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时事快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1

送交者: zmna[♀★爱车爱美★♀] 于 2023-08-03 9:50 已读 164 次 1赞  

zmna的个人频道

+关注
第4章

心中的世界

你是你,是我,也是宇宙


    “不是我们存在于世界中,而是世界存在于我们心中。”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莫名其妙:世界怎么会存在于我的心中?难道世界上的其他人也都生活在我心中吗?很久之后我才明白,存在于我心中的乃是各种各样的潜能、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正是这些潜能与可能性把我同世上的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让全人类成为一个整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整个世界的反映,每一个人心中都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当你把一张全息照片剪成许多碎片时,透过每一小片都可以窥见整张照片的内容。同样地,透过每一个人的内心,你都可以窥见全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大卫·西蒙(David Simon)是乔布拉心理医疗中心主任,也是《康复的智慧》(The Wisdom of Healing)一书的作者。他对此的解释是:“全息照片是对二维图片进行处理后得到的三维图像,其特点在于,无论将全息照片分解成多少碎片,通过每一块碎片都能重新构建出原先的二维图片。每一部分都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所以才称为‘全息’。构成人体的每一个原子都是全息的,都携带了整个宇宙的全部信息。将物质凝聚在一起的各种作用力,在每一个原子中都可以找到。人体每一个细胞的DNA分子,都携带了整个生物进化史的全部信息。同样地,每个人的内心都携带了全人类所有思想和情感的信息,只要外部条件成熟,任何思想和情感都可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只有理解了这种现象,才能认识人生的本质,找到真正的智慧和无限的自由。”


    你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都拥有无限的潜能,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帮你认识和接纳这样的潜能,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认清真实的自我,开启通往内心世界的大门。能够包容自我的人,自然也能够包容整个世界。


    既然我们身上本来就具有一切积极和消极的特质,那我们自然就不需要刻意伪装,假装某些特质并不存在。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有些人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也有些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的想法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在我们与别人之间制造隔阂。在美国,白人、黑人、亚裔、拉丁裔、犹太裔之间的隔阂,右翼保守派与左翼自由派之间的隔阂,都是这么产生的。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我们所处的文化氛围,都会影响我们的想法,让我们产生偏见。“我跟你不同,因为我瘦你胖,我聪明你愚蠢,我勇敢你软弱,我积极你消极。”这样的想法不仅会让我们与别人产生隔阂,也会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制造隔阂,让我们无法拥有完整的自我。


    凡是我们能从别人身上看见的特质,都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某项特质的话,就不可能在别人身上辨认出这项特质来。如果你为别人的勇敢所鼓舞,就说明你心里也有同样的勇气。如果你嫌别人太过自私,就说明你心里同样存在自私的种子,随时有可能生根发芽。我们所欣赏的一切,所嫌恶的一切,都可以与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一一对应。所有人都具有同样的潜能。


    研究印度传统医学的专家维桑特·赖德(Vasant Lad)曾说:“每一滴水都包含了整个海洋,每一个细胞都包含了整个身体的智慧。”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包含了全人类在所有方面的潜能,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广阔深邃有一个概念。所有人都拥有爱、力量、创造力和同情心,也都拥有弱点、贪欲、私心和愤怒,只是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而已。只要是我们能想到的人类特质,没有哪一种是我们自己所不具备的。要想找回完整的自我,我们必须对自己内心中潜藏的每一种特质都抱以包容和关怀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想要表达的特质最大程度地彰显出来。


    城堡内的房间


    约翰·威尔伍德(John Welwood)在《爱与觉醒》(Love and Awakening)中把人的内心世界比喻为一座城堡。想象一下,你的心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城堡,里面有宽敞的走廊和数以千计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是完美的,里面藏有一件独一无二的珍宝。每个房间都代表了你内心中的一种特质,整座城堡就是所有这些特质的统一体。小时候,你可以无所顾忌地进入每一个房间,无论房间里有些什么东西,你都会大胆踏进去。每个房间都与别的房间截然不同。你的整个城堡沐浴在爱的光芒之中。然后有一天,大人们进入了你的城堡,告诉你有几个房间并不完美,不应该作为城堡的一部分。他们说,要想让城堡变得完美,你必须把这些房间的门锁起来。你听信了他们的话,照他们所说的做了。随着你的年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造访你的城堡,城堡里不再是一片光明,而是出现了越来越多阴暗的角落。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你锁上的门越来越多。当你觉得房间里的东西达不到你的要求时,当你对房间里的东西感到恐惧或羞耻时,就会锁上房间的门。你也会访问别人的城堡,如果发现你所拥有的某个房间别人都没有,你就会把这个房间锁起来。当你所信服的人告诉你某扇门应该锁上时,你就会照他们说的去做。


    不知不觉间,你的城堡变得面目全非。你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自由出入于每一个房间。有的房间过去曾让你感到自豪,而现在,你巴不得让它们消失。但你无法否认它们的存在,因为它们是城堡本身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上锁的房门会被灰尘和蛛网湮没,你全然忘记这些房间的存在。你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一切的发生,因为别人总是给你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告诉你一座完美的城堡应该是什么样的,在这一片嘈杂声中,你很容易忽视内心的声音。最后,你把自己的活动空间限制在不多的几个房间里,全然忘记了城堡原本有多么大、多么雄伟壮丽。


