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怪诞科普局:鲁迅骂胡适10多年,为何后者从不反驳?晚年胡适说,鲁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品衔12★★☆♂] 于 2024-07-02 8:46 已读 859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迅是我们的人。

鲁迅骂胡适10多年,为何后者从不反驳?晚年胡适:鲁迅是我们的人
首发2024-04-04 23:11·怪诞科普局
前言

说起鲁迅和胡适这两个人,可是出了名的冤家。鲁迅年轻时最好的朋友,那非胡适莫属。再说鲁迅后半生骂的最多的身边人,胡适之也不出其外。他们两个同为中国近代史的杰出人物,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者,致力于推动中国的进步与发展。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两个人似乎都是同一阵营的人。然而鲁迅却骂了胡适十多年,不光自己嘴里骂,他还公开写文章骂。大家都以为胡适会生气的反击骂回去,但是他却没有,反而淡淡一笑不置可否。到了鲁迅去世后还出面维护那些攻击鲁迅的人,他们两个人背后,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正文

酒逢知己千杯少


鲁迅与胡适没有认识前,两个人都没有见过对方,但却都听过彼此的大名、看过对方的文章。真正将两人联系起来的“媒人”是北大教授钱玄同,钱玄同时任陈独秀创刊《新青年》杂志同人编辑,他很想让鲁迅也给《新青年》投稿,便时常带着《新青年》往返于鲁迅的住所。


鲁迅随手一翻,看到了其中一篇叫做《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洋洋洒洒一大篇气势磅礴。文中所讲之理,都是鲁迅心中所想。他觉得这个人一定是位有大才学的人,能在当年那个时代将新文学与白话文放到明面上来讲,可想而知胡适的确是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奇才。

钱玄同

而胡适在国外也对周树人的大名是如雷贯耳,两位志同道合的名士大家以《新青年》为媒介,就此成为了知己。鲁迅的文章,笔锋冷厉读起来似一把把剑直插心头。胡适则更像是一湾湾清泉清泉,不知不觉中腐蚀清溢。


鲁迅和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风,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

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致力于打破传统的文学束缚,推动文学形式的创新。鲁迅和胡适都主张用白话文写作,以更直接、更贴近生活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这种白话文运动在《新青年》杂志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然而,他们的文风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胡适的文风较为平实、直白,他注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观点,强调逻辑性和条理性。他的文章往往以议论为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文风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一些政论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比之下,鲁迅的文风则更为犀利、深刻。他善于运用讽刺和象征等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细节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他的文章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批判精神,能够引起读者的深刻共鸣。鲁迅的这种文风在《新青年》杂志上的小说、散文等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这个时候的两人就是《新青年》的两个前锋战士,互相扶持与激励着冲锋陷阵,与旧文学以及守旧派学者作斗争。这段时间算得上是鲁迅与胡适的“蜜月期”,尽管鲁迅比胡适大了十多岁,但他每次还是会非常尊敬的称胡适为适之先生。


两个人的交往不只局限在学术,包括生活中的琐事或是微小的想法,他们都会及时告诉对方。胡适曾向鲁迅借阅过一些珍贵的古籍资料,而鲁迅也时常向胡适推荐一些新出版的书籍。这种相互借阅、相互学习的习惯,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也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友谊。

那个时候的鲁迅说过:他这一生最尊敬的两个人,一是陈独秀先生,二是胡适之。可就是如此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两个人,为何却在之后的岁月里是那样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呢?


