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时事快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全部的你》第四卷 (2)

送交者: 哈哈嘻嘻哈哈[☆智慧喜悅豐盛☆] 于 2023-04-26 10:17 已读 787 次 1赞  

哈哈嘻嘻哈哈的个人频道

+关注
7.生命来活你

把生命全部交出来,一个人就自然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活在“这里!现在!”一个人的念头、生命价值、言行举止就完全改观。会发现,生命也只有当下。宁静,也就是当下。连爱,真正的爱,也只能是当下。更不用讲,喜乐和圆满也都只是当下。

在每一个瞬间,我“在”,倒不用考虑或投射到其他的瞬间。过去,就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未来,就是要来也要通过这个瞬间才得以呈现。一切呈现出来的东西,最多只停留在那个瞬间。瞬间过了,样样也过去了。这么说,全部的生命,离不开瞬间。这个理解,也是古往今来大圣人最大的一个领悟。怎么讲,也只是这样子。

然而,任何语言的表达,也最多是一个路标,没办法把“那个领悟”描述清楚。把自己全部放下,天和地就自然合一,而且跟我分不开。这样理解,会发现,一切都是颠倒的。

虽然前面提过很多次,我一定要再次强调,其实是空来空我们,生命来活我。因为,什么叫作主体(生命)、客体(经验),已经没有什么好区分了。我们突然会体会到人间是一个游戏场、一个舞台。让我们通过这出戏,让那未曾创造、未曾显现的意识,通过我们化身、体验和欣赏。

人生的壳打开之后,我们自然进入全部的生命,也就是醒觉过来。每一个人,早晚都会醒过来。急也急不来,慢也慢不了。醒过来,也只是如此。

突然,人生不再那么严肃了。因为任何严肃的东西,也只是一点经验。不管多严重,都只是在我们全部的生命中太小太小的一部分。不光是不成比例,根本没有任何重要性,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我们也最多轻轻松松让它过去吧。接受它吧。臣服吧。


宇宙真的不在意,对任何东西都不在意,甚至对我们的生死都不在意。因为我们生死和个人的故事,也只是在无限可能性中的一个可能性。我们来了,走了,也就过去了,也就是如此。对宇宙来说,连一个学习的观念都没有。不光我们没有什么好学的,宇宙也没有什么好学的,更没有什么好教的。一切根本无关,一切跟一切无关。


因为我们本来就已经是完美、完整、全部。一点一滴加不上去,减不下来。再怎么加,也只是如此。再怎么减,也只是如此。追求也追求不来,学也学不到。因为我们就是他!我们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们。我们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我们。这个宇宙可以演变出来的万物百态,也都只是我。


其实我,就是。

8.真正的爱,就是爱自己

真正的爱,是在万物百态中看到上帝。爱是随时看到上帝,在每一个角落,甚至在每一个形式的展现中。


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才懂得爱,还因为身边亲爱的人没有同样的体会而心灰意懒。更不用讲,分手只会带来更多伤痛。父母通常会强调无条件的爱,但我们仔细看,人间其实没有无条件的爱。任何爱都有条件,都含着一个期待。只是有些期待相当微细,不容易发现。所以,任何爱的关系都是无常的。从爱,很容易转变为仇恨。我相信这是每个人早晚都会经历到的。常常讲别人不懂什么是爱的人,自己反而要注意、要反省。


反过来,只有爱自己,才是永恒的爱。但是,这个“自己”不是人间所想的“我”。这个“自己”是包括“真正的我”,真正的自己。也就是包括全部制约组合的无常的“我”,再包括永恒无形无相的大我,才是“真正的我”。所以,真正的爱,就是爱我的一切。也就是上帝,也就是宇宙,也就是生命。


通过每一个形式,我们都可以把真正的自己、真我和爱找回来。因为你也只能在每一个有形的东西中看见自己,所以也只能找回自己、找回爱。用这种解释,我们也可以同时说——全部的你,不光是爱,也是宁静,也是喜乐,也是永恒。


