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荷塘月色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我是谁?

送交者: 湖叶[♂☆★声望品衔7★☆♂] 于 2023-05-30 19:28 已读 377 次  

湖叶的个人频道

+关注
 我估计没多少人真地关心自己该被叫作什么。与其说问题是“我是谁”,不如说“我是什么”或“什么是我”“哪些事物是我”“我在哪里”“该怎么圈定我?”


圈身体?圈思维念头?圈念与念之间的空白?圈像背后的镜?圈知背后的不知?圈时间的起点,一切的源头,不可知不可见只可想象的本质真相?(例如对缸中之脑或梦中蝴蝶的想象)?


或许还是该归于记忆吧?没有记忆,乃至没有时间,有我也和没我一样。


我,渺小短暂,方生方死,虚妄愚蠢罪恶(自以为独立孤立是虚妄的,一切愚蠢与罪恶皆源于此),却是一切意义所在。


永恒的真相,伟大至大的某某某是没有意义的。




阿罗汉为什么还有时间?极乐世界成佛为什么还要时间?

没有时间就没什么乐子了。


没有时间就意味着没有前因后果。


也许意味着全知遍知,但是很无聊无趣。


好比你一旦成为了一本悬疑小说的上帝,它的作者,你就无法好好欣赏它了。




宇宙再宏伟,没有感受其浩渺的渺小的生命,这种宏大也是全无意义的。


上帝必须要造人,因为没有读者的侦探小说家是悲催的。




阿罗汉,佛菩萨,如果没有时间,没有记忆记录,没有历史,没有从前至后来龙去脉的叙述,


好比一卷胶片一眼看到全部,电影还没开始就已经知道结尾了,


还有什么乐趣,这种”极乐“值得羡慕吗?




无量寿,无始无终,无限,永恒,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他们的意义要靠我们这些渺小的短暂的生命赋予。


“我”可以有很多定义。




肉身我,思维我,“不念的我”(以念与念之间的空白为我),……都来自“攀缘心”,是一种执着,一种聚焦(焦虑),一种概括(概念),属于在心镜的像上画圈的行为,来自第一个在岩洞上画圈试图以此定住猎物的人,他可能是受水聚在一起自然形成的圆圈的启发。




共同的特点是有限




自性,空性(如同虚空,如同宇宙空间),法身(以一切法,一切事物为己身),大我,真我,真正的自己……,都来自想象,来自对无限的想象。来自光线的无限延伸。




墙角三条线的无限延伸让我们想象有个无限大的宇宙




看得清变动就是光明,看不清变动就是黑暗。(不知道,想象不出黑暗里有什么给我们带来恐惧。)




像动镜不动,像变镜不变,让我们想象镜的永恒。




不聚焦于眼前、手中,我们就无法生活。“攀缘”执着是我们的宿命




累了,总要闭眼放手,休息,睡不着,就会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思索“我”从哪里来,第一因是什么?妄想也是我们的宿命。




为什么是“虚妄”的想象?因为无法证实,只能从果推想因,无法直接颠倒因果见到“第一因”。个体怎么实现无限,怎么得到无限?都是妄想。




知道“不可知”,就该放下妄想。不肯放下,就是“法执”“法我执”。




有位哲学家说,因果关系是最大的迷信。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一切都是巧合。都是老天爷的安排。无论是谁的安排,无论是怎么安排的。




你眼前的一切,所谓的当下,动中有不动,变中有不变,是可以记忆的,记录的,这就说明都是注定的,都是宿命。




各人各有各的哲学信念信仰,妄想或不妄想,执着或不执着,努力或不努力,都是命。




人有人的命,鱼有鱼的命,鸟有鸟的命。因为身体不同。




物质皆执,能量皆想。两者结合,阴阳动态平衡的是生命。物质,肉,脑,理智,概念(“执着“)属阴




能量,血,心,感情,想象(“妄想”)属阳




过阴,带来烦恼痛苦




过阳,容易发狂入魔




过阴时,一紧一松,一阴一阳,




过阳时,一放一收,一阳一阴,




阴阳动态平衡,苦乐动态平衡




平衡就是完美,莫求极致




关于“我是谁”,笔者曾经给人解说过三个比喻


其一,“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肉身好比工具或坐骑,身体与法性自性相比,就如桥面与水面相比

