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时事快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唯識》26 對誰,世界是個幻覺?

送交者: 哈哈嘻嘻哈哈[☆智慧喜悅豐盛☆] 于 2023-03-09 8:46 已读 865 次 2赞  

哈哈嘻嘻哈哈的个人频道

+关注

26  對誰,世界是個幻覺?


我和你一起分享了意識的科學,也從頭腦、物質一路探討到身體、身心的層面,你自然會讓這樣的問題再一次浮出來:這個世界,到底是不是一個幻覺?

雖然之前不是沒有談過,但我總是認為這個題目太重要,在這裡,讓我試著用不同方法再打開一次。

前面提到,我們透過念頭、感受、覺察,可以投射出一個完整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包括你,包括我。

這個世界,總是讓你得到一個印象,讓你認為你的身分就是困在這個身體。從你還是個剛出生的嬰兒開始,你接下來會生長,會一點點老化,有一天,會走掉。就在這幾十年的生命,你還要掌握每一個關鍵的階段,把握每一個點,要活出你全部的潛能。但是,你全部的潛能,還是受限於你現有的身心。

你也聽古人、大聖人談過(也或許是聽到我時常重複)——一切都是幻覺。人生是一場夢。樣樣都不存在。一 切,都是空。空,空到底。

這些觀念,可能帶給你矛盾。因為它不符合你每一天日常的經驗,和你隨時的體驗搭不上邊。

對你,這世界當然是真的——你的生命是真的。你的生活條件、你的家庭背景、你的工作環境、你生活裡點點滴滴的考驗,當然是真的。這一切怎麼可能不是真的?怎麼可能是幻覺?

過去,這個矛盾或許是你解不開的。這自然讓你認為大聖人談的修行只是空話,也就讓他說他的,而你活你的。最多是你偶爾找不到人生的出口,或生活的困難讓你感到絕望,你還可能再回去讀一點、聽聽看,希望得到一點淨化或安慰。但是,你心裡還是會覺得,這些話和你現在的生活並不符合。

在這裡,我想提醒你,大聖人的話其實一點矛盾都沒有。

對你,你這人生的經驗,確實是真的。比如說,你的手碰到一個火燙的爐子,你自然會喊痛,也立刻會把手縮回來。這個痛的經驗,對你,當然是真的。我們不需要在這上面探討它真不真。

不只如此,你也可能遇過一個人。他帶給你滿滿的喜樂和愛。這個人,和他帶來的喜悅與溫暖,對你當然也是真的。不只是真的,還讓你一生難忘。光是回想,就讓你從心裡溫暖起來。

對你,身為人類,樣樣可以體驗到的,都會建立你生命的某一個部分。這些經驗,你可以透過記憶隨時把它找回來。大大小小經驗的組合,對你就是人生。

重點,倒不是在這個層面上爭論真不真。

要說世界究竟是不是幻覺,你要知道,這個問題最多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探討。

你在局部,去體會局部。樣樣,對你都是真的。

然而,會說世界是一個幻覺,是你在整體去看一個局部。對整體而言,這個局部,最多還是離不開自己,是自己延伸出來的。

站在這個全面的角度,你所重視的經驗,無論是一個點或是局部,都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身分。任何讓它成立的機制,無論是二元對立、人的聰明、記憶、頭腦連結的能力,依然離不開這個統一的意識。

這些機制,本身並沒有獨立存在的本事,最多只是在自己、意識、心的表面漂浮著的一個小而又小的小漩渦。

你現在應該可以明白,一切,其實一點都沒有矛盾。說世界是不是幻覺,只是站在不同的平台來看同一件事。

你可能也已經注意到,我在這本書已經移到一個全部或意識的層面在看一切、看這個人間。

其實,這還含著另一個重點:你倒不用把注意完全轉向全部,才可以體會到這些話。你可以輕輕鬆鬆地選擇——把 注意同時落在眼前的經驗,又可以看穿它、體會到全部或是意識。

也就那麼簡單,你可以輕鬆地選擇——把每一個瞬間、 每一個眼前的經驗,都看成是整體或意識的一部分。也就這樣子,你知道自己離不開全部或意識。

你突然在每一個點、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主,看見真的自己,體會到意識海。

這輕鬆的選擇或決定,其實才是關鍵。就這樣,你輕輕鬆鬆擴大你的注意,同時會發現,這些探討在過去所引發的矛盾感,已經消失了。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其實你所做的,和過去並沒有什麼不同。差別最多只是讓你的注意擴大自己、放鬆自己,而不再帶來一種阻礙、緊縮或過濾。

