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侃古聊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13路公交的60年记忆

送交者: MMPPKK[♂☆★★宇宙超级导师★★☆♂] 于 2024-07-06 9:59 已读 169 次  

MMPPKK的个人频道

+关注



13路公交车开通之初的三里河


■ 杨征


外地人到北京观光,坐一趟13路公交线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条公交线途经雍和宫、国子监、地安门、西四、白塔寺等古都风貌核心区,一趟车下来,对北京城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1954年12月27日,13路公交线开通,穿越东、西城,连接三里河与和平里,两大共和国部委聚集区。去年13路进行调整,北延至小营,但60年前的那段线路,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也就是说,60年的时间里,当年的二十多条市区公交线路,如今只剩下13路,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当年的线路。从这个意义上说,13路公交已成为北京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连接新北京两大行政功能区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中,13路是一条重要的“进城线路”。这里面说的“城”,实际上指的就是今天北京市区中二环里的范围。在半个多世纪前,这一区域被称为“城里”。这条线路经过的雍和宫、国子监、地安门、北海后门、西四等主要站点,多数都有历史悠久的古迹。


老北京曾有一首《平则门 拉大弓》的童谣,其中说到的地点,基本上就是13路西半段的路线:


平则门(注:元代称阜成门为平则门),拉大弓。过去就是朝天宮。朝天宮,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帝王庙,摇葫芦,过去就是四牌楼。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问问估衣多钱儿卖,打个火,抽袋烟儿,过去就是毛家湾儿。毛家湾儿,扎根刺儿,过去就是护国寺儿。护国寺,卖大斗,过去就是新街口儿。新街口,卖大糖,过去就是蒋养房。蒋养房,安烟袋,过去就是王奶奶。王奶奶,啃西瓜皮,过去就是火药局。火药局,卖钢针,过去就是老城根儿。老城根儿,两头多,过去就是穷人窝。晴天晒被子,阴天躜汤锅。


这首童谣里说的地界儿,很多都在13路公交的沿线上:


化工局-劳动部-和平里-和平里南口-豁口-雍和宫-国子监-北新桥-船板胡同-张自忠路-宽街-南锣鼓巷-地安门-北海后门-东官房-厂桥-平安里-报子胡同-西四-女三中-沟沿-阜成门-阜外大街-月坛-儿童医院-社会路-三里河东口-三里河


由此可知,13路汽车,是当年居住在北城墙(和平里)和西城墙外(三里河)居民进城的重要交通工具。


事实上,共和国成立之初,13路公交车就是连接新旧两个北京的纽带。和平里和三里河是当时新北京新建的两大行政功能核心区。


和平里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老北京城北郊兴建的一片新区域,这片区域是为了纪念1952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和平会议”,并表达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美好祈愿而命名的。


1951年,在柏林召开了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会上提出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人民和平会议的建议。当年10月理事会决定该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对于这次会议非常重视,由宋庆龄、郭沫若、彭真、茅盾、马寅初、廖承志等同志联名起草“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发起书”,彭真同志还特别为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如将中南海怀仁堂改建为一座能够容纳900人同时开会的礼堂,并督促相关部门在金鱼胡同建设了一座和平宾馆,用来接待来访宾客。


此时在北京城的北郊,城市建设也在火热的进行中,而新的区域最终以“和平”两字来命名。


相对于和平里,三里河算得上是历史悠久。在北京,有很多地名是用数字加上“里”来命名,如三里屯、六里桥、八里庄等。这些里程数大多数是指这个地方与北京城墙的距离。如“三里屯”得名,是因为此地距离北京城朝阳门有三里的路程。不过,三里河中的“三里”,指的可不是到明清北京城的距离,它指的是距离金中都故城北城墙(今会城门公园至白云观北一线)有三里的距离,这比起明清的北京城还要早了三百多年。


日伪时期,曾经将三里河以西的公主坟周边地区作为城市建设储备用地,并规划了非常详细的“西郊新市街方案”,但并没有真正建设。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陈占祥两位先生以这套方案为蓝本,在北京城西郊规划了新城区,力图整体保护北京旧城区。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虽然这套方案没有最终实施,但后来在三里河地区兴建的“四部一会”大楼(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地质部、重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联合修建的办公大楼)多少还留下了一丝梁陈方案的影子。直到今天,三里河仍是北京城里国家部委最集中的地方。


沿线居民对13路感情深厚


在公交迷李先生眼里,13路公交线,不仅承载着历史,更承载着他的生活与成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不同的区域集中建设了不同部委的办公地点。和平里一带集中了煤炭部、林业部、化工部等部门,而三里河,集中了国家计委(国家发改委前身)、科学院、财政部等部门。当时,很少有人能坐私家车,因此13路,就起到把这些部门串联起来的作用。”


如今李先生已过不惑之年,与其他从小在三里河长大的人一样,在他的年少记忆中,13路就是交通的代名词,大家出行都得靠它。“一家人风里来、雨里去,基本都坐13路。”


有一年,还只是四五岁小孩子的李先生发高烧,妈妈抱着他坐13路车去儿童医院。上车后,为了让他们母子俩少走路,司机没有按规定的路线行驶,特意选择一条就近的路线,把母子俩送到了儿童医院门口。那充满人情味的场景李先生至今依然记得。


上小学后,李先生和13路的“交情”更加深厚了。他就读的学校与13路有合作,一到学雷锋的日子,他们就到13路公交车三里河总站,上公交车打扫卫生、擦玻璃。在那个年代,能这么近距离地接触汽车,是男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事。


2000年左右,李先生自己搬到了东边居住,他的父母依然住在三里河。那个时候,公交线路和私家车已经逐渐多了起来,人们出行的方式也变化不少,但李先生每次回三里河看望父母后,如果不开车,他都会选择去坐一趟13路公交车,“实际上,坐13路回东边并不方便,路过老城区经常堵车,但我总是下意识地选择这条线路。毕竟曾坐过多年,有感情了。”


去年,运行了几十年的13路公交,对线路进行调整,在原有线路的基础上,北延至小营。知道消息后,李先生专门去体验了一次新13路,想看看到底有哪些变化。他甚至细心观察每个站点和站位,生怕它们跑了似的,“除了西四站的站位往北延了一点,其他各站的站位,几十年前在哪里现在还在哪里。”这让他非常欣慰。


“这么多年来,北京城的变化这么大,但13路依然还保留着它的站位,太难得了。” 李先生不无感慨地说,“当年的二十多条市区公交线路,如今只剩下13路,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当年的线路。13路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历史的一部分,也成了我们一代人青春记忆的一部分。”

喜欢MMPPKK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