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时事快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唯識》16 經驗和經驗當中的共同點

送交者: 哈哈嘻嘻哈哈[☆智慧喜悅豐盛☆] 于 2023-03-02 7:17 已读 2041 次 2赞  

哈哈嘻嘻哈哈的个人频道

+关注
16 經驗和經驗當中的共同點

我們探討了意識場的科學,也認為這樣的科學,對未來的科技發展和人類的演化是相當重要。然而,對此刻的你,真正重要的,大概還是你每天的經驗。

你可能沒想過,其實你這一生全部的經驗,從你出生、長大、受教育、成年、工作、有或沒有伴侶、有或沒有家庭、生病不生病、衰老、死亡……點點滴滴的經過都離不開意識的作用。

這一切的經驗,都在意識之內發生。

或者,換個方式說,你所有的經驗,都離不開意識場的懷抱。

坦白講,這一生,你大概找不到一個經驗是在意識或意識場之外。

你全部的經驗,包括眼前瞬間的體驗,全是由意識組合的。就連經驗所含的內容和特質,你只要去探索,到最後,會發現還只是意識。

這一點,可能對你是最難想像的,完全顛覆你的認識。

講全部經驗都在意識內,這句話其實也意味著——包括你的一個念頭、你體會到身體、覺察到世界……全部這些體驗,都是在意識內。甚至,就連你對身體的體會和感受,還是在意識內,而倒不是意識在身體內。

再一次,這一點和你過去認為的,可能又剛好是顛倒。畢竟,要說連身體的感受都在意識內,這一點,對你會是比較難懂、難接受的。

從你過去的體會和各種觀念的洗腦,你自然會認為各種感受都是從一個具體的體才有的。這個具體的體,也就是你的身體。你當然會覺得是有了身體,才有意識,而自然會以為意識應該就藏在身體裡的某個地方。

認為有身體才有意識,這種觀點,也就是一般人以物質為主的觀念或說唯物論。但事實其實是剛好相反。

對你,這些話可能已經夠多,夠需要消化了。但是我還沒講完。

除了剛剛講的,你這一生的體驗離不開意識,都在意識的懷抱裡;任何體驗的本質,就是意識。你更想不到的是,你唯一可以覺察到的人生,無論是你過去的經驗,還是你這個瞬間的體驗,其實,可以去觀察這一切的,還只是意識。

是意識,可以觀察你這一生的經驗,可以知道你這個瞬間的體驗。而根本不是你過去認為的一個體(小你、小我、身心)在觀察這一切。

再講一次,是意識,體會一切。

只有這樣子,祂才符合我過去講的自己完成自己(self-sufficient)、自己包含自己(self-contained)、自己證明自己(self-evident)。

這本身就是永恆、無限的特質。

我要強調,是意識在體驗這些,體驗一切。但是,什麼叫做「意識體會到或知道一切」?而「意識體會人間點點滴滴的經驗或體驗」又是什麼?

對你,可以想像的,也許還是一個「什麼」在知道「這個體驗」。就好像你這個小你看到眼前有個人、知道有顆石頭、摸到旁邊有張桌子。

假如你有這樣的印象,也只是反映了一種理解上的落差。在這裡,讓我把它補起來。

回到你這一生種種的經驗,你已經知道,經驗和經驗當中,這個瞬間和下一個瞬間的體驗彼此之間,唯一可以稱為共同的點或本質,最多也只是知、或是覺,或是在。

這樣共同的點或本質,是在你任何覺察或分別前,一個微細的性質。而且,這樣的性質,不會突然出現,也不會突然消失。它是你最穩定不變的「常」。

你也知道,這樣的共同點,並不是讓你往客體、或你所注意的對象去找就可以得到。這個共同點倒不在於你知道什麼、覺察到什麼、在哪裡。反而,你是往可以認得客體的主體或機制去看,才可以找到同一個本質。

是這樣,任何經驗和經驗當中的同一個共同點,對你,最多也只是一種在、一種微細的覺、或一個輕微的知。你也許會以為這種在、微細的覺、隱約的知,是在感受的層面。然而,並不是。你最多可以說,它是在感受之前就有的。

但是,假如你是用感受去體會它們,其實也沒有錯。它們的存在,本來就繞過念頭的地盤。念頭偵測不到。而感受,不經過念頭,反而可能透過共振反映它。

讓我再重複一次,你這一生,最多只能把自己的注意,往回轉到這一點。你或許稱它是知、是覺或是在,也可能是其他的字眼。無論你怎麼稱呼,給它什麼名字,你所能談的,也只是這一點。

我跟你分享過,只有意識可以知道自己或是一切。一樣地,也只有意識可以體會到覺、知、在。既然覺、知、在是全部經驗的共同點,你自然會推論出來,只有意識可以體會到任何經驗。但話講回來,體會的方法、體會的內容,是你透過人間想像不到的。

祂最多可以體會到自己。

說意識(絕對、整體)體會到、覺察到自己,其實也就是華人所講的「悟」。

悟,也只是悟到自己,這個自己,最多也只是心。

或者,也只是隨時見到本性。

隨時體會到自己,隨時見性,隨時在悟,最多也只是醒覺。

然而,坦白講,到底是誰可以悟?誰可以醒覺?悟,又是悟到什麼?而是從哪裡醒覺到哪裡?