或許,你這時候還會擔心。你害怕會不會這樣就失去了你的注意,失去了焦點。但是,只要你親自去試試看,不知不覺,你發現你反而自然建立起信心,甚至是信仰。你變得愈來愈篤定,而讓你可以放下這個顧慮、那個顧慮。你會放掉任何顧慮,讓一種更大的聰明帶著你走下去。

你只是自在地走下去,好像有一種更大的聰明會帶著你點點滴滴辦好眼前的事,說該說的話,唯一少掉的,是一層腦的過濾網。沒有這個網的阻擋,你會發現你反而做得更好。

是意識、是一體、是心在帶著你走。最多,只是這樣子。

既然一體、心、意識是無限大,祂的聰明也是無限。大到了一個地步,你自然會想稱它是智慧。

其實,這就是活在當下,活在這裡現在,活在心流。

你再仔細觀察,你這個身心到這一刻,也只是你過去種種的無明和制約的累積。我過去會用核桃的硬殼或洋蔥一層又一層的皮來比喻。不過,對你,這個厚殼已經很固定了。 甚至你年紀愈大,殼也愈乾硬。它阻擋了你,讓你活不出這些領悟。

假如你可以接受這些觀點,你也自然會明白,這一生的重點應該是擺在——要用什麼練習的方法,解開這一生所有的制約,讓你能夠放掉這個厚重的殼子。

值得注意的是,修行的重點,其實是要建立在一個好的理論基礎上。我透過「全部生命系列」的好多分享,希望能夠為你建立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基礎。

接下來,你主要是多花時間,熟悉這個基礎,而隨時站在這個基礎上,把身心和生活點點滴滴的經過當作一個機會,讓你親自鬆脫這些制約的殼。

倘若沒有這樣的理論基礎,你再怎麼蒙著頭努力做,坦白講,作用也不見得大。甚至,如果沒有一個指引可以為你出點方向,你有時候遇到一些新奇的體驗,也可能就跟著誤導了自己。

然而,光是在頭腦建立一個完整的理論架構也是不夠 的。如果你的理解延伸不到你的生活,你自然隨時又被這一生累積的制約洗腦,而隨時又走上回頭路。

它是兩面一體。理論強化實務,實務再回來強化理論。從多個層面來著手,才能讓自己跟得上轉變的速度。

你自然也會發現,對唯識這樣完整的科學而言,理論離不開實務,實務也離不開理論。它確實是兩面一體,而你從任何一面都可以得到答案。

最後,你也會發現,透過一個好老師,或是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例如共修,無論是小的或大的共修),其實也是在培養這個整體的基礎,而這個基礎並不是靠語言來幫你建立。有時候就是需要透過接觸、共振、心跟心的對話,一個成熟的修行者才可以快速地轉變。

27 全相式的宇宙

你讀到這裡,也會很清楚地發現,我這裡所講的唯識,其實跟實務和練習分不開。

唯識,你不能把它稱為是一套哲學,也不能把它當作真理。嚴格講,其實沒有哪一個哲學或真理可以反映真實。只要你還可以用文字、用語言來表達,就已經在扭曲整體。重視這些表達,你不只是在把它勉強落在一個局部,而且還進一步可能會以為這點局部就是一切。

坦白說,我對這些學問是一點興趣也沒有。透過這本書和其他作品,我最多是想和你分享一些個人的體驗,也希望這些分享會對你有幫助,倒不是為了想去建立一套道理或一門學問。這本身,從我的看法,其實對誰都沒有用。

我在這裡,再舉一個這方面的實例。

你可能曾經聽過有人用「全相式的宇宙(holographic universe)」來表達真實。「全相式的宇宙」這個概念,其實是想來表達——從每個角落,我們都可以看到整個宇宙。確實,這個概念有它突破性的地位,就好像從某個層面打開了理性的局限,讓我們線性邏輯有先有後的順序,突然可以接受非線性和同時性的可能。

