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时事快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唯識》31 癲倒的世界

送交者: 哈哈嘻嘻哈哈[☆智慧喜悅豐盛☆] 于 2023-03-12 11:47 已读 855 次 2赞  

哈哈嘻嘻哈哈的个人频道

+关注
31 癲倒的世界


「世界是顛倒的」這句話,或許你已經聽我重複過不知道多少次。

一開始,你也許會覺得這只是我的口頭禪。

當然,你現在可能也已經知道,我指的願倒其實是——真實,和你透過五官和念頭所可以得到的現實,其實是完全顛倒的。

你也可能已經愈來愈能體會到,事實就是如此,對你,感覺到顛倒的範圍,現在可能愈來愈廣,愈來愈深入,顛倒得愈來愈徹底。

假如你確實隨時有這種感受,我還是要恭喜你——不知不覺,你已經投入了唯識的觀點。從唯識的角度看一切,你自然會發現,世人認定的各種價值和觀念,不光是不存在,而且與事實幾乎都是顛倒的。

不只價值和觀念是顛倒的,你現在回頭看,一般所講的常識其實最多也只是一套信念,最多只是你從出生、到成年透過洗腦而認為理所當然的現實。

你到了某一個階段,這些過去會認為最基本的常識,不只是失去了常識的地位,而且這些所謂的常識,竟然正在一個個被你推翻。

也就好像這一生到這裡,要逼你做一個全新的開始,讓你承認——世界,完全和事實是顛倒的。這種顛倒,徹底到一個地步或許到最後,你就是完全懂了,也可能像過去許多古人一樣,選擇一句話都不講。

你最多,是用沉默表達這徹底顛倒的領悟。

用唯識的角度,你再回頭看人類的歷史,想想歷史上的名人,回顧各種過去認為值得效法的經過,你可能會覺得——真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的是,人類怎麼可能會這麼傻?!甚至你可以說人類是幼稚到一個地步,幾千年來,把自己的真實從生命本來的和諧與合一,陸陸續續落到個人狹窄的層面。接下來每個人還要主張種種個人的自由、個人的選擇、個人的體會、個人的權力、個人的方便、個人的感受。

也就這樣子,你、我自然完全把注意擺到外在的種種變化,而倒不是擺到每一個人本來都有的、核心的價值觀念。

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強化我們和所有生命、無生命的共同點——意識。但是,人反而自然把注意轉到種種的分別與形相。

人類的發展,本來有一個自然的過程。就好像你我生命剛開始時,自然會給眼前樣樣的東西、人、事、物、觀念取一個名字,建立種種形相的分別,這樣對自己、對外界得到一個粗淺的認識。你、我成熟了,也自然會從名相的種種分別,自然而然轉向生命的在和意識,體會到生命的本質本來就是快樂、愛與寧靜。

這樣的發展,也就像古人講的Nama,rupa,sat-chit ananda.從名、相走到在、到意識,而讓快樂、愛與寧靜自然活出來。

沒想到,人類幾千年甚至萬年的歷史,竟然活成了一種顛倒的演化——從本來就有、最高的狀態(在、覺、樂)倒退到只剩名相和分別的地步。

這一點,對我,是最不可思議的,讓我有時想笑,有時又會忍不住掉淚。

當然,這些話,更是不知道要跟誰分享。

你再仔細觀察,也就會發現,有色有形的狀態,和在、覺、樂相比,在意識譜裡並不是同等的比重。我過去會說它在意識譜裡連兆分之一都不到。有限、相對的層面,無論多豐富、多精彩、多新奇、多搶眼,和無限的絕對相較,最多只能算是一個小之又小的可能。