答案可能會跟你或任何人所想的不一樣,而且可能根本是完全顛倒的。

透過每一個經過,悟、見性、醒覺、意識倒不是體會到人間認為重要的種種客體和發生。祂從種種的發生,最多是體會到自己。

透過每一點,還不用講客體或一個過程,意識,最多只是在體會到自己。祂體會的倒不是客體和客體間的差異,也不是為了去做各種你會認為重要的區隔。

認為意識應該會知道點點滴滴的差異和區隔,是人類的期待,是你投射給意識的角色。

也因為這樣子,我前面才會說,意識祂不知道、也不會去區隔我們在人間所重視的差異。無論是好事、壞事、好人、壞人,祂不光不在意,更沒有必要也懶得去做這種分別與區隔。

要做這種分別或區隔,祂得先認定有另一個體值得做比較——先承認有一個別的主體,再發揮二元對立的作用,把這個主體當作客體,這樣才可以區隔。

然而,站在意識或整體,全部都是祂自己,一切老早都圓滿。

是圓滿,我才會說,連一張紙都插不進去,一個縫都找不到。這種完整的圓滿,全面的圓滿,對頭腦很難想像。但是,事實就是如此。

這一點,假如你徹底可以領悟,它其實含著一切過去所講的真實的鑰匙。這本身,正是你來這一次,在等著你去領會、去體悟的。

我才會說,你真正應該追察的,倒不是客體和客體的差異。再浩瀚或再微細層面的差異,都不是值得你去追察的。就連任何引發其他聰明的機制,也一點都不值得讓你投入這寶貴的一生來解釋它、記錄它。

反過來,你真正要投入探討的,其實是——是「誰」、是「什麼」在體會這個客體?

追察的方向,是讓你往上游去找,倒不是在客體的下游尋覓。

未來的意識科學不是在客體的層面著手,而是要從最源頭——意識的源頭切入。是這樣,我才會在〈序〉提到,沒有一個工具可以去探討意識這個主題。任何工具都還是下游,都還一樣只是客體。

(註3悟,本來就是「覺」,而再延伸出明白和理解的意思。很有趣的是,「悟」在字形上的組合本身就含著Self-Realization或Self-Awareness的觀念——有一個心(忄),有一個自己(否)——體會到什麼?體會到自己,覺察到什麼?覺察到自己。其實,修行最重視的開悟,也只是這樣把最簡單的、每個人都有的現象,當作人類最高的成就。)


17 統一場

我也一直在提醒:你認為客觀的現實,其實是從你主觀的意識延伸出來的。

你再進一步仔細觀察,你這一生採用的覺察工具,最多也只是你的注意。注意的機制本身還是在反映二元對立,或說還落在一個主客二元的架構,要有一個「主體」注意到一個「客體」。既然如此,如果你的頭腦要和身體或世界互動,注意其實是唯一的工具。

不過最不可思議的是,你也可以把注意當作一個解脫的工具。

雖然我一直強調,從相對到不了絕對。但是,透過注意這個工具,你可以試著把它落到最源頭的覺、知、在。

你用前面的方法,親自一步一步去推論,接下來,也可能自然會想知道:覺之前,又是什麼?

其實,你只要去觀察,也就會發現好像還是有一個「體」知道自己在覺。然而,你框不住這個體的邊界。這個體,好像是你,好像又不是你,你不覺得它是平常你認為的你,但你又不能說它不是你。

這是最奇妙的一個發現,只是你我一般根本不會注意到。

你從頭腦的作用一路往回推,推到你可以到的最源頭。到這個地步,已經沒有區隔或分別心存在,沒有啟發二元對立的作用。那麼為什麼你會知道還有一個覺?

最多,你可以這麼表達,是自己知道覺在覺自己。

這個知道覺在覺自己的自己,也就是我過去不斷在談的《聖經》裡的話,好像是主在表達自己的身分“I Amt hat I Am."「我是,我就是。我在,我就在。」

祂知道什麼?最多只知道自己就是自己“I Am that I Am."