是的,就像我在這本書 一開始就提到的「As above, so below. 如其在上,如其在 下」,這宇宙的每一個角落,都是由同一個原則建立的,也沒有一個角落離開過螺旋場。一個具體的東西,比如星球的誕生或是樣樣生命的形態,當然是如此。甚至,就連意識場都離不開一個高速的螺旋場。

但是不管怎麼講,這些共同點還只是在物質的層面。就連「全相式的宇宙」所談的宇宙,最多也只是代表現象或物質的層面,並不能完全代表真實。

我透過這本書想表達的則是,真正的共同點是在這螺旋場的前面,也就是意識,或意識海。

讓我再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表達。

一般人會用「全相式的宇宙」這個概念,最多是想比喻——從局部,可以看到整體。然而,這個比喻表達不了的是:整體,和局部並不是平級的對等,也並不是從畫面的一部分就可以看出整體的畫面。整體,事實上連「畫面」都不是。不只如此,從局部也根本推不到整體或全部。兩者是在不同的層面。

整體是意識,而局部最多只是試著把整體、全部、無限大的意識,勉強局限到一個具體的範圍裡。

然而,反過來,也可以說,局部本來就含著整體。只是,整體就算含在局部裡,也並不在局限的同一個意識軌道。祂並沒有受到局部性的作用,也沒有受到局部性的影響。就算有影響,最多也只是一種表面的影響——讓局部的腦以為看到這個世界,認為真的有這個世界。

也就是說,是局部透過自己的遮蔽,認為有影響,才會建立一個完整的世界。但是,整體並沒有真正受到影響。即使在局部,整體看到的,最多還只是自己,還只是全部。

當然,所有的這些觀念,包括這裡所談的全部、局部、整體、看到、世界,跟真正的整體、真實其實一點都不相關。就連我的這些說明,最多也只是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

唯一你可能表達出來,而還比較接近我們想表達的真實的,我在這裡再重複一次,是意識。

意識本身沒有特質可談,更不用講祂還會跟你、跟我沾上邊。我一再地說過 It's not personal. 祂不會落在個人的層面。

對你,祂最多是帶著一種微細的覺、知、在的感受,讓你好像還可以勉強描述祂。然而,你最多也只能承認,其實,祂可以覺察到、知道、在的,最多還只是自己。

你可能還沒想到,你可以用話表達出來的任何觀念、或這一生可以體會到的感受或經驗,這些不光是從意識發出來,而本身就是意識組合的。這一切的本質,最多還是意識,而只是意識。

當然,這樣的邏輯,可能會對你的頭腦帶來一種表面的矛盾。不用擔心,讓我接下來再進一步試著說明。

28 意識,到底涵蓋了什麼?

在這裡,我可以再試一次,用一個頭腦比較可能理解的角度來切入意識。

首先,你可以用空間的觀念去理解意識。從這個角度,也就好像是把你所有的體驗或經驗,都落在一個沒有邊的空間裡。

無論你看什麼、聽什麼、想什麼、覺察到什麼,都是在意識之內,或者說都落在一個意識場的範圍裡。

意識場,也就是這樣的一個範圍或空間。然而,我這裡指的空間,當然不只是空間,其實是時--空。無論過去、現在、未來,你可以想像的任何經驗,都還是包含在同一個意識場內。你最多會說它是一個沒有維度的維度,沒有時間的時間,沒有空間的空間。

再或者,你也可以透過時間所帶來的動力去切入,也就是從管道、機制或功能的觀念來理解意識。

你觀察到世界、你體會到身體內的感觸,或是你產生了一個念頭,那麼,你是用什麼方法或機制可以體會到呢?

這種觀點,也就是用你去體會的機制或方法,來理解——意識,其實就是你去捕捉、去體會、去觀察、去理解、去產生……一切的方法、管道、功能、過程或機制。

再講個更透明,假如你把一切分成主體和客體而不斷透過五官的看、聽、聞、嚐、觸或再加上念頭,去建立主體 (你)和客體(東西或者世界)之間的關係。你所建立的所有主體--客體之間的關係,還都是意識,或是從意識延伸出來的。

你看這些話,是不是跟你過去所認為的是一樣?

