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时事快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神圣的你》(5)

送交者: 哈哈嘻嘻哈哈[☆智慧喜悅豐盛☆] 于 2023-05-05 13:41 已读 940 次 1赞  

哈哈嘻嘻哈哈的个人频道

+关注
《神圣的你》第二卷 8.没有任何东西是客观的


9.把神圣的你,找回来

生命,本来就是神圣的。找回神圣的你,只是回到全部的生命。






甚至,是深深体会这个生命是永恒的。站在永恒的层面来看生命,生命也自然变得神圣。




找回神圣的生命,也就是把生命更深、更高的层面全部找回来。这些层面,超越身心所带来的制约,也远远超过人脑可以理解的范围。通过这些更深、更高的层面,我们才可以体会到生命更高层的规律,而我们随时都在跟它共振当中,只是自己不知道。


把全部生命的层面变成一体,而可以把这整个一体全部活出来,这本身,是我们这一生来,最大的目的。


这张图用一个人的形象,再加上一层一层的“体”,来表达生命不同的层面。只有通过全面的臣服,臣服到每一个瞬间,一个人才能同时活在每一个体,不受到任何体的限制,而能与生命全面地结合。




读到这里,我相信你已经体会到这本书想表达的。首先,神圣,也就是体会到生命永恒的部分。另外,生命还有更高一层的规律,人间比较难以体会到。


表面上,人生的样样好像都是偶然,其实是跟着更高的规律或规则在走。而这个规律,是通过我们彻底体会到生命的神圣才可以容纳。甚至,把它变成生命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不断地强调“这里!现在!”或这个瞬间的重要性。也一直提到,这就是解开生命最大的一把钥匙。通过它,自然可以进入全部的生命,真正体会永恒和最高的规则。


我想,你接下来会想问——既然那么简单,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字句来表达同一个理念?而且,我们每个人还认为自己做不到?


我们仔细观察自己对每一个状况的反应,其实都不只是一个念头。每一个念头很自然带来一串情绪,也就是萎缩。而且,这个萎缩已经进入潜意识,化为我们的习气,成为面对环境或别人的自动反应。而这些反应,更进一步凝聚为——我们的个性。


这些反应,强烈一点可以称为反弹,也就是我们带来的制约。不一定只是个人这一生的制约,甚至是反映家族或全人类的制约,也建立了每个人的自我形相。仔细观察,每一个人也只是如此。心理学家也早就把人——区分成不同模式,也就是人格类型。你我遇到事情的反应,也跟着这个人格类型走。


我们通常观察不到这个瞬间,没有办法把自己带到“这里!现在!”,正是因为我们面对这个瞬间,同时带着一串的念头加上萎缩的遮蔽,根本观察不到当下。前一卷特别提到——我们面对世界,是通过萎缩体,以及通过与其他人萎缩体的互动。萎缩本身是身体的全部对念头的反应,已经固化到每一个细胞。我们不光看不到萎缩,也很难将它消灭掉。


每一个人的萎缩程度不同,有些人比较紧缩,有些人比较没那么紧缩,但是没有一个人没有萎缩。我们很少能够实实在在地在环境中保持放松,而是随时针对周遭所带来的信号和刺激做反应。你我对任何事物所产生的第一个反应,本身就是萎缩。


不相信的话,可以试试看。光是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第一个反应是欢喜,还是绷紧、不安、萎缩。相信每一个人都很清楚答案。


任何萎缩,自然把我们从“在”带到一个“不在”的境界。


也就已经离开我们本来有的一体意识。


最可惜的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生存反应——打或逃,原本是帮助个人面对身边的危机。但人类造出一个虚的“我”,而这个虚的“我”随时都带来萎缩。我们也自然把这样的反应,成为无处不在的反应,让身体更萎缩。我们每个人都绷得那么紧,在巨大的压力下生活。


我们面对世界,以为自己的反应再理性不过。其实,我们每天被世界激发的想法和反弹根本不是理性的产物。


很多人面对人生的压力,自然会通过关系或物质想要缓解,但这些都不是长期的解决之道。即使短期可以满足我们,带来种种的缓和,这些缓解还是属于人间的一种形象——要不早晚消失,要不就引来更强烈更极端的反弹,并不会让我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因为有这种种状况,我才需要用那么多篇幅,把那么简单的观念——回到瞬间、回到“这里!现在!”——带回来。




人格类型——认识你自己



前面提到个性,而我们一般对任何人事物的反应,都离不开集体所带来的制约。


我们以为思想是完全独立而自由的,也以为自己面对每一个状况,都能自由的反应。然而,我们的一般反应,其实离不开习气,也跟我们的个性分不开。这些习气和反弹的模式,在人类中是普遍而重复的。




在这一张图中,四个人都在强调自己不同的特色。用这种原则,可以分出十六种主要的性格类型。而我们每一个人,仔细观察自己,都可以套进去这十六种类型的某一种。


最有趣的是,心理学家很早发现人与人之间有一些共通的模式。比如:荣格( Carl Jung)在近百年前,提出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1]并与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功能类型进行匹配,提出了八种人格类型,来说明并分类人基本的个性。日后,美国心理学家凯瑟琳·布里格斯及其女儿伊莎贝尔迈尔斯( Katharine. Briggs andIsabel Briggs Myers)依据荣格的理论,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而完成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MBTI)。扩大荣格的定义,由外向一内向(E/I)、实感一直觉(S/N)、理性一情感(T/F)、判断一理解(J/P)[2]组合出十六种个性,也就是人格类型。通过这种归纳,会发现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套进其中某一个类型。可以这么说,你我认识现实、面对周遭的人事物,都是通过这些倾向的过滤。


基本的人格特质,决定了我们所认识的现实、所认识的生命。另一方面,我们所认识的现实、所认识的生命也会回过头来,再进一步强化我们的人格特质。


类似的人格理论相当普遍,尤其许多大企业颇为依赖这种测验,来找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我会在这里提出这一点,是认为——任何这种归纳,只要能帮助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都可以带来反省,从“想”回到“觉”,从种种“动”和“做”回到“在”。


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的认知倾向,不管是通过人格测验或其他方法,也自然会体会到——样样都不是绝对的。连我们截取信息都是相对的,都是通过一个过滤器而扭曲偏颇的。


这个过滤器或过滤网,就是人类的情绪脑,也就是我过去在《静坐》一书中提到的边缘系统。这个情绪脑会跟左脑的理性或右脑的能量整体产生互动,而这些互动会自然回到情绪脑,再扩大念头所带来的情绪和萎缩。


