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华复兴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残酷的志愿军防空作战:从几乎一无所有,到杀出一条血路来

送交者: 炫笔伏逼[♂☆★★★不闻风知★★★☆♂] 于 2021-01-16 22:08 已读 935 次  

炫笔伏逼的个人频道

+关注
 

前段时间,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金刚川》上映。很多朋友已经看过了,没看过的朋友至少也有所耳闻。


在这部电影中志愿军高射炮兵与美军战机的交锋是剧情的高潮部分,我们本文便谈一谈志愿军防空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对空作战。



电影《金刚川》中,高射炮兵的对空作战是很残酷的,剧中对美军飞行员的刻画也比较多些。在网上讨论的焦点中,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真实历史上,志愿军的对空防御其实是敌我力量对比最为悬殊的领域,其残酷性比电影中展现的还要大很多。甚至在我高炮兵入朝作战前期,除了残酷,还有说不出来的憋屈。


原因想都不用想,因为美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空中力量。在我志愿军入朝8个月时间内,仅仅是美国空军就出动了154652架次,平均每天达644架次。


人民空军当时刚刚成立,即便是在后续逐步壮大及苏联空军投入作战后,大多数交战区域也仅限于在清川江以北的“米格走廊”。而在清川江以南到三八线的区域内,志愿军的防空只能依靠高炮部队,对空作战的压力和强度是难以想象的。


而且在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天上没有一架我军的飞机,而地面的高炮部队也仅仅出动了高炮第1团及高炮14团的一部分,其他各军的全部防空力量是23挺高射机枪。


其中高炮14团是从上海紧急抽调的,由于缺乏车辆,仅抽出了第1连、第3连、第6连及机枪连组成第一梯队随志愿军38军入朝。


因夜间行驶翻车事故、伪装暴露及缺乏对空作战经验等因素,尚未正式交战,这个先遣梯队就失去了战斗力,不得不回国整补。


这样的话,志愿军初期入朝的20多万大军就只有高炮第1团来防空了。高炮1团当时装备有36门老式的日造75毫米高炮,就这还要留12门守卫鸭绿江渡口,实际随部队前出的只有24门。



39军在云山与美军交手时,高炮1团的部队配属支援,主要担负掩护炮兵及步兵出击部队的安全。


不过由于机动困难,基本在战斗结束后,高炮部队才部署到位。但美国空军有个习惯,地面战斗结束后都要出动战机对位于战场的我军进行空袭,高炮1团3营就此展开了战斗。


这场战斗是很残酷的,高炮1团的官兵此前未见过喷气式战机,老旧的日式高炮对付这种战机十分吃力。但尽管如此,高炮团官兵还是克服困难,击落了2架美机,首创我高炮部队的击落记录。


而在击落美机的同时,自身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参战的3营7连高炮全部损坏,8连、9连也损失过半,牺牲13人,负伤27人,其中重伤员10余人,有的伤员在后运过程中也牺牲了。


如前所述,志愿军先期入朝部队有4个步兵军、3个炮兵师,后来又增调了50军和66军,总兵力超过了30万人。仅仅只有少数高炮和高射机枪,是不可能有效防空的。



美军的飞机当时非常猖狂,其战机经常超低空飞行,沿着山谷公路搜索目标。但凡是发现人员、车辆,不论是不是军人,都要进行扫射。


志愿军38军112师指挥所在1950年11月5日拂晓遭遇空袭,牺牲团级干部4人、营级干部10人、连级干部18人、排级干部36人、战士129人,伤75人,共计伤亡272人,另毁汽车4辆、电台和总机各1部。


自10月25日到11月8日,志愿军因美军空袭损失大小汽车330余辆、火车皮30节、各种炮7门;11月25日,美军空袭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秘书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壮烈牺牲。


美军的大规模空袭使得志愿军大部队在白天无法有效行动,也使得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出现了严重困难。



这样极大地限制了志愿军作战能力的充分发挥,使得部队只能夜攻昼防,昼间难以调动纵深部队发展战果,许多时候坐失战机。


有些人在比较志愿军与美军地面部队战力时,总是将美国空军的因素排除在外。试想要是美军在白天无法行动,那么他们的仗又该如何打呢?


