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人”的发现,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
回答: 我做的云南美食 酸辣鱼 由 桂花酒 于 2020-11-29 17:07
50万年云南元谋人?安徽东至人 印尼桑义兰爪哇人颅骨 萨拉乌苏河谷剖面 水洞沟遗址遗址考古复兴唐宋传统文化 禅宗国学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元谋人”的发现,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表明地处长江流域的云南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地区和核心地区,
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距县城7公里。元谋人化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后正式被定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人"。遗址中还出土有云南马、剑齿虎、剑齿象等早更新世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元谋人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云南高原是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遗址。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与元谋人共生过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这表明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
发掘、地质测定
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县文化馆联合发掘了元谋人遗址。地层中出土了6件石器,3个层位中分布有大量碳屑,说明“元谋人”不仅能制造工具,而且不能排除会用火的可能性。1976年,中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李普等人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的时代为距今170万年。随后,地质研究所和贵阳地化所分别采集元谋组古地磁样,并得出基本相同的结果。地质再测定
1984年以后,地质力学所、云南省地科所、贵阳地化所等单位再分别采样、测定。多次映证“元谋人”的时代仍为170万年。1998年,中国科技大学黄培华等用电子自弦共震法测定“元谋人”的时代为距今160万年,再次证明“元谋人”时代的古老性。如今,尽管认为“元谋人”的时代为中更新世的意见依然存在,但是,“元谍人”时代属于早更新世,距今年代为170万年的观点已普遍被学术界所承认。
因为元谋人遗址发掘尚缺乏有效证据,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元谋人存有疑问:两枚牙齿化石是在地表被发现的,而没有在土层里,说服不了人;没有发现头骨,脑容量等重要特征难以判定;找到了炭屑和用火的痕迹,但有没有可能是雷电引发的火灾?发现了旧石器,伴生出土的动物骨骼也有被加工的痕迹,但是不是元谋人所为?研究人员太渴望在元谋找到更多更新的证据。
出土文物
伴随元谋人 [2] 牙齿出土的,还有7件石制品,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经研究鉴别,属旧石器,其类型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在遗址中还找到一些有明显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说明当时已会制造骨器和简单的工具了。这就说明,元谋人不仅会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狩猎及采集活动,而且还学会用火,用火烤食他们所获取的猎物,开始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1965年初,为了配合西南地区建设和西南大动脉——成昆铁路的勘察设计,国家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的地质工作者钱方、赵国光、浦庆余、王德山4人,组成西南地区新构造研究组到达元谋。发现元谋东南方向上那蚌一带底层出露好、化石多、构造现象清楚,决定把上那蚌地区作为勘察研究重点。5月1日午后17时左右,钱方在上那蚌村西北方向800米处牛肩包西南一个高4米的元谋组组成的褐色土包下部,发现了几颗半露出地表的云南马牙齿化石。当钱方挖掘云南马牙齿化石时,发现在云南马牙齿化石旁边还有一些化石,化石大部分埋在土中;表面露出一些痕迹,当时即用地质锤的尖端进行仔细挖掘,惊奇地发现了2颗人牙化石。其中一颗牙齿化石齿冠半露地表,牙根埋在土中,另一颗则全部埋在土层中,两颗牙齿化石相距10余厘米,同时还找到了一个啮齿类动物的下牙床及其他一些化石碎片。研究组的其他人看到这两颗呈浅灰白色、化石程度较深的牙齿化石后,兴奋异常,认为有可能是原始人类或猿类的一对门齿。第二天早晨,研究组再次来到牙齿化石发现地区,在小土包上进行仔细搜索和挖掘,又找到了几颗马牙、牛牙、鹿角和一些化石碎片。当年9月,牙齿化石带回北京后,经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教授研究鉴定,认为其基本形态可与北京人同类牙齿相比较,比我国在此之前发现的“北京人”、“蓝田人”化石早100多万年,属于直立人种中的一个新亚种,随之以发现化石产地的元谋县命名,命名为直立人元谋亚种。简称“元谋直立人或元谋猿人”,成为中国首次发现的早更新世古人类。出土文物伴随元谋人 [2] 牙齿出土的,还有7件石制品,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经研究鉴别,属旧石器,其类型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在遗址中还找到一些有明显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说明当时已会制造骨器和简单的工具了。这就说明,元谋人不仅会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狩猎及采集活动,而且还学会用火,用火烤食他们所获取的猎物,开始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元谋人”的牙齿