把意識當作一個包括一切的時--空,或是去注意一切的機制,這兩種角度,都還是頭腦比較能夠理解的。畢竟,頭腦本身也用類似的運作來面對樣樣的現象,例如把各種印象儲存在記憶裡,或是發出一個注意去認識樣樣。

第三個角度,則是一般比較不會想到的,也就是把意識當作是一切內容的本質。

換句話說,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意識,也就是去問——你在想、你在感受、你覺察的時候,你是想到什麼?感受到什麼?覺察到什麼?

當然,這些「什麼」也就是所想、所感受、所覺察的內容。內容,可以是念頭、是感受、是眼前的自己、是具體的世界......然而,無論什麼內容,它本身的組成當然就是意識。

從這個角度來看,意識,是內容。或者說,是內容的本質。有趣的是,這個角度既含著空間,也同時帶著時間的觀念。畢竟內容,也就是一種物質。而物質其實是念頭透過時--空才有的,也就自然離不開空間,離不開時間。

是這樣,你可以說,樣樣的經驗,都是在意識內透過意識,用意識組合起來的。

你看,這還會不會讓你感到很錯亂?意識,祂可以是一個範圍,而這範圍含著時--空,祂又可以是一種機制,而又同時是內容的本質。

當然,這樣的邏輯,你可能會覺得還是一種循環論證,無論頭或尾都是同一個點,而讓你覺得根本不符合常識或邏輯。你用人間的聰明或邏輯,怎麼都覺得不通,繞不出來,而會產生一種矛盾。

但是,你再進一步仔細想,如果有一個體是無限,是永恆,祂當然也就是如此。

祂的出發點和終點不可能不是同一個點。或者說,祂沒有出發點,也沒有終點。祂包括一切,但除了自己什麼都沒有。祂本身就是在強化祂自己,在聲明自己,在主張自己。她就是自己的基準。除了自己建立自己的基準,其實,沒有其他的點,可以跟祂相提並論。

如果你讀到這裡,反而覺得再清楚不過了。那麼,說意識「是一切,是全部,除了祂,沒有其他的東西」,這樣的表達對你也不會再是口號,而確實就是如此。

用這三個角度,再延伸下去,你當然可以問:覺,覺什麼?知,知道什麼?在,在哪裡?

當然,你也只能說,

覺,覺自己。

這個自己,是機制,也是內容的本質。

知道什麼?知自己。

這個自己,是本質也是機制。

在哪裡?在自己。

這裡的自己,是機制,同時也帶著一個空間或範圍的觀念。

意識,是本質、是機制、是發生的空間。同時,意識是所有發生的主體,也是被發生的客體,以及連結主體---客體之間發生的動力。任何層面,都是意識組合的。沒有不是意識過。也沒有在意識之外過。

或許,你還記得最早接觸這些作品的時候,就讀過我這樣的表達:你是球員,也是球判,也是觀眾,甚至你也是球,是球場,你是一切。我當時也試過用另外一個比喻,你是演員,是導演,是編劇,是觀眾,是舞台,是全場。當時,這兩個比喻,對你可能充滿矛盾。你也不見得明白我想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

當然,我也知道你一定不懂。是這樣子,我和你才要走那麼長的冤枉路,讓我花那麼多的篇幅,一個字一個字地為你鋪路鋪到這裡。我相信,有了這樣的基礎,這些比喻,對你才開始變得清楚起來。

現在,你讀到這裡,再想起這兩個比喻,自然也就明白——是啊,意識就是如此。祂是全部,也同時是部分。甚至,祂什麼都不是。

在這裡,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意識,並不是一種頭腦的聰明。你所謂的聰明,還是二元對立造出的機制。然而,聰明其實也離不開意識,還是借著意識在作用。

意識本身沒有一個目的,祂不像人類需要一個動,要有一個目標,還可能隨時想做一個聲明。

意識,老早已經圓滿。接下來,也早就圓滿。

我才會說,祂最多也只是如此。

任何經驗,都像是在跟意識海借祂的本質,把本質借到這個人間,而沒有簽署任何條件。是這樣,你我才會有在、覺、知,而且隨時都有,隨處都有,不可能沒有。

你我把這個共同點(不動、不生不死的「在」的本質)從意識或意識海借過來,佔滿每一個瞬間,讓每個瞬間都有祂。是這樣,我才會說你的所有經驗,其實都在借用意識——從這個共同點,借來不動的「覺」的潛能。

