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他被授予开国中将,陈赓很不满意,找到毛主席说:我愿给他一颗星

送交者: yanziaz[♀★★★★声望勋衔18★★★★♀] 于 2022-08-06 9:35 已读 5456 次 2赞  

yanziaz的个人频道

+关注
引言

1955年2月,国家批准公布了《军官服役条例》,全新的人民解放军军衔制横空出世,随后大授衔开始。


此次授衔的将军共计1048位,其中元帅10位,大将10位,上将55位,中将175位,少将798位。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转眼间已度过67年,这些开国功勋大都已离我们而去,截至2022年4月,在世的开国将帅仅余5人。



在这个熠熠生辉的群体里,十大元帅与十位大将最为人们熟知。


都说时势造英雄,但英雄何尝没有创造时代?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有着各自的传奇经历,被人们津津乐道。


授衔方案公布后,陈赓大将曾专门求见毛主席。

毛主席接见了他,以为他是来表达对自己的军衔不满的。


尚贤者,政之本也。


毛主席向来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用,善于倾听同志们的意见。


不料,陈赓不是为自己的事情求见,而是为了他的一名老部下“鸣不平”——此人的资历和功劳应该授大将军衔!


陈赓大将为之力争的这位将军名叫陈康,二人的姓名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并不是同乡,也没有任何亲属关系。



当着毛主席的面,陈赓历数陈康的履历和战绩,情绪激动地对主席说:我愿意给他一颗星!


陈赓因为战友情深为其叫屈乃人之常情,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此事从侧面反映了陈康功勋卓著的事实。


01 少小虽非投笔吏

1910年,陈康出生在湖北武穴市花桥镇陈闸下垸的一个普通农家。家中共有兄妹8人,陈康排行第五,乡邻们都叫他“五和”。从懵懂的少年时期到白发苍苍的老年,老家的乡亲一直这样称呼他。


七岁看大,八岁看老。自小生活在苏区的陈康早已对红军满心向往,盼望着他心中的英雄早日到来。


在村老的支持下,陈康拉起了当地的第一支赤卫队。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青年一代就要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


14岁的陈康早早地担负起苏区的治安任务正如祖咏的那句诗: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他没有等待太久,在20岁即将到来之际(1930年),他等来了彭德怀麾下的红五八军四纵队。


听到有红军就驻扎在余川镇,血气方刚的陈康再也坐不住了。他带领3名同伴瞒着家长离开花桥镇,冒险


潜行,穿过白区的边缘投奔了红军,踏出了革命的第一步。


自此以后,他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残酷的战争磨炼了每一名战士,当年与他一起投军的3名同伴,


其中一人不幸牺牲,另外二人中途放弃跑回了老家。



陈康没有被现实吓倒,一直不改初心,他那稍显稚嫩的肩膀变得更加厚实,意志也更加坚定。


入伍一年内,他在宿松、太白湖等战斗中表现尤为突出,被推荐入党。


02 利在天下者谋之——战将陈康

到了1931年,21岁的陈康跟随红15军与红1军合编,被任命为排长。此后,他历经开辟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等斗争,并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那几年里,陈康迅速成长,战绩斐然,职位也一升再升(276团团长)。


在1935年3月的嘉陵江战役中,陈康率全营英勇作战,一举攻下被国民党军称之为“插翅也难以飞过”的川陕要隘剑门关,对整场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战后,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特意对他提出表扬。



1938年,陈康从延安调任到新四军任补充营营长,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并不广为人知的冲突,差一点就让陈康失去了成长为一位“中将”的机会。我将在本文下一节讲述这段往事。


1940年,陈康任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太岳区反"扫荡"


在这个时期,我军涌现了很多敢战、善战的年轻将领,陈康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未用兵时,全要虚心用人;既用兵时,全要实心活人。在设伏七亘村战斗中,身为772团团长的陈康率部先后两次设伏,以自身仅伤亡10余人的代价,歼灭鬼子400余人,缴获大批战利品。


在伏击神头岭一役中,陈康率部负责打援,全歼敌军。他的“善战之名”让全军都有耳闻。



在担任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之后,陈康与高级将领陈赓相识,受到了后者的赏识和器重,两人的深厚情谊也自此扎根。


随后的解放战争时期,陈康紧随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之后,纵横10余省、转战数万里,把胜利的旗帜插到祖国的西南边陲。


