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风云天下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做好准备,中国即将“喜迎”通胀

送交者: chentom60[☆★★声望品衔11★★☆] 于 2024-05-23 13:01 已读 1010 次  

chentom60的个人频道

+关注

在之前的《做好准备,万物上涨的时代即将到来》一节中,老云分析了,这一轮基础民生商品的涨价,预示着接下来我们将迎来一轮较大规模的通胀。不过,这一轮通胀大概率是良性的——也就是与通胀伴随而至的是全民收入上涨,而且收入上涨的幅度会大于商品涨价。所以,这一轮通胀,从整体来看非但不会让民众生活陷入困境,反而很有可能让绝大多数人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文章发出后,反响还是很热烈的。很多粉丝在后台给老云留言和发私信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老云大致浏览了下,一部分读者,对老云文章中关于“新质生产力推动良性通胀”的逻辑还是认可的;但也有很多读者无法理解。其中争议最大的一点,就是凭什么保证这一轮即将到来的通胀过程中,收入的增幅一定会大于物价涨幅?所以,这一节中,我再详细解释一下。


首先,在上一节中。我已经详细分析了,这一轮基础商品和公共服务推动的涨价,表面上看是土地财政落幕后,为了挽救地方财政的不得已而为之,但如果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实际上是产业升级成功后,新质生产力占据经济增长主流地位的正常反应。根据黄奇帆5月8日的最新发言,中国出口产品从2010年劳动密集型占比超过70%,变化为2023年高附加值产品超过90%;而现实中,智能电车、锂电池、光伏太阳等新三样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也在技术上取得了之于海外同行的代际优势,并成为出口的新主力。


跟过去主要依靠低廉价格,或者说性价比建立的优势不同,这种建立在技术优势上的领先,决定了商品是可以在全球范围获得溢价的。但由于内卷太过严重——虽然我们的新质生产力击败了外国同行,但内部的竞争依然惨烈,所以这就导致除了华为等极少数企业,绝大部分新质生产力企业依然无法摆脱价格战泥潭——进而依然不断压缩利润,压榨员工工资,依然无法摆脱薄利甚至亏损的怪圈。结果就是卖到国内的商品不赚钱也就罢了——好歹是肉烂在锅里,国内消费者得到实惠;连全球出口的商品也价格低廉的要命——最典型的就是光伏板,出口价格已经便宜到外国人把他们当做别墅的围栏使用。


企业赚不到钱,自然从业人员也没有钱。工业是财富之母,工业不赚钱,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也赚不到钱。大家都赚不到钱,生活水平自然无法提升。


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突破和领先,并没有带来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这就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这就是要催通胀的根本逻辑。你们内卷打价格战,没法给从业人员涨薪是吧?那我就给基础商品和公共服务涨价。这些东西一涨,民众生活成本增加,那你企业自然就要跟着涨工资。工业是财富之母,工业从业者收入普涨,自然就可以溢出到服务业和农业,这样大家收入就都涨了。


当然,涨工资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导致商品涨价,削弱其市场竞争力。但前面说了,现在我们产业升级已经取了了明显突破。现在的新质生产力,主要是靠技术而非成本,争取到的全球竞争优势。这就决定了,一定程度的涨价,并不会对产品的竞争力造成太大影响——难道问界M9是靠价格把宝马X5打趴下的吗?光伏板子价格涨一两成,难道欧美同行就比的过咱们了?


所以,涨价催通胀是可行的——当你赚钱主要靠造衬衫、做皮鞋,那你涨价就是找死。但你如果是玩高科技,并积累出了足够的技术领先优势,整体涨价就没那么大影响。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人质疑的:收入涨了,可生活成本也涨了啊——你水电气、高铁、轻轨、公交乃至于大学学费都涨的话,那势必带来全社会价格体系上升。那这样一来,你怎么保证收入涨幅能超过通胀——而不是反之?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释。首先,如果单单只是生活成本增加倒逼出来的企业涨薪,确实并不足以保证收入涨幅超过民生商品和公共服务的涨幅——毕竟资本家不是慈善家,在维持员工劳动能力不变的情况下,他们绝对不会多出一个子儿。


