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和气生财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科技指数一年暴涨4倍有原因 跟美国竞争 总不能让茅台上阵。

送交者: jmzjmz[♂★★★★平凡之人★★★★♂] 于 2021-01-25 18:18 已读 431 次  

jmzjmz的个人频道

+关注
科技指数一年暴涨4倍! 要不要上车?

科技股突破估值限制,因为底层逻辑发生了重大变化。



高盛有一个不盈利科技公司指数。



2020年之前,这个指数波动的范围在100上下。2018年之后,震荡幅度扩大,2020年这个指数迎来爆发,涨到接近400。



因为单个公司权重不超过5%,所以特斯拉这种股票的上涨,绝不是个例。新能源、生物制药、无人驾驶大热。科技股迎来普涨。




这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主要看三点:


1、 传统行业的资产越来越不性感,在国内,价值派的基金经理抱团白酒。政府希望把钱从房地产引导到高科技,二级市场,难道就允许白酒股无休止的涨上去?

酱香虽好,但不能让国家进步。跟美国竞争,难道让茅台上阵?

2、 货币泛滥,2020年全球央行开足马力印钱,各国财政刺激的对象都是新产业。

印了钱,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不会引发传统意义上的通胀。资金进入高科技产业,增强竞争力。如果科技泡沫崩溃,影响的是投资者,也不会影响实体经济。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资金就是这么来的。

3、 新的创新周期来临:生物制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迎来高速成长期。

此前存储的技术,在这两年一并变现。什么,存在泡沫?所有的创新周期不都伴随着泡沫吗?

这三点因素中,第三点是最重要的。



以特斯拉为例,每一代车型,电池都有小幅升级,最终量变催生质变,Model 3横空出世。以前只能和宝马7系争夺市场的特斯拉,现在比宝马3系还便宜。年交付量接近50万台,大部分看空者闭上了嘴。



医药领域也是如此,大批创新药公司从一级市场登录二级。药还没上市,市值就能突破千亿。



新冠疫情让医药创新的战略价值提升不少,各国都在争夺疫苗研究主导权,因为一个国家的医药科技水平甚至会影响国运。比尔盖茨和马斯克这样的大佬在最新的展望里也一致认为,医药创新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疫情还加速了全世界的数字化进程,2020年中国电商增14%,全球电商增速24%。



今天的数字化、智能化依赖于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的协同发展,所以,带来了软硬件的集体井喷式爆发。



因为疫情健康码应用,把中老年人也带入了智能机和互联网的世界。



2020年是一个开端,创新与科技的新周期开启,不能再拿成熟公司的估值模型来看待这些代表着未来趋势的公司。



二级市场变得一级化,泡沫当然存在,股价波动也会越来越大,但不拥抱这些变化,投资会越来越难做。



我们不看空白酒,但是传统行业还是要回归估值,当白酒板块估值也被炒到接近60倍,安全的选择越来越少。



白酒成为第二财政,股价被控制,资金去哪儿?高科技,高端制造。



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离场,要么理解变化,拥抱变化。




跟着靠谱的专业投资者

电动车需要锂、钴和镍。每种元素以后的用量怎么变化?上游的供需格局怎么样?2020年碳酸锂涨幅大于钴,以后这个趋势会再次发生改变吗?



不知道,那就不要碰新能源。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涉及的领域包括电池技术、采矿技术、补贴政策,甚至还有地缘政治,难度可想而知。



以锂资源为例,近五年行业内已经发生了两次技术路线的变化。三元和铁锂技术路线的争议导致政府补贴的摇摆。相应的,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价格也是此消彼长,对应公司的业绩波动也很大。



2016年,电动车补贴政策提升续航里程要求,当时没有刀片电池和CTP技术,磷酸铁锂被乘用车抛弃,三元电池成为主流,因为三元材料的生产使用的是氢氧化锂,赣锋锂业被热捧,钴从20万一路涨到80万。



但到了2019年,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先后推出刀片电池和CTP方案,将磷酸铁锂的电池包能量密度大幅提升,磷酸铁锂装机量一年翻倍。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股价终于启动。



如果没有对技术的理解、对公司和政策的跟踪,投资者面对这些投资标的,只能一脸懵。甚至很多机构投资者,也搞不清楚李斌的固态电池和广汽的石墨烯电池到底有多大水分,不要说普通散户了。



军工为什么从黑五类变成了成长股?



背后也是政策和技术的共同作用。军改落地,预付款比例增加带来现金流改善,重点装备型号开始大规模列装。



2020年是军工的元年,但其实在懂行的机构眼里,有些赛道的周期从2015年就开始了,大家可以去看看中航系那家碳纤维公司近几年的业绩,增长的稳健性不逊于茅台。



不止新兴行业看不懂,大家熟悉的消费行业也越来越难懂。白酒疯涨,调味品疯涨,你能相信茅台成为中国股市中最可爱的大笨象,金龙鱼成为黄金鱼吗?



这主要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重仓消费品的机构对公司的跟踪越来越细。



下面这两张图是跟踪消费品的机构每周、每月甚至每天接收到的行业信息,个人投资者根本不可能看到这些高频的一手信息。



这个游戏,普通投资者天然处于弱势一方。




行业高频数据跟踪案例


消费品销量数据监测

在机构化的浪潮下,拒绝掉队!个人投资者需要更专业的武器,叶檀财经想做的正是填补信息鸿沟,为大家带来价值!
喜欢jmzjmz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