通常,这种互动相当快,快得我们觉察不到,成了一种自动反应。可以说是在潜意识运作,而自然成立我们所体会到的个性。各种人格的测验,所探测的不外乎情绪脑和大脑的互动。


清楚的“觉”,本身是消除习气最好的方法。倒不是去跟它对抗。正因如此,我才再三地强调对每一个瞬间,只要我们轻松地去“觉”,也就可以把萎缩燃烧掉,倒不需要跟任何萎缩做抵抗。





[1]荣格在1921年的《心理类型》(Psychologische Typen)一书提出的观念。


[2]这四个分类,分别基于心理倾向:外(Extrovert)(E)内向(Introvert)(I):认识外在世界的方法:实感(Sensing)(s)/直(Intuitionn)(N),做决定的方式:理性(Thinking)(T)/情感(Feeling)(F)特人处事:判断 (Judging)(J)/理解(Perceiving)(P)。




10.神圣,当作一种练习



神圣,融合了专注和观照,是人类最古老的修行方法。


一般人都讲究练习。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好奇,想知道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甚至比较快的方法,可以达到神圣的境界。


我前面已经强调过,进入神圣的状态,不需要时间,比什么都简单。说穿了,时间本身就离不开“我”。强调时间,最多也只是在强化“我”。


然而,我相信,你们听了这些话还不是那么确信,希望至少有一个路标。


我们所说的神圣,都带有永恒、无条件、无限、绝对的特质。这本身带来解脱,等于是一把解开人间的钥匙。神圣本身含着最科学的科学,自然让我们跳出这个时空、跳出人间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和限制。


怎样随时把永恒、无限、一体的意识找回来,才是需要追求、需要理解,甚至练习的(如果还有一个练习好谈的话)。


会称神圣为最科学的科学,是在强调——我们不过是承认、面对真实所组成的本质。


前面也提到,这个本质主要还是“空”——或是“没有”。在样样“有”——看到“空”,才可以称得上是真实的科学。找到、看到这个本质,本身就带来一个答案,是一把解脱的钥匙。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只是再造一个虚拟现实。这么做,是永远跳不出来的。


要看到“空”,也就是无色无形,也就是人生的空当,生命的宁静,比任何人想的都更简单。它本身是通过“在”——所可以体会的,并不是通过任何追求、任何“动”、任何作为所得来的。从每一个角落,不管是有形无形,都可以看到整体、一体。


也就把人生这个最大的难题(conundrum)给解答了。


看到这一体,也就是看到样样都是神圣的。要在样样看到神圣,最多也是充分知道——我跟样样都不分离,我跟样样的本质都是共通的。在别人、别的东西、别的角落看到自己,看到一体,才是爱,也才是神圣。


有太多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理解,都离不开这个观念。彻底懂了,也就不需要采用任何方法。任何方法,还只是停留在一个“做”的范围。而这里所谈的,是在任何“做”的前面,任何念头的前面,任何一口呼吸的前面。是本来就有的。


比较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怎么让我们落回到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是我们主要组成的部分。只要我们把念相,或说“念云”( thought cloud)挪开,什么都没有做,它像阳光,直接透进来。


                           


神圣的生命,也就好像不生不死的光,本来就存在。但是,因为我们念头太多,反而被“念云”(thoughtcloud)给遮住了。然而,只要把念云拨开,它自然通过我们照进这个人间,倒不需要去寻、去找、去取。虽然说拨开,也不需要去拨,而是把任何阻碍和对抗(对这个瞬间的抵抗)放下,念头自然会消失,而每一个瞬间也自然变成一个生命内在和外在的通道,随时把“在”、宁静、空当——带到这个人间。




体验:观察这个瞬间



回到方法,回到练习。我们可以谈的是知觉,也只是注意(attention)我们通过瞬间,所注意的对象随时不同。而我们对每一个不同的对象,都可以接受,都让它存在,都把它放过,不需要带来任何抵抗。


通过瞬间带来的形象,因为我们不抵抗,念头的云自然散开,自然进入形象所带来的无色无相。


只要轻轻松松带来臣服的观念,自然带来一圈空当,把这个瞬间环抱起来。好像我们站在这个空当,觉察这个瞬间。同时知道,这个瞬间的变化,其实跟我不相关。而这些种种的变化,是通过生命在觉察。


觉察这个生命,其实就是我们最源头的意识,它从未没有变过。从来没有生,也没有死过。它本身就是“在”,在“在”觉察动”,觉察“做”。


这么一来,这个瞬间所带来的念头,还没有起步就自然消失。我们自然也不会被这个瞬间带走,不管它有多大的吸引。最后,只剩下觉察。


觉察,觉察,再加上觉察。这样子,一路走下去。生命突然觉察到自己,或是“觉”觉察到自己。


再讲透一点,也就好像我们退回生命的背景或内在,轻轻松松看到前面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瞬间所带来的种种变化。


这种观察、这种注意每个人都有,甚至动物、植物都有,古人才会称它是最根本的意识状态,学也学不到,最多我们只能轻松落在它上面。


 


其实,用这种没有方法的方法,自然就把专注和观照合并了。我才会称它为二合一、最有效的修行方法。严格讲,它也不是一个修行方法。它本身就是我们随时有的“心”,是我们随时都有的意识状态,是全部神圣生命的根本。把它找回来,也自然走上神圣的路。让我们深深体会生命的永恒,从来没有生过,也没有死过。


这种最根本的意识,其实也不受到感官的限制——通过眼睛,可以看到它。通过耳朵,也可以听到它。但并不是通过眼睛的视觉或耳朵的听觉去捕捉的。我们最多只能说,通过感官和知觉而能共振到它。所以,什么也没有做,就在眼前,就在心中。


让我换另一个角度,再试着说明。


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角落,其实都有它本来的聪明,是这个宇宙共同的聪明。一朵花,一只动物,就连一颗石头,甚至连整个地球都有。这种聪明,是通过一种螺旋场而成立的。只要有生命,任何生命,它都存在。


这种聪明,不受到我们脑带来的局限所限制,也可以称它为智慧。它通过共振,可以跟生命的源头接轨,可以跟任何周边的生命接轨或同步。一般人会称这种感受为所谓的“第六感”。眼睛、耳朵或任何的感官所捕捉,并通过神经系统所传递的有限信息,也有感官信息以外的另一个层面,是最根本而每一个生命都有的。是通过这个最根本、最源头的意识,我们也可以称它为“在”,才可以体会到全部的生命。


神圣的这条路,也只是把局限的脑踩个刹车,而安歇在这最根本的意识状态上。我们也就把神圣的生命找回来了。


再讲透彻一点,就好像生命的一体意识通过脑、通过每个细胞、通过每个角落,去对生命做一个觉察。而这个觉察本身,也就是醒觉。


我们的神经系统,最多只能算是一种干扰。它带来一个滤网,通过这个滤网,虽然能有效过滤出有利于神经传递的讯息,但在千万年的演化中就这么把我们的注意力带走了。它本身造出一个虚的世界,无形当中遮蔽了生命最根本的意识。


