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歐都論壇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繁华渐逝:腹背受敌的中国经济》寇文红 之四

送交者: jefferson23[★★声望品衔9★★] 于 2024-07-10 7:11 已读 2200 次 1赞  

jefferson23的个人频道

+关注
《繁华渐逝:腹背受敌的中国经济》

“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自身的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我们这些普通人,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年代,更无法对抗历史趋势。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掀起的一粒灰尘,对个人来说可能便是一座大山,导致灭顶之灾。所以必须看清历史趋势、少踩坑。而决策者如果能认清经济在历史趋势中的位置,出台恰当的政策,避免不恰当的政策,少走弯路,就可以泽被苍生了。

四、央行没有及时大幅降息,导致实际利率居高不下,放大经济波动

(一)央行错误地坚持所谓的“黄金法则”,刻舟求剑(点击)


如前所述,2022年以来的疫情、封控政策和迟滞效应压低了我国的自然利率和自然产出。在2019年底,中国自然产出增速大约是6%多一点,2022年下降到了5%左右;2019年底,自然利率大约是2%(孙国峰和Rees,2021),2022年很可能已经下降到了1.5%甚至更低。


2022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陷入严重的通货紧缩,实际利率在4%以上。实际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意味着货币政策是紧缩的,需要大幅降低名义利率(LPR),把实际利率压到低于自然利率。


然而,当时央行一直遵循所谓的“黄金法则”,即实际利率与潜在GDP增速大体相等。时任央行行长易纲(2021、2023)曾经多次阐述为什么要遵循“黄金法则”。他认为:


“理论上,自然利率是宏观经济总供求达到均衡时的实际利率水平…….中长期看,宏观意义上的利率水平应与自然利率基本匹配。由于自然利率是一个理论上抽象出来的概念,具体水平较难估算,实践中一般采用“黄金法则(Golden Rule)”来衡量合理的利率水平,即经济处于人均消费量最大化的稳态增长轨道时,经通胀调整后的真实利率r应与实际经济增长率g相等。


r持续高于g,会导致社会融资成本高企,企业经营困难,不利于经济发展。r低于g时往往名义利率也低于名义GDP增速,这有利于债务可持续,即债务杠杆率保持稳定或下降,从而给政府一些额外的政策空间……总体上r略低于g是较为合理的,从经验数据看,我国大部分时间真实利率都是低于实际经济增速的,这一实践可以称之为留有余地的最优策略。但r也不能持续明显低于g,若利率长期过低,会扭曲金融资源配置,带来过度投资、产能过剩、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资金空转等问题,超低利率政策难以长期持续。”


当时央行的利率政策正是遵循他的这一思路。例如2023年5月25日发布的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1就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一直到2023年,易纲(2023)还坚持认为:


“经济学理论中,一般参考泰勒规则和黄金法则等来衡量合适的利率水平。比较来看,泰勒规则强调短期逆周期调节,黄金法则(Phelps,1961)阐述了一条储蓄和投资的最优路径,此时消费也得到了持续满足,因此效用函数最优化。黄金法则是长期稳态的最优解,给我们的启示是实际利率应约等于潜在增长率,利率太低或太高都会产生不良后果。黄金法则对货币政策短期操作指导意义不大,但对较长时期时间序列验证是有意义的。黄金法则可以提供一个长期最优增长轨迹的衡量标准。”


2023年7月,我撰文指出“黄金法则”是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推导出来的(点击)。这些假设条件包括:


1】 经济是完全竞争性的;


2】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且完全是劳动扩张型的。


3】不存在外部性。


4】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报酬不变。


5】劳动的供给是无弹性的,劳动力总量按照外生的速度γ指数增长。


然而这些条件在现实中都是不可能成立的。


1】我国经济显然不是完全竞争性的,国企民企二元结构使民企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经过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每个行业的集中度都在提高;技术进步不是外生的(点击)。


2】几乎所有研究我国技术进步的论文都指出,我国技术进步不完全是劳动扩张型的。大多数研究发现,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偏向劳动扩张型,美国的情况也是类似的(点击)。


3】经济中不可能不存在外部性;