    城堡中的每个房间,都对应了你内心中的一种特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爱与恨、美与丑、勇敢与怯懦、优雅与粗俗、无私与贪欲、健康与病弱,都存在于不同的房间之中。每个房间都是整座城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每个房间都有与之对立的另一个房间。我们最大的幸运就是,我们不会满足于在几个狭小的房间里度过余生,而是会本能地去探索、去寻找、去重新发现那些上了锁、被我们遗忘的房间。


    城堡的比喻是为了让你认识到,你的内心世界确实非常广阔。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如此,只要我们愿意敞开心扉,就可以看到内心城堡的全貌。我们往往不敢打开那些锁着的门,因为不知道门后面藏着什么。结果,我们不是去探索门后面的秘密,而是故意欺骗自己和别人,假装门和门后面的房间根本就不存在。如果你真的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克服心中的恐惧,走进城堡,把所有锁着的门一扇扇打开。你必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回所有曾经被你遗弃的东西。只有这样,你才能重新拥有完整的自我。


    我也可能骂小孩


    我最初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时,可以说是完全不得要领。我当时以为,尽管周围的世界一团糟,我的内心世界却是“完美”的。我不愿承认,我的内心世界与那些穷凶极恶的杀人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相比,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我觉得自己与别人,特别是那些我看不惯的人之间,似乎没有任何共同点。为了改变这种想法,每次遇到我不喜欢的人时,我都会试图告诉自己:“其实我和他们是一样的,我心里也有与他们相同的特质。”最开始,我根本无法说服自己,因为我在自己身上找不到与那些人相似的地方。


    有一天,当我正在坐地铁时,这一切彻底改变了。跟我同车厢的一个女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对她的孩子破口大骂。我的第一反应是:“我绝对不会像她那样对待我自己的孩子。”就在这时,我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假如我的孩子不小心把巧克力饮料洒在了我的新裙子上,那我会怎么样呢?我肯定会对孩子大发雷霆的!”就在那一瞬间,我悟到了真相。我当然有可能像那个女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只不过我不愿意承认罢了。当我看到别人大发雷霆的时候,总是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而不是将心比心,去想想自己在类似情况下可能的反应。我意识到,那些我不喜欢的人表现出来的特质,同样也存在于我身上。尽管我并不是那个大骂孩子的女人,但我身上同样具有缺少耐心、不宽容的特质,只不过没有像她一样在那一刻表现出来而已。


    我之所以会对别人表现出来的某些特质感到不屑,正是因为这些特质同样存在于自己身上。意识到了这一点,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心灵城堡中还有那么多扇锁着的门。我必须承认,我自己在感觉不好的时候,也会无缘无故对孩子发火。当我看到街上的流浪汉时,会对自己说:“假如我无家可归,没有受过像样的教育,又丢掉了工作,那我岂不是也跟他们一样吗?”的确,如果换一种情境,我的表现并不会跟别人有多大的不同。


    穿别人的鞋走路


    我开始尝试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人:快乐的人、悲伤的人、愤怒的人、贪婪的人、小心眼的人。过去我很不喜欢胖子,我父亲就很胖,我很讨厌他这一点。然而在我的心态发生转变之后,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变得不一样了。我之所以不像他那么胖,只不过是因为我生来骨骼纤细,新陈代谢速度比较快而已。假如我的新陈代谢速度更慢一些,并且还像现在这样整天吃垃圾食品,那我肯定早已胖得不成样子了。当然,也有些人让我感到无法理解,例如杀人犯和强奸犯。我怎么可能不带丝毫感情地杀掉另一个人?假如有人试图伤害我,或是伤害我的亲朋好友,那我当然有可能失手杀了他,但我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冷血杀手?但我转念一想,假如我在狭窄的牢房里被关了十几年,三天两头都要挨打,那我是不是会对所有活着的人都抱有极度强烈的仇恨,恨不得杀之而后快?的确会这样。这并不意味着杀人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但是我至少明白了,我自己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一个杀人犯。


    假如我难以直接想象自己成为某一类人,就会分析这一类人的特质,然后想象自己是否可能具备这些特质。例如,我无法想象自己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恋童癖,于是我就问自己,恋童癖通常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答案是内心充满恐惧、堕落、变态的人。然后我问自己:“我的内心有可能充满恐惧吗?我会堕落吗?我会成为变态狂吗?”这样我就意识到,假如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在别人的恶意凌辱中长大,那我的心理肯定也会扭曲变态,做出什么样的事情都不奇怪。尽管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但我得承认,我自己同样有成为变态狂的可能性。有些时候,问题并不在于你是否“已经”表现出了某种特质,而在于你是否“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这种特质。