“元谋人”的牙齿为同一青年男性个体的左侧、右侧上内侧门齿,齿冠长度分别是11.4毫米和11.5毫米;宽度分别是8.1和8.6毫米,高度虽经磨耗而减小,但仍达11.2和11.1毫米。“元谋人”经研究归属早期直立人。其特征为:牙齿粗硕,齿冠扩展指数达141.9;齿冠唇面除接近颈线的部分较为隆突外,其余部分较平扁,有明显的汤姆氏线,唇面沟及浅凹面;舌面的底结节发达,占舌面的二分之一;具铲型结构。研究者认为“元谋人”应为直立人的一个新亚种,建议以发现人类化石的元谋县为名,命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Hommo erectus yuanmouensin,sub sp.nov)。元谋人遗址发掘时,地层中发现大量碳屑,长径一般在4—8毫米之间,大致可分为3层,分布在上下3米的界线内,有的较集中,呈鸡窝状,碳屑常与哺乳动物化石伴生。地层中还含有烧骨(经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鉴定可能为烧骨)。因此,不能排除“元谋人”已会使用火的可能性。
“==========================其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这个说法,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170万年之说,出自1976年李普、钱方等人以“古地磁方法”所作的年代测定。②
钱方是1965年“元谋人牙齿化石”的发现者。据他披露,两颗牙齿化石被发现时,“其中一颗牙齿的齿冠半露出地表,牙根埋在土中,另一颗则全部埋在土中,两颗牙齿相距仅十几厘米,似乎是一对门齿。”③这意味着,化石被发现时所处的土层,未必是化石的第一埋藏地。“古地磁方法”的应用也因此缺乏一个坚实的地层依据。此外,牙齿化石发现于1965年,但因时代因素,化石出土地点的具体核实,要迟滞到1973年才展开。这种学术上的不规范,对后续的采样测年工作的可信度,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图:“元谋人”仅有的两颗牙齿化石1983年,刘东生、丁梦林对钱方等人的测定结论提出质疑。该质疑未涉及牙齿化石的原始埋藏位置的讨论,而是“把元谋剖面的古地磁和古生物化石的时代,即古生物、岩石地层的划分和时代结合起来”,得出新的结论,认为“元谋人化石产出在上那蚌组,时代为中更新世,处在古地磁极性柱的布容正向期的底部,其时代应不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50~60万年。”④
以上两种论断,在70~80年代,各有其支持者。如学者胡承志、程国良等人的研究结论与钱方相近。尤玉柱、黄万波、张玉萍、吴汝康等人的研究则与刘东生相近。分歧一直延续至今。如Masayuki Hyodo、Hideo Nakaya等学者2002年的一份古地磁测年研究认为,元谋人距今的年代约为70万年,与刘东生的结论相近。2008年,朱日祥等人公布的古地磁测年则认为,元谋人距今170万年的结论仍然成立。图:除两颗牙齿外并无其他依据的“元谋人复原像”其二,“两颗门齿化石”与“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烧骨”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如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研究员高星所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此项研究存在先天的不足。‘元谋人’化石只有两颗牙齿,所能提供的解剖学形态信息有限,无法支撑有关演化阶段与体质特征的深入研究;两颗牙齿非考古发掘所得,无法证明它们的采集地点就是其原始埋藏地点;发现化石的山包已经消失,其后的地层观察与采样分析只能在附近相似的堆积体中进行,无法确保所观察研究的地层与原化石出土地层有 100% 的契合度。”“‘元谋人’的文化遗存一直不很明朗。据文本亨报道,……从元谋人化石产地地层中发掘出来的性质明确的……三件石制品‘均发现于含猿人化石的褐色粘土层之中’,但‘石器和猿人牙齿化石之间有着一定的上下垂直距离,低者 0.5m,高者在 1m 左右,若以水平距离言之,则最远者约20m,最近者为 5m 左右’。这三件石制品虽然在当时被宣布‘是我国发现与猿人化石伴生的最早石器,在亚洲地区目前为止尚未看到时代可与之相比较的材料‘,但它们与‘元谋人’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而且材料太少,无法反应技术和组合特点,与华南的砾石石器技术体系也缺乏吻合性。其后在该地区的考察与发掘也未能找到更多、与‘元谋人’化石共生关系更确凿、技术特点更清楚的文化遗存。日后出现过一些有关元谋人会用火的报道,但由于提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在学术界基本上没有产生关注和影响力。”⑤图:1973年在元谋人化石遗址出土的三件石器(3为石器的正反面),取自文本亨《云南元谋盆地发现的旧石器》值得一提的是,“元谋人牙齿化石”发现于1965年,但“元谋人”这一发现的正式对外公布,要迟至1972年。该年,尼克松决定访华,“为配合当时新闻宣传,新华社需要寻找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予以发表,这就找到了‘元谋人’门齿化石。”化石的发现者钱方曾对媒体激动回忆:“我记得很清楚,这个成果是和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在同一天见报的,非常有纪念意义。”⑥图:元谋人遗址========================