4】生产函数当然也不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5】劳动供给绝不是无弹性的。尤其是中国在2012年已经跨越了“刘易斯转折区间”,劳动力短缺日益严重(点击)。等等。


总之,“黄金法则”的前提是不成立的。因此在现实中,“黄金法则”不可能成立。


退一步说,“黄金法则”说的是“实际利率约等于潜在GDP增速”。由于CPI在不断变化,因此按照“黄金法则”,应该根据CPI调整名义利率,使实际利率保持相对稳定。


2022年三季度之后,随着经济走弱,CPI下降很快,名义利率下降缓慢,实际利率在快速上升(图7中红线),已经远高于自然利率。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其实是收紧的。那么即使根据“黄金法则”,也应该大幅下调名义利率,把实际利率压低到2%以下。 


7 中国的实际利率 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孙国峰和Rees(2021)


(二)在应该大幅降息时,却按兵不动,人为放大了经济波动

但是央行没有这么做,而是迂腐地坚持名义利率不变,导致实际利率居高不下。这是一种刻舟求剑的做法,会放大经济的波动。我当时用下图8来说明这个问题。图8中,潜在GDP增速(即自然产出增速,黑色实线)和自然利率(黑色虚线)长期下降,这符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t1时刻,经济处于A点,此时GDP低于潜在GDP增速,存在负的产出缺口,物价低迷(绿色虚线)。这也符合我国2022年以来的实际情况。


如果央行坚持黄金法则,不下调名义利率(没画出来),或者下调的幅度很小,则实际利率(粉色实线)会不断攀升,经济主体不堪重负;于是GDP增速沿着蓝色实线持续下滑。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经济自发调整非常缓慢,若干个季度之后,到t2时刻,经济处于C点。此时依然存在负的产出缺口,CPI较低,实际利率较高,经济非常疲软,经济主体(企业、居民、政府)处于漫长的痛苦之中,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持续恶化,并且企业和居民对未来预期悲观,倾向于收缩资产负债表,削减投资和开支,导致经济持续疲软。


相反,如果央行放弃黄金法则,决定遵循泰勒规则、或参照自然利率行事,及时下调名义利率(没画出来),使实际利率下降沿着粉色虚线前进,等于或略低于自然利率,则经济主体的融资成本下降,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不再恶化。GDP增速将沿着红色虚线前进。若干个季度之后,到t2时刻,经济处于B点,大体和潜在GDP增速一致。如果能一直维持实际利率和自然利率一致(即央行保持货币政策中性立场),则GDP增速也可以保持与潜在GDP增速一致。  



8 坚持黄金法则与放弃黄金法则下的经济走势比较 资料来源:本文作者绘制

总之,在经济疲软、物价低迷阶段,如果央行拒绝下调名义利率,就需要居民和企业扛过经济低迷,痛苦地走完整个经济周期,再慢慢复苏。这需要漫长的时间,还会加大经济的波动,使经济主体遭受不必要的痛苦(福利损失),与央行福利最大化的初衷背道而驰,并且复苏过程还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被打断(图6)。


基于这些分析,我建议央行尽快大幅下调LPR,至少使实际利率下降到2%附近(点击)。即便这不能刺激消费和投资,也可以营造宽裕的流动性环境,使地方政府、企业、居民能够以很便宜的利率贷到资金,将其持有的高息负债置换出来,改善资产负债表,延缓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速度和势头。


2023年7月25日,央行行长易人。此后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关于“黄金法则”的描述。但是一直到2024年2月20日,才下调了LPR。


2024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意味着未来会继续降准降息。我认为这是对之前降息迟缓的矫正。认为未来一年LPR应该降低50-70BP。另外,应该加快深化改革和鼓励创新,推迟零利率和负利率时代的到来。

(三)惯性思维,跟不上形势

既然“黄金法则”有那么明显的弊端,为什么央行前行长会坚持这个法则?我认为,这是惯性思维导致的(点击)。


经济处于“黄金时代”和处于“被追赶的阶段”,表现是完全不同的。在“黄金时代”,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中产阶级队伍快速发展壮大,人人分享到经济发展的红利,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投资和消费增速强劲,货币乘数较高,经济有发生通货膨胀的倾向。但在“被追赶阶段”,大多数人收入增速下降,消费能力下降,货币乘数下降,通货膨胀问题要小得多。