谈这些,不是小看我们脑的结构,刚刚好相反,其实这是人类最了不起的一部分。我接下来会解释得更清楚。


正是通过人类脑海的发达,走到最后,它才可以观察到自己。把知觉反过来,突然观察到自己,进一步——觉,才可以觉到觉。人类才可以有别于动物、植物,也才有个顿悟或醒觉好谈的。若不是通过我们的脑,人类反而没有机会体悟到——自己老早就是醒来的。


说穿了,只有人,才有机会醒觉。


我这么一讲,可能走的太快,跨了太大一步。接下来,要一步一步地继续说明。


《神圣的你》也只是承认——全部的答案,都在你的内心。不用再往外去寻找,更不需要通过某一个客体、某一个动作或某一个追求,才能把神圣的生命、神圣的我找回来。


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把你带回这神圣的生命。把神圣的你,找回来。


活在神圣的你,全面认同神圣的你,也只是把每一个所遇到的形象、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念头、每一个人间所带来的变化都当作一个祭坛。你都可以表达最高的敬意、最高的尊重。通过它们,活出神圣的生命。


活出神圣的生命,也只是点点滴滴地,通过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念头,活出“心”,也就是意识最高的状态。而这个最高的状态,也只是臣服——臣服的行动、臣服的态度、臣服的一切。唯有如此,一个人才可以随时活在当下。


一个人,即使醒觉过来,还是点点滴滴地,通过每一个瞬间的包容和臣服,才可以把神圣落实到这个世界。而落实到这个世界,最有效的方法,本身也是最简单的:——随时活在当下,意识最高的状态。


再说清楚一点,我们人生最大的目的,其实也只是随时活出“心”,活“在”,也就是——“这里!现在!”。其他的目的,任何人间所想得到的目标或追求,相对来说,重要性小得不成比例。只要守住每一个瞬间,把自己交给瞬间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自然完成这一生最高的目的。


另外,神圣的你,也只是带来人生最大的庆祝——庆祝自己的神圣。


站在《全部的你》的角度来看生命,还有一个理解,还有一个领悟,是可以追求的。然而,站在《神圣的你》已经进入一个执行、实践的层面,是活出你本来就有的本性、本来就有的生命。而这生命,就是神圣的。


最后,一个人完全臣服,也没有要活出什么神圣的目标,反而是神圣的生命来活我们,希望通过我们把醒觉和神圣带到这个人间。



11.神圣的你,和其他练习的异同









“在”,是最有力的生命场——是所有练习的共同点。






神圣,本身不是一个练习方法。它本身是意识状态的成就,无法称为一个方法。谈意识状态,谈成就,最多也只是指身心的合一,只是把握住自己的心。






一切从心出发,一切回到心,就那么简单,念头自然也就消失。这本身也只是最放松、最轻松、最根本的意识状态。






只要把全部的“做”、全部的“动”、全部的制约挪开,我们自然落在这个“心”的状态,而不可能不落到“心”的意识状态。





一般认为,只有神或成就者(比如上师)才有神圣的本质。就好像这张图所要表达的——我们通常会想把自己缩成小小的我,拿这个小小的我,去膜拜一个伟大的神或神的形象。这本身还是离不开客体意识的比较和判断,也离不开隔离、分别所带来的观念(有一个我,有一个神)这是人类从古到今,一直跳不出来的一个“灵性”观念。



在这个离不开练习、离不开“得”、离不开“做”的人间,倘若真要谈一个练习方法,或许可以用瑜伽[1]的传统修法作为一个例子,特别是 Bhakti Yoga(也有人称为奉爱瑜伽)。[2]



通过奉爱瑜伽,弟子把自己交托或奉献给上师,或某一个神圣的形象。通过这种方法,把抽象的无色无形,落入一个具体的有形有相,让修行的人有一个更具体的修持对象,比较容易观想,容易练习。



从奉爱瑜伽的角度来谈,神圣的修行就是把自己和一个象征永恒的体融合,而把这样的修行当作一个解脱的大法门。



对一个神圣的体,通过奉献、奉爱(devotion),带出全面接受、全面容纳、全面臣服、全部放下的观念。类似的修行法门,比如,佛教的准提法、持咒和其他的密法,也离不开奉爱的观念。通过菩萨、佛、神的形象或者音( mantra),再加上接受与臣服,将“我”带回他所象征的无色无形。



我们可以把这类合一的理念,都归纳为奉爱瑜伽的领域:——通过专注,可以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距离消失。最后,连合并的体也消失,只留下最纯的专注( pure awareness)。



最原初、最纯的专注,也就是“觉”不受局限,不受任何条件制约,不生不死。



除了神、菩萨、佛这些神圣的形象,可以作为奉爱的对象。后来的人也以上师作为奉爱的对象。这个演变,其实含着很深的道理。






确实,一个人修道,即使不做任何解说或传道,他本身就会带来最大的恩典,可以影响到周边,可以带动人间。






前面也说过,早期的大圣人都没有留下只字片语,而是通过弟子的整理,才有了经典或哲学宗教的系统。这些圣人已经达到轻松存在所带来的最高状态,也就是过去所称的寂灭甚或涅槃。他不可能再琢磨教什么,或是盘算还有什么真理好转达的。






尽管如此,“在”,本身就是最完整、最有力的生命场。它没有受过任何制约所带来的限制,会比任何局限的“动”——(包括“教”)——所带来的场远远更大。一位大圣人坐在眼前,确实可以影响到周边,自然会带来宁静,让我们种种念头消失。这种“在”所绽放出来的存在场,不需要通过任何语言,可以达到最大的作用。






一位大圣人,只要修道,自然会让周边一些大弟子也成道。不可能不如此的。他的法也只有通过这个方式才能够传承,倒不是像我们一般以为的,是通过理论或文字而可以延续。






我相信,这个解释跟你或一般修行人的理解完全不同。但是,它也就是最早的奉爱瑜伽的用意。






只是,这种练习虽然也是臣服,还是离不开有主体、有客体的分别——(然后再融合),也离不开时间的观念。






《神圣的你》所要谈的,和奉爱瑜伽这类练习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神圣的你》,我们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神圣的本质,只是因为随时投入了形象的梦,太认真投入,而把它忘记、忽略,甚至盖住了。通过臣服,也只是把我,把原来的自己,随时找回来。






找回来,不通过任何“动”、任何“做”,反而只是轻轻松松地“在”。






回到《神圣的你》——只要懂了这本书所带来的基础,彻底懂了什么是神圣,我们自然在每一个角落,通过任何客体——人、东西、大自然的元素,当作我们练习的工具或最好的老师,随时可以找回合一的状态。






