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时事快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莫子說 016 定與開悟登出是否有關係

送交者: 哈哈嘻嘻哈哈[☆智慧喜悅豐盛☆] 于 2023-02-24 8:59 已读 1114 次 1赞  

哈哈嘻嘻哈哈的个人频道

+关注
莫子說 016 定與開悟登出是否有關係




147:禪定、入定、與不解釋、開悟登出是否有關係?從古至今,凡是修煉,都離不開打坐,事實上仍然是故事性的修行方式,要徹底離開故事,無法只藉由打坐,關鍵就在於不解釋,這是開悟登出唯一的一道門


(以下文字由嘻哈根據視頻內容整理而成)

Hi!今天要跟各位聊一個很重要的話題,這個話題在之前已經有稍微提到過,但是因為這個話題很重要,所以今天又在這裡跟大家再聊一下這個話題。

這個話題就是定境、禪定、修定。“定”跟我們說的不解釋、開悟、登出到底有什麼關係?

我們都知道,從古至今,許許多多的修行方式裡面,都有打坐,為什麼要打坐來修行呢?它其實是一個很科學的一個方式,它讓我們的六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是向外的,意是我們的思想,這六種感官,我們如果要真正探索我們內在的運作,想造訪我們真正內在是什麼的話,我們就必須要讓外在的這些能夠停止,所以我們就藉著打坐,關閉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然後再藉由一些方式,連我們的思想都可以停下來,這樣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就能夠完全的靜止下來。當它們完全靜止下來的時候,我們就真正可以探索我們的內在,這是從古至今都通用的一個修行方式。

但是我們要知道不同的修行方式,它的目的、目標是不一樣的。對於道家來講,他打坐的目標往往是讓他的氣能夠運行小周天,然後能夠在他的丹田結丹,慢慢的丹能夠三花聚頂、五氣朝陽,能夠升到他的泥丸宮來,也就是頂門這裡來,然後跟他的神識就是他的靈魂可以合併起來,然後可以出陽神。出陽神之後呢?這個陽神它本身就是一種超越我們原本生存方式的一種另外的生存方式,往往他們追求的是這個。但是這也是比較後期的道家才有這樣的方式。一開始老子那個時代,他們追求的是道,道就跟我們所談的解脫的方式,登出開悟的方式是同一個方向。

那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修定跟我們說的登出開悟到底不同的地方在哪裡?然後它可以相融合的地方又在哪裡?

修定顧名思義,就是要讓我們安定下來。讓什麼安定下來?讓我們的對外的眼耳鼻舌身意能夠安定下來。當我們眼睛不看,然後不聽、不聞、不接觸,慢慢地,我們內在就會安定下來。但是我們的思想往往在這時候就特別活躍,這有點像一個瓶子,它原本里面有沙子,然後有水,我們看起來很混濁,看不出瓶底有很多的沙,但是當你整個瓶子安靜下來了,這些沙子慢慢沉澱了之後,你就會發現,哇,原來有這麼多沙子。那那些沙子就像我們的思想一樣,平常因為我們一直抓取外面的情境,眼睛看到了,哇,那個好漂亮。哦,那是什麼?我們每一個感官接觸外面的時候,我們都抓取了外境。那其實抓取的外境之後,我們還思維那個外境,但是因為我們太專注於外界了,以至於我們不知道我們有那麼多的想法。但當我們沉澱下來,安靜下來,開始打坐,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有非常多的思想在我們的腦袋裡面,非常的活躍,這些思想來來去去,不停地在那裡翻動,這時候我們就要靠一些方式來讓它安靜。比如說,數息法、觀息法,就是注意著我們的呼吸,一直看著我們的呼吸,然後分散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不要去注意其它的事情,也不要注意我們的思想,只注意著我們的呼吸。這時候我們就會注意到我們的呼吸,一吐一吸,到底是冷還是熱的,有什麼感受?然後慢慢注意下去,我們的腦袋就會慢慢的安靜下來。這時候,我們就只會注意到我們的呼吸,慢慢的呼吸越來越細微,越來越細微,到了呼吸也停止的時候,我們就真正的入定了。

所謂的入定,它是六種感官都停止下來的一種狀態,叫做定。雖然六種感官停止下來,但是內在的感官並沒有停止。所謂內在的感官就是我們對內還是有情境發生。我在這裡打個比方,比如說,在打坐的時候產生的一種感覺輕安,輕安就是感覺到自己完全沒有身體,輕飄飄的,然後有一種非常安靜舒適的感覺,這個就是輕安。當輕安的感覺發生的時候,我們就會非常的愉悅,非常的快樂。有時候這種安定的定境,它甚至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性愛還要更快樂更舒適。所以很多人會追求這種定境所產生的喜樂感。但是這跟我們追求開悟登出又是有不同的地方存在。