    对于我不喜欢的每一类型的人,我都进行了这样的换位思考。当我发现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时,自然也就在心中原谅了他们。不知不觉间,我的心静了下来,这正是我一直追求的境界。我意识到,我之所以会讨厌某些人,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恰巧表现出了某种尽管我自己也具有,却不愿意承认的特质。当别人在我面前吹牛的时候,我不再会因此而瞧不起他们,因为我知道,我自己心中也有吹牛的欲望。我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在心中假想自己用食指指着别人,数落他们的不是。当你伸出食指指着别人的时候,你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都指着自己。不要忘了这一点。




    我不再刻意遮掩自己心中的某些消极特质,因为一旦我处在特定的情况之下,这些消极特质自然会表现出来,而只要我不处在那样的情况下,消极特质也就不会形之于外。当你意识到自己是全人类的一分子,你的心中包容了人类所有的可能性时,你就再也不会孤独了。而当你愿意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你就不会再给别人的行为贴上“好”与“坏”的标签,也用不着再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靠伪装和掩饰来保护自己。




    爱上白痴




    前段时间,我去了趟科罗拉多州,为一对开广告公司的夫妇及其职员进行心理辅导。丈夫的名字叫麦克,妻子叫玛丽琳。我跟麦克夫妇及其子女共进午餐的时候,就个人反映整个世界的“全息理论”展开了一场讨论。麦克和玛丽琳对全息理论并不陌生,所以我们很谈得来。然而在回去的路上,麦克一边开车一边对我说:“不过有几种特质我身上是没有的。”我并不觉得惊奇,因为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即使他们已经承认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无限潜能。我自己当初就是这样的。所以我问麦克:“哪些特质是你没有的?”麦克答道:“我不是个白痴。”我透过后视镜看着麦克的眼睛,告诉他:“既然你具有全人类所有的特质,那你当然也是个白痴。”车里一片肃静——我当着麦克妻子儿女的面说他是个白痴。然后,麦克开始向我描述他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白痴,以及他跟那些人是多么不同。他说这些话的时候非常激动,我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他心中非常敏感的一个话题。




    等麦克说完,我问他:“你难道从来没有做过白痴才会做的事情吗?”他想了一会儿,告诉我他的确做过那样的事情,但立即又开始解释,他这样做的原因跟那些真正的白痴完全不同。我告诉他,心理学上没有“真正的白痴”和“普通白痴”的分别,白痴就是白痴。他之所以对“白痴”这个词如此敏感,或许正是因为这个词触动了他心里最隐秘的某些部分。




    回麦克家的路显得相当漫长。我让麦克至少考虑一下这种可能性:他身上并不是没有白痴的特质,只不过他把这种特质深深掩藏了起来,而现在正是他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新发掘这种特质的时候。他怎么可能拥有人类所具有的所有特质,唯独不是个白痴?再说,做一个白痴究竟有什么不好?我问玛丽琳和孩子们,要是我把她们叫做白痴的话,她们会怎么想。除了麦克,没有人觉得“白痴”这个字眼有什么特别讨厌之处。我又问她们是否经历过与白痴有关的糟糕事情。她们都说没有。






    回到麦克家,所有人都下了车。室外的气温是零下十八摄氏度,我从来没有在这么冷的环境中生活过,所以我站在门口一边发抖,一边迫不及待地等着麦克开门。麦克花了好几分钟时间,把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了一遍,又在车里找了很久,最终无奈地告诉我们:“我好像把钥匙锁在家里了。”沉默了片刻之后,我开口说:“什么样的人才会在零下十八摄氏度的天气里把钥匙丢在家里,把自己锁在外面?”包括麦克在内的所有人同时叫道:“一个白痴!”大家都笑了。玛丽琳最终找到了她的备用钥匙,打开了门。




    暖和过来之后,我要麦克坐下来,仔细回忆他觉得“白痴”这个字眼如此刺耳的原因。麦克最终回忆起来,他小时候曾因为做了件蠢事而遭到别人的嘲笑,于是他决定再也不做任何蠢事。他在自己内心的城堡里锁上了一扇门,因为他觉得门里的东西是不好的。著名心理医师冈瑟·伯纳德(Gunther Bernard)曾说:“我们首先忘了自己是谁,然后又忘了自己已经忘了。”麦克的情况就是这样。




    那些为我们所压抑、所忘记的特质,往往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尽管这种影响是我们平时意识不到的。我们越是压抑某些特质,它们就越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头来,努力唤起我们的注意。麦克一方面不愿自己展露出白痴的一面,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与各种各样的白痴来往,这样他才能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影子。他不能原谅自己的错误,所以才认为所有犯错误的人都是白痴。他恨自己白痴的一面,也恨任何做出白痴举动的人。他手下的员工都觉得他对人太过苛刻,难以相处。


    我告诉麦克,做一个白痴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我要他闭上眼睛,然后问他,白痴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他答道,努力。当年,麦克因为不愿让人觉得他是个白痴,所以在各方面都非常努力,学习成绩非常好。拿到某名牌大学的硕士学位之后,他投身会计行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最终成为了行业精英。我问麦克,他之所以会这么努力,是不是可以看做“白痴”这个字眼的馈赠?他能不能因此而原谅自己白痴的一面?麦克犹豫了一下,说他会试试看。