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古人类遗址获重要发现文章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5-11-24 【字号:小 中 大 】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东至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于2014-2015年对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境内的华龙洞进行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累计发现包括1件古人类头骨化石在内的20余件古人类化石,以及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大量具有人工切割或砍砸痕迹的骨片和3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根据对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形态的初步观察并结合对动物群组成的分析,考古专家可以确定在华龙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直立人(俗称“猿人”)。
华龙洞是继周口店、蓝田、和县、南京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包含有头骨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地点。华龙洞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发现是近年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大进展。华龙洞也是在安徽省境内发现的第三处古人类化石地点(前两处分别为1980-1981年发现的和县直立人、1982-1983年发现的巢县早期智人)。华龙洞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证实安徽省是我国古人类演化、扩散的重要地区,对于探讨中国直立人的分布、演化、变异具有重要的价值。
华龙洞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组,地理坐标30°06'22.2" N,117°01'13.0" E。2006年7月至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华龙洞进行了初步发掘,发现1枚人类牙齿、一件人类额骨残片化石和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发现上述化石的地点为一个暴露有含化石堆积及钙质胶结的山坡。在对这里进行发掘过程中,研究人员怀疑这里曾经是一个洞穴,后坍塌形成目前的状况,将这个地点命名为华龙洞。
2014-2015年期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中科院古脊椎所和东至县文物管理所对华龙洞进行了再次发掘,发掘面积分别为18平方米和28平方米。2014年考古人员在华龙洞发现了3枚古牙齿、1件颞骨、1件额骨残片和4件头骨碎片,2015年发现了1件保存有眼眶和部分面部的头骨、1件保存有眼眶上缘(眉脊部分)的头骨残片、3件下颌骨残段(附带4枚牙齿)、1件上颌骨残段(附带1枚牙齿)、3枚单个牙齿和若干头骨碎片。两次发掘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人类化石、反映古人类生存活动的相关证据以及大量动物化石,将有助于对古人类在该遗址的生存活动及其它相关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华龙洞发现并采集了数量和种类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初步统计有30余种(其中包括鸟类、龟类和哺乳动物),大约6000余件。在发掘及对发现的动物化石整理过程中发现,一些动物骨骼呈现非自然性的断裂;大量动物骨骼表面具有切割、砍砸、破碎等痕迹;发现的动物骨骼大部分非常破碎,不太可能完全自然形成。专家们推测这些现象可能是古人类宰杀食用动物的证据。此外,在发掘过程中,从地层中还发现若干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器。
以往对华龙洞动物群的组成和地质时代存在不同的认识。根据对2006年发现的动物化石的分析,一些学者认为动物群的时代在距今10万年以内的更新世晚期。相关专家对2006年、2014年、2015年发现的动物化石进行重新整理和鉴定后,初步确定华龙洞动物群包括30余种动物。目前已确定的灭绝种类有剑齿象、巨貘、巴氏大熊猫、谷氏大额牛、肿骨鹿等种类。根据动物群的组成,专家推测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代在更新世中期,与安徽和县直立人年代接近或更早。目前仍然蕴藏着丰富的化石资源,具有很好的未来工作前景。
华龙洞是继和县猿人化石发现35年之后,在安徽省境内发现的同时出土有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古人类遗址,标志着安徽省是我国直立人分布和演化的重要区域。华龙洞目前仍然蕴藏着丰富的化石资源,有待进一步深入发掘和研究。
迄今已经在华龙洞发现了20余件古人类化石。尤其重要的是,2015年发掘发现了1件头骨化石。这件头盖骨目前尚包裹在胶结中,已经暴露出来的部分包括几乎完整的眼眶部分、大部分额骨和部分面骨。尚未清理的胶结内部有可能还有头骨其余部分。在一处地点发现数量如此丰富的古人类化石,这在古人类研究历史上还不多见。除上述古人类化石外,科学家在华龙洞还发现大量反映古人类生存活动的证据,包括非自然因素造成的骨骼断裂、骨骼表面切割和砍砸痕迹、一些古人类制作的石器等。尽管实验室年代测定工作还在进行中,科学家根据对出土的动物化石种类的初步鉴定,认为古人类的生存时代在更新世中期,与安徽和县直立人时代接近或更早。基于这些信息,可以认定华龙洞是一处直立人化石地点,古人类曾经在这里生存与活动。在华龙洞发现的直立人化石数量较多,包含有比较完整的头骨、下颌骨和牙齿。华龙洞是继周口店、蓝田、和县、南京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地点。如此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发现以及相关的古人类生存活动证据,标志着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取得了一项重大成果。