在著名的“豫西牵牛”战役中,陈康率部扮演了主角。


1947年10月,为了拖住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第5兵团的追击,配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3旅旅长的陈康奉命率部扮演第4纵队主力,引诱国民党第5兵团司令李铁军和他的3万大军在豫西伏牛山转圈。



陈康率部拉大距离,挖坑增灶,时而攻城拔寨,时而虚张声势,将敌人拖得筋疲力尽之时,再“牵”入解放军预设于西平县祝王寨、金刚寺的包围圈中,一举歼灭了李铁军兵团2万余人。


国军参谋长李英才被俘后,感叹道:“此次失败,一半是打垮的,一半也是拖垮的!”


建国后,陈康先后担任第四兵团军长、昆明军区代司令员、云南省委书记、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继续发挥着光和热。


人们不会忘记,曾有多少与陈康将军一样的革命将士用生命和鲜血争取了新中国的建立。


2002年,陈康将军逝世,遗骨被安葬在昆明市金宝山公墓“八·一”军魂园。



03 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抗战初期,陈康与一批中、高级将领被召集到抗大学习。


为期半年的集训后,陈康顺利毕业,此时,正逢新四军在江南组建,缺少一批军队干部。


前文提到,陈康在1938年曾在新四军任补充营营长,期间发生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副军长项英等人愁白了头发:他需要将此前分散在南方八省,早已习惯了游击作战的部队重新整合成一支全新的队伍,需要耗费巨大的功夫。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治军同样如此。项副军长着急上火,迫切需要得力的干部加入,可勇猛的战士一抓一大把,上哪里去找现成的指挥员?



恰在此时,项副军长要到延安汇报工作,趁机提出书面申请,请中央派出得力的人手。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央领导最终同意了这项请求。


1938年春天,这支由53人组成的八路军干部团从延安出发前往新四军总部报道,其中就包含了陈康在内。


这支精兵强将不畏危险,化装后潜行前进,绕过或穿越了日寇的多道封锁线,最终顺利抵达皖南。


他们的到来对于初建的新四军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亲自出面举办欢迎仪式。



按照中央指示,带队的袁国平就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周子昆就任副参谋长,其他人由军部自行安排。


如何避免“用非其才”,让他们人尽其才,这非常考验用人者的水平。


而新四军的情况比较特殊和复杂,在双方合作的背景下,按照国民政府的规定,新四军归属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集团军,是一个偏小的军,而且没有师的建制,军以下直接编有四个支队(旅级),每个支队下属编两个团。


这样一来,干部的编制就偏少。举个例子,就连陈毅这样的革命元老也只能屈居为第一支队队长。



在援建干部团到来之前,各团的主要干部都已就位。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新鲜血液”的原有职位都不算低。要想安排下去,就只能将新来的同志降职使用。


大家都是为国为民,甘冒风险大老远地从陕北赶到皖南,却要面临降职使用,凭什么?一些干部难免会有意见!


陈康先是被任命为补充营营长,不久后又调整为军部训练队队长。


相比起此前的职务,陈康被连降了两级。


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同时被降级使用的还有一同来的叶道志等多名干部。


叶道志早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师长,到了新四军后,竟然只能就任二支队四团副团长;


而另一位名叫徐长胜的副团长遭遇更加不合理的安排——被分配在军部特务营当参谋。


大家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里,屁股还没有坐热,就遭到了事先完全没有料到的“降职”,有情绪是难以避免的。



人如果带着情绪工作,就很难迅速融入,并将它做好。


语言不通、人头不熟也是这批新干部融入困难的主要因素。


就以叶道志就职的二支队四团举例,这支队伍是由三个不同地方的游击队合编而成的,战士们大多来自闽、浙一带,都说各自的方言,互不相通。这给新来的叶副团长带来了很大的沟通障碍。


陈康的语言工作环境稍微好一点,但都与叶道志相差不多。


另外,游击队的大部分战士没有受过正规部队训练,纪律性相对要弱一些,管理难度自然大大增加。


大家都知道的,游击队的装备也远远比不上正规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消极情绪于是开始滋长在新干部们的心头,他们不由得越加想念自己的老部队。