但是,我們人類,就連這麼基本的事實,都沒有認清。

也就是因為如此,人類(也就是你、我)根本不知道在這個宇宙,有數不完的平行的世界同時存在。每一個平行的可能,都同時在開展它自己。

或換句話說,這些數不完的平行世界,透過在各自可能的框架裡的觀察機制(不見得是二元對立,也許還有別的),由它個別的無明一再地延伸或活出它自己。

這一點,假如你可以體會到,也自然明白這才是真正的多重。

這樣的多重,有無窮的變化。你最多只能說是不可思議的多,不可思議的豐富。它所涉及的領域,可以延伸到不可思議的大或不可思議的小。

最有意思的是,這些平行的世界還可以重疊,而你可能完全覺察不到。

有些世界(其實是絕大多數的世界),是落在和你完全不同的頻率,採用截然不同的機制。這樣的世界,確實很可能超過你的五官所能接收的頻率範圍。

也就這樣,你要透過感官去覺察或證明這些世界的存在,是不可能的。最多,你或許可以勉強感應到。但坦白講,就連說感應也不見得正確。更別說這種感應和你用人間的五官或任何偵測的方法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無論是五官或是另外一種偵測的機制,既然是超過你能接收的範圍,又有什麼感應可談?這樣的世界,根本是你連想像都想像不出來的。

還有另外一個現象,你可能到現在還沒想到。

對你,歷史就像是一條直線。你沿著這條直線,當然可以指出遙遠的過去,而經過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的時間,人類才發展到你比較熟悉一點的近代,短暫地落在現代,而還可以繼續通向未來。

你自然也會認為宇宙、地球當然有一個直線式的歷史。是這樣,你才能推出最早應該要有一個大霹靂,而把它當作宇宙的起源。這些天文物理的學問,是那麼完整,讓人可以一生投入鑽研。然而,你可能沒想過,就連這麼完整的學問,竟然還是純屬頭腦的虛構。最多,我們只能說它是幻想的產物(figments of imagination)。

頭腦,沒有辦法在同一時間處理不同序列的畫面。是這樣,你自然會把人類的故事、地球的歷史、宇宙的存在當作直線,而讓它只有一條前進的劇情,有先後的順序。這樣,你才能得到意義。就像電影要由一個個畫面先後組成,才讓我們得到一個順序或劇情的觀念。

假如同時有好幾場電影在你面前演出,或者一場電影裡,有好多支線的情節同時在發生,那麼,你的頭腦捕捉不了,對你,也就什麼意義都沒有。

從你的角度,只能有一場電影。而且這場電影,要規規矩矩地讓你一幕一幕一個畫面又一個畫面去欣賞,你才能看懂它在演什麼。

但是,或許現在就有另外一個生命,它可以同時看到你所看的電影,而又可以看到其他也在演出的電影。它看著你那麼認真盯著眼前的電影看,或許還會笑你,笑你是多麼天真,真以為你在看的這場電影是唯一的可能。

你說,他會不會想來拍拍你的肩膀,問你要不要醒過來呢?

你大概也猜到了,如果你是他,看到你在這個角落跟著哭、跟著笑,他最多也就是笑笑。然後,選擇沉默。

話說回來,這些平行的世界,或說平行的宇宙,當然也包括一般所謂的天堂、地獄、任何用頭腦可以想到或甚至想不到的境界。

人類可以想像得出來的境界和生命,像是有翅膀的天使、長角的惡魔、噴火的地獄,在現象的層面都同時存在。

這一切的境界,跟二元對立的機制還是分不開。裡頭的內容、角色和規則,也自然被同樣的機制給鎖定。而超過二元對立的邏輯所能想像的平行世界,更是可以說數都數不完。

然而,再多、再奇幻、再美妙、再可怖,在整體而言,其實是沒有的。

我過去才會說,去尋找或分析這些境界,甚至還要講究怎麼從一個境界提升到下一個境界、再一個境界,都只是浪費時間。

當然,就算我講到了這個地步,你或許還是會想知道世界或宇宙的起源、或是想知道更多奇妙的境界,而期待我再講下去。然而,坦白說,這並不是我在這裡想表達的重點。更重要的是,我並不認為談這些對你的處境會有幫助。