    第二天,麦克的精神非常好,仿佛年轻了好几岁。他仍然有些犹豫,不愿承认自己白痴的一面,毕竟他对内心的这一面已经压抑了四十多年。我们又谈了很长时间,麦克终于意识到,正因为他不愿承认自己白痴的一面,才会吸引那么多白痴进入他的生活。我告诉他,这正是我们的心灵天生具有的防御机制,一旦我们刻意去压抑某种特质,就会吸引那些更容易表现出这种特质的人,让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见我们自己的映像。


    我们需要理解、接纳和包容自己身上的一切特质,因为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接受不了自己的话,又怎么能期待世界接受我们呢?要想获得别人的爱,我们必须首先建立起自爱。有些人只注意修饰自己的外表,却不注重内心;另一些人则太过关注内心世界,从来不肯对着镜子照一照。只有把内与外、积极与消极结合起来,找回一个完整的自我,你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下控制自己所表现出的特质,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首先找一个舒适的地方,把所有可能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都收起来。准备好本子和笔,以及彩色画笔。如果你愿意,可以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闭上眼睛,深呼吸五次,让自己彻底放松下来。


    ◎认识你自己的光明面


    想象一部通往你内心深处的电梯。走进电梯,按下最底层的按钮,进入你心中的神秘花园。在花园里散步,欣赏周围的花木风景,享受浓郁的花香和泥土潮湿滋润的气息。天气晴好,鸟儿在周围歌唱。想象自己穿着最美丽,最舒服的衣服。提醒自己,在内心的神秘花园里,你是绝对安全、绝对舒适的。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你的心中会出现另一个你自己,这一个“你”代表的是你积极的一面,拥有你全部的力量、勇气、同情和爱。


    让这个光彩照人的“你”走过来,在你身边坐下。握住“你”的手,凝视“你”的眼睛。问这个积极的“你”是否会永远陪在你身边,保护你,指引你前进的方向。




问“你”你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敞开心扉,让被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跟这个积极的“你”拥抱,感谢“你”来看你,邀请“你”常来你心中的花园做客。


    睁开眼睛,记下你方才的体验,包括你所见到、听到和感觉到的一切。那个积极的“你”是什么样子?对你说了些什么?不必着急,把你所想到的一切都写下来。用彩色画笔给那个“你”画一张像。即使你从未学过绘画也没关系,画的水平并不重要,关键是用心去画。至少画上五分钟的时间。


    ◎认识你自己的阴暗面


    重新闭上眼睛,深呼吸五次,让自己放松下来。想象一部通往你内心深处的电梯。走进电梯,按下最底层的按钮。这一次电梯门打开的时候,外面是一个阴暗肮脏的地方,要多糟糕就有多糟糕。你可以想象一片臭气熏天的垃圾场,也可以想象一个爬满了耗子、蛇、蟑螂和蜘蛛的山洞,总之,这是一个你最不愿意来的地方。继续深呼吸,然后朝最阴暗的角落里望去,你会看见一个最卑微、下贱、猥琐的自己。这一个“你”代表的是你消极的一面。仔细观察“你”的样子,注意“你”身上的气味,以及“你”带给你的感觉。哪一个词最适合描述此时的“你”?当你看清楚消极的“你”的样子之后,就可以睁开眼睛了。把你方才想到的那一个词,以及你所经历的一切、你心中的感觉都写下来。至少写上十分钟的时间。


    ◎光明面与阴暗面的融合


    闭上眼睛,深呼吸,放松下来。坐电梯回到你心中的神秘花园里,欣赏周围的风景,然后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当你感到无比舒适、无比安全的时候,再度让那个积极的“你”来到你身边。等到积极的“你”在你身边坐好,再邀请那个消极的“你”来到你的花园里。让积极的“你”与消极的“你”彼此拥抱,让你最光彩照人的一面与最卑琐下贱的一面拥抱在一起。让积极的“你”释放出爱与同情的光芒,照亮那个消极的“你”。告诉消极的“你”,这里很安全,随时都可以来拜访这里,得到你的接纳和原谅。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如果那个消极的“你”不愿意被积极的“你”抱在怀里,不要紧,每天都尝试一次,直到有所进展为止。如果时间过了十分钟左右,消极的“你”一直在抗拒,就睁开眼睛,返回现实世界。


    用彩色画笔把你方才经历的一切都画下来,至少画上五分钟的时间。画完之后,再把你的经历和感受写在本子上。

第5章

找回真实的自我

否认会让情绪触电 

    “投影”是一种很有趣的心理现象,可惜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其原理。我们会不自觉地用潜意识去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表现出为我们所压抑的特质和情感,或是把容易表现出这些特质和情感的人吸引到我们身边,这就是投影的机制。投影是潜意识的一种防御机制,因为某些特质和情感受到了压抑,无法在我们自己身上自由地表现出来,所以就只能诉诸他人和外物。例如,怀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往往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很自卑。当然,我们之所以会把消极的特质投影到某些特定的人身上,也是因为这些人本来就比较容易表现出这样的特质。这样的人最容易触发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把自己压抑的东西投影到他们身上。 