這種知道,並不是一個有客體的主體在知道。是這樣,我才會用螺旋場、生命場、意識場或大你、大我來表達這個相對意識的原點。這個原點,站在你的立場,它還在相對意識的層面。它雖然好像還沒有啟發主體----客體的作用,但它本身就是知道。

它知道什麼?知道自己在覺。

這一點知道,才是你所有思考、覺察、感受的出發點。它可以連繫你這一生所體會到的全部,是你對外、對內所有體驗的源頭。

其實,就連一個剛懂事的小孩子,都曉得自己在覺。然而,他在覺什麼?不是覺察到另外一個客體。他最多只能說覺察到自己。這個最原初的生命場或意識場,自然帶著一種在、一種覺的味道。是這樣,這個小孩子才知道自己好像是活著,好像有一種存有的體會。然而,體會什麼?也只是體會到——自己,就是自己。

我想,你讀到這裡,就可以親自試試看,看這些話正不正確。

我借用「意識場」這個詞,是來表達由意識所延伸出來的一種最原始的力量。這種力量,好像是意識跟物質世界的一個橋梁,或者說是我們在人間可以體會到的一切的出發點。它最多是一種微細的有,而從這種微細的狀態,可以凝結出一切的物質,包括你我的念頭,包括你我全部的經驗。

你親自去體會,也已經注意到,在這個最源頭的點(我過去暫時稱為大我、大你的意識場)最多是一個好像有、好像沒有的體,或說是一種很微細的存在,一種還沒有出發的動態。是這樣,我也會用覺、知、在來稱它。

嚴格講,這個最源頭的點或意識場,雖然我勉強稱為大我、大你或覺、知、在,但它其實不是一個「體」,也不是一個動態,最多是你全部體驗的共同點。

說到這裡,你或許會想問:那麼,這個意識場是各自獨有?還是所有生命共同的?換句話說,地球上有70多億人口,再加上數不完的眾生。有這麼多的生命,那麼,這個源頭的意識場是每個生命各有各的?還是不同的生命都共同有一個統一的意識場?

我相信,你只要再繼續追察下去,自然會得到結論——是統一的。

這意識場,是人間對無限大、永恆的體——意識、心的代表,它不可能是多重的。假如是多重,它就不是唯一。如果要靠其他的體才可以成立,它也稱不上是圓滿,也就不符合無限與永恆。

假如你可以接受這一點,接受所有生命都共同有一個統一的意識場,那麼,你或許也會留意到另一個層面的含意——其實,透過你每一個瞬間的體驗,你隨時可以體會到這同一個意識場,或說接觸到意識在這個人間的代表。

你會再進一步發現,我過去把一體、意識用銀幕或背景來做比喻,這並不是準確的描述。假如我們把一體當作背景或銀幕來看,等於在說除了銀幕之外,確實還有銀幕上的電影,而銀幕和電影其實是分開的體。你想想,這樣的一體、意識還算得上是一體嗎?

提出這一點,我不只是要強調一體和人間並沒有分開,而是更想表達另一個重點:對你、對我、對這個人間,一體或說意識其實比親密更親密。祂隨時都存在。祂在背景存在。在前景也存在。再講個更透明,就算是我之前不太準確的比喻——銀幕、電影、內容……全部,其實沒有一個點沒有祂。

祂,隨時都存在,你或許還記得我會用「在(beingness)」來表達祂,而不是用「做(doingness)」來稱祂。

在相對的層面,世界、全部都落在五官的範圍裡。你只有突然體會到這裡現在,進入「在」,才可能從五官的牢籠跳出來。是這樣,你才突然明白,原來你過去認定是客觀的現實,其實一點都不客觀。

你還不用去談客觀的現實只是從主觀的意識延伸出來的,只要仔細觀察,也就能體會到,所謂客觀的現實,也只是完全限制在五官的地盤內,在念頭的操作下建立起來的。

只有進入「在」,隨時回到這裡現在——一個沒有維度、沒有時--空的觀念,你才可能突然跳出五官和念頭鎖住的籠子,而發現真實並不是這麼狹小,並不只是你這一生所看到,所體會到的。