所以我们说志愿军地面部队在朝鲜的作战,始终是在跟“开挂”玩家在打,在武器装备和作战条件上,从来就没有公平一说。而所谓美国陆军的强悍战斗力,其实要是剥离了其空中支援,尽管其有地面装备优势,大概率也会被志愿军打爆。


为了减轻美国空军对我的空中威胁,志愿军一方面大力建设空军,另一方面则强化高炮部队。



一二次战役后,入朝高炮部队回国改装,同时国内加紧从苏联引进37毫米高炮、85毫米高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并动员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参军,使得我高炮部队的规模和装备迅速得以提升。


而在高炮部队换装并加紧训练时,志愿军地面部队则在没有任何空中支援和有效防空装备的情况下打过了三八线,可想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钢铁部队。


到第四次战役时,志愿军新换装的高炮部队入朝参战;同时新一番入朝部队中也大量配置了高射机枪;使得我地面部队的对空防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到第五次战役时,志愿军的高炮部队合计装备有32门85毫米高炮、165门37毫米高炮、16门高射机关炮、2110挺高射机枪。


随着志愿军防空力量的增强,对空战果也在逐步增加。


据统计,志愿军部队在第四次战役时击落美机93架、第五次战役时击落美机308架,对我地面部队及运输线起到了积极的掩护作用。同时也使得美机不再像之前那样嚣张,大大减轻了我地面部队遭空袭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



到抗美援朝阵地战开始时,志愿军已有4个野战高炮师、3个城防高炮团、50个独立高炮营参战。


理论上来说每个野战高炮师辖3个团,其中1个是装备16门85毫米高炮的中高炮团,2个是装备32门37毫米高炮的小高炮团,共有48门高炮;


城防高炮团,辖3个营,其中1个装备85毫米或76.2毫米高炮,另2个装备37毫米高炮,一共有36门炮;


独立高炮营,装备37毫米口径高炮12门。


在美军实施“绞杀战”前,上述高炮部队以3个野战高炮师、1个城防高炮团担负掩护机场修建任务,1个野战高炮师沿公路线执行机动防空作战任务,2个城防高炮团和6个独立营担负掩护西清川江和东大同江铁路桥防空作战任务,其他高炮独立营则配属各兵团、各军,掩护前线作战。



当时各高炮部队换装的时间并不长,对装备还不是很熟悉,但前线作战的紧迫性使得各部不得不迅速入朝,实际都是在以战练兵。


美国空军不仅有着装备的数量与质量优势,其飞行员在作战经验上也非常丰富。


这帮“老鸟”经常利用地形、气候、阳光等作掩护,对志愿军高炮阵地实施突袭和偷袭。当遭到我地面高炮火力反击后,立即改变攻击手段,使用少数战机在我阵地侧翼低空活动或在中高空盘旋迷惑或分散我高炮部队,而另一机群则趁机攻击我高炮部队或对我高炮掩护目标实施攻击。


在与这样的对手交战,我军高炮部队付出的代价也很大。而高射炮兵的培养极为困难,为了减轻高炮兵的损失,我们发现高射炮兵的钢盔配备率很高,这一点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了。


1951年8月,美军发动“绞杀战”后,以数量更大的飞机对我后方交通线实施大范围轰炸,试图通过遏断志愿军的生命线,来困死我前线部队。



志愿军司令部将朝鲜北部铁路沿线划分为4个防空区,抽调出了1个小高炮团及11个独立高炮营和6个高射机枪连加强防空。


美国空军战史称,敌人的地面炮火使得第5航空队的战斗轰炸机遭到了很大损失。


为减轻战损,美军开始转移重点轰炸清川江以南到三八线地带。志愿军令掩护机场修建的炮兵第62、63、64师除留一个团掩护机场油料及弹药外,全部用于防卫铁路线。到11月底,志愿军掩护铁路线的高炮部队已经达到了3个师(欠1个团)、3个城防团、11个独立营、1个高射机枪团,占到了全部高炮力量的70%。


美军也随机应变,一方面大量补充了F86战斗机,另一方面从国内抽调老飞行员,同时还加强了轰炸力量,对我输送线实施饱和式轰炸。


面对新情况的出现,志愿军高炮部队除留大部分中口径高炮负责要地防空外,抽出部分中口径高炮和大部分小口径高炮实施高强度的机动作战,同时强调防卫部队以防护好目标为优先任务,而机动防空部队则以击落敌机为最优先目标。