    我们在别人身上注意到的特质,都是我们自己所具有的。不妨打个这样的比方:假设你的胸前有一块面板,上面布满了成千上万个电极接口,每个接口都代表了你的一种特质。那些你所承认、所接纳的特质对应的接口,会被盖板保护起来,所以很安全,不会轻易漏电。但是那些你所压抑、所拒绝的特质对应的接口,则没有盖板的保护,当容易表现出这些特质的人接近我们时,他们身上的电极就会自动插进我们的接口。例如,如果我们刻意压抑自己心中的愤怒,就会把暴躁易怒的人吸引到我们身边。我们会一边压抑自己的愤怒,一边鄙视那些暴跳如雷的人。我们拒绝承认自己心中的愤怒,所以只能把愤怒投影到别人身上,只有这样,我们才有重新认识和接纳愤怒这种情感的机会。 

    对于我们投影到别人身上的消极特质,我们会感到本能的嫌恶。如果你觉得别人傲慢得令人讨厌,就说明你在刻意压抑自己心中的傲气——或许你在生活中经常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傲气,或许你拒绝承认自己在某些情况下会变得傲慢。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对别人的傲慢非常反感,就必须仔细检视自己的生活,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过去什么时候曾经傲慢过?我现在是否很傲慢?我将来是否有可能变得傲慢?”假如不经仔细思考就草率地给出否定的答案,那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傲慢的表现。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别人,这本身就是傲慢的表现,我们所有人都有可能做出这样的表现。如果你能够承认和接纳自己心中的傲慢,就不会对别人的傲慢感到非常反感,因为在你身上,“傲慢”的接口已经被盖板保护起来了。只有在我们欺骗自己,拒不承认自己心中某些特质的时候,才会对别人表现出来的这些特质过敏。 

    拥抱种族歧视者 

    我最初开办心理辅导课程的时候,在讲台上总是很紧张,生怕得不到学员们的承认。我努力培养自己的气质,好让学员们更容易相信我说的话。当时我在加州的奥克兰开课,学员中有三分之二都是黑人,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决心努力开导他们、帮助他们。在第三堂课上,一位名叫阿尔琳的学员起身发言,她的语气非常尖锐,让我从内心深处觉得反感。到最后,我几乎听不到她在说什么,因为我的心已经被反感和愤怒的情绪填满了。我想,要是这女人来上课的目的就是让我下不来台,那她不如闭上嘴巴走开。我居然会对一个学员产生这样的想法,这让我感到很吃惊。我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努力在自己心中寻找和接纳阿尔琳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愤怒、尖刻、瞧不起人、富有攻击性。然而,这样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效。 

    之后的一个月里,我每次开课的时候,阿尔琳的发言都是那么尖刻,让我感觉非常不好。我花了许多时间分析,为什么自己会对她的态度这么敏感。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克制心中对她的反感。最后我终于忍不住了,给辅导班里的另一名学员苏珊打了个电话,问她阿尔琳为什么如此讨厌我。苏珊回答:“不要担心,她只不过是个种族主义者而已。”我挂上电话,心里涌起一阵恶心。我反复告诉自己:“我不是个种族主义者。”我努力回忆小时候跟黑人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一起运动的经历。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一直都坚决反对种族歧视,是佛罗里达州第一个选择黑人作为法定伴侣的白人。我敢肯定,我绝不是个种族主义者。 

    那天夜里,我躺在床上思考下一堂课的内容时,脑海里总是萦绕着苏珊的话:“她只不过是个种族主义者而已。”就在我昏昏沉沉,快要进入梦乡的时候,脑海里忽然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阿尔琳第一次起身发言,让你难堪的时候,你心中是怎么想的?”忽然之间,我的心沉了下去,因为我回忆起了当时一瞬间的想法:你这个愚蠢的黑鬼女人。这几个字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想,这怎么可能?我绝不是个种族主义者,我当时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即使有也不是故意的。我的心中充满了恐惧。我知道,种族主义是我内心阴影的一部分。 

    我在耻辱中啜泣了几个小时,因为我从内心深处觉得,我背叛了奥克兰所有信任我、关心我的黑人朋友们。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种族主义者的事实。那些关于接纳阴影、包容阴影的理论,在那时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第二天,我站在镜子前,反复告诉镜中的自己:“我是个种族主义者,我是个种族主义者。”渐渐地,我的心情稍微好转了一些。我开始寻找种族主义可能给我带来的收获。我想起,父亲当年总是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只有我们都意识到这一点,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正因为我不愿做一个种族主义者,所以才会努力帮助黑人和其他受歧视的弱势群体。那段时间,我刚好在为一项叫做“狱中机遇”的慈善项目募捐,为在押的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罪犯谋求福利。如果我心中没有对种族主义的抵触,就不会这么做,这就是种族主义给我带来的收获。当我最终能够接纳内心中的种族主义阴影时,感觉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那天晚上我再度走进教室的时候,心中感觉非常充实,满怀希望。课程进行到一半,阿尔琳又一次举起了手。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让她自由发言。当时我们正在讨论下一期辅导班的内容,所以我感到很紧张,不知道她是否打算退出。阿尔琳站起来,微笑着说:“这期辅导班让我很满意。”然后她开始描述自己在心理调适方面取得的进展。这一次,她的话非常真诚,没有一丝一毫的尖刻。 

