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东陵大盗偏爱清朝帝陵,却不去动明十三陵?
小时候看过一部《东陵大盗》的电影,里面的军阀闯进清东陵,把清朝皇帝和太后的陵墓炸开,盗走了大批奇珍异宝。
千百年来,每逢战乱,历朝帝陵都会遭殃。连曹操都要盗掘陵墓来获取军费。
图片模式为什么兵匪、流寇和盗墓贼喜欢盗掘皇帝陵墓呢?
原因很简单。
为了钱财。
中国古代一直有厚葬的传统。有身份的人,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贵,身后同样也要享受。于是就把海量的陪葬品一起下葬。谁权势最大?谁财富最多?谁陪葬品最值钱?当然是皇帝。
七大古都,长安五陵原、洛阳北邙山,皇帝陵墓就成了被盗掘的重点。就连推崇薄葬的两宋帝陵也没能幸免,更别说汉、唐这样的大一统王朝了。譬如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就被赤眉军、董卓和黄巢三次大规模洗劫。能够完好保存下来的皇帝陵墓屈指可数。
图片模式同样经历了战乱,离北京更远的清朝帝陵破坏严重——除了葬在关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外,关内的清东陵葬五帝十五后,顺治皇帝的孝陵外,包括康熙、乾隆和慈禧太后在内的诸多帝后陵墓都被盗掘过;清西陵葬四帝三后,其中光绪皇帝的崇陵和诸多妃子墓也被盗掘。
反倒是离北京更近、位于昌平的明十三陵,除崇祯皇帝的思陵被盗掘过,其它大多保存较为完好。
这又是为什么呢?
陵墓位置自古以来,盗墓都是见不得光的事情。以前在农村,村民要是知道有盗墓贼来了,轻则抓住报官,重则直接打死。
对盗墓者来说,不管是三五人的团伙还是有组织的盗掘,最重要的就是保密。
图片模式明十三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城郊的紫金山,十三陵则位于北京近郊的昌平,二者离城区都不算远,附近都是人烟密集的城镇,如果动手很难不被人发现。
清东陵和清西陵修建时为了寻找风水宝地,两处都选择了远离大城市的山间。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的马兰峪,清西陵则位于河北涿州和保定之间。马兰峪远离北京、遵化等城市,环境封闭、人烟稀少,便于隐蔽行踪。因此才被军阀借口“军事演习”封锁消息,肆意盗掘。直到被盗的陪葬品被发卖流入市场,人们才得知东陵被盗。清西陵同样偏远,但因为离保定较近,所以被盗掘的程度不像清东陵那么严重。
建造质量同样是帝王陵墓,盗掘的难度是不同的。
就建筑水平而言,明十三陵要高于清东西陵。
陵墓中最重要的地宫,明代帝陵的地宫深度就要比清代帝陵深得多。
譬如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在进行发掘时,找了很多年都没能找到地宫入口。又如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定陵,经勘测其地宫在地下27米,尽管也在中轴线上,但地宫墓道却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像迷宫一样蜿蜒曲折,给寻找地宫入口带来了极大难度。后来只能强行从中轴线开始挖,几个月后才进入地宫。
图片模式崇祯皇帝的思陵
明十三陵中唯一被盗掘的是崇祯皇帝的思陵。这是因崇祯在位时国家动荡,内忧外患,财政紧张,一直没能找到适合安葬的“吉壤”(风水宝地),到他上吊都没来得及修建陵寝。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只好让人把他跟宠妃田贵妃合葬在一起。因此思陵严格来说不是帝王陵,而是后妃墓,在设计和建筑上远达不到帝陵标准,盗掘难度也比较低。
与明朝帝陵相比,清朝帝陵的地宫深度较浅,一般在9米左右,挖掘难度较低。最要命的是,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清陵地宫及墓道入口全都在一条中轴线上,经过地面建筑方城明楼后,哑巴院中影壁下方就是地宫入口。
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一规律,孙殿英才能精准定位乾隆、慈禧和众多后妃的陵寝,大肆盗掘。
重视保护历代帝陵在本朝都是受到重兵保护的,还有世代相传的守陵人。但是到了王朝末年,国家破败、战乱四起,帝陵也会陷入危险。
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上吊殉国后,明朝尽管在官方意义上灭亡了,但实际上丢掉的只是北方,南京和南方大半个中国还在明朝地方势力的控制,位于南京的明孝陵和明东陵并未被破坏。
而李自成占领北京的时间很短,之后就匆匆忙忙带着主力东进与清兵决战。位于北京近郊的明十三陵只是地面建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十三陵主体也未被盗掘。
清兵入关后,清廷为了笼络人心打出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顺治皇帝还下诏为崇祯皇帝发丧,并派兵保护十三陵,严禁盗掘。打下南方后,清廷也下令保护南京的明孝陵。因此在明清两朝,明朝帝陵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
图片模式清朝帝陵就没这么幸运了。宣统皇帝退位后,北洋政府无力控制全国,各地军阀混战。军队不但没有保护帝陵,反而监守自盗。清东陵正好就在军阀孙殿英的地盘旁边。相比距离更远、盗掘难度更大的昌平明十三陵,孙殿英当然会挑就在眼皮子底下且早就难度较低的清东陵下手。他派兵赶走剩下来的守陵人,封锁陵区,直接炸开了清东陵。
由于战乱,清东陵和清西陵后来又多次被盗掘。
反倒是明孝陵和十三陵,即便在清朝后期和清朝灭亡后,也受到太平天国和革命党人的保护。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