首先,你就是找到這些境界,而發現這些境界都符合某一種規律,再多的境界、再關鍵的規律,也跟你的現況不相關。就算你去理解、甚至投入,也不可能幫助你體會到——原來,你這一生、這一切的根源,只是意識,只是心。

事實,再一次地跟你所以為的是顛倒。

你其實不需要離開世界,不需要離開任何瞬間,不需要離開這裡現在,你本來就能找到這一生來所想找到的意識。

32 顛倒的,其實就是唯物

其實,比起追尋更多的境界,前面也提過的「人類的價值觀都是顛倒」,對現在的你,這個觀念可能是更重要。

這一生,你過去得到的印象可能是:如果一個人愈聰明、有豐富的知識、深廣的學問、高尚的地位,而他有經濟實力、手上能掌控權力,或是他比別人更強壯、更美、口才更流利、更多才多藝………這些種種的區隔,無論是從個人、家庭、社會或國家的層面來看,都是讓人佩服,也讓人覺得值得效法。

這種「要比別人更突出」的價值觀,就是西方文化的基礎。

然而,東方文化早期倒不是如此。東方人在佛陀、老子、孔子等等大聖人的薰陶下,自然會講究整體的平衡,而甚至會更重視心靈生活的層面。

只是,這麼幾千年下來,也自然忽略了物質和經濟的發展。這方面的發展,是到了近百年才開始,於是更要加緊追趕,甚至非超越西方不可。也就這樣,東方的民族即使還沒有完全忘記自己文化的基礎與核心價值,也已經把這些珍貴的理解擱到了一旁。

不過,坦白講,人類的發展從精神轉向物質,似乎是一個共同的趨勢,只是時間早或晚而已。

你過去可能也聽我說過,在古希臘文明裡,我認為在哲學或修行最有成就的一位,是蘇格拉底。他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廣大和深邃。到了他的弟子柏拉圖,已經把他全部生命的理解縮簡成一種唯心論。雖然說是唯心,但所談的又離不開念頭。再到亞里斯多德,重點就已經完全落到物質,而用物質的觀點看待一切。是這樣,而開創出天文學、生物學……各種西方學術的領域。

後人會認為是亞里斯多德的才華,才開創了西方接下來的文明和科學。然而,對這一點的強調,其實又把重要性給顛倒了。

讓我們回來看東方的文明,舉例來說,老子在《道德經》留下的話,雖然很簡短,卻是千萬年後也不會消失的。他只用簡單幾句話就點到真實。而這種表達,是不可思議地通透、不可思議地深遠。然而,後來的莊子(或其他自認為繼承了老子精神的人),反而已經把這些真實的描述(道)落在一個更窄的範圍。

從孔子、到孟子,乃至於後來的儒家,也是一樣地把最早想表達的整體落到了具體,把精神降成了規矩。也就這樣子,一路往物質層面走下去。

釋迦牟尼佛之後,也是一樣的情況。他所留下的法,在他離開人間後沒多久,就被後人分成了不同的部派。或甚至更進一步,透過後人更多更複雜的解釋,把經落成了論。

這些人類史上一再發生的現象,不就是一再地重複「把絕對落到局部」的錯誤嗎?

雖然我認為現在的華人和東方人過度偏向物質,但是,你回頭看就明白,將生命從一個均衡的整體落到一種不均衡的物質層面,其實是人類文明化共同的趨勢。只是西方文明走向物質層面的經過,前期是比我們早了點、快了一些。到現在,無論東、西方,物質化的程度其實沒有兩樣。

你再仔細看接受現代教育的年輕一代,他們(其實也包括我們)的價值觀完全鎖在人生的表面。現在的人所在意的,不外乎怎麼表達自己、影響別人、增加自己的特殊性;也特別關心怎麼累積物質,而讓物質愈多愈好。比起古人來,現代人是特別著重於怎麼去享受物質、怎麼主張個人的特色和權利。