    阿尔琳的转变太过突然,让我一时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我决定等一等,先不急着下结论。下一次课上,阿尔琳又一次举手发言,她说课程内容确实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她非常感谢我为她和全班学员们付出的一切。课程结束之后,我找到阿尔琳,问她:“你怎么了?”她看着我的眼睛回答:“我也不知道。上次课上,我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突然觉得你这个人其实蛮不错的。” 

    这一次经历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而且证明了我先前的结论:只要我们承认和接纳自己心中的某种消极特质,别人表现出来的这种特质就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别人真诚相处。 

    别人的缺点就是我的缺点 

    超个人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在《认识阴影》(Meeting the Shadow)一书中写道:“自我层面上的投影现象非常容易辨认。如果我们仅仅是‘感觉’到某个人或某种事物的存在,那么他/她/它通常不会带有我们的投影。如果我们为某个人或某种事物所‘影响’,那么他/她/它很有可能携带了我们的投影。”如果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说明你对投影现象已经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举个例子,假如你走在人行道上,旁边路过的人随地吐了口痰,尽管你注意到了,却并不觉得特别反感,那就说明你在这方面没有什么阴影。但如果你非常反感,心里想,这人怎么会这样恶心?那就说明他的做法是你自己的投影。或许你自己也曾做过一些恶心的事情,或是出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原谅自己做出恶心的举动。因为你不能容忍“我也有可能做出恶心的事情”这样的想法,所以才会觉得那个随地吐痰的人令你无法忍受。这一切或许在你很小的时候就埋下了种子。或许你小时候也曾有过随地吐痰、被人痛骂的经历,或者是你见过别人随地吐痰受到批评,无论原因是什么,你都下定决心,绝不再做任何类似的恶心事情。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别人的某些特质非常敏感,那就要注意了,这些特质往往正是你所刻意压抑的。你应该以此为契机,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新接纳这些原本被你排斥和否定的特质。 

    读到这里,或许你会想:“这真是太荒谬了。难道我应该主动去做一个傲慢的人,或是一个恶心的人?”当然不是这样的。你没有必要去刻意表现出那些原本为你所压抑的特质,你所要做的只是承认你身上确实存在这些特质。据说,曾有一位哲学家跟伊斯兰教苏菲派的智者纳斯鲁丁(Nasrudin)约好,要在某天某个时候展开一场辩论。到了约定的时间,哲学家去纳斯鲁丁家里找他,却发现他外出不在。哲学家一怒之下,在纳斯鲁丁家的大门上用石灰写下了“笨蛋”两个字,然后扬长而去。纳斯鲁丁回到家,看见门上的字,立即去哲学家的家里找他。“真对不起,我忘记了我们之间的约定。”纳斯鲁丁对哲学家说,“但是我一看见你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我家大门上,立马就想起来了。” 

    我们之所以会对别人的某些做法特别敏感,往往是因为这些做法与我们自己的心灵阴影有关。如果我们在批评他人的时候能够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话,就会发现,这些话往往更适合用来形容我们自己。故事中的哲学家完全有可能因为纳斯鲁丁不在家而感到担心,生怕他是生病了或者受伤了,但是他没有这么想。他完全可以在门上写下其他的字,例如“骗子”“小人”或是“懦夫”,但是他偏偏写下了“笨蛋”二字。为什么?因为这位哲学家刻意压抑了自己作为“笨蛋”的特质,所以他一发现纳斯鲁丁不在家,立刻就把自己压抑的“笨蛋”特质投影到纳斯鲁丁身上。 

    我们眼中别人的缺点,几乎都是我们自己内心中缺点的投影。我们对别人评头论足时,其实是在评论我们自己。那些被你压抑的消极特质和想法,有可能会在你意料不到的时候突然爆发出来,伤害你周围的人,也有可能会影响你的潜意识,伤害你自己。你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不是偶然的,都折射出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当你给别人取外号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样的外号是不是同样适合你自己。如果你对自己足够诚实的话,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来的永远是你自己的形象。你身上的每一种特质都有其意义,每一种特质的存在都是合情合理的。 

    注意伪装的行为 

    前不久,我发现自己在心理辅导班上经常过问学员们进行冥想练习的情况,提醒他们每天一定要至少花半个小时进行练习。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很快就找到了原因:我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做过冥想练习了。我内心中的某一部分正渴望着安静下来,好好放松一番。由于家里有个三岁的女儿,所以我每次都有合理的借口不去练习。我对学员们进行冥想练习情况的关注,只不过是我自己缺乏练习的投影而已。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坚持每天抽时间进行冥想练习,不知不觉间,我对学员们的练习情况也没有那种病态的关注了。 

    我们内心的阴影往往藏匿得很深,很难发掘出来。如果没有投影机制的话,有些潜藏的特质我们一辈子也发现不了。有些人早在孩提时代就已经养成了压抑这些特质的习惯。打个比方,假设你小时候跟别的孩子玩耍,把一枚硬币藏在了隐秘的地方,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后,你很可能已经彻底忘记了这件事,更别提硬币藏匿的具体位置了。只有让这枚硬币自己发出光芒,你才有可能找回它。 