只要轻轻松松把每个瞬间当作我们的老师,这就是最好的练习对象,倒不需要认真地跟客体合一。而是看清每一个客体从中带来一圈空当,把每一个客体包容起来,让它也轻轻松松存在,我们也同时轻轻松松放过每一个瞬间。






只是轻轻松松放过每一个瞬间,我们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有练习,却始终与全部的生命共振,体会到它的神圣。






神圣的你,没有什么技巧,没有什么策略好谈。通过奉爱瑜伽,人们还在期待通过未来,把真正的自己找回来。然而,通过《神圣的你》连一个找的念头都没有,都不需要。它就是在“这里!现在!”随时在你我身边。






神圣的你,是最直接,而随时可以切入全部生命的。再也不需要老师或是神来带着我们走,就靠我们自己走下去这一生。轻轻松松的,路标就在眼前。



这本书所要强调的是——“神圣”是我们本来就有、老早就有,甚至还没有来这一生就有的。它是我们的永恒的部分。






一个东西永恒,不可能受到任何限制,也没有任何条件或制约好谈的。它本身就是解脱的,是绝对的。它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所以也不可能找到或得到。我们把一些限制的条件(念头、“我”、制约)挪开,反而它也轻轻松松冒出来了,也自然从生命的内在浮到外在了。






这一张图用人里头的小小的我,当作一个比喻,表示神圣随时在我们身边。只要投入“这里!现在!”不跟它做任何抵抗,神圣的生命自然来活我们,而接着带我们轻松地度过这一生。



[1]瑜伽(yoga)是印度教的正统学别之一,起源于远古时代,瑜伽的思想与实修方法对佛教、蓍那教和即度教都有重要的影响。Yoga一本身就代表合一,也就是人与宇宙合一,或身心合一的意思。大约公元前3世纪,帕坦迦利(Patanjali)集结《输伽经》(Yoga sutra),使瑜伽正式成为一套哲学派典。早期的瑜伽强调呼吸 (Pranayama)和姿势(Asana)的练习,其实也离不开身心合一,或说“定”三摩地的观念,后来也衍生出奉爱瑜伽等修行。






[2]奉爱瑜伽 (Bhakti yoga)的思想起源很早,见于《秘传奥义书》(Uppanishads)、《薄伽梵》(Bhagavad Gita)和《往世书》(puranas)对爱伽着墨甚深,日后在印度发展成一种修行法门,修持对神的爱与泰献。修持奉爱瑜伽,是和“神”产生最亲密的关系,甚至和祂合一,通过这种合一,进一步跟整个宇宙合一。


12.神圣,离不开“这里!现在!”




神圣,是通过瞬间,才可以体验到的。



读到这里,相信你对这个主题已经不陌生,甚至已经有个人种种的心得,也一起踏上这神圣的旅程。



我在这里再做一些补充,希望不光是带来一个简单的方法,也能成为你人生的一个习惯——通过瞬间“这里!现在!”可以随时把神圣找回来。



切入瞬间,最好的方法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接受、容纳、臣服。通过这种态度,来看每个瞬间。接受每一个瞬间,其实已经为念头的流动自然地踩了刹车,让我们退回到轻松的“觉”。



每一个瞬间都可以接受,这种心态已经带来宁静,而通过宁静,我们自然落入“觉”。这样的话,每个瞬间自然会拉长,让我们通过它,达到永恒。



除了这个观念,我还想表达几点,而你只要可以轻松地理解我接下来想表达的,最多只当作一个路标。我相信,你会对神圣有进一步的体会。



我敢这么说,是因为随时活在“这里!现在!”,也就把修炼和结果同步了。修炼,跟最后的结果,已经是同一回事了。



一个人醒觉,也只是活在当下。反过来,一个人随时活在当下,也自然体会到醒觉的状态。走到最后,两边是相辅相成的,会让我们自然找到全部的生命。



用另一个方法来表达,也就是我前一本书所提过的——个人要醒觉是靠恩典,或说福德。是宇宙、一体意识、全部的生命来祝福或灌顶我们,而不是通过任何努力去追求醒觉。



即使醒觉以后,一个人在人间要随时跟一体意识接轨,还是要通过“这里!现在!”只要不注意,还是会被这个人间把一体意识盖住。



就像骑脚踏车或跑步,虽然只要做过一次就会记得怎么做,永远不会失去,若没有常常骑,还是可能骑得不顺甚或跌倒。同样地,一个人醒过来后,他也要随时选择——清醒地投入这个瞬间——才可以跟一体意识随时结合。



瞬间,任何的瞬间,也就是活在“这里!”活在“现在!”它是一般意识和一体意识的交会点。



它也是唯一一个点,让任何念头有机会化为真实,和我们的生命直接发生关系。任何念头,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都要通过这个瞬间,才可以形成现实。宇宙要跟你我互动,不管什么互动,也是要通过这个瞬间才可以呈现。相对地,我们要从这个人间回到一体,也只能通过这个瞬间,才可以找到门户。



我们找不到神圣,是因为每个人都陷入了一个念头的世界,不光被念头带走,甚至随时都被念头附身。我们把人生全部交给念头,生命变得只剩下念头。念头和我们生命的关系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也就更看不清念头和我们生命的交会点了。



念头所带来的种种形象,也就是念相。念相不断地巩固“我”,强化“我”。前面也讲过,无形当中,让我们创出两个“体,除了身体之外,还有一个思考体,而这个思考体随时都会让我们以为比身体更重要。通过自我形象,我们不断地强化“我”,供养“我”。



然而,瞬间,其实是“我”最大的敌人。



活在瞬间,“我”自然消失。活在瞬间,当下,把生命简化到“这里!现在!”。不需要再加另外一个念头。不用再分析、不用再加标签、不用再解释、不用再抵抗。没有念头,也没有“我”。



所以,你在“这里!现在!”的练习中,要不断地注意——“我”会坚持地抵抗、反弹,会用各式各样的方法,说服你相信这个瞬间的“不重要性”,甚至生出种种质疑。



即使面对这些质疑和反弹,如果我们都可以容纳它,可以放过,这些反弹也就自然会消失,只留下一种喜乐跟平安。



有时候,假如反弹太激烈,没办法包容,也不用担心。最多也只是回到原来的情况,回到对立、有限、局限的意识。最多再落回人间,再次体会种种烦恼和痛苦,其实也没有损失。从宇宙和整体生命的角度来看,根本没有什么损伤,没有什么后果。只要回到瞬间,也就把全部的生命找回来了。



另外,我们也必须了解。人还是要通过种种的危机,才会想要从人间找到一条出路。危机越大,转变的动能越大,带来的力道也越大。



假如没办法回到瞬间,我们也暂时接受这个现象。总有一天,遇到大的危机时,还是能有转变的机会。



到了那个时候,宇宙还是在等着你。



这些话,主要还是站在一个鼓励的角度,希望你可以投入。然而,针对这一点,你也不用担心。毕竟,你能读到这里,也意味着,你这一生已经遭遇过各种的委屈,经历了困难,也面对了许多危机,也自然准备好接受这本书的论点。机缘已经成熟了。



假如你读到这里,不但没有惊讶、错愕,还得到一种安慰、喜乐。我相信,你过去已经接触过一体意识,甚至体验过瞬间所带来的宁静,在你的内心已经多次穿过这个门户,接触到生命更深的层面。通过这本书的梳理,让你对照与整合,也只是加强你的信心。



不管怎么说,都是好事,也都值得我们来一起庆祝。



连修行,都放不过时空

我们都难免想知道,有没有方法可以进入神圣?