這樣的轉變,從我的角度,和真實全部是顛倒的。

但是,你、我也就這樣,選擇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外在的變化。儘管明明知道這些變化只是暫時、是短暫、是無常,卻寧願將這一生所有的心力,擺到一個靠不住、會生、隨時也會死的一個層面。

這就是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人生。

是這樣,我才會說,假如你一路讀到這裡,非但不覺得乏味,甚至還好像被吸引住了,我當然也只能恭喜你。

說恭喜,不只是單純為你打氣,給你鼓勵。說恭喜,其實我更是在肯定一個現象,心裡愈來愈明白這一幕早晚會成真。

這一幕,也就是〈馬太福音〉裡,耶穌對大家講的一句話,用我的話來表達也就是「弱小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將要主導、要繼承這個地球。」

這一天,不見得很遙遠。

也許地球的條件、時空各種條件的組合剛剛好,而醒覺的生命達到了一個關鍵的數量。這一天,你會突然發現,人類的意識突然掙脫了枷鎖,過去經由各種強制的措施而累積的種種價值觀念全部都會被推翻。

到時,耶穌的話,已經實現。

這些準備好的朋友——現在也許表面上還受到委屈、被壓迫,從別人看來是不成功、不得志——其實才是我透過「全部生命系列」想要分享的對象。

我留下這些作品,一方面是想為這些朋友帶來希望,另一方面是要為他們(也包括你)建立一個基礎,而能從生命悲慘、黯淡的境界走出來。

為什麼是這樣的朋友?

我坦白說,假如你現在要財富就有財富、要名聲就有名聲、可以呼風喚雨、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而你也覺得相當得意,認為這就是理想的人生,那麼,我認為你會來讀這些作品、接觸全部生命的觀念、做這些練習的機會並不大。就算是接觸了、練習了,大概也只是當作短暫的消遣。隨時,又會被生命的變化帶回去,被你認為更重要的事帶走。

然而,我這麼說,並不是要譴責任何人,只是反映我幾十年來所觀察到的現象。畢竟人間的變化,對你、我的吸引力實在太大,很少有誰可以過關。

想清楚了這一點也就自然會發現,過去有成就的大修行人,無論出身高低,在物質層面是富足還是清貧,只要選擇了這條路,都是經過相當多的考驗、遇到各式各樣的挫折和個人的危機,到最後才徹底將自己全部的注意力交給絕對。

假如這個人間對你還有一點吸引力,讓你上癮,讓你放不過,讓你捨不得放手,那麼,你怎麼會有勇氣和信仰把自己完全交出來?

33 那,又要怎麼去切入?

你還記得,我過去常常講,你認為你在修行、在找真實,但從我的角度,其實,你都找錯地方了。

我通常也會提醒,修行、真實,其實遠比你想像的更簡單。只是它簡單到一個地步,是你根本不會相信的。既然你不相信,你也就隨時錯過。

然而,錯過的,不只是你。其實,每一個人都錯過了。

這些話,我過去會一提再提,其實是想表達一個觀點:你我隨時都往客體的層面在找,但是自己不知道。

對你,所找的客體或許是知識、是資訊、是一句話或是一個領域,也或許是一種豁然開朗的體會、一種擴大的經驗、一種奇妙的體悟、一種激烈的落差、一種巨大的流、或是一種翻天覆地的動。

只要你往這上面找,再怎麼找,其實從來沒有離開過客體的層面。

當然,你的頭腦也只能這麼去找。它的本事最多就到這裡。然而,對在修行、在找真實的你,你要找的層面,其實並不在這裡。

我用各種方法一再地暗示你、提醒你。只是,你還是不斷地想透過理解突然去體會。

不過,只要你仔細觀察,任何理解,最多是落在一種局部。任何領悟,是透過注意,你才可以去體會。而我在這裡一再提醒的,卻剛剛好是完全顛倒。修行或找到真實,最多是——從局部,回到整體;從區隔的樣樣,回到沒辦法分割的一體。