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妙法莲华经》提出每一个人都会成佛。当时,这种说法造成大弟子的质疑,五千人当场离席。又在《大般涅槃经》提到“法身即是常乐我净,永离一切生老病死”。说每一个人本来就有喜乐、永恒,跟他过去所教的无常、无我完全不同。假如你听到这些佛陀所说的话,却一点都不惊讶,反而觉得就是这样,就该这么简单,那么,我恭喜你,你已经走上了一条没有回头路的路。


这些状态,不是通过任何对立比较出来的。它们是我们最原始、最基本的性质,是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都有的。找回自己,也就是找回这些最基本的性质。所以,一个人活在全部的你,他不光是头脑简单、开朗,他也是活在满满的爱、光明、喜乐和宁静。他本身,就是一个最完整、最大的能量场。


他本身,就是爱。


活在爱,也就是活在喜乐场


瞬间,也就是活在“这里!现在!”所带来的喜乐、欢喜甚至狂喜(ecstasy),是我们一般人可能想不到的。想不到可以那么大、那么完整、那么透彻,会让我们每一个细胞都活在这个喜乐场。


这个喜乐场,本身其实就是生命场,也就是我们的佛陀场、基督场、道场、螺旋场。它是我们最根本的状态,它本身就是爱。可惜的是,一般人也许一生,乃至多生,都无缘体验。从古至今,圣人所描述的这些喜乐境界,我们多半都只当作一个比喻、一种表达,倒不认为真有其事。


进入到瞬间,“这里!现在!”自然让我们每一个细胞、每一个部位、每一个角落,达到跟生命最完整的共振。就好像我们本身是一个波浪,而生命是个大波浪。达到共振,也就是波浪跟波浪完全重叠了。就像通过镭射光的原理,创出一个无限大的能量,进入了生命的大光明、大波浪、大喜乐,也就是大爱、大圆满、大永恒。也就是宇宙来大灌顶我们。


这种爱,是无思无想的爱,远远超过人间所谓的爱。这个爱也是《哥林多前书》:“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i]。所表达的爱,也是佛陀所教的大圆满。


通过这个瞬间,“这里!现在!”通过臣服一切,我们也只是把这个瞬间当成一个管道,跟生命最大的场结合。


想不到的是,这个生命的大波浪,带着每一个人间所建立的小波浪,可以跟我们这个“体”的每一个层面都达到共振。从外到内,再从最深的内,到最外的外,都达到多面一致。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人生最甜的爱。最有趣的是,这个爱,它既是抽象,又是具体的感受。既是在心的层面,又是在身体的感受,同时存在。比如说,一个人在这种状态,就连唾液都变成甜的,在口腔后方像甘露一样一滴滴地带来滋润。这种甜,不光是唾液,还会进入身体每一个细胞,所共振出的波浪,跟呼吸、气脉的流动达成合一。于是,我们自然体会到,什么是“呼吸来呼吸我,生命来活我”,自然让“我”的观念消失。这种甜,是用任何语言所无法形容的,比快乐更快乐、比舒服更舒服、比舒畅更舒畅、比欢喜更欢喜。这是我们一般人再怎么想,都想象不到的。


这些话,都不只是比喻,而是真正有一个东西叫作大喜乐、大欢喜。只有通过生命所带来的喜乐,我们才可以把身心内的每一个障碍或结,震动开来。也只有通过它,我们才可以把身体每一个脉轮打通。每一个脉轮打开的过程,会让喜乐更加倍,甚至会大到占领我们所有的意识。意识,就成为喜乐。喜乐,就是意识。


我们人有七个主要的脉轮,分别是顶轮、眉间轮、喉轮、心轮、胃轮、脐轮、海底轮,我在《静坐》也作过说明。[ii]每一个脉轮打开的过程,都带来不同的喜乐。比如说,心轮开启所引发的喜乐,又和其他脉轮打通的现象不一样。只有寥寥几个人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