仔细观察,一般所称的修行,一样离不开时空的观念。离不开形象,也离不开念相。甚至连成道、解脱、修道、悟道、领悟、开悟、成就、成功,都离不开一个功夫,也就是“功”的观念。而“功”,更离不开时间跟努力(“动”),还是没有离开过形象。



这么说,我们连修行都放不过时间,还把瞬间当作一个工具,通过它和种种的努力以得到未来的成就。



此外,修行往往也带有空间的观念,而且是一个和人间不同的空间。比如说,我们提到天堂,通常很自然会往天空看,好像天堂不在人间,而是在别的哪里。或许在天上,甚至,还要超过天上。这几句话,可说是道尽了大部分人的想法。



正因为时空和形象可以化出诸多问题,制造出种种难以察觉的矛盾,我才会特别强调“这里!现在!”的重要性。它本身是最好的一堂功课,含着一切的练习,任何可以做的练习。



严格讲,假如没有人类带来的制约和局限意识的限制,也根本不需要强调“这里!现在!”它是自然的状态,是自古以来每一位圣人都懂的,从来没有听说古人对“这里!现在!”特别追求或做文章。



“这里!现在!”本身是一个成就的结果,而不是一个追求的工具。古人也早就知道,只要是太强调或是停留在一个观念,设立逻辑所可以解开或采用的系统,就带来另一个层面的制约,把我们困住。就算是只把它当作一个路标,早晚也会成为另一个阻碍。





                           



这一张图,要表达人生最深的学问,也是最高的意识状态。如果人生可以每一步走下去,就像这张图的人在爬楼梯一样,把每一步当作人生的最后一步,可以全部投入到这一步,享受这一步,臣服这一步。这本身已经活出神圣的你。



面对任何人间所带来的喜事、危机、好事、坏事,我们接纳一切、臣服于瞬间所带来的一切,可以把生命简化到每一个瞬间,而让这个瞬间本身成为人生最大的目的。这,就是醒觉。



我们也就自然会放过每一个瞬间,跟它再也没有任何抵抗。顺着它走。走到哪里,其实也就不重要了。最重要的,只剩下“这里!现在!”



回到“这里!现在!”的练习

我在《全部的你》一书中介绍过几种练习方法,都是希望我们在思考上踩一个刹车,回到“心”,带回这个瞬间。这些方法,采用了一些短短的问句,比如说——



喔~



是吗?



是真的吗?



是这样吗?



可能吗?



就这样吗?



又怎样呢?



还有事吗?



同时,也可以把正在困扰我们的人生故事中的主体和客体对调。



这些方法都可以让我们看到,样样都没有绝对的重要性,都离不开念头的投射,也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那么危险、那么悲观。



我想再次把这几个方法同时提出来,做一个复习。希望可以把“这里!现在!”的瞬间,随时找回来。这些,都是随时可用,而且只要用,就对我们有帮助的方法。帮助我们消除烦恼,找回均衡,同时带回生命的空当和宁静。



选用哪一句,其实跟我们生活的习惯或状况有关系。你可以替换着用,试试看,都会找到对自已比较有力道的那句话。



他犯了天大的错。



是吗?



我认为他不老实。



是真的吗?



他对我从来没有尊重过。



喔,真的吗?



我讨厌他。



也许他也讨厌我。



我对他一点都不相信。



他对我一点也不相信。



他带给我恐惧。



我带给他恐惧。



他这么欺骗我,



可能吗?是吗?



我们的日子就完了。



就这样吗?又怎样呢?



我相信他一定有其他的目的,



是这样吗?真有这事吗?



而且肯定不是好事。



也许他也认为我有其他的目的,而且肯定不怀好意。



这方法一点用都没有,



真的吗?



我的烦恼还多的是。



烦恼再多又怎么样呢?



这样子,一路问下去,自然从念头的“动”与“动”之间找出一些空当。而会将念头做一个急转弯,降低它的冲劲,找到一个新的出口。



其实,“我”最不喜欢遭受质疑,也许马上会有更大的反弹。然而,反弹无论再大,我们还是可以看着它,让它发作。看到它,甚至可以接受它。自然也就可以用空当把它包容起来。



包容起来,我们也自然回到“这里!现在!”的瞬间。



你可以试试看,看这种方式在生活的忙碌当中,有没有帮助。



还有事吗?






Vincent vanGogh. Shoes.



在这张梵高的画中,两只鞋子的鞋带都松脱了。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把它绑起来,就好像每一个瞬间所带来的变化或刺激,我们一般都看不顺眼,而想调整、改变。这就是对瞬间的抵抗。有人是不断地抱怨或后悔,认为“早知道就应该如何”、“假如……,我的命就不会这样了”,或者:“赶快……,未来就会好过”。这几乎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对瞬间的看法——不是把它当作圆满未来的工具,而是把它当作一个需要对抗的敌人。



这一张图是提醒我们——有时候,可以放过这个瞬间——放过别人、放过自己、放过好事、放过坏事、放过一切,而不需要立即做个反弹。



放过一切,一个人也就看开了,不会对这个人间再有什么计较和牵挂。



13.打破时间,跟生命完全配合



对神圣的生命完全信仰,也就自然活在当下。


找回神圣的我,也就是对这个神圣的宇宙和神圣的生命充满着信仰,没有留下一点质疑。宇宙和生命还有什么角落不神圣,不完美?充分知道宇宙和生命的每个角落是完美、是神圣的,也只是承认一切是完美的。


完美,也只是永恒、无限、不受任何条件制约。完美,就是自由。不可能让我们减少半分,或局限成什么。


我,只是宇宙的一部分。通过我,宇宙才可以观察到自己。我的神圣,和宇宙的神圣,是完全一样的。也是完美,永恒,无限,不受条件限制。其实,不可能不是。


有了这些理解,一个人自然对“这里!现在!”当下、这个瞬间,不可能再做任何抗议。而只能轻轻松松关注到它,把我们所有的注意力交给这个瞬间所带来的任何东西、人、状况。


轻轻松松看着这个瞬间,倒不是对这个瞬间做出任何期待、任何分析、任何投射。而是没有抵抗,没有抗议,没有期许,只是关注着它。轻轻松松地关注,我们自然和念头脱离,也和念头不相关了。