過去,你可能常聽到「如此」「如來」這兩個用法,而把它當作只是一種文學的修辭。但我相信,你現在聽到這兩個詞,心裡的體會已經完全不同了。

其實,五官也是一樣地,隨時都在從意識借用「覺」。 如果沒有「覺」潛在的動能,五官也產生不了作用。

是這樣,我才會在一開始就強調,共同點倒不是五官可以注意到的客體。反而是可以去注意的主體,或者說,是在前面驅動五官作用的潛能。這才是真正不變的共同點。

意識,是這麼不斷地在延伸自己、回到自己、承擔自 己、循環到自己。也就像是你在這個世界可以體驗到的任何東西、經驗或片刻,是在不斷地借用祂、借用這同一個本質來聲明祂自己。然而,你的頭腦承認不了這個事實,寧可集中注意在表面,而非要選擇看不到祂、體會不到祂、不理祂、假裝忽視祂不可。

回到修行和實務的層面,現在,你已經更能夠體會到,要回到這個本質,其實是「做」不來的,也不是透過在一個領域練習或多用功可以得到的。

這些話,過去你或許還會認為只是比喻。但是,你現在會發現,事實就是這樣子。

透過「全部生命系列」,我無論採用任何字、任何練習,最多是想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希望能用最輕鬆的方法, 把你的注意做徹底的回轉。

然而,說回轉,其實連往內心回轉都不是。畢竟,只要你去區分一個「內」或「心」,也就還是離不開物質的層面,而又不免好像在時--空的層面上去找一個平級的對等。 這種勉強的表達,最多只是想把你的注意,帶到你過去沒有注意到的一個沒有點的點。

讓我再進一步做一個比喻。

你可能還記得,我隨時都會強調參和臣服的練習。但是,參,是要你參什麼呢?

你現在也可以突然了解:即使講「參」、或提醒你把注意帶到「我」或甚至「大我」,這本身還只是個比喻。

意識既然不會落在個人的層面,也就沒有一個「我」需要去談。就「大我」這個相對意識的根,雖然還落在相對,但是它也不再需要「主體--動--客體」的框架。

當然,我也可以換句話說,要你透過參,把注意帶回到覺。

這個作用,跟前面所談的大我是一樣的,只是用字不同。

所以,你也可以問:覺,覺什麼?

最多只是覺自己。

無論是回到大我、大你、覺、知、在,你都能用這些話做一個反省,而作用其實是一樣的。

當然,你也可能還要繼續問:但是,覺,要用什麼方法或機制去覺察到自己?

其實,它倒不需要用任何機制,尤其不需要我們人間所謂的方法來覺察到自己。

反過來,你也可以說,它是透過沉默,是透過念頭和念頭之間、動和動之間的空白,來覺察到自己。

它並不是透過一個體去覺察一個體。

全部的可能,都在自己。

在你還沒有這個問題前,它已經輕輕鬆鬆圓滿到自己、覺察到自己。

接下來,也只能是如此。

就算你把注意完全集中在客體,覺,還在覺自己。 

最多是你在忙碌的生活中,隨時有念頭,而隨時跟著念頭跑。是這樣,你好像也就忘了。然而,就在你念頭覺察不到的空白,覺,還在覺自己。

你看,這個事實,是不是很有趣?

那麼,你也可能再問:臣服呢?

很好。

其實,都一樣的。

臣服,最多也只是意識自己在聲明自己。

你的臣服,最多也只是把這個遮住祂的小你暫時挪開,而透過肯定、透過接受,自然讓意識或自己浮出來。

這是自然的,本來就有,本來就是,倒不是透過你的尋或找。

你的臣服,最多也只是接受這個事實。

到這裡,假如你每一句話都可以接受,那麼,你現在的體會可能已經完全不同。

你也可能突然明白,你的修行,其實一開始就只是在這樣的基礎或平台著手——站在全面,接受自己,清楚地領悟到自己;完全明白除了自己,沒有其他的體。

既然沒有其他的體,那麼,是誰在醒覺? 又是在醒覺什麼?