我就讲到这里为止。我讲这些,倒不是带你回到人间或物质层面来打转。而是希望能给你一点信心,让你充分体会人体或生命有多么奇妙。我们对它的理解,也不过是小小一部分。


生命远远更大的一部分—一切的潜能、一切的奇迹、一切的奥秘都还在等着你。




[i]《哥林多前书》第13章,我个人相当钟爱,在此与读者分享:“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于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我做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ii]《静坐》第30章“妙乐、脉轮和领悟无条件的喜乐”。

9.业力,也只是制约

任何制约,都有自动运作的力量。它本身就是业力。


制约,也就是完全投入有色有形的世界,把这个局限的意识当作真实。通过这个局限的意识,我们自然会采用线性的逻辑——每一件事、每一个东西都有起因( causality)。我们把样样看到的都称为是“果”,这个“果”之前永远有一个“因”可以解释。然而,这个果又延伸到其他的果。于是,前面的果,就变成后面的果的因。这个因果的连串,可以解释这个世界,这是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


有趣的是,只要有形相的东西——不光是人、动物、东西这些实体,也包括任何念头——本身要组合起来,就要通过这个线性的逻辑。这个逻辑本身就是一种归纳、分别、比较、对立的意识。所以,我们所体会到的种种,站在这个意识来看,都是相对的,不可能有任何东西、真理是绝对的。假如有的话,本身就是矛盾——我们通过这个局限意识所看到的东西,会突然消失。


制约,不光是我们这一生所带来的。当然,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受到家庭、环境、自己的影响。通过这些种种影响,我们才建立了“我”、“我的人生”。但是,除了我个人的制约,“我”也映射了人类的集体意识。这集体意识还不光是这一生所看到的,其实是累积综合了人类无始以来的制约,包括家庭、社会、民族,甚至地球的制约。它也包括我们每一个“体”所带来的制约,像是肉体的生理反应、情绪体的萎缩或纠结(这个萎缩造成一个能量的伤疤,最难解开,也累积最多业力),更不用讲我们思考体所带来的种种念相。


除了这些,我们还映射人类的种种原型( archetype),组合出人类共同的“体”。也就是说,我们所认为的所有突破、任何理念,包括最美的理想,都还是从人间的制约所产生出来的。它本身还是没有离开形相。通过这些种种的念相,我们永远看不清业力。我们本身就是业力组合的。


三百多年前,哲学家笛卡儿(ReneDescartes,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来代表当时西方最高的哲学理念。这句话,是来表达——一切的我,也就是念头组合的。他跟当时的思想界,因为没有接触到东方更深一层的思想,并没有领悟到这整体的生命,而以为一切存在只是念相。他没有想到,这个念相本身还不代表一切。严格讲,念相只是代表人生的一小层面,还有远远更大的一个背景(因地)在生命更深的层面,倒不是通过任何念头可以想象的。


懂了这些,就自然看到业力所带来的力量,自然会让我们观察到“因”,也同时观察到“果”。清清楚楚看到这些关系,也就自然走上解脱的路。一个人随时看到因果,才称得上“成熟”。接下来,也通过宇宙种种的力量我们称之为恩典,他才会突然醒过来。


醒过来后,业力还存在。很多哲学家自然会以为,醒过来后业力就消失了。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的观念。业力,不管你醒不醒来,一直在滚动流转。醒过来还是会跟人间作个交会,只是清清楚楚知道业力的运作。我们也轻轻松松地让这个因果、让任何形式存在。不管它多么好,多么不好,我们都把它当作跟我们不相关,同时接纳,也同时跟它玩游戏。也就是说,我也可以改变过去以来业力所展现出来的种种状况,我也可以选择不动。这个选择,已经跟我生命所展现的状况不相关了。奇迹的是,我只要清清楚楚看到这个业力,甚至只要轻轻松松看到这个瞬间,虽然我不作为,人生的剧本已经转变了。甚至,会完全不同。