但是人们(包括经济学家、央行行长和政府决策者)往往意识不到经济已经进入了“被追赶阶段”,还抱着“黄金时代”的思维惯性,容易把“黄金时代”经济指标的趋势简单外推。辜朝明(2023,p.159-160)认为,尽管所有发达经济体当前都处于被追赶阶段,但无论是经济学教科书还是这些国家的政策制定者,都无法摆脱“黄金时代”的惯性。


具体到Phelps(1961)的“黄金法则”来说,他提出“黄金法则”是在1960s,当时美国正好处在“跨越刘易斯拐点之后的黄金时代”,工人工资不断上升,投资和消费增长旺盛,技术进步迅速,投资回报率高。因此Phelps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储蓄(资本积累)路径,能够使居民的福利最大化?”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完全没想到若干年后,会出现大规模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导致储蓄过剩、投资不足的问题。


在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到2022年,中国从未出现过真正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在1990s至2010年,地方官员一直在参加GDP锦标赛、投资饥渴症。2012年跨越刘易斯拐点之后,投资、GDP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还是比较高的,居民收入和消费也维持了较高增速。在这期间,虽然发生过总需求不足的问题(1998-2001,2008,2018),但都很快被改革或扩张政策熨平了。居民和企业对未来充满信心,即便是在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亦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前任行长自然也会对未来抱着乐观心态,认为GDP将趋势性地维持较高的增速,自己要考虑的是,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能够使居民福利最大化。完全没想到2022年之后会突然出现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借款人消失,资产负债表衰退,过往的政策已经不再适合新的经济形势。


事实上,在2022年下半年经济回落的过程中,从政策制定者到市场研究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总需求的回落是暂时的,是疫情封控限制了消费场景,影响了生产活动。只要放开疫情管控,居民就会“报复性消费”,企业就会开足马力生产,经济增速会很快恢复的疫情之前。一直到2023年4月之后,大家才意识到,居民和企业在继续缩表,消费和投资的恢复是非常弱的,需要漫长的过程。


这种惯性思维也影响到了对实际利率的认识。在“黄金时代”,由于需求旺盛,容易出现通货膨胀。尤其是,在2010年至2021年,中国的房价高速增长。央行自然倾向于维持较高的名义利率,以便维持较高的实际利率,这样一方面可以控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可以控制房价。但是经济进入“被追赶的阶段”后,通货膨胀不再是个大问题,而是有发生通货紧缩的倾向,加上发生了资产负债表衰退,此时名义利率僵化就容易导致实际利率飙升,对经济造成损害。

(四)在应该改善居民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时,却鼓励买房,将导致它们资产负债表更加恶化

2021年以来,房地产库存积累,价格大幅下跌,大量居民断供、弃供。房企无法回笼资金,银行无法收回贷款,面临金融风险。


5月17日,央行宣布了刺激房地产的政策:取消购买商品房贷款利率下限;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把首套房的首付比例下限从20%降至15%,二套房从30%降至20%;设立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预计将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期限一年,可展期4次,利率1.75%。发改委则要求:商品房库存较多城市,政府可以需定购,酌情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至此,房地产刺激政策已经是有史以来最宽松的了。


在地方政府和居民资产负债表恶化的大背景下,不仅没有帮它们改善资产负债表,反而推出了这样的房地产刺激政策,本质上是想让已经负债累累居民和地方政府继续加杠杆,增加负债,把房地产商和银行的杠杆接过来,降低房企和银行的违约风险。换句话说,决策者在“改善居民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与“为房企和银行纾困”之间,选择了后者。我猜可能是因为前者更遥远,而后者更紧迫。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长期看,这会导致居民和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恶化,居民消费能力更加萎缩;地方政府负担将进一步加重,更加无力进行基建投资和民生建设。最终会给未来经济带来需求不足的隐患,导致资产负债表衰退更加严重。甚至可以说,房地产刺激效果越好,成交量越大,对未来经济的拖累会越严重。


贴主:jefferson23于2024_07_10 7:20:15编辑
喜欢jefferson23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