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华复兴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星火燎原:从上海石库门到南汇老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送交者: 笑鸠[♂★★★声望勋衔14★★★♂] 于 2021-06-15 22:04 已读 473 次  

笑鸠的个人频道

+关注

星火燎原:从上海石库门到南汇老港……


中国航天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Yesterday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航天报社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策划了“红色地标·航天印记”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该系列报道以“党旗红+航天蓝”为采访主色调和主基调,体悟中国共产党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航天事业拼搏奋斗的故事,彰显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 本期推送首篇《星火燎原:从上海石库门到南汇老港……》,讲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始终追随中国共产党奋斗拼搏的故事。


以下视频来源于

中国航天报

[iframe]"[/iframe]▲ “红色地标·航天印记”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走进上海浙江安徽

100年前,上海黄浦法租界一幢石库门住宅里,一个影响中国历史航向的会议正在召开。中国人民从此有了自己“精神领袖”——中国共产党。




100年来,在红色旗帜的指引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华大地五彩斑斓、生机勃勃。在多彩的颜色中,有一抹航天蓝,它代表着“航天报国”“星辰大海”。




在上海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航天人始终追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足迹。他们点燃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他们面对困难百折不挠,从来心如磐石、初心未改。





▲ 100年前,上海黄浦法租界一幢石库门住宅里,中共一大在此召开,2020年3月14日高景一号卫星拍摄,图片由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提供




01


星星之火


飞天第一支,探空大幕启




“8公里,那也了不起呀!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毛泽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从最初的几十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近亿名党员的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而这一切,都要从上海石库门的微弱烛火讲起。同样,上海也是从点滴星火发轫,绘就了中国航天事业不可或缺的版图。




从上海市中心向东南方向前行60公里,就到了东海的滩涂地带。这里有一枚高高耸立的“火箭”。很少有人知道,这是我国飞上天的第一枚液体火箭——探空火箭T-7M。这里是上海市的南汇老港,61年前,“T-7M”在这里发射。当年,毛泽东主席来上海视察时亲自观看了这枚火箭,也把他一生视察中国航天事业的唯一脚印留在了上海。





▲ 毛泽东主席视察探空火箭T-7M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3个多月后,美国将一颗名叫“探险者一号”的卫星送入了太空,世界大国纷纷开始向空间进军。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了高瞻远瞩的伟大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钱学森建议,受国情所限,我国应当从探空火箭搞起,摸索出实践经验后,再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当时在国内,除了钱学森以外,谁都没见到过火箭,更不要说造火箭了。参与研制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的这支队伍,绝大多数都是刚出校门不久的青年人,平均年龄只有24岁。有的年轻人甚至还没毕业,就拿着组织上的调令报到了。




当时,控制头体分离的定时钟表机构是从市场上买来的小台钟改装的;点火装置是将普通小电珠的玻璃敲碎,取出其中的灯丝再裹以硝化棉制成的;给火箭加注推进剂用的是自行车打气筒……作为开拓者的那一代航天人,用“即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迎难而上,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时任上海机电设计院副院长的杨南生,多次带队到上海市偏远的郊区勘察、选点,选定南汇县(现隶属浦东新区)老港镇东南两公里的一片海边滩涂作为发射场。最早的发射场建设艰苦异常,主发射塔架由上海柴油机厂生产好后,从厂内的一个江边码头,经历了小货轮、小木船,甚至是人拉肩扛,钢丝绳牵引……科研人员用尽土办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发射架竖起来了。




1960年2月,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在南汇老港发射成功,飞行高度约8公里。这是我国火箭技术史上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





▲ 上海南汇老港纪念碑




1960年5月28日晚,毛主席在视察T-7M火箭的时候得知,这一火箭是由一群从来没有干过航天的“初生牛犊”搞出来的,毛主席非常高兴,他勉励年轻的航天人:“8公里,那也了不起呀!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探空火箭的不断成功,中央领导的视察和鼓励,使得机电设计院年轻的科技人员干劲更大了,信心更足了,他们决心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搞体积更大、发射得更高的火箭。




考虑到南汇老港地区发射区域太窄,发射架太小,再加上回收舱落在海上有诸多不便,1960年3月,经过实地考察,科技人员决定将新的发射场地址选在安徽广德地区的一个山坳内,代号为603。4个月后,一座52米高的笼式发射架从603基地的山坳里拔地而起,这个占地约2500亩的发射场是我国最早的航天发射场之一。




