但那时中国电影的投资回报比较低,大约只有 5%-10% 的影片能够赚钱。10 个煤老板进来,赔出去 9 个,被坑的煤老板不愿意入场了。


2010 年,是煤老板在娱乐圈 “最后的狂欢”。此后一年,电影行业的投资总额骤减,被视为煤老板退场的信号。


五、洗掉煤渣味


做煤炭出身,谁也不敢说自己的第一桶金没有污点。煤老板们的钱经过资本市场的几轮翻涌,洗掉煤渣味,换了样貌。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人在美国,下周回国” 的贾跃亭曾经也是山西煤老板中的一员。他靠倒卖煤炭积累了早期身家,进而将钱投入通信行业,最终成就了巅峰时期市值千亿的乐视。


前段时间每日优鲜就地解散也跟煤老板有关,其导火索是山西东辉能源集团承诺的 2 亿投资没有及时到账。


互联网的风口煤老板们自然也不会错过。曾经有位姓黄的煤老板,将房子买在了清华大学附近的华清嘉园。


华清嘉园是美团王兴、快手宿华和程一笑、字节张一鸣等互联网大佬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被誉为 “互联网人的革命老区”。


在这样的氛围下,黄老板在听说美团的团购业务后来了兴致,创立了阿丫团。后来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开始烧钱打价格战,几乎每单都是赔本买卖。


直到王兴拿到 5000 万美元融资,黄老板才丧气地承认:就算自己再有钱,也玩不过资本。14 个月后,他亲手关掉阿丫团,这期间烧了 2500 万。


黄老板认命了,他不属于互联网时代。


现如今煤老板们的结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拿着先前赚的钱隐匿江湖,煤老板中的清流、人大经济学博士毕业的吕中楼就是其中一位。


一类为偿还早年恶果坐了牢,曾经山西十大煤老板中的四位 —— 丁书苗、邢利斌、陈鸿志、张新明都被判了刑。


还有一类则开启了现代资产转型。投资每日优鲜涉及到的现代农业板块,只是煤老板们众多产业布局中的一小部分,他们如今转型的大头集中在新能源和新材料两部分。


山西一代 “煤王” 姚氏家族的氢能转型是为典型。


当年煤炭行业衰落,煤王也受牵连。2009 年,姚氏家族的美锦能源营收 8.7 亿,同比下降 49%。随后几年,企业资产负债率长年保持在 40%。2018 年,美锦能源股价一度下跌到 3.11 元,创下历史最低。


眼看着大厦将倾,姚家长孙、新 “掌门” 姚锦龙接手公司后,事情却迎来转机。


在祖父严苛的家教下成长起来的姚锦龙,拥有美国金融学学位,站在比祖父姚巨货和父亲姚俊良更高的起点。


他认为,传统能源有两个方向可以走,一个是 “吃干榨尽”,升级原有产业,让其变得更清洁;另一个是转型探索与清洁能源的协同发展。他选择了后者,决定要让美锦能源与时俱进 “变废为宝”,不再走传统煤企的老路。


在传统煤化工行业中,炼焦过程中焦炉煤气可产生富含 50% 以上的氢气,原本都是作为废气排掉。但在新能源车行业,氢能是远比电能更清洁也更便捷的能源燃料。


但在当时,没人看好这个市场,大家都在观望美锦能源的操作。2017 年,在经过两年调研后,美锦能源直接用现金收购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厂商佛山飞驰汽车 51% 的股份,切入氢燃料电池物流车领域。


直到 2019 年,氢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氢能源产业引发广泛关注,美锦能源转型后真正的契机才开始出现。


美锦能源布局 “研发 — 生产制造 — 商业化应用” 氢能源全生命周期,通过低成本工业制氢、布局加氢站,着力打造氢燃料电池车,构建了一条完善的氢能产业链。


由此,美锦能源依靠新兴的氢能产业华丽转身,逐步建立起 “煤 - 焦 - 气 - 化” 循环发展生态体系,将市值抬升到了 660 亿。


但美锦能否撑得起如此庞大的氢能产业链,还有待观察。


同样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同样靠煤炭起家的国企山西华阳股份则将目光投向了钠离子电池。


新能源汽车由电池、电机和电控构成,电池则普遍使用锂离子电池,由国内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供给。


但锂电池由于原矿稀缺,成本高昂。一台 30 万的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的成本能达到 10 万以上。而相同价位的燃油车,一台发动机的成本不过一两万。高价电池狠狠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盈利能力,远远无法跟传统燃油车相提并论。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降低电池成本。而钠离子电池的原材料储量更丰富,预估可以将成本降到一半。


说起这钠离子电池产业化领域的明星公司中科海钠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其创始人陈立泉是中科院物理所院士,也是中国的 “锂电池之父”,在他的指导下,弟子曾毓群成为锂电池教父,一手创办宁德时代。


2017 年,80 岁的陈院士带领另一位弟子、新能源材料专家胡勇胜创立了中科海纳。有两位顶级科学家加持,公司的研发能力自然不容小觑。一年后,陈院士就在中科院园区内,试驾上了自家推出的国内首辆钠离子电池低速电动车。


此后不久,时间来到 2020 年,华阳股份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背下了转型碳基新材料的重任。华阳股份是山西省大型骨干企业,全国最大的无烟煤上市企业,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优异运输条件,近 9 年,年平均收入达 272 亿。


无烟煤成为两者结合的纽带。华阳股份无烟煤年产能 4170 万吨,且品质高、碳含量高、杂质少,是钠离子电池碳负极的最理想材料。


进一步了解后两者才发现,一个有钱和原材料,一个有技术,简直一拍即合,华阳股份成为中科海纳第二大股东。由此,华阳股份被冠上 “钠离子电池材料龙头”“钠离子电池材料第一股” 等称号,顺利转型新材料方向。


六、小结


时代造就了煤老板,也吞噬了绝大部分煤老板。煤老板现象的本质在于正常的财富积累过程被跳过,缺失了必要的自我教育、打破认知、突破格局的过程。


在贾樟柯电影《山河故人》里,煤老板张晋生给儿子取名张到乐,取美元 “dollar” 之音。煤老板懂英文,但不多,只认识钱而已。


煤老板的命运随着时代的洪流起起伏伏。但无论怎样,普通人也很难跟煤老板共情,至少煤老板手头还有钱。一位煤老板坦言,就算不投资,赚的钱一辈子也花不完。


再者,资本都是逐利的。在煤炭行业巨大的利润面前,有人迷失,有人谨慎,有着各自精彩暴富故事的煤老板走向了不同结局。


现如今,那些谨慎的煤老板,把有煤渣味的钱经过几代延续和传递,渐渐成为新兴产业背后的资本,继续在时代的浪潮里翻涌向前。那些野蛮、冒险、激情的日子,消散在时代的记忆里。


煤老板这个群体虽然逐渐消失在历史洪流中,但每个年代似乎都不缺少煤老板。那些抓住时代风口起飞的人,何尝不是现代版的煤老板呢?


来源:商隐社 微信号:shangyinshecj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