大家在延安的时候是同学,又一起来到皖南,自然而然经常坐到一起吃饭聊天。谈起不顺心的工作,几个情绪大的干部难免发一些牢骚。几个胆大的干部竟然密谋脱离新四军,回到原来的部队去工作。


他们就是叶道志、陈康、徐长胜三人。


这一年的7月31日,三人携带短枪悄悄离开部队,计划走出祁门穿过江西上饶去武汉,去找八路军办事处。


部队管理非常严格,三名干部未经报告上级就擅自离开营地,一经发现后果严重。


为了顺利离开,他们以“察看地形”为由,请特务营通信班的副班长杨绍良带路。


杨绍良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战士,见几位长官要外出勘察地形,没有丝毫怀疑,立即陪同几人出发。



不料,当4人到达祁门县大山里头时,叶道志忽然告知杨绍良:“我们不回去了!”


杨绍良吓得不轻,以为遇到了逃兵,马上质问:“你们要到哪里去?”


叶道志解释道:“我们回八路军那里去,你愿意去的话就跟我们一块走,不愿意去你就回去。”


杨绍良就是当地人,不同意就这样跟他们三人离开,回到军部后立即报告了长官。


很快,军长叶挺等人得知消息,感到十分意外和震怒,下令派人去追。



前文说过,新四军不比别的军队,它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建立的一支部队,牵涉到中央、东南局和八路军等多个方面。三名团级干部擅自逃走的事情非常严重,谁也不清楚他们是不是叛逃?


如果只是要回原来的部队,那还可以挽回。


04 瑕不掩瑜

侦察科长李志高受命带人前去追捕陈康等三人,杨绍良负责带路。


追捕小队沿着祁门山区前往江西的方向一路追赶,终于在景德镇追上了三人。李志高对三人进行了劝返,但没能成功,双方发生了冲突。



期间,叶道志被捕,徐长胜被当场击杀,陈康顺利逃脱。


叶挺军长等人认为三人要去投降张国焘,报请上级批准枪决。为了此案,军部专门召开了公审大会,批判叶道志、陈康、徐长胜叛逃。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叶道志不承认叛变革命,更不是去投靠张国焘,而是对分配工作有意见,想回八路军工作;承认未经批准擅自带枪离队的错误,愿意接受惩罚。


有一些干部认同叶道志的说法,主张不要重罚,并且写了保状。怎奈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三人应该被枪毙,叶道志在一个月后还是被枪决了。写保状的几名干部事后也受到了批评。


这是新四军历史上的一起错杀干部事件。仔细思考来看,这起事件反映了新四军当时面临的复杂历史背景,其人事关系存在很大问题。



陈康跑到武汉后,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被叶剑英狠狠地批了一顿。


挨打就要立正,陈康明白自己的错误,低着头一声不吭。


叶帅考虑到木已成舟,三人犯的错误是违反组织纪律,思想认识出了问题,罪不至死。他知道,要是再将人送回去,陈康就没有活路了,出于保护他的想法,安排他回到了原部队。


回去后,本着有错必惩的原则,陈康被降职,担任129师随营学校副营长兼主任教员。


直到次年10月,陈康才被调任到386旅就任第17团副团长。


对于这件错案,中央军委在1983年已经为叶道志、徐长胜平反昭雪并恢复名誉。


结语

历史上,史官们总是“唯尊者讳、唯贤者讳”,对一些瑕疵、过失不予写明。


陈康将军的这段往事也一度被尘封,但他的女儿陈八一(陈燕)女士多年后曾亲口对同学详述这段往事,并由这位同学撰文登在了杂志上。


一个人犯错不可怕,怕的是知错不改。


陈康将军为国出生入死一辈子,立下赫赫战功,这件事其实不必被掩盖,瑕不能掩瑜嘛。



毕竟,就连陈赓大将都愿意让出自己的一颗将星。

参考资料新华网 开国功勋——记原中央委员、中将陈康 引用日期2022-07-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名录——陈康 引用日期2022-07-5环球人物杂志 第13集团军:擅长山地丛林作战 2013-4-17新华社 陈赓豫西“牵牛”:国军“肥牛”被拖瘦再宰掉2015-3-24三门峡日报陈谢大军强渡黄河拉开解放豫西序幕2019-7-1《退休生活》杂志 捡回来的开国中将——陈康将军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2008年发表

喜欢yanziaz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