603基地站长邬惠毅的父亲邬铭洲正是当时参加工作的第一批航天人。邬惠毅告诉记者,这里从1960年~1966年共进行了30多次各种类型和用途的探空、气象、生物火箭发射试验,还先后搭载了两只小狗“小豹”“珊珊”上天。这些尝试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为我国后续气象事业和航天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及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开创了我国生物试验火箭成功回收的先河,也为我国后续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此后,国家战略调整,大部分的人员和设备撤走,邬惠毅的父亲被任命为603基地的站长,父子俩开始了在这里长达40多年的坚守。2010年,八院作出对发射场原址进行修缮的决定,沉睡了近半个世纪的603基地再次腾飞。




随着603基地的重建,603基地所在的安徽省广德县(现为广德市)誓节镇茆林村有了“航天第一村”的美名,村委会前还竖立着“中国航天第一村”的石碑和探空火箭的金色模型。




02


百折不挠


跋涉激流险滩,驶向星辰大海




“科学试验嘛,允许有失败,但一定要做好工作。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周恩来




100年前,从上海石库门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这其中,孕育了一股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这种精神延续到同样扎根上海的中国航天人身上。




上海西偏南150公里,是浙江省湖州市,市南郊有一座金鸡山,茂林修竹,层峦耸翠。倘若站到山上往下望,透过细细密密的林缝,会看到一座偌大的钢铁建筑。数十载风吹雨打,它已经锈迹斑斑。结实的混凝土地基下,是一座巨大的蓄水池。这“暴露”了它的身份——一座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





▲ 湖州市南郊金鸡山,昔日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



196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上海下达了“701工程”任务,任务中包括风暴一号火箭。金鸡山下的试车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起来的。




“风暴一号”取得的开拓性成果是用不少次失败换来的。尤其是1979年7月28日,“风暴一号”首次尝试一箭三星发射,点火起飞后,一二级主机工作正常,但在滑行段飞行中,游发动机推力下降。最终,火箭因飞行姿态失稳在空中自毁。




这次失败非同小可,一次毁掉的是3颗卫星。想到发射失败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不利政治影响,参与研制任务的所有人心情十分沉重。就在这时,叶剑英元帅发来电报,电文中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短短几句话,让队员们重拾信心。




在“风暴一号”失利后的改进中,火箭总体设计技术负责人施金苗始终记着周恩来总理说的16个字。那是1972年8月,“风暴一号”在第一次飞行试验前,施金苗奉命向周恩来总理汇报,等中央批准后执行发射。当他汇报到发动机研制中试车失败的原因是发动机大推力发生了大的振动时,全场忽然议论开了。施金苗心里有点忐忑。大家都在等周总理作最后的批示。周总理首先肯定大家取得的成绩,“科学试验嘛,允许有失败,但一定要做好工作。”他同意进行发射前的加注,并叮嘱大家,一定要“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由于问题出现在涡轮泵上,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发动机试车试验,从上世纪60年代的试车60秒到70年代的800秒一直到80年代以小时来计。金鸡山下,洒满了航天人的汗水。烈焰炙烤下,试车台成为中国航天百折不挠精神的见证者——见证火箭发动机波折历尽、浴火重生。最终,问题被彻底解决了,“风暴一号”圆满取得了一箭三星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先河。




就像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红色火种很快蔓延全国一样,风暴一号火箭的研制也在上海种下了航天新火种。正是有了“风暴一号”在设备、人员、技术等多方面打下的基础,上海积攒了研制火箭的“第一桶金”,并在日后先后成功研制出了多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火箭。




百折不挠的精神还体现在研制风云气象卫星上。1999年5月10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后的第二天,风云一号C星成功发射。那个充满阴霾的日子里,这颗卫星被国人称为“争气星”,铭刻在长安街沿线上的中华世纪坛上。




但多数人不知道,这是风云卫星第一个翻身仗。之前,风云卫星充满了辛酸坎坷。1988年,我国第一颗风云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39天之后结束了短暂的“生命”。紧随其后的风云一号B星大年三十晚上在天上出现异常。1994年,风云二号第一颗卫星在发射前测试过程中发生意外起火。3年后,风云二号第二颗卫星发射成功,但在运行3个月左右开始出现故障,没有实现业务化。