你懂了這一點,也自然不會再用任何具體的畫面、比喻或客體來代表祂——一體、意識或意識海。

祂在。在「在」也在,在「做」也在,沒有一點祂不在的空檔,更沒有一個客體離開過祂。

我用「在」來稱祂,也就是肯定祂永恆、無限的特質是隨時都有的。不管有動或沒有動,不可能有哪一個瞬間或角落沒有祂。也不可能有哪一個角落,是祂不在的。

我又特別強調祂和「做」不同,也正是提醒你我,祂並不是透過人間二元對立的聰明或機制可以找到或得到的。

事實是,你還沒有找,祂已經在。

讀到這裡,你可能還記得,我過去曾經特別為你區分費力和不費力的觀念。去探討費不費力,也就是要強調意識並不是你透過費力可以得來的。

其實,你再怎麼透過任何二元對立的聰明機制(無論是讀、看、聽、理解、思考、研究、整合…)去努力,反而是把祂蓋住。

這個時代,你很容易聽過或接觸過許多的法。這些法,說到底,絕大多數都是在教人怎麼讓自己變得更好。目標是改善自己情緒、改進生活或命運,或是讓自己的行為得到修正。

我相信,你應該已經比較清楚了。你也明白,在這些層面去強調把自己變得更好,這種角度其實沒有什麼代表性,和整體的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

你再怎麼花時間改善自己的想法、情緒、行為,或者去分析心理的糾結,希望能做一點調整,這些努力,從我的角度來看,只是守住一個沒有代表性的自己(小你、小我)在運作。並沒有多大用處。

對你,可能比較有效率的方法,還是先把真正的自己找回來。

談到靈修,也是一樣的。

真正的靈性是什麼?許多人都誤會了。

真正的靈性,其實,還是自己,倒不是一種比較微細、比較玄、落在別的層面的存在。一般所認為的靈性,還是離不開頭腦在相對世界的作用。

然而,你真正要找的靈性,其實就是自己。只是,這個自己隨時都在,倒不需要你去追求。

是這樣,所謂的靈修要不就是誤會,要不就還是一個大妄想。


18 一切都在同一個意識場

雖然說,透過我們的聰明,反而是把意識蓋住。然而,這同一個意識,其實是我們最根本、最原初的核心或說共同點,你只要把遮住祂的部分稍微挪開,祂自然從裡面浮出來。

浮出什麼?

浮出自己。

浮到哪裡?

浮到自己。

祂浮出做什麼?

祂什麼都不做。不需要做。但是,祂也可以做。只是做不做,不是重點。

祂最多是承擔自己,聲明自己。

甚至前面講的費力不費力,都跟祂不相關。費力,祂也在。不費力,祂也在。最多是如果你費力,也就自然把注意力擺到人間的層面,而就這麼錯過了祂、忽略了祂,還好像跟祂接不上頭。但嚴格講,祂跟你費不費力其實沒有關係。

一樣地,就連說祂可以浮出來,又是一個不必要的比喻。

全部都是祂。祂是全部。祂不需要浮出來,也沒有從哪裡可以浮出到哪裡。就是有哪裡可以去,又有哪裡不是祂?

最多,只是一個暫時存有的你突然發現有祂。而且你最多只是用注意的工具,突然從外在或下游轉向祂。

然而,你又不可能回轉到祂。

祂是無限,你最多也只能回轉到祂的門口。

是這樣,我才會用大我、大你、在、覺、知當作暫時的一個目的地,讓你的注意可以錨定在那裡,而讓你好像可以勉強摸到一點邊。

注意,就是有那麼關鍵的重要性。

透過你的專注或注意,你最多是把共同的意識場找回來,或說是輕輕鬆鬆停留在這個共同點。這是你這一生唯一可以做到的。

但是在這裡,你也一定會發現,連說「可以做到的」都已經產生一種矛盾。

祂不是透過做,也不是做得來的。甚至,你還沒有做,你已經老早在祂。而且,你根本沒有本事或能力可以離開祂。

接下來,你也突然會發現,原來過去想找的,都找錯了地方。

你過去的理解是錯的,都把祂想得比較難,而自然往客體多元化、複雜化的方向去延伸。你也就會想去找某一個境界、某一個印象、某一種狀態。

真沒想到,原來這個最根本的共同點是這世界的70多億人都有的。

這最根本的共同點,最多是最輕鬆、最微細的一個覺、知、在的觀念。然而,你只要體會過,也就明白——就連說觀念都太複雜,觀念本身已經是念頭的組合,而覺、知、在其實是簡單、是單純到一個地步,連觀念都稱不上。

如果說覺、知、在是感受,或許還會比較接近一點,但是感受又離不開你身體的感官,也就又多了一個層面。

你最多只能講是一種很微細的什麼。你對在有一種覺或知,就好像是一種很微細的存有的體會。

這個理解,我相信現在會為你帶來一把最好的鑰匙,讓你徹底明白——自己過去只是找錯地方,而你要找祂確實是比你過去想的都簡單。祂本身是最單純、最簡單而又含著一切的答案。

至於,祂是不是真的含著一切的答案?