啊。

原來,是醒覺,在醒覺自己。是悟,在悟自己。

當然,你也可能進入更深的感觸——原來,這個旅程還沒有開始,其實老早也已經結束了。

你看,這些話,對你現在是不是開始有意思了?

29 無明,可能遮住意識嗎?

你讀到這裡,假如已經一點都不驚訝,你自然可能會領悟到——既然每一個角落都有意識,而意識是全部的生命的共同點,那麼,什麼又叫做無明?無明,是不是本身也含著意識?

是啊,當然是如此。

無明、不無明,其實最多又只是人間的一種說法或比喻。

過去,我會用「無明」兩個字,也只是想表達一種遮住的觀念。就好像太陽的光,會被雲遮住,然而,如果雲挪開了,太陽也就照明出來。

照明什麼呢?

是照明自己。

然而,我現在必須再講清楚一點:其實,太陽的光是什麼都遮不住的。會感覺好像被遮住,是因為「你」這個小小的體還在做種種的區隔。「你」認為有太陽,也認為有你;而且,「你」認為太陽跟你有距離。對你,太陽有光可以照明,而你有時候照得到光,有時候會被雲或窗簾遮住。

但是,對太陽,關於照不照明你,它其實什麼都沒有做,也沒有動。它本來是太陽,現在是太陽,接下來還是太陽。白天、晚上,它隨時都是太陽。它從來不擔心要照明誰或為誰去照明。它最多是活出自己,承擔自己,照明自己。

絕對、主、意識、心,就是如此。

太陽,也只是來比喻絕對、意識、主、心。

對無明的你,意識一直都在。最多只是站在你這個小你,還有一種區隔、分離或隔閡感。但是站在意識,你始終屬於祂,或反過來,即使有你,祂還是一樣存在。祂不會為你,做什麼變更,更不會去提醒你。反過來,祂也不會冷落你,又怎麼可能排斥你。

沒有你前,意識就是意識;就是有你,意識還是意識。

然而,對你,你會以為有一個「你」存在,但對意識,最多還是祂自己存在。

對祂,你最多就是祂自己,而從來沒有過不是他自己。

至於你究竟存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對祂其實是不存在的。對祂,沒有一個東西,沒有一個角落不是祂自己。

在你認為的無明當中,意識還是存在。甚至在無明當中,意識還是照亮出來。

我跟你談這些,並不是無謂的閒聊。這些話想表達的,對你,其實含著一把關鍵的鑰匙。

首先,我是希望你回轉——回轉到自己,回轉到意識的出發點。只要你可以守住這個你所認為的自己(無論是小你或大你),你自然會發現人生過往的基礎竟然開始垮掉了。這種崩塌,自然會把你過去累積的任何價值觀完全推翻。

但是,你過去累積的習氣實在太多太重。對你,這個身體還是真的,有它的實質性。是這樣,你就算懂了前面的道理,也不見得就能夠徹底用這樣的領悟來面對你身體和人生的經驗。

反過來,你需要將眼前的樣樣做一個徹底的整合,或者說跟你相對意識的源頭做一個結合。你才可以輕輕鬆鬆地接受任何接下來的經驗、面對每一個瞬間的體驗,而不會在你心中繼續產生矛盾。

樣樣,你都能回到相對意識的源頭。這也就是我過去所講的,在每一個角落,你都可以看到主。You see God everywhere.

不要小看這句話,它其實是你修行最難過的關。但是,這個領悟,本身可以讓你最徹底地轉變、甚至顛覆自己的行為。

我知道,這些話,可能對你到現在還是很遙遠。畢竟,你有時候好像聽懂,同時又好像不太懂。但是,沒有關係,讓我用另外一個比喻試著再表達看看。

我用大海來表達意識。大海,只有表面才有風浪;同樣是大海,對深海而言,它完全不知道什麼是風浪,而且也懶得知道。

深海,要完全忘記自己是深海,而把自己徹底投入到海的表面,它才可能突然體會到什麼是浪。

對從來沒有動過的深海,你不會想去問它:「為什麼海的表面有那麼多波浪?」

然而,面對意識或意識海,你竟然會想問「怎麼從一,會有那麼多的『體』?」

意識,根本不知道你所談的。其實,祂也懶得知道。

祂最多可能跟你點一下——其實,你表面看到的波浪,對你好像是多體;但是,你的多體,對祂最多只是無限多的可能中的一個。樣樣可能,都不會比其他可能更有趣,也不會值得祂特別注意。