但问题是,这里面还有一笔钱啊——也就是民生商品和公共服务涨价收去的钱。


这笔钱到哪儿去了?广义上来说,绝大部分最后都流回到政府手里(毕竟基础民生绝大部分都是政府——或者是政府控制的国企、事业单位包办的)。换句话说,是政府通过催通胀,逼企业拿一部分钱给员工,然后在他们那过一道手后又交还给政府。


那政府拿到这笔钱后怎么办?当然不可能存起来。而是找渠道花掉。而这个花掉,不管是它给财政供养人员加工资,还是补贴社保、医保、低保,又或者投资、新建项目甚至于还债,总之最后又会流向社会,流向大众。


所以,基础民生和公共服务涨价收的钱,最终其实还是会回到全体国民手中。


企业加薪的钱,民众因为民生商品和公共服务涨价,确实只能过一道手又交还给政府;但政府拿到这笔钱后又发出来,这钱就又回到了民众这个整体的手中。这么一算,民众是不是获得感会增加?作为一个整体,其收入增长是不是会超过通胀?


其实这种逻辑,在过去20年中我们都经历过。2005-07年、2009-11年,我们经历过两轮通货膨胀,当然这两轮通胀最后并非体现在基础民生和公共服务,而是被引导到了房地产,体现在了房价上。而这两轮通胀过程中,我们都经历了“钱变毛了”的过程,但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收入也都同步大涨,人民生活水平也确实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这套逻辑之所以能跑通,关键一个点,就在于你在催通胀时,生产力必须得到同步提升。05-07那轮通胀和房价大涨,是建立在我们入世后成为世界工厂基础上的;09-11那轮通胀,是建立在金融海啸后中美合作救市,全球消费迅速恢复,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张基础上的。所以,只要有生产力发展,你的工业体系能创造出更多的有效财富,那这个通胀就是良性的,收入增长就能够覆盖通胀,带来生活水平的提升。


那收入增长不能覆盖通胀是什么情况?就是2015-2017。这一轮通胀,依然是被引入房地产,造成了房价大涨。但这个历史阶段,我们传统生产力的市场规模已经触顶,新质生产力还在孕育,同时接下来还面临美国贸易战,结果就是生产力发展没有跟上(房价)通胀,然后接下来房地产市场发生了什么,中国经济经历了什么,大家就都知道了。


所以,生产力发展能不能与通胀水平匹配,是决定通胀是良性还是恶性,决定民众从通胀中受益还是受害的根本因素。


那这一轮,我们能实现良性通胀吗?大概率是可以的,因为前面老云已经分析了,这一轮我们的通胀,是有新质生产力打底的。因为产业升级,我们获得了技术层面的比较优势,所以现在通过通胀逼企业给从业人员增加收入,并不会对他们的市场竞争力产生太大影响——比亚迪、问界照样吊打丰田大众BBA,宁德时代照样遥遥领先,光伏板子涨了价欧美同业也照样比不过。


工业是财富之母。只要这个财富源头在被抽水后依然稳的住,那这笔水就是完全可以抽的。抽出来之后,就会经过老云刚才分析的逻辑链条,经过工业从业人员——人民大众——政府——全体国民等一系列转手,最后回归到大家手中。


所以,这轮通胀是良性的,涨价的本质,就是从优势工业体系中抽水补贴大众。经过这一轮后,不仅我们的企业依然会获得足够利润,我们的政府债务情况会获得改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内需市场,和国内经济内循环,也会因为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而真正建立起来!


这就是这一轮通胀的底层逻辑。所以看懂的朋友,大可以放下心中恐慌,这不是坏事,相反其实是好事。只不过,这个好事,是对整体而言的,具体到每个人,那就未必——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最后的财富分配也不是平均的。这一轮通胀过程中,有些资产会升值,也有很多资产会贬值,至于握着现金的,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也会再一次经历“钱毛了”的恐慌。所以,整体受益的同时,作为个体,能否平安度过这一轮财富波动,甚至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还是得看个人努力和历史进程的耦合了。


那么,这场通胀中,怎么样尽可能的避免资产和财富受损?哪些行业又会因通胀而受益?关注微信公众号:老云的空间,老云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喜欢chentom60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