1952年4月下旬,志愿军司令部召开高炮会议,总结了前期机动作战的经验后,要求高炮部队积极开展近战、夜战、游动作战,尤其是机动作战部队,要积极到敌机多的地方,寻机歼敌。


同时根据高炮实际作战经验,规定中高炮以3000米到4000米、小高炮以1500米到2000米、高射机枪以500米到1000米为有效射击距离,在此射程以外的敌机不打,而对低空俯冲的敌机则增大火力密度,猛烈打击。


在实际作战中高炮部队总结出了“四不打”“六快”“五不走”和“十项注意”的具体要求。


其中四不打指的是:捕不住目标不打,求不出诸元不打,有效射程以外不打,夜间单机对我无严重危害不打。


六快是 :进入阵地快,进入作战室快,通报空情快,炮测手操作动作快,下达决心快,向上报告快。


五不走是 :不请假不走,找不到代理人不走,有情况不走,射击准备不好不走,正式值班不走。


十项注意是:坚决听从指挥,战前要检查,修正要仔细,沉着抓目标,操作要迅速,火力要集中,射击要齐射,点射 3、5、7(发),宁前不能后,宁早不能迟。


同时在实际作战中,高炮部队并未完全遵守苏式武器的操作守则,而是结合实际作战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曾任志愿军高炮506团2营观测手的老战士徐恒江回忆:


战士们把射击距离定在1800米左右,引信标定在4秒左右,炮弹出膛4秒就爆炸,这就是拿高射炮拼刺刀啊。这种违反苏军操练大纲的战法,提高了对目标的命中率,却降低了炮位的安全度,但大家没有一个怕死的。我们的口号就是头可断、血可流,硬骨头不能丢,誓死保卫目标安全。


这个誓死保卫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意味着真的流血与牺牲。



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洪学智将军在回忆录中提到了1952年5月8日,志愿军高炮第24营的一场战斗。


激战从凌晨6点多一直打到了下午5点多,美军共出动各种飞机28批、近400架次。我高炮24营击落敌机7架、击伤18架,但也牺牲了30多名官兵,给志愿军送炮弹的朝鲜百姓也伤亡了30余人。


可以说志愿军高炮部队的战绩,都是凝结了生命和血肉的。


而在于美国空军的交锋中,志愿军高炮部队的作战效率也越来越强。以志愿军在战前所得到的培训来说,其实并不能说有多熟练,而在实战中各项技能逐步成熟。


据志愿军炮兵第62师统计,该师在1951年12月作战中,平均发射7000发炮弹才能击落1架敌机;而到了1952年5月,该师平均发射556发炮弹即能击落1架敌机,弹药消耗减少了92%。


为使全国高炮部队得到锻炼,总参谋部在1952年4月确定,高炮部队亦实施入朝轮战。



在反“绞杀战”期间,志愿军高炮部队击落敌机260余架、击伤1070余架,使得敌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更关键的是,美军并没能通过空中优势遏断志愿军的供应线,而且志愿军的前线供应反倒越来越好。


在志愿军后方部队逐步克服了美军轰炸所带来的威胁后,志愿军前线部队则通过构筑工事大大抵消了美国联军的炮火优势。


当美国联军这两大优势被大大限制,而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和供应又都不断得到改善之后。尽管前线志愿军在武器装备上依然处于总体劣势,但对敌作战已经比以往轻松了许多。在1952年到1953年的阵地战交锋中,志愿军胜多负少,至停战前夕甚至还能打出金城战役这样的大规模阵地攻坚战来。


在电影《金刚川》中,宣传的战役背景是金城战役,但实际上真实的历史背景应该是志愿军1953年夏季进攻作战的第二阶段,而不是第三阶段的金城战役。



根据历史资料,在《金刚川》电影的历史原型战中,志愿军实际投入了12门高炮和12挺高射机枪在防空,所以在这一时期志愿军的防空压力远没有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前期和中期大。


而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人民军队的各个现代化军种迅速组建并成长起来,而且还多有实战经验。这是无数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的人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忘前辈们的付出,没有他们的牺牲,也便没有我们的今天。

喜欢炫笔伏逼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嗯 (无内容) - 虎琥虎 (0 bytes) 01/17/21
合+200银元。感谢支持。 (无内容) - 张旺教授 (0 bytes) 01/17/21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