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汉阳防务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甲午战争时,清军陆军装备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归结:真乱

送交者: 桂花酒[♂★★★和气生财★★★♂] 于 2020-11-30 18:13 已读 1806 次  

桂花酒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0-11-30 23:28 来源:WarOH协虎

原标题:甲午战争时,清军陆军装备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归结:真乱


文/商学野


在内忧外患的清朝末年,中国的对外战争中一直输多胜少,甚至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连首都北京都一度被外国人攻占。虽然西方列强屡次入寇,但是要论哪次战争对晚清时的中国影响最大,那几乎所有史学家都会选"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1894年,那时清政府已经搞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国家有中兴的气象,史称"同治中兴"。但是这场中日战争,把清政府和洋务派的"强国梦"给彻底打碎了。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清军都被日军打得落花流水,用白银堆砌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大清最精锐的淮军和湘军也死伤惨重。



甲午战争中最为人瞩目的是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的海战,而陆地上的战斗,从朝鲜到辽东、山东,一直以来都不受重视。


在历史记载当中,自从日本沿朝鲜半岛进入中国,几乎在陆战之中就没有失败过,一路将中国军队追着打。甲午战争时清军已经进行过武器换装,很多军队算是当时的精锐,就这么一败涂地让清朝上下举国震惊。


那么甲午战争中的清军,在陆军的装备上到底跟日军差别多大呢?当时的清军到底有无胜算?


展开全文

一、首战暴露出的问题

甲午战争是从朝鲜烧到中国国内的,中国军队曾在朝鲜首都平壤附近跟日军作战,在失败后一溃千里,一直败退到中国境内。平壤之战是中日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对抗,双方出动军队万人以上,武器也是本国最先进的


清军在1894年7月派到朝鲜的是盛军、奉军、毅军和吉林练营等北方精锐部队,人员13000人上下。到达平壤后这些清军和叶志超的败军会合,总人数在15000人。


这些守城军队有步兵、骑兵、炮兵,装备克虏伯75mm大炮16门、37mm山炮13门。


至于步兵的火器,清军内部之间的差距非常之大。在战后日本缴获的武器当中,连发步枪有500支左右,而单发步枪和老式的套筒、火绳枪则有600多支,尤其是火绳枪这种古董有300支,让人叹为观止。



由此可以看出,清军士兵很多人都拿着落伍的火绳枪,这种武器在近代战争里战斗力堪忧,打中人基本看运气。尤其是在平壤之战时天降大雨,火绳枪和老套筒基本完全没用,就是烧火棍。


这时进攻平壤的日军则全员换装了"村田式单发步枪"这种新式后膛枪,没有老式火器和大刀长矛,而日军的火炮全部是75mm口径的仿克虏伯火炮,数量多达50多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清军。


轻重火力方面日军都占据优势,平壤之战其实在战前就胜负已分。



二、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平壤之战失败之后,淮军守将叶志超带领大军在朝鲜溃退,很快就撤到了辽东地区,日军则一路追击到了鸭绿江边。鸭绿江之战是甲午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一战,决定着战争未来是在朝鲜打还是在中国东北打。


日军大将山县有朋带领3万人进攻清军,清军宋庆和依克唐阿也带领着3万人迎战。清军此时武器如何呢?以黑龙江将军依唐克阿的军队为例,他手下3000人装备快枪3800多把,新式步枪甚至出现过剩。



但是克唐阿南下作战的时候要扩充部队,于是又申请了毛瑟枪5000支、哈奇卡斯枪200支、来复枪300支。加上南方"江南制造总局"支援大军的的野炮和快炮,依唐克阿的10000士兵在出省之后,手上的装备已经能用奢侈来形容。


然而,宋庆和依克唐阿虽在鸭绿江边布防,但是因为清军部署不当,加上军队士气低落,鸭绿江之战只打了3天,最后清军全线溃退。消息传到北京之后,光绪皇帝下令各省督抚马上支援,不仅从内陆各省调集了军队,还加紧从海外购置军火。


华北的淮军败退了下来,光绪诏令湖南、陕西、甘肃等地的军队北上支援。除此以外,他还下令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购买军火。三个洋务派大臣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前后从德国、英国买了四五万把新式快枪,子弹上千万发,炮弹几万发,通通支援前线。



刘坤一购买的的14000多支步枪在10月就送到了援军手中,其中的大头是毛瑟步枪。11月广东省北上送来了16000多支各式进口步枪,还有钢炮30门。


这些装备甚至比日军的武器还要好,但是清军士兵拿到武器之后也没能改变战局。


三、打仗不能光靠武器

其实,鸭绿江之战失败后,清军已经无力跟日军进行野战。无论是守城战还是野战,清军在器械并不落后的情况下打得大败,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的第一点,清军的先进武器有限,无法供给所有军队。


在很多研究甲午战争的材料里,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说法:"甲午战争时的清军已装备德国克虏伯大炮,以及后膛枪,这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


这段记载确实符合历史事实,清军当时确有装备新式枪炮。但是新式武器装备了多少,而且装备了之后有没有使用,却没有人进一步追问。



晚清时期的军队,其实成分已经不是单纯的国防武装,成分极其复杂。清军中的精锐都是洋务运动中建立起的地主武装,比如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


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过程中,就跟英国人合作建立洋枪队。后来李鸿章专门负责采购军火,淮军是清朝第一批换装新式后膛枪的官军。淮军在1870年代还建立了"炮营",使用德国克虏伯大炮,在甲午战争前已有300多门大炮。


淮军装备有德国新式毛瑟步枪、奥地利的曼利夏步枪、以及江南制造总局仿制"快利枪"等等,在当时属于新式武器。甲午战争参战的清军多达十余万,最精锐的淮军仅仅有3万多人,其他部队的战斗力乏善可陈。



根据记载,甲午战争时山东的清军只有"后膛快枪"一千多支,而且很多都已损坏,只能拿出来摆排场,根本打不响。山东巡抚李秉衡奏折写道:"军械本属无多,现经各营纷纷请领,几无以应。且尽系旧式洋枪,难以及远。后膛枪仅存千余杆,又次之次者,无以制敌。"山东的清军绿营大部分只有前装的旧步枪和土炮,一部分部队甚至只有大刀长矛,这样的情况在华北清军中屡见不鲜。


第二,清军全是新兵蛋子,甚至连枪都不会用。


在甲午战争之中,清军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是士兵素质差。这些士兵不是什么百战老兵,因为清朝在太平天国之后已经承平几十年,用时人的话说是:"武将凋零,士兵倦怠。"很多士兵训练不足,而在战争爆发后进击的扩军更让这个情况雪上加霜。



旅顺守军12000人,其中9000人都是新兵,这些人刚参军就开战了,一些士兵没训练过几天,甚至连枪都不会用。当时记载说:"近来新募之兵,急于成军,往往未暇精选类多募自近处,杂以市井之人, 窳惰性成,其拔队起行之时,至有涕泣不愿去者。"


这样的乌合之众,就算给他们再好的武器也没用。


总的来看,甲午战争中清军陆战暴露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武器方面的短板,但更重要的是士气方面的原因。清军部分精锐虽然装备先进,但是训练差、战术差、指挥官更差,新兵加上无能的指挥官,在战场上只能一泻千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晚清近代化军事改革的悲歌——甲午战争清军惨败的历史思考》,李元鹏、钟少异、曲爱国 2、《晚清腐败与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关系》,李兵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喜欢桂花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