万事开头难,面对挫折,上海的“风云”火种反而越燃越旺,最终,凭借着航天人的不懈努力,风云卫星迎来了光明。如今,风云卫星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第二代风云气象卫星构筑的天气观测网络惠及全球。




03


不忘初心


红心代代传承,报国永记心间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习近平




100年前,抱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世纪百年。中国航天事业走过65年,时刻不忘的是航天报国的初心和航天强国的使命。




在上海市松江,一条溪流蜿蜒向前,将一片土地包围起来,如同筑起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岛。夏季的傍晚,成群的白鹭从河边飞回大树上的巢穴,那里,无数嗷嗷待哺的小白鹭等着妈妈的归来。白鹭栖息的树下,是一座红色的苏式建筑,人们叫它“红旗楼”。这栋建筑建造于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是在这里成功试制“3069”——红旗一号导弹。





▲ 八院红旗楼,红旗一号导弹在这里成功试制




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加快了“3069”的试制。1964年,靶场飞行试验考核中,3发弹命中靶标,一举通过抽检试验。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将军到上海视察时,高兴地说:“我们终究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了。”在那个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艰苦创业时期,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甚至缺吃少穿,老一代扎根上海的航天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只盼航天事业的成功与发展。




在红旗楼的后侧楼里,《中国航天报》记者找到了保留下来的图书馆。拾级而上,推开尘封已久的木门,一排排书架映入眼帘。许多出版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俄文、英文写就的书籍码放得整整齐齐。在进门处,记者们找到了当年的图书借阅卡,上面写着借阅人的名字:梁晋才、李相荣……




梁晋才正是在那个年代从北京来到了上海,走进了这栋位于松江的红旗楼。1965年,梁晋才开始在领导的支持下主导筹建上海航天局第22研究所,从此开辟了新的战术型号研制战场。梁晋才担任第22研究所的副所长。“一次迁移就是一次创业,当时我们那批老同事,不少人都是复员军人,他们吃苦耐劳,硬生生用棍棒将巨大的机床安置到位,实在不容易!”




1977年,梁晋才和一些同志主张成立导弹总体部,得到了当时上海航天局局长的支持。1978年起,上海开始了总体部的筹建工作,选址、筹集经费、组建专业队伍……历经种种困难和阻碍,最终上海航天局第八设计部正式建成。这批航天人扎根上海、不忘初心,在他们的艰苦攻关下,我国型号装备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大增强了我国对外的话语权。




1999年国庆,梁晋才受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阅兵。那天,他头上飞过的是先进的战斗机,面前行进的是先进导弹武器,雄赳赳气昂昂的是三军将士。此情此景,他想起了那些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抚今追昔,他无限感慨:“作为一名从事了几十年航天型号研制的科技人员,这一辈子的追求和奋斗不正是为了祖国美好的一切吗?”




这是梁晋才的初心,也是每一名中国航天人的初心。这种初心代代传承,如今,传到了新时代的航天人肩上。




“我们成了”“中了”“太棒啦!”今年4月30日,一群人被掌声、欢呼声和呐喊声包围着,他们激动相拥、拍手叫好、热泪盈眶。这标志着八院自主研制的一型装备正式定型。11年的坚持,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汗水和眼泪。”型号总指挥齐总用这句话道出了与型号相伴11个春秋的心绪。这与20多年前,梁晋才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的感慨是何其相似!




04


燎原之势


 一片红心向党,奏响航天凯歌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习近平




走在上海,时不时可见中国航天的足迹。上海外滩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大楼,曾经是上海航天局的旧址。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里,有纪念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图书馆。如今,上海市西南方向有一座闵行航天城。新时代,这里铺开了“弹箭星船器”全方位发展的蓝图。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在风暴一号火箭之后,上海的长征系列火箭很快发展起来。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甲火箭首战告捷,把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送上太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后续,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长征四号乙/丙火箭和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身在上海的中国航天人没有躺在昨日的光荣册上,毅然开展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2015年9月的一个清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拔地而起,以一箭20星的方式创造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录。长征六号是我国首型新一代运载火箭,自主创新成果十几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在,基于长征六号的改进型号也提上了发射日程。