當然,這樣的答覆可能滿足不了你,那麼,祂或許要再一次這麼表達:

如果意識要知道你所指的海的表面或多重的樣樣,那麼,祂要完全投入在這個世界、投入在眼前的一點,而且建立一個機制叫注意。接下來透過這個注意,從自己延伸出一個好像有的主體,又再透過注意看到一個客體,而且覺得這個客體跟主體是分開的……這樣祂才能夠體會你所講的。

然而,這對祂是不需要做的。

對祂,這麼做不會增加什麼,也不會減少什麼,又何必去做?

這一點,你只要去參,也自然就明白這是事實。

不管怎麼說,雖然好像有深海和淺海的差別,但深海和淺海的組成還只是水。不管它進入什麼狀態,水沒有變。

無明或不無明,也是一樣,還是同一個本質,隨時都在。在無明,隨時可以找到意識。在完全放鬆、打開的狀態(你也可以稱為是覺悟或開悟),意識還只是存在。什麼都沒有變。差別,最多只是這觀察的人有沒有體會。

然而,你說什麼是觀察、是體會?對意識,對這個不動的本質,祂沒有動機想去觀察、去體會任何事。

甚至,什麼叫做意識,和祂也不相干。

祂是一片寧靜。

30 又可以無明或忘記什麼?

這些觀念太重要,我再試著用另外一個角度,把無明這個主題再打開。

我在這裡,用深海忘了自己,還要把自己投入到一層薄薄的表面的比喻,來說明絕對和相對的關係。你可能會認為這種機制不是常態,認為它和你的生活很遙遠。

然而,這個機制其實並不遙遠,也並不是什麼特殊的現象。只要觀察,也隨時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類似的實例。

舉例來說,現在的科技普及到一個程度,你、我、每一個人隨時都可以自己選擇聽誰講話、看誰的影片、選擇看或不看某些新聞。

這樣的選擇是很方便就能執行,可以讓你隨時投入某一個人的說法、守住某一個頻道、訂閱某一個社群媒體。你透過自己的興趣,完全可以選擇收聽什麼、收看什麼、接收什麼訊息。

對你,這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然而,光是這樣選擇、投入的過程,本身已經在強化你自己的身分,加深你自己的偏見。

不過,你就算是只看某一種新聞的管道、只接收一個觀點的訊息,在選擇和選擇當中,你自然會發現有一個東西沒有變過。

這個不變的,最多是你的意識或觀察的能力。而你所謂的選擇,最多也只是把觀察的能力從一個範圍轉到另一個範圍。

無明最多也只是如此。透過無明,你不知不覺把全部的身分挪到一個狹窄的局部。這樣的局部,你會稱為是人間。就那麼簡單,你把自己真正的身分忘記了。

然而,就連說「你把自己真正的身分忘記了」這句話還只是比喻。

怎麼說呢?