針對這一點,我敢大膽地說,只要你誠懇地去參,也自然會發現事實就是如此。

我們現在談的在、知、覺,其實,你可以體驗的一切,沒有一點在祂之外。是這樣,我才會用意識來包括在,包括知,包括覺。全部,都含在意識內。坦白講,連這個宇宙都含在祂裡面。沒有什麼在祂外面。

也就這樣,祂本身是圓滿。

我才會說,祂本身最多是知道自己,體會到自己,在自己。

過去,你還可能會想問:祂在體會什麼?祂又在哪裡?

現在,你也已經發現,光是這種問題本身就帶來矛盾。

你已經知道,對這個最原初的體,對這種圓滿的狀態,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假如有這個問題存在,就等於還要化出另外一個體,好讓這個圓滿的體去體會、去在。但是,這一來,祂就不是全部,也就不是圓滿去體會圓滿。

你也可能突然發現,覺、知、在是在你任何覺察、念頭、感受之前就有。是這樣,你任何覺察、念頭、感受也污染不了祂。祂沾不上任何東西,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影響祂、可以打擊祂,或還可以把祂抵消。

祂最多只是每一個瞬間都在,下個瞬間也在,下下個瞬間還在。

一連串的在。

你還沒有來之前,就在。

你走了以後,還是在。

祂在,在到底。

但是,祂在哪裡呢?

最多,我們只能講是在這裡、現在。這個這裡、現在並不屬於時--空的範疇,不受時--空的限制。所以祂隨時都在,在這裡、現在也在。

這一點接下來我會繼續打開。

19 從自由,到不自由

我在這裡,想邀請你再一次回到前面的觀念——意識場其實是統一的。

你已經知道,所有的眾生、整個宇宙的點點滴滴,都是從同一個意識場或統一場延伸出來的。

然而,這一點,你最多是用你的聰明或邏輯勉強去推理出來。對你,這是不可能體驗到的。這也就是我常常提醒的:相對,永遠不可能體會到絕對;局限永遠沒辦法體驗無限;無常,不可能去框架永恆。

但是有一點,你可以拿自己做實驗,去體會看看。

我前面也提過,是透過念頭,你才會產生時間的觀念。感受,讓你得到一個身體的身分。而覺察,可以為你化現出一個完整的世界。然而,念頭、感受、覺察,其實都是從同一個意識延伸出來的。

這些話,你完全可以親自驗證。

你可以透過靜坐,或是用我跟你分享過的各種方法,包括數息、觀息、隨息、配合呼吸在心裡默唸「我--在(1 Am)」來驗證。你一開始只要投入其中一個方法,而接下來,也只是不斷地重複你選定的同一個方法。

你只是不斷地投入。如果分心了,就回來。再分心,再回來。一再地回到你選定的這個方法,一直到你終於安靜下來、沉澱下來,而頭腦的作用得到淨化。

你只要把注意不斷地集中眼前正在進行的這個方法。你愈來愈熟練,也愈來愈投入。你竟然會發現,你並沒有刻意去壓抑念頭,但是念頭反而會降下來,甚至停下來,而自然被這個方法取代。

在這個很安靜的狀態下,你可能會偶爾注意到一個念頭,或一種感受,甚至好像覺察到什麼東西。這個被覺察到的什麼,可能相當具體,也可能很抽象。

不管怎樣,假如你的心安靜了,淨化到一個地步,你會發現,其實你可以注意到念頭、覺察或感受正要露出頭來的瞬間。

你可能也自然會發現,無論正要浮出來的是念頭、覺察或感受,你都沒辦法定位出一個具體的源頭。比如說,你沒辦法區分出是腦部或身體的哪一個部位在產生這些念頭、覺察或感受。

當然,如果某一個感受已經起步了,接下來,你可以定位出它的部位。但是,在這之前,你絕對找不到那一個點在哪裡。不光找不到那一個點,你也沒辦法判斷這些點是共同的一個點,還是分開的好幾個點。

對你的印象而言,無論是念頭、覺察或具體的感受,最初好像都是從一個沒有空間的空間延伸出來,互相重疊,但又沒有互相排擠,最多讓你感受到好像有前後的順序。

最有意思的是,它們不光沒有互相排擠,甚至不能落到一個點去啟發,同時也沒有一個邊可以去區分彼此,也沒有內、外。是這樣,你沒有辦法守住它。

雖然你沒有辦法守住它,但它又好像和你很近,就好像和小你、小我分不開。然而,它在小你、小我的哪裡?你又找不到它。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要出來還沒出來的覺察、念頭、感受(也就是覺、知、在)是要落在某一個部位後,它才突然被守住,而自然就落在一個相對的層面。