如果用睡眠的意識變化來比喻,在清醒、作夢、深睡無夢三種狀態中,前兩種狀態含著變化多端的印象,會讓你以為裡頭應該含著你想找的什麼。你幾乎不會想到,其實是連一點印象都沒有的無夢深睡,才更接近你所想找的。

這種無夢的深睡,最多是一種最原始的覺、知、在。唯一的不同是,你並不知道自己在深睡,所以,也可以說,你到現在還沒有醒過來。

當然,也許你讀到這裡,也可能又會想努力去找無夢深睡的狀態。你可能還會想透過各種練習,希望能夠快點進入或停留久一些,就好像還想把深睡這個狀態當作一個客體或目標,讓頭腦可以去捕捉。

然而,我還是要提醒你,就連談無夢深睡,最多也只是為你而用的比喻。

這樣的比喻,只是希望讓你接受一個簡單的事實:真實,最多也只是不費力地落入一個你本來就有的狀態。

多不費力?

是完全不費力。

就像無論你知不知道、睡前做不做準備,睡覺自然會落入無夢的深睡,而不可能沒有無夢的深睡——其實就是這麼簡單。你不可能沒有。只是你以為沒有,才要一直去找。

說你清醒地知道無夢深睡,這種知道,最多也只是這裡所講的覺、知、在,是最微細的一種意識非意識的體會。

無夢深睡,最多也只是自己體會到自己。再勉強再講下去,最多也只是延伸自己,而在這個延伸的過程,什麼都沒有改變,什麼都沒有發生,所以最多還是自己延伸到自己。

然而,對你(難免還是要找一個客體的你),如果還要勉強有一個練習可做,那麼,最多是你守住最輕鬆的在、覺、知,有一天,你會發現,就算是睡著了,你還是清楚地知道。

知道什麼?

知道自己。

醒過來後,你跟一般人不同的是,

你知道自己是知道的。

知道什麼?

再一次強調,你不是知道自己在深睡或在哪個狀態。

你最多只是清醒地知道自己,最多只是活出——I Am that I Am.

是這樣子,你白天隨時都在覺,都知,都在;從來沒有不覺、不知、不在過。很自然地,到了晚上,在無夢深睡裡,它也只是延伸到自己。

當然,你自然會明白,就連現在說這些話,最多也只是一個方便的比喻。

在深睡或不在深睡,你最多還是清楚地知道你沒有失掉什麼。這個什麼,只有真正的自己隨時知道,隨時住在,而最多也只可能知道、住在這麼一點。

最有意思的是,也並不是深睡或不深睡,讓你跟這個根本沒有動過、從來沒有生過、也沒有死過、不可能受任何影響的狀態,可以更接近或離得更遠。

坦白說,就是你還沒有進入這個狀態,也早就已經圓滿,倒不是還要你再去體會到另外一個狀態。

你再怎麼往客體的層面找、在這方面期待或追求,都是不可能的。

對你,在、覺、知,就好像是意識帶來的一個線索,讓你體會到什麼是大你、大我,還沒有念頭的你。

沒有念頭的你,在每一個現象裡都存在。是這樣,你不可能還說物質是和意識分開,或在意識的外面。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說到底,沒有什麼叫做東西或客體,一切都只是反映我們二元對立的機制或是作用,最多反映一種波動、一個轉變。然而全部這些,都是意識。

前面也提過,覺察、感受或是念頭,其實都在同一個意識場裡起伏。

從你過去的認知,你可能會認為是由你的身體來產生這些作用。產生的,可以是念頭,也可能是感受,或是覺察。但其實是相反的。念頭、覺察、感受都在意識或同一個意識場出發,而且不受到身體範圍的限制。