    我的侄女们从达拉斯过来看我时,我总是非常关心她们的饮食情况。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我通常会点一些低脂肪的食物,如果觉得她们吃得太多,就建议她们不要饭后吃甜点。她们上次来看我的时候,我们在厨房里聊了很久,主题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周围家人身上的投影作用。我们轮流总结,哪些人受了哪些人的投影影响,这确实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轮到我总结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之所以特别在乎她们的饮食结构,是因为我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够健康。为了遮掩这一点,我总是在她们面前装出一副非常在意科学饮食的样子。由于我自己身材还算不错,所以可以骗过她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再也不挑剔侄女们的饮食习惯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比以往又近了一层。

    许多人都会极力避免在某些方面成为像自己父母一样的人,这其实也是投影作用的一种体现。如果你的母亲待人严厉,你可能会对人非常宽容;如果你出身于贫穷的家庭,可能会努力追求财富;如果你的父母控制欲非常强烈,你可能非常软弱,缺乏领导和指挥别人的能力;如果你父亲对你母亲不忠,你可能会对自己的伴侣非常忠诚;如果你的父母很懒惰,你可能会成为一个工作狂。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很多情况下,你的这种与父母相反的倾向,只不过是遮掩你自己内心世界的伪装。

    我曾遇到过一位叫何莉的学员,她不喜欢她的父亲,因为她觉得他实在太吝啬了。何莉每次回家都要给家里的所有人准备昂贵的礼物,还经常请朋友们出去吃饭、看电影。她为自己的这种慷慨大方而自豪。我告诉她,她必须承认自己也有吝啬的一面,只有这样她才能跟父亲重归于好,但是她并不相信我的话。我跟何莉进行过好几次这样的谈话,每次她都觉得自己待人非常大方,根本没有吝啬的一面。几个星期后的一天,何莉在一家超市里给我打了个电话。她说,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刚刚花了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对比各种商品的价格和分量。她花五百美元买一件运动衫都不会眨一下眼睛,但却会为了节约几分钱而纠结这么长时间。突然之间,她意识到,她其实也有吝啬的一面,只不过表达的方式跟她父亲不同罢了。她一边说一边抽泣,压抑了这么多年的情感突然爆发出来,让她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一段时间,何莉终于意识到,吝啬的特质同样能给她带来收获。她学会了买东西时精打细算,并且开始为将来退休后的生活积累存款。在此之前,她花钱总是大手大脚,从来都存不下钱。她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很多。

    别人就是自己的镜子

    只有承认和接纳了你身上具备的所有特质,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如果你刻意避免表现出某一种特质,你的生活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你无法表现出懒惰,就无法彻底放松下来;如果你无法对别人表现出愤怒,就会受人欺负;如果你因为讨厌别人身上的某种特质,刻意往相反的方向去表现,那就说明这种特质是你刻意压抑的;如果你特别反感某一类人,就应该寻找自己与他们的相似之处。我们不仅会把自己的消极特质投影到别人身上,也会用自己的积极特质去影响别人。许多富有才干和创造力的人,都会对周围的人们造成积极的影响。如果你希望变得像这些人一样,就说明你也具备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些特质,只不过表现得不那么明显而已。

    当你崇拜某些人时,其实是在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特质投影到他们身上。如果你能把目光收回来,发掘自己的积极特质,而不是崇拜和羡慕别人,就可以像你所崇拜的人那样取得成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偶像。关键在于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我,而不是把自己刻意压抑的特质投影到别人身上。

    近一年来,我一直跟一位名叫蕾切尔的年轻女士合作,共同在迈阿密开办心理辅导课程。蕾切尔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很聪明、很有才干。她起初对我非常崇拜,我们两人在一起时,她总是夸我有多么聪明,能力有多么强。尽管我知道蕾切尔确实很尊敬我,但是她这样的态度并不是自然的,而是她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影到我身上的结果。

    所以,我并没有对她的赞誉之词照单全收,而是经常找她谈话,努力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潜能。经过几次谈话以后,我发现,她认为我具有某些她所没有的积极特质。为了让她明白事情并不是这样,我要她具体分析一下,我身上究竟有哪些特质是她认为自己没有的。蕾切尔的情况就属于积极投影,因为她把自己的积极特质投影到了我身上。我成为了她的镜子。因为她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能,所以只能通过我来认识她自己的阴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从她的生活中消失,她的这些积极特质就会重新潜伏起来,直到她把它们投影到下一个人身上为止。那些我所表现出来的、令她崇拜的特质,其实只不过是她自身潜能的反映而已。

    如果我们压抑了自己的积极特质,就会觉得别人身上的这些特质是我们所不具有的。当我们崇拜别人的时候,其实是在崇拜我们自己的影子。这种积极的投影作用与消极的投影作用一样,都是有害的。我们必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出投影的源泉,承认这些特质原本就存在于我们心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能,找回完整的自我。