其實,倒不是誰,忘記了什麼。

可能你還沒有想到,連這一點,和你過去所認為的,是剛好相反。

假如還有一個體或誰可以忘記什麼,你最多也只能說,是意識忘記了自己。

意識首先要忘記自己,祂要把自己局限到一個角落,才可以呈現一個體。

也因為這樣子,全部的客體、五官造出來的現實,都是局限,都受到限制。

最好笑的是,可以覺察到、知道這些觀念的意識,祂本身其實從來沒有受到限制。

這也就是我常在講的——lila,神聖的喜劇。

你我怎麼也想不到:一個無限大的存在,竟然會忘記自己的身分,而投入一個有限的局部。最奇妙的是,祂雖然忘記自己是誰,但祂始終沒有受到限制過。

無明,倒不是你有本事從相對的意識建立出來的,也不是從你的頭腦投射的。

無明,最多只是意識投入在一個具體的層面,而把自己的身分和這個具體的體綁在一起。無限,突然以為自己是局限,也就這樣子迷失了方向,用這個身分來遮住自己。

這才是無明。

倒不像你過去所想的,以為你竟然有這個能耐像雲一樣把太陽遮住地,就這麼為意識套上一層面紗。坦白講,這絕對、無限的層面,是你遮不住的。

事實,是剛剛好相反。是意識,透過注意投射在一個點才把自己的身分給忘記了。也就這樣子,製造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這個世界,有各式各樣的角色,各種劇情的劇本,發展出各種感人的故事。但是,總是有一天,祂會想起來自己是誰。也就這樣子,這一層無明也就消失了。

你看,要消失這個無明,跟你個人甚至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它生起,和你無關;它消失,還是跟你無關。

這一點,是不是跟你過去所想的不一樣。

當然你可能也已經發現,就連「意識忘記自己」這些話都還是比喻。忘記不忘記,還是頭腦在講話,想要取得一個意義。站在整體,站在意識,沒有誰可以忘記誰,最多只有自己。我在這裡最多是用這些話換個角度來勉強表達,看是不是能對你有幫助。

我相信你已經發現,我可以表達或你可以想像的一切無論是多微細、多奧妙、多深刻的理念,都還是站在相對的人間講話。而這些話,對整體,沒有任何代表性。

這一點,我還是必須對你坦白。

然而,對無明裡的你,一切都有關。一切,都會讓你認為應該做點什麼,才能把全部、整體找回來。

只是,消除無明,其實跟你沒有任何關係。

懂了這一點,你會省下數不完的時間,省去數不盡的痛苦,無數的壓力、負擔。這些不必要的經過,全都能省掉。

這是我認為對一個成熟的修行者最重要的一點。

說到這裡,你可能還記得,我過去用「集體的失憶」來表達人類的處境。或許,你聽到「集體的失憶」這個詞,可能會以為是要把你頭腦的記憶轉到某一個事件或某一個知識,而可以這樣把全部找回來。

假如你有這樣的期待,其實你已經誤解了。

希望你讀到這裡已經明白,並不是如此。你並不是失去了某個具體的東西,而還要用這一生把這個具體的東西找回來。對你的生命,你可以忘記、可以找回來的,其實並不是一個東西、不是一種印象、一個記憶,甚至不是一套知識,更不是某一種遙遠的經驗。

你所忘記的,最多也只是真正的身分,而你真正的身分,最多也只是真正的你——意識。意識從來沒有離開過你。

你看,這些話,是不是可以符合你的理解了。

另外,我要再強調另一個重點。

在生活裡,科技的發展讓你我的步調特別快,而隨時都有東西值得注意。你的注意不斷地受到刺激,要隨時集中在變化。確實,這樣下來,快速的變化也就成為人類新的正常或新的常態。

正因為現在技術的發達和方便,你我現在可以隨時把注意投入各式各樣的內容,幾乎沒有任何阻礙。然而,我要提醒的是,其實你選擇投入某一個內容,不光表達了你對某一種現實的偏好,同時,你選擇投入的也自然會排斥別的。

也就這樣,人類社會的發展雖然愈來愈發達、愈豐富,但是你、我的身分卻是愈來愈孤立,隔閡感愈來愈強。

坦白說,這樣的情況,其實已經極端到一個地步,讓你失掉了和諧與合一。在這之前,你早已一點一滴失去了快樂,愈來愈沒有安全感,很難體會到平安。

這個時點,是人類最大的危機,但也是最大的機會。

首先,這種極端狀態是維持不了多久的。它失去了均衡,而是早晚要重新平衡回來的。

另外,從個人的角度,你自然會發現,這種大環境所帶來的危機,對你是最好的機會,推動你去接觸全部生命的觀念,甚至能遇到這裡所講的唯識。

外在,一切都在動,而且動得非常快,就像龍捲風襲捲而過。

這時候,你投入內心,找到一個穩定不動的力量,反而才是最理性的選擇,也是你唯一可以做到的。


贴主:哈哈嘻嘻哈哈于2023_03_14 19:07:07编辑
喜欢哈哈嘻嘻哈哈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