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川风情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走嘛,啖三花。

送交者: 炫笔伏逼[♂☆★★★不闻风知★★★☆♂] 于 2021-07-20 22:07 已读 1197 次  

炫笔伏逼的个人频道

+关注
 

蜀土茶称圣。


这个“茶”,不仅仅是茶叶的产出,还有茶馆、喝茶的人、喝茶的方式……这些形成了独特的成都茶文化。


千年前,茶叶在四川就成为商品设市销售并输往其它地区,产量居各地首位。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川茶在全国乃保持着令全国同行们羡慕的质量和信誉。


为什么说“八十年代前”?最近几十年,川茶在全国的影响力与福建铁观音、洞庭碧螺春、浙江西湖龙井、河南信阳毛尖等相比,无论是区域品牌、企业品牌还是产品品牌都存在较大差距,国人甚至连川茶的茶品名字都想不起来一个。


虽有古时的繁荣,但也不得不承认今时川茶的没落。


高开而低走?饶是如此,四川的茶文化也大有说头,以成都为盛。人常说无茶不成都,成都的茶馆已经变成老成都们纯粹的生活空间,是一口茶就能融入的市井。


走嘛,啖碗三花,摆摆成都茶馆的龙门阵。



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中就记载了西蜀一女子在家烹茶的场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据说这是蜀人饮茶最早最明确的记载,六朝以前有关茶的史料也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始于蜀。


中国的茶馆,分布在各个城市的街巷。这茶虽是国饮,但没有一个城市像成都一样,使之变成了老成都的日常生活程序。上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们的记述中,“平民化”是他们对成都茶馆最大的感慨。


| 成都彭镇观音阁老茶馆


成都作家朱晓剑曾表达,成都人并不想从喝茶里喝出一番高深的哲学,而是对喝茶本身的一种彻悟。


如今成都老茶馆里的竹椅大都已经“包浆”,被茶客们成年累月躺成了最舒服的姿势,光滑又明亮,也是成都人刻在骨子里的安逸。哪怕是脏兮兮的,也是老成都眼中世间难得的纯净角落。



常年生活在四川的马识途老先生曾很多年不进茶馆,但到75岁以后,“终于免除了心为形役的苦恼,才悟出了无事乐的道理”,重归茶馆寻求快乐。


马识途作品《夜谭十记》中《盗官记》(曾被改编为让子弹飞)六子吃凉粉的那段,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四川故事,便是取材于茶馆龙门阵。



马老曾表示,《夜谭十记》及续作《夜谭续记》仍援原例:四川人以四川话讲四川故事。内容为四川十来个科员公余之暇,相聚蜗居,饮茶闲谈,摆龙门阵,以消永夜。全书仍以四川人特有的方言土语、幽默诙谐的谈风,闲话四川俚俗民风及千奇百怪的逸闻趣事。


而四川茶馆与龙门阵,聚集在成都。关于成都茶馆的龙门阵,正在喝茶的郭大爷与我娓娓道来:


“小茶铺,大世界;谈的谈,说得说;来的来,去得去;文人墨客常聚斯,小商小贩穿插其间;有阳春白雪,也有三教九流;有弄文舞墨,也有口若悬河;有大到国事,也有小到家事;有洽谈生意,也有谈情说爱……成都茶铺星罗棋布,包罗万象。”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茶铺与龙门阵本就是两个分不开的东西,人们去茶铺亲身感受定有不一样的收获,茶铺有永远摆不完的龙门阵。


有茶、有座、有趣,是老成都茶馆的讲究,所谓的“有茶”这一概念就是说老成都茶馆的茶叶品种很多,一般茶客常喝的茶品都有,也有季节性供应。若要说一年四季都常备的品种,还是成都人最喜欢的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有高性价比的特点,巅峰时期曾独占花茶界销售额的九成之多,茉莉花茶中又以将高性价比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三花”最受欢迎,也是让老成都们难以忘怀的独特茶香。



说起三花茶,不得不提到成都茉莉花的栽种历史。


在巴蜀地区,茉莉花的栽种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到了清乾隆初年,湖广填四川而来的客家人就将茉莉花引种到成都。


由于成都东面地势较高,较为缺水,客家人因地制宜,发展出了特色旱地农业。在靠近市区的三圣乡种植包含茉莉花的时令花卉。从洪河、十陵到大面铺种植茉莉花和蔬菜。



“茉莉乾隆间,飘香三百年”,乾隆年间,三圣乡地区就以盛产茉莉花享有盛名,大面铺的茉莉花就是从三圣乡引种而来。


成都大面铺种植茉莉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独有朵大、瓣厚、层多、色白、清香的特点,产量也很高,可以说是占据了成都茉莉花茶市场的半壁江山,60%的茉莉花产出都供给了成都茶厂做原料。