我们不带来任何抵抗,念头自然消失。念头消失,“觉”也自然浮出来。这个“觉”,本身就带来宁静,本身就含着“在”,本身就含着不动、不做。仅仅如此,就带来不可思议的转变。


突然,我们会发现,生命不只是简化,念头消失,连生命的每一个角落都活跃了起来。好像,只要把自己交出来,交给这个瞬间,宇宙通过它自己的安排,也自然会带来种种的方便,让我们不断地跟生命接轨。我们自然会见证不可思议的奇迹,会突然发现每个角落都有奇迹,而且从来不曾没有过,只是我们忙碌当中看不到。


更有趣的是,宇宙会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带来信息,让我们更顺地走过这个人生。


有时候,是通过一位老人。有时候,是通过一个我们认为不懂事的小孩子。也可能是通过一个陌生人,甚至可能是通过动物、植物、没有生命的东西。大自然都来帮我们加油,带来眼前需要的答案。而我也只需要宁静地关注,就可以得到这些讯息,点出一个新的人生方向。


就是这么奇妙。


 


就算不是奇迹,我们也会自然注意到——只要跟生命合作、跟每一个瞬间完全接轨,各式各样的巧合也就自然出现了,来加持我们。而这些巧合出现的频繁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自然体会到,生命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同步。每一个角落,都在通过我们活出这个生命,并通过瞬间来表现。自然而然,我们也就好像把无色无形的绝对带回人间。


投入这个瞬间,也只是自然投入“在”。


“在”,也只是这个瞬间的宁静。


通过宁静,环抱这个瞬间。也通过宁静,可以容纳一切瞬间所带来的变化。


再怎么顺、再怎么不顺、再怎么激烈的变化,宁静都可以把它含进去,同时也可以放过它。任何变化,都可以不去干涉它。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抗议的。就好像前面所表达的,这个瞬间反映出来的生命只是整体的很小部分。我们不可能对它有充分的理解,更不用说对它的目的做任何判断。


我们看到的瞬间,也只是生命的表面,而这个表面是跟生命的整体连结的。通过这个表面的瞬间,我们也只是在反映整体的变化。而整体的变化,我们通过人脑永远不可能全面理解。


这种体会,本身就带来一个不可思议的状态——我们从随时都在抗议、对瞬间带来的什么都不满意,突然发现生命变得很美好。每一个瞬间,不只是突然对我们友善,而生命整体也跟我们友善,完全跟我们合作,完全跟我们接轨。


没有另外一个状态比这个更神圣的。


 


回到练习,其实最多也只是把注意力关注到每个瞬间,也就这么简单。关注它,不提出任何抗议、改进,也就是完全接受它、容纳它、臣服于它。在这种状态下,“我”——自然消失,起不来。


在这个瞬间,甚至连念头,再加上萎缩,也就自然消失。没有念头,没有“我”,我们就像一个人突然从泥巴里走出来,顿时发现自己丢掉了很多沉重。


我们都被人生过去带来的种种内容和变化误导,认为这些就是生命的全部。其实,生命还有一个不动的神圣的架构站在背景,是最原初、最完整的意识,也就是我们不生不死的“心”。


假如把人生种种的变化比喻为话剧,这个背景就是话剧不动的舞台。严格说,连舞台的比喻都不太正确。更应该说是一个“没有”的因地,从这个因地,舞台和人生的话剧才可以衍生出来。


我们完全注意不到这一背景,只因一生的注意力,完全被生命的前景(人间)绑住,没有体会到这个远远更大的生命的背景。


就仿佛我们把自己推到生命中一个小小前景的小角落边——盯着,于是认为人生一切只是无常,只是痛苦。不知不觉间,把人生活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且解决不了。


换一个新的眼光看世界,就能体会,过去种种的痛苦,还是自己制造出来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困在人类整体制约所带来的昏迷,而把真实扭曲了。这个宇宙和生命,在每一个角落都送来一把钥匙。只是我们通过“我”——把真实扭曲了,反而看不到这一把钥匙。


再一次回来谈练习,我要再次强调——把握这个瞬间,随时回到这个瞬间,并不需要靠任何“做”。我前面用“观察”或“觉察”这两个词,是希望你体会到毫不费劲的观念。“觉”和“在”,与所衍生出来的观察或觉察,是我们本来就有的。还没有念头,就有“觉”。它是不生不死的。不需要做任何动作来“觉”。最多,只是观察,只是觉察。


轻轻松松地观察每一个瞬间,一个人让意识不断体会“觉”,不断地“在”,而注意力自然也就不会流向念头和接下来的情绪。这么一来,根本就没有空当让念头和情绪起伏。


这,才是活在当下“这里!现在!”最大的作用。这么一来,就那么简单,毫不费力,我们自然打破时间的限制,打破念头带来的扭曲,打破情绪所扩大的萎缩。每一个瞬间,自然单纯化,也就好过了。


“觉”,离不开“在”的观念。轻轻松松地存在这个瞬间,“这里!现在!”这个当下就在眼前。


这比什么都简单,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小到不能再小,却比什么都重要。


 



                         


面对瞬间来的一切,这一张图要表达三种不同的意识状态。我们把瞬间带来的一切,用图中的酒桶来表达。


最左边的人,他对瞬间的态度是抵抗、不友善的,这也是我们一般的情况:对瞬间,要不抱怨,要不有所期待或甚至后悔。


中间的人,他对瞬间的态度是接纳的。如果对任何瞬间都可以妥当的接受,自然会发现自己的生命丰厚了起来。我们同时会发现,只要容纳瞬间,自然吸引生命带来的转机,而增加我们成长、学习的机会。所以,中间的人,和他手上的桶子都变大了,可以容纳更多。


最右边的人,他已经更进一步地解脱,就连“接受”、“容纳“臣服的观念都已经消散。他清楚看到一切都是一个大妄想,也不可能跟任何虚的妄想对抗。随时让它们来,让它们走。这么一来,瞬间就完全活起来。神圣的生命自然通过这个人,延伸到这个世界。是神圣的生命在活他,通过他,流入人间。


瞬间和生命,离不开对称


只要对瞬间友好,不再提出抗议,可以全部接受,它自然帮助我们让人生比较好过,样样都顺起来。就算没有顺起来,还是接受,它也就自然好转。


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其实相当有限。生命自有它的安排。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顺”,就是真正的顺。