双峰对峙,两水分流


导致两个人分歧的原因之一首先是两个人思想性格上的差异,1925年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反抗事件,因校长的不当言论而导致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势同水火。胡适与鲁迅思想上的差异,此刻就体现出来了。


胡适在这一事件上持有一种相对审慎和理性的立场。他倾向于认为学校作为教学机构,应该避免过多地卷入政治和党派斗争。他可能主张学生通过正常的学习途径来表达意见,而不是通过激烈的罢课等行动。

胡适《剧照》

相比之下,鲁迅在事件中的态度可能更为激进和直接。他站在学生和弱者的一方,坚定地认为学生是受到了校方的压迫和不公正对待。鲁迅积极参与支持学生的活动,并发表多篇论战文章,对校方进行批判。


胡适更偏向于理性、温和和秩序,而鲁迅则更偏向于激进、直接和批判。这些不同的观点,使他们在处理相同问题时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行动方式。

再就是他们在文化观、社会观和政治观上的不同理解和实践


从文化观上看,鲁迅更倾向于通过文化的革新来唤醒民众,拯救民族于危亡之中。他深刻揭示社会阴面和人性暗处,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国民精神的贫瘠和丑陋导致了国家的落后。他期望通过改造人,来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而胡适则更为强调文学的纯粹性,他认为文学不应涉及其他的东西,而应专注于新文学与旧文学的思辨。

从社会观上看,鲁迅对国民的愚昧和无素质深感痛心,他主张革命,甚至不惜一切手段来达到目的。他认为群众是愚昧无知的,需要被唤醒和改造。而胡适则更看重个人的发展和进步,他主张民主、法治和自由,反对一党专制和民粹主义。他相信,如果有良好的制度和环境,国民的素质自然会得到提升。

最后,从政治观上看,鲁迅对政治持怀疑态度,他更愿意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而胡适则是一个实践者,他不仅在学术界有所建树,还在政界有所作为。他主张实行宪法,坚持民主和法治,认为这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也就是从这件事后,鲁迅与胡适完全决裂。他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共同理想与信仰的两个人注定是不会同路的。但在当时,应该算是鲁迅的单方面断交,胡适性格温和,就算鲁迅不与他往来,他也还是会把鲁迅的事情放在心上。这点从下文来看也有证实。

一个为拿来主义,一个为全盘西化。胡适作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其“全盘西化”的主张是基于对封建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西方文明的向往。他认为,中国应该摒弃旧有的封建传统,全面学习西方的思想、制度和文化,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崇拜和对传统文化的失望。

然而,鲁迅的“拿来主义”则是对这种极端观点的一种反思和批判。他主张在对待外来文化时,应该采取一种批判性的态度,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崇拜。他认为,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同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创新。


之后两人就在各自认为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胡适选择加入党派,追求自己所谓的共和自主。尽管后来他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仍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立场。


而鲁迅则一直活跃在人民底层,体味下层人的生活疾苦。力求用自己的一支笔来唤醒麻木不仁的国人。

所谓知己


鲁迅对胡适的批评,有时是通过尖锐的讽刺来表达的。例如,他曾在文章中称胡适为“能言鹦鹉”,暗指其言辞虽美,但缺乏实际价值。他还曾讽刺胡适“披着正义的外衣”,暗示其言行不一,有虚伪之嫌。这些讽刺和批评都体现了鲁迅对胡适的不满和对其某些观点的不认同。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鲁迅对胡适有所批评,但他们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两人在新文化运动中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都曾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们的分歧和争论,更多是基于对学术和社会问题的不同看法,而非个人恩怨。

因此,鲁迅对胡适的骂声,应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学术争论的大环境中去理解。这些骂声既体现了鲁迅的直率和批判精神,也反映了他与胡适在学术和思想上的分歧。


而对于鲁迅的冷嘲热讽,胡适却也没有做过任何反驳,统统是照单全收的状态。胡适的这种态度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的理性和宽容,也反映了他在处理国人思想问题时更加委婉和谨慎的态度。他不会像鲁迅一样直接冷嘲热讽,而是用更加温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鲁迅去世后,很多人对鲁迅谩骂攻击,胡适也会公开进行维护。

结语

尽管鲁迅和胡适在后期关系有所疏远,但他们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贡献都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思想的差异并不能否认两个人各自的文人风骨与救国之志,他们只是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因此,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他们的关系,既要看到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也要看到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差异。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