高质量的茉莉花源,为三花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三花茶对老成都的影响来看,不得不感谢客家人的引种。



| 上个世纪的一心桥街


1951年,国营成都茶厂在一心桥街74号成立。当时成都茶厂的花茶按品质分为特级花茶、一级花茶、二级花茶、三级花茶……花末。


三级花茶在味觉享受和消费价格之间达到了绝妙的平衡,也就是人们口中的三花。懂成都人的生活态度、不攀比亦不敷衍、价钱合适又透着一丝讲究。


“像我们这些老成都,啷个不晓得三花嘛。”郭大爷说道,“一二级花茶味道当然好,但是不能常喝,嘴养叼了可不得行哦,钱包遭不住,还是三花性价比高些。以前去茶馆不管是不是啖三花,都会将三花茶泡起,龙门阵摆起,成口号了。”


成都花茶就是三花,三花就是成都花茶。这已是成都人心中不言自明的默契与认同。



改革开放后,由于三花在茶客中颇具影响,有了三花牌。商标设计为两匹精巧的树叶捧着排列有序的三朵含苞欲放的茉莉,中等收入人群最为青睐,极具茉莉花茶特色,价格也很适中,以致商店经常断货,排队购买也是常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新闻联播》曾播报成都的三花,原因是成都茶厂在龙泉大面镇的茉莉花基地产量大涨,超过成都茶厂所需量。三花牌尽数收购了所有茉莉花,避免了花农的利益损失,而制茶所剩的茉莉花摆满了茶厂的车间和办公室。



| 四川省成都茶厂


那一年,临近茶厂的街道都是茉莉花香,也成为三花拥趸们茶余的谈资。


在李伯清夜话动祸事中,开头便是这一段:


“假打到马耳门那儿作客,茶泡好之后,马进厨房炒菜,假自家就在堂屋头悠哉哉地啖三花、吐烟圈。”


仿佛“啖三花”已经成为成都人休闲安逸状态的代表,动名词搭配在人们心中已经发展成代词,也成了成都人的守望。



这一概念渐渐成为老成都的一种生活风格与情节,也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对于重视细节又知足常乐成都人来说,集体认同了这个性价比极高的茶品。同时,三花也见证了很多成都人大半生的光阴。可以说一碗三花,就是一碗成都的味道,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欢声唏嘘都在一碗茶香里。



如今关于三花茶,回味只剩记忆的清香,一心桥街还在,只是再无“啖三花”的人。


“以前穷,没得办法才喝三花。”性格直爽的孙大爷说,“生活水平提高了,喝得也得越来越好才行,三花也就很少喝了。有时候也想念那个味,但喝了现在的三花就不想了,质量真的不比以前,现在的三花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越不好喝越没人喝,厂家赚不到钱规模也就越来越小……



宋代诗人江夔咏赞茉莉时称,“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茉莉窨(Xun,一声。茉莉花茶的制作过程)制的花茶那股特有的清香,是不能代替的。古人曾说,饮此茶可闻到“春天的气味”,不可与过多杂物相冲。


当时的花茶需要将茶叶送到广西去窨制,一斤茶至少用七斤花,因此香气不走,花香持久。有专家指出,70年代的“三花茶”就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口味跟现在的特级花茶比毫不逊色。



三花茶一般泡5分钟之后,茶水的颜色开始呈现略带黄色的碧绿色,茉莉花的形状完整且饱满,颜色如一,茶水的味道清香润喉。


但在九十年代中期,各类绿茶受到追捧,众多厂家就将春茶加工为绿茶,夏秋茶加工为烘青,用作窨花茶的茶坯。有专业人士指出,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此类茶坯苦涩味较重,香味和鲜度降低,自然制出来的花茶口感就有所下降。


当时很多茶厂为了摊薄成本,在制茶过程中减少鲜花的比例,增大黄桷兰打底的用量,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这种做法实则舍本逐末,千年前人们饮茶时会将烘干的茶饼捣碎,注入沸水,再加入葱姜蒜及料类,甚至果类一起饮用。



| 宋代的文人雅士喝茶


到了宋朝,高雅之人的饮茶习惯才悄然发生变化,“真香、真味”成为饮茶追求的境界,并惠泽于今。三花茶的这种返祖现象显然不被大众所接受。


再加上有些三花茶厂使用单层的塑料袋包装,存储条件简陋,场地潮湿导致库存茶叶含水量超标等等,这些节约成本的做法只会导致新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是恶性循环?因为茶叶市场的销售结构会随着消费者的口味实时调整,某段时间某茶品受到茶客和资本的追捧,自然市场上生产和售卖该茶品的人会增多,反之亦然。



雨未停,茶已淡。如此境遇,三花茶便渐渐在茶馆里没落。茶水喝光了,又没有热水注入进来,渐渐地,杯子也凉了、人心也凉了,如今稍年轻的成都人,已不知三花茶为何物。


三花茶何时复兴?关键是品质的统一性与创新性,不能让怀旧情结与历史上的错误再绊住了脚,实时改良,革故鼎新,让老品牌焕发新魅力是关键。


清新的茶香是这座城市的记忆,而“啖三花”这一风格也已深深地埋藏在老成都的心里。三花复兴,还是静待“花”开吧。

喜欢炫笔伏逼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