或者說,身體,和念頭、覺察、感受都在意識或同一個意識場出現,而延伸它們自己。

你再仔細去觀察,也會發現,意識沒有邊,不受邊界條件的限制。意識並不存在一個門檻,並不是透過感受、念頭、覺察就會突然出現,或突然消失。

祂好像哪裡都在,哪裡都不在。

最多,祂是跟我們最親密的部分。但祂沒有邊,不是從你裡面往外延伸出來的。祂是突然出現的,你沒辦法畫出一條界線。

一樣地,講清醒、睡著、作夢、無夢深睡,這些意識狀態的切換也是突然的。甚至,是沒有邊,你沒辦法知道它和它之間的界線。

到今天,我還沒有遇過誰能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落到深睡、什麼時候在作夢。不同意識狀態的過渡好像並沒有一個界線。就好像是同一個意識場產生了三種狀態,而這三個狀態其實是互相重疊,只是好像某段時間是以其中一個為主。

當然,你醒過來了,也自然會知道,三種狀態都不是真的。最多只是意識海的波動,或畫在畫布的三抹顏色。雖然顏色不同,對你其實都是一樣的。

到這裡,我相信你也老早已經明白,同樣地,這些話也離不開一個比喻。我最多只是希望用深睡為你點出一個方向,帶來一個線索,倒不是建議你還要特別去取得一個你本來就有的狀態(例如深睡),而認為這個狀態會跟你隨時沒有動過的意識更接近。

我要再一次強調,其實一點都沒有更接近。清醒、作夢、無夢深睡這三個狀態,都還是頭腦的區隔。整體,是永恆、無限、沒有改變過、沒有動搖過。對這三個狀態,整體連一點印象都沒有,更別說還有什麼分別。

最多,只是頭腦還在不斷地想去理解真實,想用它的方法來掌握整體,才有一些暫時的區隔。

你再仔細觀察,我不斷地強調相對意識有一個最原始的點,也把它暫時稱為大你或大我。我也認為,從修行和練習的層面,你最多只需要停留在這樣的一個「體」。然而,這個我們暫時稱它為「體」的體,其實沒有邊界,也沒辦法用什麼話來描述。我最多是再用知、覺、在來表達。

但即使用知、覺、在來表達,不會像一個體那麼地具體,然而,也並不是要你在修行中去強調「誰知道什麼」或「可以知道什麼」。當然,你現在也可以想到了,即使站在這個暫時稱為「體」的體,也暫時稱它是大我、大你,其實,並沒有一個「我」或「你」可以去標定的。

停留在這個「體」,雖然是你、我每一個人還可以「做」到的,但它跟我們在這個人間隨時有的主體--客體的二元架構已經不一樣了。是這樣,我才會稱為大你、大我,而不是隨時還在找一個客體的小你、小我。

再坦白講,其實,就連這個「體」也不存在。大你、大我最多也只是一個標籤、一句話。

你懂了這一點,就連這個「體」都要丟掉。

我會跟你談這個「體」,本身只是一個方便,讓你暫時知道有一個「體」可以不落在人間二元對立的限制,可以從人間跳出來,但還屬於相對的境界,而讓你、我每一個人都可以停留在它。

想不到的是,這個體或點,每一個人包括你都知道,老早知道,是你隨時都有的,是你這一生從嬰兒到現在都隨時體會到它。我才會講,這個點又簡單又不費力。你只是簡單地想起來,就可以落在它。這些話不只是一種形容,而就是事實。

你現在可能明白了,你只是過去完全沒有注意,也就這麼忽略掉了。

34 什麼叫做「去客體化」?

前面提到,面對樣樣,你都透過腦自然想把它客體化,變成一個個客體。你再從客體想找回自己的身分。

正是因為頭腦的機制隨時在運作,你才能突然體會到有那麼多客體,而也竟然好像能讓一體變成多重的樣樣。而你還會從樣樣,想找回到自己。

假如你想解開人生的謎,這段話其實含著一把很寶貴的鑰匙。

你已經知道,從意識的角度,物質跟頭腦最多只能算是一個過程、一種作用,或是一種扭曲。

一樣地,你任何人生的經驗也是如此。經驗,本身也只是一種作用,或者說是一種客體化的經過。你透過經驗,把一個本來分不開的,變得好像可以分開、可以區隔。經過經驗的作用,對你,整體也就變成一個個客體。