但是,再怎么不同,或许转好、转坏,我都不去管它,我完全接受。


10.死亡与失落带来意识转变的机会

死亡,是生命重新的开始,是宇宙带来的最大祝福。任何死亡或失落,都是神圣的。


我们一般人面对死亡,都难免有恐惧和失落的感受。尤其亲人去世,对我们的打击是最大的。更不用讲有些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这种伤痛,是未曾经历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进一步观察,死亡不光是一个生命的消失。我们也可以拿死亡来描述亲密关系的逝去。有时候,相处了几十年的关系,倘若最后分手、离异,会比失去一个亲人还痛,甚至会让人怨怪命运不公。我认识很多朋友,因为这种失落而完全无法适应。不时责备自己,认定自己一定在某个方面很失败,并为此懊恼;要不就是责备对方,把分手的责任交给对方。也还有朋友,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情况,会不断回顾过去,把失去的人一再带回脑海里,重温相处的点点滴滴。不管怎样,这个失落经验都会制约自己,造成一种萎缩状态,造成一种伤疤。只要想起,就充满情绪的感触,浑身都不舒服。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早晚都会经历的。


我这里特别要强调——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因为任何形相都是无常,是通过其他的条件(因果)组合而成的。所以,会生,也会死。会来,也会走。不可能不死,不可能不走。包括有限的生命,包括人间所建立的任何关系,也包括任何房屋、任何结构,都有倒塌的一天。死亡,也包括任何形相的结束——我们可以称之为小的死亡。任何形相的结束,都是一个小死亡。任何形相的死亡,都在我们心里留下一个空洞,一种损失。严格讲,我们每一个瞬间都要面对死亡。连一个念头来,都会走。会生,也会死。


形相的死亡也是意识转变最好的门户。甚至,越突然、越大的刺激,转变的机会越大。因为它本身就带来痛苦,而这个痛苦是极端的,它会让我们脑海里的念头流转突然踩个刹车,用一种不合理的方式,让我们的意识“挪开”来,面对不可能面对的变化。


通过死亡或任何重大的失落,我们通常比较容易体会到人生的空当。也就是说,在这个悲剧的背后,生命还有更深的层面。这个层面同时带来安慰,也带来平静。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眼泪流个不完,泪水之下,内心却是相当平静。这种无思无想的状态,很难用言语来形容。体会过,才懂。


这个平静,也就是这个瞬间——“这里!现在!”让我们有个清楚的知觉,而没有加上第二个念头,就连悲伤的念头都没有。


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般人会想要很刺激、很冒险的极端经验。比如说鬼屋、高空弹跳、云霄飞车,可以让人达到同样的无思状态,从人间跳出来。也就是达到念头死亡的境界。当然,也有人会想用酒精和药物来达到同样的无思。想通过这些经验,落在生命更深的层面,也就是无思无想的境界。


可惜的是,这些方法,或是任何追求,都靠不住。它最多只能在那个片刻带来一个无脑的体验。过去了,念头和烦恼又回来了。


我们所讲的死亡,包括失落,还只是强调形相的丧失。然而,站在全部生命的角度来看,不可能死亡的。我们最源头的一体意识从来没有生,怎么会死。这个一体的意识,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是永远的存在,从来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限制。而且,这包括我们一生所面对的任何状况。


 

       一个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转变,从有色有形,到无色无形。通过死亡,或任何形相的消融,都可以让无色无形的光明透出来,照明这个世界。这张图片要表达的是,死亡的过程,无色无形的光明会散发出来,完全接受它,我们才可以得到平安。连最后的泪,也只是反映着生命的圆满和宁静。


 


一般所讲的死亡,谈的是我们所见的局限客体,也就是“我”、“你”以及在人间所看到的种种身份和关系。通常谈死,我们多半还是绕着这个肉体的生命转。几乎没有人想过,谈生命的死亡,这本身就是矛盾。因为真正的生命,也就是“全部的我”,是永恒的。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对立面。死亡,只是“生”的对立面。生命,是永恒,不生不死。它本身包括无色无相的层面。只有在外在世界,我们才会看到死亡。