開悟登出,我們講究的是不解釋。不解釋就是對情境沒有了解釋。我們剛剛發現,我們所說的定境,竟然說是定境,就是有一個定的境界,那個境界不管它是什麼,它會有一些覺受,有一些感覺,就算你到了非常高的定境,就像非想非非想定,有這麼高層的一個定境。它還是非想非非想,好像有解釋,又好像沒有解釋,薄薄的這樣,到了這麼高的境界,它還是存在著可以覺察的對象,就是那個一點點的解釋。只要有所覺察的對象,就會變成有覺有所覺,有覺得有所覺的時候,它就是二元性。只要這個二元性一存在,我們就在一個故事性裡面。我們整個人生只是覺、所覺,就是這麼單純。我們對所覺產生的解釋,那一連串的解釋串聯成人生故事,我們就在故事裡面。

談到這裡我們一直沒有發現,定跟我們所說的不解釋、開悟登出,它的關係在哪裡,在佛學上它有更深的解釋。在佛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止觀。止就是停止的止。觀,就是觀察的觀。止觀,止講就是剛剛我說的定境。當我們追求這些定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達到止,止了什麼,止了我們的腦袋的思想,停止了我們對外接觸的這個五官。但是它往往對定境裡面的境界還有所解釋。所以這時候我們必須靠觀。從頭開始就是這個觀是最重要的。像我們之前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第一句第一個字觀是最重要的。所以止關里面,其實觀是最重要的。觀的意思是如其所示的觀察。什麼叫如其所是的觀察?就是照著事物本來的面貌觀察著它。事物的本來面貌到底是什麼?就是未經解釋的事物。那就很單純,就是當我們覺察到一個對象的時候,我們只是覺察著而沒有解釋它。當我們覺察一個對像而沒有解釋的時候,對像是無法成立的,這時候對象跟所覺就會合而為一,成為一位,就沒有二元性存在。我們對所有的境界,包括定境中的境界都是我們解釋出來的,它的存在都是因為我們的解釋而存在的。所以當我們覺察著一個對象,我們沒有解釋它的時候,它就跟我們的覺察成為一體,這就是真正的合一。

所以在佛學裡面,止觀雙運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就講到不解釋的部分,也講到覺察的部分。這個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在佛學以外的一些教導打坐啊等等很多的法門,它為的只是讓我們的思想能夠暫停,對於思想暫停了之後,我們對我們的內在,以及我們對眼前所產生的境界,它都是沒有去管它的。

就比如說,我們去靜坐的時候,安定下來了,沒有了思想了,這時候我看到眼前一片光明,然後從光明里面有一些顏色的變化等等。這些東西對於其它某一些修行的方式來說,它是一個好的現象,也就是說,這時候使用內在感官覺察到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個維度的一些現像出現了,這時候,當然我們可能松果體打開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我們平常所看不到的東西。但是這對於我們修行不解釋而言,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它只是我們平常一樣,跟我們觀察到外在的現像一樣,看到某一些現像升起,並且我們對它加以解釋,只是這樣子而已。所以,我們要追求的是觀察著而沒有觀察到什麼,這個覺察而沒有覺察到什麼就是我們登出開悟最重要的狀態。

為什麼沒有覺察到什麼?簡單地說,我們世界上不管是外在還是內在,任何的現像都是有對境的,也就是你可以去看著,觀察著一個現象,那個現像不管是什麼,即使它是一個空,什麼都沒有,聽起來像空一樣,你還是覺得說,我正在覺察著一個空的境界,這時候,是因為你有了解釋,所以所有的對境都應解釋而存在。我們的覺察本身是離於解釋的,所以當我們覺察到沒有對象的時候,我們覺察到的是什麼?就是覺察的本身。全世界全宇宙,只有覺察的本身是沒有境界、沒有內容的,所以我們練習不解釋,為的就是覺察著覺察本身,只是這樣而已。這樣子,你就可以離開人生所有的故事,跳出人生的故事,因為人生的故事就是我們看到境界現象,我們並對它加以解釋而形成的,所以,由這邊我們就知道,修定境並不是一件壞事,只是當你修到安定下來的時候,你產生的一些情境、現象、境界,你還是要把對它的解釋輕鬆地放下來。

這樣子,或許有人修這個禪定,修了幾十年才修出一點點境界出來,你叫他再把它放掉,那花了那個幾十年的時間又何必呢?四禪八定都修出來了,然後,哇!好大的境界。你再要把那些境界放下來,沒有必要。所以我們一開始就往輕鬆把一切現象的解釋放下來,我們當下對眼前的解釋放下來,沒有解釋,單純的存在在那裡,也就是覺察著而沒有覺察到任何事物,這樣子是最快的方式。

今天就針對這個話題,跟各位簡單的聊一聊。但是,各位要對這個不解釋要能夠抓到它的精髓,你就不會枉費了很長的修行的道路。今天,謝謝各位,再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nh_yC9DkDw



贴主:哈哈嘻嘻哈哈于2023_03_02 19:53:07编辑
喜欢哈哈嘻嘻哈哈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 (无内容) - hs94 (0 bytes) 03/17/23
非常好。 (无内容) - 平常xin (0 bytes) 02/24/23
点赞不显示,手动点赞. 👍👍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2/24/23
謝謝 🙏🙏🙏 (无内容) - 哈哈嘻嘻哈哈 (0 bytes) 02/24/23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