你只要仔細觀察,自然就會發現是如此。

在人間,這個對你充滿了客體的人間,修行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其實反而是「去客體化(de-objectification)」。

「去客體化」也就是反轉、解除你頭腦原本客體化的作用,而將客體的角色解散。

舉例來說,你眼前看到一朵花。

其實,對你,花是因為你看,才有的。你如果沒有去看,花,在你的印象裡也就不存在。

也就這樣,對你,真正關鍵的不是你看到的花,而是「你看」。

再比如,你在聽音樂。

對你,關鍵是「你在聽」。不然,每個聲音一出現,也就消失了。音樂,不會落到你的印象裡。

或者,你對誰生氣。

生氣的對象、生氣,是因為你而有的。是你把對象和感受帶到印象裡來,留著生氣,留著感受,留著產生一點刺激。

對你,重要的是「你生氣」,或者說「你有(某個感受)」。

對每個經驗,你都可以這麼試試看。也就這樣,你把過去擺在客體上的注意力一點點散掉,一點點放手。

很有意思的是,你不光是對客體可以「去客體化」,面對主體,你一樣也可以將它「去客體化」。

你現在就可以試試看,用眼前的經驗當作你的實驗。

你在讀這本書。

書,是因為你讀才有。是這樣,你可以取消它客體的地位,剩下「你在讀」。

然而,站在整體,哪裡還有一個別的主體「你」可以讀?

是這樣,就連主體也「去客體化」,也去掉。

只剩下「讀」。

讀。

讀。

讀。

讀。

讀。

你看,這是不是很有意思?

如果你可以透過「去客體化」,輕輕鬆鬆地把注意力從客體帶回到連繫客體和主體之間的動,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一個修行方法。

你試試看,用自己的生活當作實驗,不斷地把任何經驗「去客體化」,甚至把任何主體也「去客體化」,這結果是相當有趣。你在其中得到的放鬆和驚喜,可能是你這一生過去連想都沒想過的。

而且,只要你確實去進行,也就會突然發現,每一個經驗的內容其實一點都不重要。最多是對頭腦還重要,但對整體倒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

既然內容不重要,你也就隨時可以「去客體化」,而把經驗當作只是一種作用。你也就發現:你不會再去計較裡面的內容或情節,你不會想去區隔哪個內容比較重要或不重要,也不會再去排列哪個內容比較優先,更不會想去分別哪個是你比較喜歡或不喜歡。

把經驗「去客體化」,你也就發現,你還沒有費力,還沒有一個動作,任何瞬間已經老早都圓滿。

有經驗,沒有經驗,甚至經驗發生前,或經驗發生後,祂早就是圓滿。而祂是從圓滿,到圓滿。圓滿,回到圓滿。圓滿,去圓滿。每一個瞬間是圓滿,圓滿,接下來,只有圓滿。

圓滿什麼?圓滿自己。

真實,是自己圓滿自己。

既然對眼前的任何體驗,你沒有什麼想交代,也沒有什麼想得到,沒有什麼期待。既然沒有期待,你好像也沒有什麼東西需要放過,或需要原諒,還需要看不開,或還需要去修正。你也自然可以讓經驗來,讓經驗走。