修行,离不开“死亡”——念头的死亡。我们每一秒都有念头,从来没有停过。它才是这个形式的世界所带来的最大考验。


我们还不用谈大的形相的死亡,比如:亲人离世、或关系、感情的重大失落,来描述形式世界的危机。其实,在生活当中,任何其他小的形相的结束,就连一个念头的死亡,都会带给我们刺激,留下情绪种种的不安。我们也可以说,念头不断地起伏、不断地生死,是任何死亡观念的根源。没有念头起伏,根本没有死亡的观念。一切是平静、平安的。也没有什么好、坏好谈的。让念头消逝,自然消逝,而不是压抑——也就是进入全部生命的通道。


真正的修行,也只是清清楚楚地选择了放掉任何念头。也就让念头死亡吧。这么说,修行跟死亡只差这一点:死亡或重大的失落是不由自主地被迫向更大的生命开启,来面对这最大的奥秘;而修行是主动的“死亡”,也只是自愿的“死亡”,消失掉任何“我”所带来的身份。也就是说,死在每一个瞬间。也是从下一个瞬间重生出来。懂得死,一个人才可以真正活起来。全部的生命才可以找回来。


懂得死,随时死,甚至欢迎死的到来,就自然会把生命的门户打开。让我们进入到“死不了”的生命层面。用这个角度来看生命,会发现,如果我连死都不怕,这世界还有什么东西可怕,还有什么事和念头是放不过的。


进一步讲,肉体的死亡,只是一个转化的经过。只是从“有”转回到“没有”。通过肉体形相的消融和化解,我们才可以让无色无形的光明透出来。懂了这些,在死的过程中,其实也不需要恐惧。在最后一个瞬间,也只好把自己全部交出来,容纳生命所带来的任何变化。这样子,就可以得到一生没有体会过的平安。这个平安,也就是无色无形所带来的宁静。


谢谢你!给了我一生最好的礼物


 


好多年前,我在美国听说了一个故事。美国中西部一个小城的市长,早上在开会时突然被打断,有人紧急冲进会议室告诉他:他十岁的儿子,在离办公室两条街的地方发生车祸。


市长马上离开会议室,冲到事故发生的十字路口,孩子已经死了。他大哭一场


他抱起孩子,对着天空,大声说:“上帝,谢谢你给了我这一生最好的礼物!为我带来那么多光亮和快乐。谢谢你!给我这十年,让这孩子陪伴我,分享生命。虽然我很舍不得,但也只好交还给你吧!”


这些话,在小城里传开,感动了很多人,还传到其他地方,我也是从朋友的口中辗转听到的。


我要表达的是,我们一般人都自认为对人生、对修行多少懂一点。然而,人不管领悟多少,理解多少,还是一样会碰到最大的危机,乃至灾难的考验。这位市长在人生最大的悲剧中,可以立即走出来而进入到一个人生更深层面的整体。这非常难得,值得让我们大家学习。也就是说,他已经把天堂带到地球。甚至,带到心中。


11.我们的身体结构,就是为了呈现全部的你

我们倒不是人来体验灵性,反而是灵性来体验人生!


也许你过去也听过这句话,它是用来强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更高、更微细的意识层面,我们可以称为灵性。也同时用来表达宇宙有一个更高层面的聪明,是我们人体没办法完全理解的。


这句话,可以让我表达另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也许大家过去没想过,没有机会去探讨、去发现——我们进入第四意识的状态,也就是全部的你,其实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轻轻松松存在,就体会到了。这么说,人的脑和生理结构,不光是可以配合这种意识的存在,还可以与这一意识兼容,变为两面一体。