相对地,假如亏待这个瞬间,这个瞬间也会回头亏待、甚至虐待我们,带来更多的烦恼。任何对抗或反弹,离不开脑海生出来的判断跟扭曲。它本身也就是强化“我”的境界,把我们自己局限在一个小角落。


你可以自己试试看,做个实验,把对瞬间的任何抗议暂时放到一边,看看人生是不是更好过。假如在短期内没有效果,或是只有反效果,要记得,我们对人生有限的理解,并不等于全面。


生命所带来的考验或危机,站在永恒或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常常是来帮助我们的。只是,我们当时不知道。有时回头看,当时人生的变化危机所带来的安排,长远来说,对我们其实是最有利的。


比如说,两个人分手。站到个人的角度来看不是好事,甚至带来很大的伤痛。但是,也许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本身就带来生命更大的机会,让我们把注意力摆到更深的层面。


体验:“在”——轻轻松松存在——的静坐


接下来,可以用以下几句话当作最有效的练习,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存在”或“在”。


也就是什么都不用做,本来就有,最简单、最根本的意识状态。


“在”——同时也是——“什么都不是”。


“什么都不是”,也只是无色无形、“空”或空当。


我希望你跟着我一步步慢慢地读,同时体会这几句话,作为一个练习。接下来,你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当作一个随时随地的练习方法。


轻轻松松,不管是坐着或是躺着,什么都不用做。


轻轻松松地知道——“存在”或“在”,比任何“做”、“看”、“听”、“触”、“观”、“想”——还前面,也跟每个“做”、“看”、“听”、“触”、“观”、“想”——一点都不相关。


我本来就“在”,而“在”倒不需要“做”,不需要“看”,不需要“听”,不需要“触”,不需要“观”,也不需要“想”。


我不费力就可以“在”。


在哪里?就在“这里!现在!”


 


或许,我可以轻松地观察呼吸,一吸,一呼。观察到呼吸进,呼吸出。胸腔上,胸腔下,我都知道。甚至,我还继续“在”。这个“在”,跟呼吸也不相关。我“在”,“在”到底。根本不用管呼吸,连观察呼吸都是多余的。就放过呼吸吧。懒得管它吧。


 


接下来,我也可能听到一个声音,也许在外头,也可能是身体发出来的。也知道——任何声音,跟我的整体的意识不相关。我也就把声音放过。


我的整体意识,其实早就包括它,包括任何声音,也不会受到任何声音的干扰。


 


也许,我身体有哪一个部位稍微动了一下,这里动一下,那里动一下。我都知道,而我都不去管它。


动。


停。


生。


死。


我都不用理它。


连轻轻松松看着它,都是多余。


放过它,放过一切。


 


任何念头飘进来,飘进我的脑海,我都可以容纳,可以包容。我连“看”都懒得“看”。我也轻松地放过它,随着它,不去干涉它。


 


也许,我疲倦了,也就放过它。疲倦就疲倦吧。疲劳就疲劳吧。


 


身体的任何感触——舒服、不舒服、冷、热、凉、酸、痒、痛,我都可以接受,都可以让它自由存在。它怎么来,怎么去,随它。


 


还有什么东西,我可以注意到,需要去理它的。算了吧,样样我也只好放过。任何东西可以注意到的,都懒得理它。让它生,让它死。我都不用去做任何抵抗。甚至连理它,都不用。连观察,都懒得去观。


我,只是。


我,是。


我,在。


我。




14.活出生命全部的潜能



也只是把“在”带到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我想再换一个角度,进一步说明神圣、瞬间和意识之间的关联。


一般人会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工作、争取好的生活条件,找一个好的事业,挑一个好的对象,有一个好的家庭,最后有种种好的成就。我们要留心的是——这一切的期待和追求,都离不开生命的外在,也就是人间。


站在这个外在世界,这些追求离不开“动”,也离不开加强“我”和“世界”的隔离。强化“我”,才可以达到人生种种的规划,才可以加强“我”和周边和这个世界的区隔,也才可以取得胜利。


不幸的是,我们的种种“动”、种种“做”,一方面是通过物质的转变或增加,来达到这些理想。另一方面,则希望在无常中找到永恒。


到最后,一定会发现,没有任何形象或物质所带来的东西,包括成就、包括胜利,可能是永久的。早晚,我们对人生一定会失望。就算得到,迟早也要失落,而这失落会带来更大的失望。或早或晚,我们会让生命带来种种的危机,强化对生命悲哀的观感。


站在外在世界,这些追求和规划有它的角色,不能否定它的重要性。但这些角色和重要性都是相对的,绝对不是最关键。


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意识状态,也就是“心”。只有通过醒觉,一个人才可以真正活出生命全部的潜能,让我们这一生得到全部的解答。


醒觉了,我们其实不是活出某一种生命。反过来,是生命来活我们。生命带我们点点滴滴走下去。而我们不用多问,也不用多知道,甚至可以接受不可知的一切。


我们也明白,任何“知道”离不开对立的意识,有一个主体在知道,也还有一个客体要被知道。整体是不可能以“知道”或“客体化”(设定主客的分别)而可以局限得下来的。


我们只是轻松地把生命交出来。再也不让念头和“我”,甚至念头和“我”所带来的分别、带来的种种的“知道领着我们走下去。


醒觉过来,一个人并不是再也不思考了。有趣的是,刚好相反,一个人醒觉,反而自然会把念头当作一个工具,需要的时候就用,不需要,就放下。我们会发现,在醒觉的状态,念头含着最原初的意愿。它本身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这要每一个人亲自体验,才能够体会、理解。


醒觉过来,一个人也不是不动。他每一个“动”,简单流畅,却能产生最大的效应,最大的力量。他这个动,本身是从宁静所产生的,本身就含着“在”,是“在”所延伸的,自然会跟生命接轨,也只是转达生命最原初、最大源头的力量。


有趣的是,一个人醒觉,活在当下,他是完全臣服的“在”,通过臣服,也就是“空”,面对每一个瞬间。


人生的任何目标,再也没有绝对的重要性。反而通过瞬间所带来点点滴滴的生命,在“动”或“不动”中,他都可以传递出内在的平静。


通过瞬间,他把一切的无常,变成了永恒。每一个动作都是友善的,完全和生命合作,都带给周遭喜乐、圆满和希望。他在圆满的意识状态,自然通过“动”,转出来最高、最圆满的境界,身边的人都能体会到。


一个人,把一切臣服给这个瞬间,不断地把注意力交给“这里!现在!”又不断地放过当下所带来的一切挑战。这个意识的状态,就有那么大的力量。


体会到这些,一个人自然只会担心没有把“这里!现在!”找回来,而自然会把这种最自然的存在,当作人生最高的目的。


在醒觉的状态,一个人也没有什么人生目标好追求的。也没有什么“动”或“不动”可做的。他不光是自然放过任何瞬间,也轻松放过这个世界,放过一切。


再有什么灾难、危机,他也可以承受。他充分知道,这些外界所带来的打击,只代表生命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可说是不成比例小的一部分。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外在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不健康、真正的不合理、真正的不正常。