    如果说我崇拜马丁·路德·金的勇气,那是因为我从他身上看到了我自己所能表现出来的勇气;如果说我崇拜奥普拉·温芙瑞的影响力,那是因为我从她身上看到了我自己所能达到的影响力。绝大多数人都会把自己心中潜藏的积极特质投影到他们所崇拜的人身上,这就是影视明星和著名运动员收入如此之高的原因。人们只是一味崇拜这些所谓的偶像,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偶像变成了代表某些积极特质的符号,人们所崇拜的,并不是偶像本人,而是他们投影到偶像身上的积极特质。如果你觉得别人很伟大,那是因为他们表现出了你自己也有可能表现出来的伟大。闭上眼睛,告诉自己:“我与那些我所崇拜的人同样伟大。”或许你并没有像他们一样,把内心中的伟大表现出来,但是如果你不具备这种伟大的话,就不可能被他们的伟大所触动。你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自己的伟大。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生活与他们所崇拜的人相差太远,所以不可能成为那样的人。例如,有些人崇拜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与那个年代相差太远,所以他们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米开朗基罗的境界。其实,他们应该仔细分析一下,他们所崇拜的究竟是米开朗基罗的哪些特质。如果他们崇拜的是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天赋,那就说明他们自己的艺术天赋并没有被开发出来;如果他们崇拜的是米开朗基罗的创造力,那就说明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受到了压抑。如果他们能够把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潜能充分表现出来,就不必再去崇拜米开朗基罗,或是任何别的艺术家。

    你所崇拜的必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这个人身上的某些特质,你自己同样拥有这些特质。你对这个人的崇拜,反映了你想要表现出这些特质的愿望。乔布拉曾说:“愿望本身就包含了实现愿望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凡是我们心中的愿望,必然是我们有能力实现的,如果某种东西不可能实现,我们也就不会把它作为愿望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歌德曾说:“人能够想到、能够相信的,一定是能够实现的。”关键在于克服我们心中的恐惧,因为恐惧会让我们止步不前。别人会告诉我们,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不可能实现我们的梦想。记住,你在这世上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拥有与你完全相同的经历、梦想和追求。要发挥你的潜能,实现你的目标,只能靠你自己。 

    几个月之前,一位名叫南茜的朋友来拜访我,我邀请她跟我一起去听励志讲座,主讲者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励志大师之一。讲堂上,我们都很安静,我一直在专心做笔记,并没有注意南茜的神情。讲座结束之后,南茜对我说:“那家伙真失败。”我感到非常惊讶,问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告诉我,那人实在是太过自负了,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开车回家的路上,她不断地挑剔那人的缺点。到家之后,我问南茜,她是否真的觉得那人很失败。她用非常肯定的眼神看着我,点了点头。于是我找来纸笔,问她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她犹豫了一下就答应了。 

    在纸的正面,我把我所知道的关于主讲者的一切都写了下来。他在一家世界五百强的公司担任顾问。他已经出版了许多励志书籍和磁带,收入颇丰,单单一场演讲的出场费就高达五千美元。他结婚已经二十多年了,有三个健康的孩子。在纸的背面,我写下了南茜的情况。她跟丈夫离了婚,没有孩子,跟家人也很少联系。她失业之后一直想自己开公司,但却一直没能成功。她体重超标,身材很糟糕,并且患有好几种疾病。她不仅没有一分钱存款,还欠下了超过五万美元的债。等南茜读完纸上的内容,我问她:“假如我现在去找十个人来,把这张纸的正反两面给他们看,你觉得他们会认为谁比较失败?” 

    起初,南茜根本不愿开口说话,因为我说她是一个失败者,这触动了她最脆弱的神经。我对她解释,她只有承认和接纳了自己作为失败者的一面,才能把握自己的生活。她之所以说那个主讲者很失败,是因为她把自己作为失败者的一面投影到了他身上。几个小时之后,南茜终于意识到,她在内心深处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这样的想法让她非常痛苦,所以她总是刻意去压抑它,否定它的存在。她的父亲曾对她说,她这辈子注定一事无成,这话对她的影响非常大。从小到大,她的潜意识让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她总是不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总是把自己的失败投影到别人身上。南茜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终于能够接受自己作为失败者的一面,放下心中的包袱,开始新的生活。现在,她已经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不仅收入丰厚,而且生活非常幸福。 

    老话说得好:“只有自己才能认清自己。”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的特质,往往是我们自身的投影。如果我们能够承认和接纳自己的这些特质,就可以用更自然、更轻松的眼光看待别人。有人说,空气对鸟儿来说是一个谜,水对鱼儿来说是一个谜,人对自己来说是一个谜。我们很难直接认清真实的自我,只能把周围的世界当成镜子,从镜子里看清自己的形象。 

    1.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记录你对别人的评价。当你对别人的某种做法或特质感到不满时,尽快用笔把当时的情况和你的感觉记录下来。随时记录你对亲朋好友和家人的看法。 

    那些让你特别敏感的做法和特质,往往正是你内心的阴影所在。当你分析自己心中的阴影时,记录的内容可作借鉴。 

    2.记录你给别人的建议。你是否会经常建议别人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是否其实是你自己想要做的?有些时候,我们给别人的建议,其实是对自己该做的事情的一种提醒。

贴主:zmna于2023_08_03 9:52:49编辑
喜欢zmna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