接下来,我用另一个方法来解释。人有一个理性的左脑,也有一个艺术、能量的右脑。[1]左右脑均衡与自律神经系统的平衡,都和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密切的关系。过去在很多场合,我都强调过,现在的人不均衡,尤其是左右脑不均衡。偏重左脑,也就是过度的偏重理性思考,是我们生出烦恼的第一步。左脑假如失去功用,例如:中风造成左脑大范围损伤,人就会失掉语言、逻辑、时间和空间定位和思考链接的功能。[2]接下来,他看着这个世界,看到的会全是能量的互动。一切变成一个能量谱,没有生成压力,没有顾虑,而减少了“我”的观念。


从自律神经系统来看,过去我和其他科学家也强调过[3]——只要我们懂得活跃副交感神经系统,就会得到放松,全面的放松,而让身心各部位都感到畅通。


大中小脑很早就布好了完整的神经线路,让我们来体会到全部生命的另一个层面,远远超过左脑和交感神经又局限、又紧张、又被时空绑住的境界。我们最基本的神经系统,在最放松的情况下,本身就安歇在一个爱、快乐、平静的状态。它本身就可以体会到瞬间,甚至可以让我们体验到超越。这,其实是人类的基本配备。


讲得更明白一点,脑部的配线,很早就准备好在那里。让我们体验上帝,体验真正的本性,全部的本性。再说透一点,人类几千几万年来,很早就已经活出全部的你,只是因为上千年的文明发展,把它给盖住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旧约》所说的“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4],一点都不为过。同时,《坛经》也提到,六祖初见五祖时说了“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5]也就是般若智慧随时从内心浮现出来。这也是来表达—人的结构,本来就是为了我们达到人生最高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活出全部的你,活出全部的生命。


超越,就在我们之内


有趣的是,人脑的结构设计,本来就是可以允许我们超越、解脱的。我们跳出这个人间,所需要的一切工具,都已经内建在我们的脑结构里。不管是左边的逻辑脑,还是右边的能量脑,两边都要配合,才能让我们进入全部的生命。


我借用《静坐》的左右脑图,来表达两个脑的功能。左脑,是理性、逻辑、分别、概念,离不开时空、语言和念头的对立和整合。右脑,是能量脑,对时空的细节比较不专注,而对整体同时存在的观念比较能掌控。这两个脑,造出的逻辑完全不一样。人要放松,两边一定要达到均衡。再进一步,要超越,就是要同时从这两个脑走出来。在这张图里,我们用一个螺旋场来表达“超越”或是“醒觉”的观念。这个螺旋场,是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都可以采用的。通过这个螺旋场,一个人才可以进入“这里!现在!”的瞬间。




[1]我在《静坐》第23章“情绪脑对身心平衡的影响”详细解释过左右脑的分别。


[2]一位研究脑神经的科学家吉儿·泰勒( JillBolte Taylor),在左脑中风后,描述了自己的经历,写下了My Stroke of Insight-ABrain Scientist's Personal Journey一书。本书中文繁体版《奇迹》已于2009年由天下文化出版。我曾写过《脱胎换骨一念之间》谈作者的经历与部分修行者所经历的心灵状态相同,在发病至康复的过程中,泰勒博士印证了各文化所描绘的“意识超越”或其他相关体验。从左脑的境界转到右脑,甚至更深沉、更完整的境界。通过心与脑的转变,泰勒博士领悟了全新的生命价值,同时也理解了何谓“慈悲”“放下”与“希望”。这篇文章,刊登在《今周刊》第647期的专栏。


[3]Young, J. D.-E and E. Taylor 1998. Meditation as a voluntary hypometabolicstate of biological estivation. News in Physiological Sciences13(3):149-153.


[4]《创世纪》1:27


[5]《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

贴主:哈哈嘻嘻哈哈于2023_04_26 10:20:09编辑

贴主:哈哈嘻嘻哈哈于2023_04_27 9:08:49编辑
贴主:哈哈嘻嘻哈哈于2023_04_27 9:09:14编辑
喜欢哈哈嘻嘻哈哈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点赞不显示,手动点赞. 👍👍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4/26/23
👍👍 (无内容) - hs94 (0 bytes) 04/26/23
点赞不显示,手动点赞. 👍👍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4/26/23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