也就是說,它從「一個」沒有維度的點,透過你的二元對立或聰明的機制,才有了空間的維度而受到限制。它從無拘無束的自由,透過你的觀察,才突然落入一個局限、相對的範圍。

你看,這是不是非常有趣。

這時,假如我再進一步跟你分享:你的頭腦,包括你觀察的能力,就像一道鎖鍊,把你本來自由的全部鎖在一個不再自由的點。這些話,你現在已經知道,並不是一種文學的表達,而是事實。

你也可能想起前面稜鏡的比喻:真沒想到,本來無限大的意識,竟然非要透過頭腦和五官二元對立的稜鏡,把自己永恆而無限的光,折射到一段很狹窄的範圍,為的只是讓頭腦取得那麼一丁點意思。

懂了這些,你也就明白,你最多是把注意回轉到——是誰在觀察、誰在覺、誰在知、誰在想,這本身才是你應該投入的課題。

這一生值得你做的,也只是這個,倒不是讓你再把注意力放在觀察什麼、覺察到什麼、想到什麼,知道什麼。

不知不覺,你會發現,針對來來去去的各種念頭、覺察、感受,唯一的共同點好像最多是前面所講的,只是一種微細的知、覺、在。而且,知、覺、在,跟念頭、覺察、感受一樣地,沒有出發點,也沒有空間,更不用講有時間的觀念。但是,它又隨時在。

就好像你可以體驗到的所有經驗,一再地濃縮簡化到最後,也只剩下知、覺、在。再怎麼濃縮簡化,也無法讓它更小、更單純了。

這個實驗,假如你能夠既認真、又同時輕輕鬆鬆地去進行,你自然會發現,這本書所講的一切都是正確的。甚至,它是唯一的共同點,是你這一生再也不會失落的共同點。

你這一生值得來這一次、值得去體驗、值得學到的,可能也只是這一點。

你同時也會發現,這個共同點——知、覺、在(有時候我稱為大我、大你),就像前面講的,它沒有維度,不屬於我們用時--空可以描述的東西,甚至不能算是「頭腦的東西」。

這個共同點,算不上是知識,和宗教、哲學……等等領域也沒有任何關係。最讓人納悶的是它明明是你、我、每一個人都有的,但怎麼每個人都好像那麼費力地想把它找回來?

你同時也可能發現,這個沒有維度的特質(假如我們可以這樣稱它),其實也就很接近過去我所說的「這裡現在」。

當然,我相信你到這裡也可能老早體會到,「這裡,現在」其實不屬於時--空的範圍,也不適合套用時--空的比喻。

怎麼說?

讓我再說清楚一些:

這個「這裡」並不是在指哪一個空間,比如那裡和那裡的中間。「現在」也不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一個空檔。雖然這兩個比喻還落在時--空的四個維度裡,但它們所想表達的,其實不屬於任何一個維度。

假如你還勉強要用一個詞來講,它最多是「沒有維度」。你最多是用「在」來表達。

我用「這裡、現在」,其實也是在試著表達覺、知、在(或大我、大你),只是當時沒有一套完整的詞彙,也沒有更合適的字眼,可以讓我建立現在的連結。

當然,你或許正在想,為什麼我要在這裡把它提出來?

其實,就像我之前會擔心你可能把大你、大我當作一種客體,我也一樣會擔心,倘若不這麼提醒,你也可能會把「這裡,現在」當作一種時--空的觀念,甚至會想勉強去找出某一個時--空的點,讓你期待可以透過它去領悟。

「這裡,現在」是在任何體驗、經驗之前,好像突然自己體會到自己,想起來自己。

體會到,自己在自己內,而且全部是活的,都是為了自己。

體會到,除了自己,沒有其他東西。

也就這樣子,意識突然就醒過來。

醒到哪裡?醒到自己。

當作自己。

符合自己。

在自己內。

為了誰?為了自己。

體會誰?體會自己。

主體和客體,已經變成同一件事。

讀到這裡,你大概也注意到了:你其實可以從任何一個點回到意識的門口,而你過去可能還有的矛盾感,自然會一層一層解開。

意識並不屬於任何的知識體。祂本身是一個完整的體、完全的全部。

講到知識,一樣地,你也會自然發,現任何你所謂的知識,站在整體,其實都還是一個阻礙、一個盲點,或說一道遮擋的過濾網。知識,只有對人類才有意義。無論粗淺的知識、高深的知識都一樣地,最多只是強化你的制約、強化你和整體的隔閡感。

未來的意識科學,倒不是透過這種知識的累積可以逐步去建立。這一點,可能跟過去所有的學問、所有的科學、所有的專業領域都不一樣,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20 你可能忘記意識,但意識忘不了你

假如你可以認同,這個「在」就是人跟人、人跟其他、人跟世界、人跟一切的共同點,那麼,你也可能突然發現,其實,倒不是你在修行。反過來,是意識在修行你。

怎麼說呢?