华龙洞距离发现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的和县、巢县和南京汤山地点都很近,这个地点目前还保存丰富的含化石地层堆积,具有良好的工作前景,因而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具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通过对华龙洞的发掘和多学科研究还将提供这一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方面的信息,进而揭示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适应能力。此外,通过这项工作将有助于促进当地的文博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当地的知名度。进而促进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图1 在华龙洞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古脊椎所供图)图2 2015年华龙洞发掘工作场景(古脊椎所供图)图3 华龙洞遗址远景(古脊椎所供图)图4 东方剑齿象(古脊椎所供图)图5 动物骨骼表面人工切割痕迹(古脊椎所供图)=================================新华网合肥11月20日电(记者陈诺、易凌)中国科学家20日宣布,在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发掘出的头骨化石被证实属于直立人,这一成果可能代表着发现安徽乃至长江中下游流域最古老的人类——东至人。这一头骨化石出土于今年10月11日,目前尚包裹在胶结中,已经暴露出来的包括几乎完整的眼眶部分、大部分额骨和部分面骨。专家介绍,尚未清理的胶结内部有可能还有头骨其余部分,根据对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形态的初步观察并结合对动物群组成的分析,确定属于直立人。
直立人俗称猿人,生活阶段是从200多万年前到20万年前,属于地质年代的更新世,主要分布在中更新世。更新世是指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地球历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相当。
此前中国已在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安徽和县、江苏南京等多地发现过直立人化石,而华龙洞遗址距离发现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的和县、巢县和南京汤山等都很近,与和县直立人遗址直线距离仅为200余公里。
“此前发现的直立人头骨化石要么被挤压变形,要么大多是头盖骨碎片,像东至人这样保存完整的具有面部特征的化石十分珍贵,因为头骨包含的信息比其他部分的人骨更丰富,这对于后期还原东至人的样貌,研究直立人在中国的分布、演化和变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负责遗址发掘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说,“发现这样一个头骨化石对于很多古人类学家一生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2004年,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组村民庞金木山下修羊圈时,无意中发现第一块化石,自此拉开此地追寻直立人的序幕,取探寻“中华之龙”之意,科学家将该遗址命名为“华龙洞”。
2006年以来,考古人员先后在华龙洞发现了20余件古人类化石,除完整头骨外,还挖掘出1件保存有眼眶上缘(眉脊部分)的头骨残片、3件下颌骨残段(附带4枚牙齿)、1件上颌骨残段(附带1枚牙齿)、3枚单个牙齿、若干头骨碎片等化石。
在近两年发掘过程中,科学家发现并采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初步统计有30余种,其中包括鸟类、龟类和哺乳动物,大约6000余件,其中包括已确定灭绝的剑齿象、巨貘、巴氏大熊猫、谷氏大额牛、肿骨鹿等种类。
尽管实验室年代测定工作还在进行中,专家根据对出土的动物化石种类的初步鉴定,认为华龙洞古人类的生存时代在更新世中期,与安徽和县直立人时代接近或更早。根据早期研究,和县直立人生活在距今15—41.2万年前。
考古人员同时挖掘出部分石器,并发现一些动物骨骼呈现非自然性断裂,表面具有切割、砍砸、破碎等痕迹,推测称可能为古人类宰杀食用动物的证据。
“在一处地点发现数量如此丰富的古人类化石,这在古人类研究历史上还不多见”,刘武称,该遗址是继和县猿人化石发现35年之后,在安徽省境内发现的同时出土有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古人类遗址,显示安徽省是中国直立人分布和演化的重要区域之一。
“华龙洞只是推开了一扇‘窗户’,现在的研究还不能完全揭开人类起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告诉记者,华龙洞可能是由一处古老的洞穴坍塌而成,目前还保存丰富的含化石地层堆积,“预计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遗址的全貌才会有更清晰的了解。”
记者在华龙洞现场看到,由于当地多日阴雨,遗址坑内水深近一米,考古工作队已挖出一条简易沟渠加紧排水。刘武等人担忧,随着进一步挖掘,遗址存在坍塌、水土流失、人为破坏等诸多隐患。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称,将尽快制定华龙洞遗址保护规划,设立并聘请业余遗址保护员,对遗址进行长效维护。
“一想到好多万年前,老祖宗就生活在这里,这种感觉很奇妙”,尧渡镇汪村村庞汪组村民庞金水告诉记者,期待遗址上能兴建起一个博物馆,将老祖宗“介绍”给更多人知道。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供本报专稿) 4月16日21:25播出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