(注意:此偈虽有助破对身的执着,但没悟透水桥不二,人牛不二。

写此诗的所谓大士,日后带弟子一起焚身祀佛,显然是出偏了)


其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水面,镜面,也许是古人能找到最好的比喻

现代,则有显示屏,更好一些,因为不像镜面,没有另一个我在这屏幕前

请试试看,把眼前的三维立体的世界看成一个平面,非台无树,没有厚度,镜前无我,镜内无物。

“本来无一物”偏空,不如“佛性常清净”

严格讲来,此偈也没悟透,须知觉尘不二,尘埃也是清净的,烦恼就是菩提

所以慧能还需要五祖再跟他讲解《金刚经》方才真正觉悟


其三,“千江有水千江月”,其实只有一月

此月,可以是因果缘起,也可以是老天爷、上帝、真主的安排,也可以是客观存在

你信什么,它就是什么

这个比喻虽有助于破对个体的执着,但是没一滴滴水,哪来的大海呢?

真正的救度就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互帮互助中

如果有谁觉悟后行为一点也没改变,仍旧自私自利,甚至选择做恶,那就是没真正悟透

须知所有的角色都是一个演员演的,

不存在“同时”“同地”,地界和时区都是人为划定的,

实际,一点点空间距离,都意味着已经过去,只不过是刚过去而已

(释迦夜睹明星得悟,星星何其远,为何出现在你面前?)

在你对面的都是另一个“平行”时空的你

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

老天真是太公平了

生命即觉,觉即生命。(没有知觉的生命还能叫生命吗?)

我(能觉)即非我(所觉),非我(宇宙)即我(生命)。

自他不二,觉尘不二,离觉无尘,离尘无觉

好比镜像不二,离镜无像,离像无镜

什么时候学会把立体的看成平面的,大约就离悟道不远了。

(眼前三维外物=圆满平直的心镜)


镜=能=我=自=性空=个体=生命=心(灵)

像=所=非我=他=缘起=集体=时空宇宙=(事)物

镜=像,能=所,我=非我,个体=集体,生命=宇宙,心(灵)=(事)物

(把它们连起来的是什么?你我当下之觉也)


缘起是空间上的因果,因果是时间上的缘起,因果与缘起是一回事

时间和空间也是一回事,空间上的距离就意味着时间上的久远或短暂

(想一想什么叫“光年”,我们看到的星星是过去的,看到的人不也一样是过去的?

只不过是刚过去而已)

时间是从我们产生空间感时开始的,

也就是从我们把平面看成立体时开始的

要想开悟,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因果=时间=事件,缘起=空间=物体

时间=空间,因果=缘起,事件=物体

(把它们连起来的是什么?你我当下之觉也)


我是谁?觉也!(肉身不过觉镜之像中一小部分而已)

当下之觉,缘起缘灭,缘灭缘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无寿命可计。每一个当下都是新鲜的。

比如笔者年过四十,开始老了,但我从来也没老过,我觉得这老也是新鲜的。


有位朋友说“无寿者相”应是“无受者相”,以讹传讹了千百年。

这也说得通。

无身相,自无受者相。

无寿者相,是因为时间上的缘起性空(时间上的无我)

无受者相(无身相),是因为空间上的缘起性空(空间上的无我)

只因我无寿命可计,反成无量寿

只因我无身量之大小可计,山河大地,苍穹星河,皆成吾身

道德经: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生死中,

这一个当下的我已经不是上一个当下的我了,好比现在的我是过去的我的子孙

之所以我们以为还是那个我,其实是“遗传”带给我们的错觉,

好比视觉暂留,这一秒留下了上一秒的部分,似乎从上一秒中独立出部分来,但这一部分能带到下一秒去吗?