醒觉,连“神圣”这两个字也失去了意义。本来一切都神圣,怎么可能还有任何东西比较神圣,或还把一个神圣的境界找回来?当下,也是神圣。宁静,也是神圣。生命,也只是神圣。我,也不可能不神圣。


“在”,神圣的一切,也就是轻轻松松接受每一个瞬间,就那么简单,也就进入了神圣的生命。也只有轻松地“在”,才可以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个生命神圣的根源。


只有“在”,再“在”,再再“在”。通过每一个瞬间,“在”。我们才可以完成这一生来所要达到的任务,活出生命最大的潜能。


不消耗任何时间,我们突然跳出这人生的轨道,落入不生不死的一体。


接下来,也没有任何人生的问题好谈,好追求的。更没有任何生命的目的或方向需要谈的。一个念头都还没有动,生命已经圆满。


 



                         


醒觉过来,生命也不再成为问题了。这张图中的鱼和乌龟,分别表达生命的外在和内在。外和内自然接轨,自然同步。任何问题,还没产生,早就消失。最多用“喔——”来表达一切。


一切,也只是喜乐、爱和平安,也只是“在”的特质。


你,在吗?

读到这里,我相信你已经发现《全部的你》和《神圣的你》一书所带出来的,全部都是路标。希望通过这些路标,让你从一个局限的轨道,自然转向不分别的一体意识。让你体会——全部的你,也就是你,神圣的你。


任何可以用语言表达的观念,本身是局限,是相对,套不进我们不生不死的一体。语言,最多只能当一个路标。


相对的意识和语言,跟整体绝对的生命——一体意识,存在于两个不同的逻辑轨道。一个是通过“动”所组成,另一个是“在”。两个其实不是矛盾,既非对等,也没有对立。


“在”——是在每一个“动”中都存在的。只是我们通过忙碌的“动”,体会不到,甚至忘记了“在”。


通过语言,我最多只能通过“动”——(语言)指向“不动”——(“在”)。


假如“动”中没有“在”,我们不可能挪过去、不可能换轨道的。


“动”——本身含着“在”——(“不动”)。通过宁静,才可以体会到“在”,也就是体会到自己。


我讲到这里,也就是想把《全部的你》一书的重点,当作《神圣的你》的基础。但无论如何,总担心不够清楚,不够完整。所以,我想再做一点补充,可以和你的理解相互对照,看看还有什么疑问。


接下来所分享的内容是比较浓缩的,在逻辑上可能很难理解。但我相信,只要把局限的意识放开,它自然会流进你的心里。


就像我这本书完全是用口述写出来的,口语会带来不同的能量场,也符合古往今来的学问智能的转达方式。我也通过一系列有声专辑,录下在宁静中所流出来的话。接下来,我所分享的段落,是《你·在吗?》专辑序的一部分,没有再经过任何编辑和改动。







真实的路标



没有一句话是不证自明的真理。再浅显易懂,也一样。语言和文字起源于念头,而念头只是萎缩了的整体,将原本浩瀚无垠、不可分割的真实,四分五裂成细细碎碎的片段。所有的念头,都给人一种幻觉——好像它本身就可以自足,也好像它自己就可以存在,而且是一体之外的独立存在。其实,根本没有这回事。


同样地,这套专辑里所有的内容,不可能代表整体的真实。最多只是路标。通向真实的路标。是出于内心的直觉,而不是经头脑盘算的路标。




这套专辑提出的路标如下:




1.可见的、化现出来的宇宙,只是全部真实、也就是全部意识的一小部分。


2.全部的真实、全部的意识,包含了已化现的一切,也包括了未曾化现的一切。


3.已化现的一切,也就是我们的感官和念头所能知觉的意识客体或对象。


4.已化现的一切,是从未曾化现的一切,通过螺旋的动力,带动意识而凝聚出的意识场。


5.意识的螺旋场是宇宙最原初、最无所不在的场,连结了“已创生的一切”和“未曾创生的一切”。


6.已化现的一切,只能代表全部意识的一小部分。经由分别的错觉、“我”的错觉,化出一个个不同的意识体。


7.“我”就是分别的信念,是意识体以化现出来的形式存续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必然状态。


8.一个独立的身份,本身就是一个萎缩而局限的意识,而这本身也是从“没有”化现出来的。


9.有“我”的概念,才有念头,而所有的念头都是相对,本身还局限在已化现出来的范围内。


10.所有的念头都在时——空的范围里运作,时空就这么制造出了念相。


11.念相衍生出人类的现实。回过头来,念相又强化了区隔、固化了“我”。


12.念相生出更多念相,永远不会超越念相的范围,也无法触及未曾化现的意识。


13.念相,产生了时空的错觉,也是我们人类种种苦难的根源。


14.只有站在未曾化现的意识或全部意识的层面,看清这些念相,才可能从苦难里,解脱开来。


15.只有通过念头还没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觉察,才能体会未曾化现的意识、理解全部的意识。


16.念头之前的知觉,落在这一个瞬间的奇点,将时空展开为一个又一个接续不断的“这里!现在!”


17.“这里!现在!”是通过“空间——瞬间”的架构来表示——“这里!现在!”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也可以说超越了空间,超越了时间。


18.“这里!现在!”是唯一的“空间——瞬间”,可以结合已化现的一切与未曾化现的一切,让我们体会到完整而没有分裂的全部意识。


19.“这里!现在!”是唯一让我们超越人类现况的真实,也是唯一永恒的现实。


20.“这里!现在!”是唯一的“空间——瞬间”所带来的门户,让我们穿越局限的意识,跃入不受限制的意识,也就是全部的你。


21.要进入“这里!现在!”是通过恩典,通过“在”,这也就是最自然的意识状态。


22你,其实就是意识的全部,化现成一个有限的自我,义无反顾地融入未曾化现出来的一切。


23.全部的一切,也就是你——是无可回避的体悟,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演化再自然不过的结果。


这些路标,如果哪一个还不够清楚,也没有关系。但愿通过这套专辑所流动的语言,让这些路标能够“活”起来,走进你的心。我也希望,这些路标所带来的领悟,能改变你的人生。






贴主:哈哈嘻嘻哈哈于2023_05_05 13:43:56编辑

贴主:哈哈嘻嘻哈哈于2023_05_05 13:46:37编辑
喜欢哈哈嘻嘻哈哈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点赞不显示,手动点赞. 👍👍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5/05/23
👍👍 (无内容) - hs94 (0 bytes) 05/05/23
謝謝 支持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5/05/23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