你仔細觀察,你這一生不斷想找的,不管是愛、快樂、滿足、平靜,其實都是站在一個站不住的前提:你有一種隔閡感,有一種隔離的觀念。

你不光認為自己和其他人是隔離的,是不同的。你也覺得自己跟東西、世界、甚至一切都可以區隔開來。對你,樣樣都是不同的體。

是這樣,你才會失掉安全感,感覺不安,隨時覺得不夠、覺得缺乏,總是感覺自己少了什麼。

你或許還記得,我過去把這種狀態稱為萎縮體,而你也就自然成為一個萎縮體。時時刻刻的萎縮,讓你這一生總是認為缺少了什麼,好像隨時會受到攻擊、受到刺激,而隨時得不到安全。

你可能沒有想到,這一切,也只是你完全忘記了你本來就有共享的同一個存在(shared beingness)。這種共享的存在,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統一場,或唯一的意識。

你隨時會把祂忘記,因為你在每天的忙碌中,把自己所有的注意都擺到客體的下游。你忙著鑽研客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你也隨時在注意環境種種客體的變化。你總是把眼光轉開,只關注眼前很小的一個點,而且根本不敢放過任何一點。這,反而讓你隨時忽略掉共享的同一個存在。

然而,你也許暫時忘了祂,但嚴格講,你是忘不了的。

祂隨時存在,沒有停止過啟發祂自己的作用。

所謂的作用,最多也只是「在」。

這個「在」,本身有一個很大的吸引力。祂是唯一靠得住的真實,是任何力量都抵消不了、毀滅不來的真實。

真實的吸引力,更是遠遠比眼前一時的現象都更大。

是這樣,才可能讓你肯定地說,早晚,樣樣都會回到真實,也就是意識。

你再仔細觀察,你這一生,其實隨時都想回到祂,只是你還可能不知道。

這個不知道,你也可以暫時用「無明」兩個字來表達。

在無明的狀態,你會以為這個共享的存在就等於是人間的愛或滿足。是這樣,你自然會希望在人間找到一個理想的同伴,讓你可以把自己個別的存有,融合眼前認為所愛的對象。

只是,早晚,你的不滿足感會再度浮出來。你會覺得不太夠,還是少了點什麼。當然,這時候可能會換一個對象,再重新追求下一次的融合。這樣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一隻寵物、一樣東西或一個理想。

很快地,也或許是經過很多年後,你也自然發現人間的任何人、東西、甚至理想都沒辦法給你長久的幸福。

你這一生,透過個人的努力,可以完成一些項目,得到某種身分和地位,甚至可能開創一個領域。但是,一樣地,你或許很快就會發現,人間的任何狀態,不管多麼好、多麼豐富、多麼偉大,其實都是短暫的。你就算得到再大的成就感,透過每個人天生都有的享樂適應的機制,這種感受也會慢慢消失。

當然,消失了,你還是可以再找下一個。哪怕一再地嘗試,一再地失敗,你還是可以再找下一個。總有一天,你把全部可能的目標都試遍了,你才可能發現過去原來一直找錯對象。你所追求的目標、你認為可以為你帶來愛、滿足和幸福的對象,倒不是在人間可以找到的。

其實,你真正愛的,並不是這個對象,而是自己、體、意識或你本來就有的全部。這個全部,其實隨時在等著你。但是,你忘了,也就把祂變成了一個客體。甚至,你會離開自己,想去追求這個沒有離開過的自己,沒有減少過的全部。

這時候,修行的動機才起步。

我們可以說「找」這個真正的對象,也就是修行。

至於是誰找誰?嚴格講,你不見得清楚。

從你的角度,你認為是你在找祂。

但是,你跟我一起走到這裡,其實也已經知道,事實是剛剛好顛倒。

對愛的追求,是如此。你對快樂的追求,也是如此。你想要快樂,其實也就是從不滿足出發,想去找回滿足。

當然,你透過愛情,也可以去追求滿足、得到快樂。但是,快樂,似乎比愛更廣泛。畢竟,你的不滿足,不見得是透過兩個體的融合就可以消除。而對你,不滿足感,有時候甚至會延伸出恐懼、不安、痛苦、悲傷、自卑、挑剔、對樣樣都看不上眼、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總之,隨時讓你感到還不夠、還是少了什麼。

不快樂、感覺不到愛、靜不下來、人間種種的痛苦和煩惱、種種不夠、總覺得少了什麼的不滿足或匱乏感,始終離不開你與自己的隔閡。而你深信不疑的隔閡感,本身自然產生一股推力,促使你不斷地要往外去尋、去找。