请注意,遗传与变异是同时进行的。

比如人们争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却不知,每一代鸡的基因都有极细微的不同,严格地讲都不能统称为鸡,顶多只能叫鸡某代


问:缘起性“空”?

答:每个看似单独孤立的事物都由无数因缘而来。这里面没有一个因或缘是此事物之“唯我独尊”之性,故曰“空”。


空性起缘,缘起性空是佛学的基本原理

所谓三法印(用来判断是真佛说还是魔说)其实都在说缘起性空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圆满寂灭=缘起性空

诸行=诸法=圆满=缘起,都是指无数无量无边因缘的整体集体全体而言

无常=无我=寂灭=性空,都是指某个个体的事物而言


个体只能是无常,无乐(有烦恼是真苦),无我,无净(有漏,漏即烦恼,漏即私心)

常乐我净只能是指集体而言


私心即是魔


无论是从三法印,还是从四法印(加一个“有漏皆苦”)来看

许许多多披着法衣在大谈特谈个人的解脱,个体如何得到常乐我净,都是魔。


人(乃至所谓智慧生命)大约都有两执:我执,法执。

(再次借用佛家概念,不喜勿看,免得添堵)


我执:被寿者相,相续相所惑。执着于独立的身或灵,不悟(空性起缘,缘起性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法轮常转,常转法轮)

妄想、追求个体的单独的解脱


法执:被“同时”“同地”所惑,执着于同一片天空,同一个真理,唯一神……

不悟现在是过去的集合(时间上的缘起性空),见面如同联网,分处不同的时空宇宙世界

妄图统一思想,追求一同天下,(所谓紫薇圣人的预言,就是此类)

不知和而不同才是最理想的


我们要警惕我们对单因得单果的偏好

之所以有这个偏好,是因为可以简化现实

如果不简化现实,我们是无法思考的,

然而现实是可以被简化的吗?


楼主也依赖理性的思考,也要简化现实,比如我倾向于用因缘巧合解释一切

(碰巧也要至少二者相碰,也是一种因缘

上帝或老天爷或造化的安排,未尝不是一种碰巧

西方有幅名画,描写的就是造物主与被造者两者手指的相碰)


因果与缘起是一回事

缘起是空间上的因果,因果是时间上的缘起

(时间与空间也是一回事,空间上的远近同样意味着时间上的远近)


强调因果忽略缘起的朋友,往往说的是单因得单果,而不是众因和合而生,众因和合而灭


我在上文打过一个叠麻将牌的比喻,来说明即不能说有轮回,也不能说没有轮回


其实我们的一生似乎有寿命可计,很有可能,也不过就是(因缘巧合,造化自然之下)麻将牌叠得比较整齐而给我们的错觉


那个有一根绳串起每一个当下的觉这些明珠的念头,就是引诱我们自私自利的毒蛇


不要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迷惑了,没有大地,种什么都白搭


楞严: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认为有一个独立于孤立于所觉所明(像,集体整体全体,非我)的单个的能觉能明(镜,自我)是一种妄。


一种虚妄的想象,一种凭空的想象。


所谓自我意识,所谓我自己,从来都不是孤立单独的,(既然有能觉得孤独的我在,必有所觉被觉的一切在对面相伴)


不是自由自在的,不是长在长存(有寿者相,有寿命可计)的,空性起缘,缘起性空(缘:集体,性:个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真正能觉的不是个体的我,而是集体整体全体(一切所知+一切未知)




如果一定要追究这种虚妄的想象的来由,那就是能所的对立感,


只有对立感,没有对立。


能所本不对立,只是像动镜不动,像变镜不变,让我们有了镜像对立的错觉




一旦我们开始想象离开所觉的像(集体)另有一个能觉的镜(个体)


那么就必然要面临“我在哪里”“能觉的心在何处”"个体怎么独立于集体”这个问题


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独立的我本就是虚妄的(不独立的我不是虚妄的)