一個個經驗來,又一個個經驗走,對你,也不重要。再多的經驗,最多還只是一種作用。你隨時可以選擇把它「去客體化」、把它客體的身分解散,而進入一種單純的動。

從客體的層面著手,你只需要這麼做。

如果從主體的層面切入,你也是一樣地可以把它「去客體化」——從「我」最多回到一個動力,或說功能,也就是覺、知、在。

這麼切入,你連「大我」的觀念都不需要有。就好像你不光是不需要覺察到什麼,也不需要有一個誰告訴別人自己在覺、在知、在在。

面對這個在聲明的、想要告訴別人、想要主張的「我」,假如你選擇將它「去客體化」,這件事也就像不光是沒有一個對象,也沒有一個出發點。

對你,經驗不光是沒有一個對象,再從這個角度,就連出發點都沒有了。

你把主體、客體都去客體化了,好像只剩下一種動力。但是,就連這個動力也一樣地,它沒有一個對象,沒有一個主體,沒有一個來源,沒有一個出發點。

也就這樣子,對你,

每個瞬間變成覺一覺一覺一覺一覺……

或者也只是知-知一知一知一知……

當然,也可以只是在一在一在一在一在……

然而,沒有「誰」在覺,沒有「誰」在知,沒有「誰」在在。也就這樣子,它自己圓滿自己。

你也自然體會到,每一個瞬間,其實沒有主體也沒有客體,最多是一個好像空白的意識、一個完全打開、沒有條件、無限、隨時都在的意識。

意識到什麼?

現在你也知道,就連「意識,意識到自己」這句話,好像都是多餘的。因為這個自己已經不存在了,所以好像最多只是意識輕輕鬆鬆變成一個覺,變成一個在,變成一個知。

你可以仔細觀察,你到今天(或任何人到現在),只要有一個好像突然開悟、醒覺或意識擴大的體驗,所體驗到的,最多也只是突然發現二元對立的機制暫時被打斷了。突然之間,你建立不來任何主體、客體的觀念,最多只是覺在覺、知在知、在在在,活在活。你沒有一個內容的概念,更不用說哪個內容才重要或不重要的概念。

甚至,你連在、知、覺的分隔也自然消失。

你在哪裡?在覺。

在覺什麼?覺自己。

你知道什麼?知在。

你在哪裡?

在覺。

到這裡,你也明白了,在、知、覺本來也不是分開的。這樣子,你也體會到這個瞬間好像沒有頭,也沒有尾。它是無窮無盡,是一片空白,但又有一個知、覺、在的功能。然而,其實也沒有誰,在知道什麼。

我想,這樣的表達應該可以涵蓋所有意識擴大的經驗。

可惜的是,對大多數體驗過的人(或許就包括你),這個經驗很短暫。隨時,下一個瞬間,你又回到二元對立的機制,回到頭腦的作用。但這種經驗實在太深刻,也自然會讓你想不斷地回頭去尋,想回到它,或想把它一再地找回來。

從這裡面,是少數再少數再少數的人才可以突然斷根,把這個機制完全打斷,而不讓它再建立起來。

但是,就連這些描述也還只是很勉強的比喻。

你應該還記得,站在整體,沒有什麼叫做主體、客體,也沒有什麼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可談的。對祂,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發生,也沒有什麼可以被打斷。所以,你也打斷不了。

最多,也只是你徹底知道這些話是真的,而可以隨時停留在整體,或者說主要都在整體,而最多只是偶爾轉向這個二元對立的世界,去暫時採用主體--客體的關係。這些,最多也只是一種作用。既然是作用,你也知道不是真的。只有這樣清清楚楚地知道,才可以稱為是真正的斷根。

你應該也早就知道,這樣的狀態,並不是透過任何人類的活動(包括靜坐)可以得到的。它是學習不來的,不是透過壓抑這個腦,也不是把腦轉到某個點或不轉到某個點。這些,跟這個最根本的狀態沒有任何關係。

這個最根本的狀態,本身就是一種最休息的狀態,而且是腦最想休息的狀態。

休息什麼?休息自己。

休息到哪裡?到自己。

休息在什麼?在自己。

也只有這樣子,你會突然發現你什麼都不需要排斥。你可以包容一切。你可以在這個世界,但這世界又好像沒有一點一滴跟你相關。你表面看來是溫和,甚至可能讓人覺得你軟弱。但是,這樣的你卻是任何力量都打擊不了、主導不了、左右不了。

我用這幾句話,把修行全部做一個彙總,也只有這樣子,對唯識的科學可以做一個妥當而全面的說明。

這一點,你看可不可以體會到。

贴主:哈哈嘻嘻哈哈于2023_03_15 10:07:05编辑
喜欢哈哈嘻嘻哈哈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