自1961年成立、承担防务装备以来,上海航天研制的防务装备曾先后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和建军90周年阅兵。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来自上海航天的4型装备接受检阅,既有四上阅兵场的“老将”,也有首度惊艳亮相的野战防空导弹,还有舰载防空导弹、末端防御武器系统等。它们以优异成绩赢得了上级和用户的广泛赞誉,为护卫祖国神圣领土,构筑起了一道坚强的“神州天盾”。




扎根上海的风云气象卫星谱就了气象风云。197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气象卫星研制任务,到如今,风云气象卫星事业走过半个世纪。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了两代四型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以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气象卫星的研制发射,使我国气象卫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准。半个世纪,中国航天在上海写就了一部自力更生、不断超越的风云卫星奋斗史,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为世界谋福祉。




进入新时代,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八院也积极参与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高难度的任务之中。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充分肯定了探月工程特别是嫦娥五号任务取得的成就。“习总书记向我们挥手致意,在我心目中,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央领导的会见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肯定,更是对我们更加努力地投入后续奋斗的最好动员。”八院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说。




在探月工程取得重大成果后,中国航天开始向更深远的太空进发,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令无数人魂牵梦绕的火星。










就在今年5月,中国共产党百岁生日来临前夕,我国自主研制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祝融”驶上火星表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又树起一座里程碑。在天问一号探测器中,八院承担了环绕器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将“祝融”从地球轨道护送到了火星轨道。




航天事业是党的事业,八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国为重,始终坚持自力更生、改革创新,始终坚持强军之要、军民并举,数十年来,已经成为防务和宇航抓总研制、科研体系完备、专业相互配套的总体院,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三大总体院之一,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党旗红的引领下,上海这片红色大地上的航天蓝愈发鲜艳夺目。

人物志




此次在“红色地标·航天印记”上海一路的采访中,还记录了八院在发展中涌现出的获得国家级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111

魏锺铨


航天科技集团已故著名卫星专家,静止气象卫星、雷达遥感卫星的开拓者





“自主创新,艰苦奋斗,严慎细实,大力协同,和谐共赢。”航天科技集团八院509所总体研究室的墙上,挂着魏锺铨同志亲手书写的20个字,他也是用自己的一生在诠释这几个字。




1982年,立足气象卫星发展的需要,魏锺铨投入到我国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的研制中,并担任该卫星总设计师,主持并带领团队完成了相应的关键技术攻关。




世事无常,历经12年的艰苦奋斗后,风云二号01星却在发射前夕突然起火燃烧。被同事从事故现场救出来后,魏锺铨带领型号线上的科技人员迅速振作起来,分析事故原因。许多受伤人员在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也一起参与进来。大家很快准确定位了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控制措施。




事故过后,魏锺铨作为型号顾问,继续和大家投入到第二颗风云二号卫星的研制工作中。经过3年的努力拼搏,1997年6月12日,我国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进入距离地球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填补了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研制领域的空白,为我国和亚洲周边国家地区的气象预报、云图发送以及减灾救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10月3日,魏锺铨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期间,溘然长逝,将生命的最后一刻奉献给了他一生挚爱的航天事业,享年81岁。


22

王曙群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机构组班组长、高级工程师




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从天宫到天舟,我国航天经历了数次太空交会对接试验考核、圆满完成十余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其中,所有使用的对接机构,均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生产,王曙群正是对接机构的总装组组长。




王曙群说:“干航天工作要么是100分、要么是0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到精益求精、做到极致。”




对接机构是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中实现对接的关键设备。起初,王曙群满怀信心,以为最多一两年肯定能做出来。但他未曾想到,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他们一啃就是16年。




对接机构中的每一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其中有十大类31套单机还需经过热循环试验的考核,一次热循环试验就需37个小时。王曙群及同事常常坚持试验到半夜。




在对接机构研制过程中,王曙群牵头研发了50多台专用装备,完成论文15篇,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对接机构技术国家专利主要发明成员之一。




始终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一次次突破技能分水岭,王曙群完成了从“蓝领”到“金领”的蜕变。如今,王曙群的团队不仅承担对接机构的任务,还投入到了月球车、卫星系统以及空间站工程众多机构的研制中。在他看来,探索未知就是航天人的使命,“航天人中有一句名言: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探索永无止境。”

喜欢笑鸠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