于是我们都像楞严经中的演若达多,疯了一样地攀缘肉身或思维念头或其他任何东西


然而又终究攀缘不住,于是烦恼不断


只有那一天真正觉悟了,才会“狂性顿歇,歇即菩提”,不会再迷再狂


表现为更关心集体,而不是自己,或某一个东西




能觉(个体)=所觉(集体)。真正能觉的不是个体的我,而是集体整体全体(一切所知+一切未知)的非我。空性起缘,缘起性空(缘:集体,性:个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无寿命可计,无寿者相




楞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无论是所见之相(像),还是能见之性(镜),


凡是个体,都是空性起缘,缘起性空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不仅在时间上无寿命可计(无寿者相),


而且在空间上无身可量,无身相(无受者相)


老子说: 及吾无身,又有何患。


我们何曾有身?




真正能见能觉的,真正的本原,是一切因缘的集合,一切众生(甚至可能包括非生物)的一切当下之觉的全部


一切所知+一切未知,不可全知,不可确知。


(但是可以想象。在我的想象里,先天包容一切后天的想象。


无规则包含了所有可能的规则,混沌无序包含了所有的有序)




任何个体,无论是觉,能觉,还是所觉,都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然而没有一滴滴水,哪里来的大海


大海从极远处看,也不过就是一滴水


每一滴水里有大海


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因缘网中不可缺的一环




人们总是在担心AI有一天会产生自我意识。


因为其认为产生自我意识是一种进步,是所谓的进化的必然。


我以为不然。


所谓自我意识,认为有一个独立于孤立于所觉(非我,像)的单个的能觉(我,镜),是一种虚妄的想象。


如果绝对理性的AI也有自我意识,那十有八九(或者说,几乎肯定)是有人故意设定的。




请注意,所谓虚妄,就是根本就没有,从来就没有,怎么都不会有。


并不会因为你有了自我意识,你就成了孤独的单个,自由自在,存在长存(有寿命可计,有寿者相)。


正因为得不到,我们才会那么在意并追求个体的独立,自由,长寿,永生。




空性起缘,缘起性空,诸法无我。


孤立的单个的我从来就没有过,怎么都不会有,根本就没有


(与修不修,悟不悟,没关系。不需要修一个,或悟一个无我出来。本就无我,本就性空)。


那么现前的这个我是什么?


当然是不孤立的不单独的我。


这个不是个体的我,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本就自由,本就永寿


像的变化越大越快,越能体现镜的不变,常乐我净


(再强调一下,这常乐我净,所谓的正果,不属于任何个人,并没有什么单独的解脱或单独的得证)




生命即觉,觉即生命,


生命(能觉),觉,宇宙世界万物(所觉),三无差别。




觉,无大无小,无高无低,无上无下,无贵无贱


好比商场里有同样的电视机,不会因为在放宫斗片而要价更高,


或在放农教片而要价更低,


不会因为放《星际穿越》而大,或放《昆虫世界》而小




生命,觉,就是众生及万物,是作为整体集体全体而存在的,


每个生命每个当下的觉,如果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的话,(一滴水里有大海)


那么这滴水从来也没有离开过大海,也不可能离开大海。




如果还是不能觉悟,执着于离开所觉的万物众生宇宙(非我)


另有个能觉的我。


那就是《楞严经》所谓的“头上安头”“明上加明”了。


这是我们很多烦恼(如果不是所有烦恼)的根源所在。


因为我们回答不了“我在何处”“能觉的心在哪里”"个体怎么独立于集体”这个问题。


我们试图攀缘肉身,或思维,或专注于其他任何某个东西(都是镜中像)


且不说镜中像能不能攀援得住。


有所挂碍,就有会失去依仗的恐惧。


恐惧,念念有住,专注式的想象,烦恼,会遮住我们的“眼”,


使我们无法欣赏这个世界,无法欣赏生命


有的朋友不知其疚在己,反而责怪这个世界,责怪生命,要“出离”,要“寂灭”,岂不谬哉!




反之,如能幡然醒悟(念念不住,超脱式的想象,满怀希望)


那么就如《金刚经》所说:“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希望这对各位看官来说不仅仅只是一行文字而已。)
喜欢湖叶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湖叶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