到最後,你也許終於找到這個意識的門戶。

你把全部的意識隨時活出來,也自然發現過去認為缺少的,已經跟著消失了。到時候,可能你也發現,其實你老早是圓滿,甚至沒有不圓滿過。

真不曉得,你當時怎麼會那麼幼稚,連這麼明顯的事實都不知道,還要浪費那麼多次的人生,經歷那麼多的痛苦,才明白這個理所當然的真理。

你也自然發現,其實愛、快樂就是你真正的本質。如果不是這樣子,你不會一次一次地想去找它們。

平安和寧靜,也只是如此。

站在整體,站在意識海,站在主的角度,最多只有圓滿。

接下來,還只是圓滿。

一直圓滿到底。

祂是立即圓滿,從來沒有不圓滿過。

最多是圓滿自己。

這一點,可能用我們頭腦是最難懂的。但是,你這時會發現,你隨時可以把注意落在一個「不存在的體」。這個不是體的體,你已經知道可以稱它是大我、大你,或最純粹的知、覺、在。或者,你也可以很簡單地稱它是「在」。

它是所有生命的共同點,是你、我、任何生命、東西都有的一個共同點。

守住它,定住它,停留在它,其實是你這一生最不費力的作業。

它不費力,不靠「做」而隨時可以得到。甚至,你還沒有做之前,它已經存在。

你定在它,也只可能是滿足。

這滿足沒有開始,沒有經過,沒有結束。

是滿足在滿足它自己,一路滿足到底。

沒有底,也只是無盡的滿足。

它沒有什麼特質,可以讓我們描述。假如我們可以描述出什麼,最多還是一種頭腦可以談的境界、經驗或狀態。

唯一可能的,最多是透過平安和寧靜,它探出頭來現身,露出它自己。

你發現你突然變得平靜,而你心中的寧靜流出來,為周邊帶來平安。

無論個人遭遇多大的危機,環境帶來多大的考驗,你發現,這個平安和寧靜是消失不了的。心中的平安和寧靜,變成你這一生最可靠的層面。

這樣的滿足感,自然讓你不需要去做任何表達或分享,你也沒有任何動機想去延伸什麼、完成什麼或達到什麼。

然而,這並不代表你會突然放棄人生,變得冷淡,什麼都不參與、不干涉、不去做。要記得,這種冷淡的狀態,本身還是一種隔離,只是為自己跟一切製造一個其實不存在的距離。

到這時候,其實剛剛好相反。你還是會參與、會干涉、會去做。只是你在參與、在干涉、在做的前中後,始終都活出平安和寧靜。

你還是該做什麼就會做什麼。比如該幫人就幫人,該關懷就去關懷。甚至,你的熱忱還會帶動周邊更多的人。

儘管如此,你始終沒有認為自己在「做」什麼,或幫助誰。是這樣,平安和寧靜對你是理所當然。

意識或一體的力量就是那麼大,祂會讓你不斷地想著祂。就算你好像把祂忘掉了,但透過潛意識,你還是會想找祂,想回到祂,想要回家。

可以這麼說,這一生,你體會到的所有痛苦、悲傷、失落、萎縮,從更深的層面來看,其實都還是意識在跟你講悄悄話。祂希望你醒過來,不要繼續再折磨自己。

我才會說,人生所帶來的難關、衝擊和考驗,其實是這一生最大的恩典。

但願你,不會白白錯過它們真正的訊息。

(註4:如果你還記得,我在《不合理的快樂》也跟你分享過享樂適應的機制(hedonic adaptation).這是一種生存的機制,不光人有,動物也有。透過這個機制,我們所體會到的快樂、舒服、悲傷……種種感受,都只會持續一陣子,然後就消失了。這樣的機制,讓我們的注意不會被重複出現的經驗給綁住,而可以把注意轉到環境潛在的危機,是這樣,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它是一種能幫助物種存活下來的機制。

當然,正是因為天生就有這樣的機制,所以我們再滿足也滿足不了多久,很快就又要去追尋更新鮮的刺激。可以說,這個幫助生存的機制,同時也造就了我們的不滿。)
贴主:哈哈嘻嘻哈哈于2023_03_13 15:16:23编辑
喜欢哈哈嘻嘻哈哈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 (无内容) - hs94 (0 bytes) 03/14/23
謝謝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3/14/23
点赞不显示,手动点赞. 👍👍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3/02/23
【活动】军纵与家🧧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3/02/23
謝謝 🙏🙏 (无内容) - sc7s (0 bytes) 03/02/23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