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李楠:普京的彼得大帝梦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品衔11★★☆♂] 于 2024-06-22 9:05 已读 1068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普京的彼得大帝梦
(节选)



作者|李楠


原载|《新闻周刊》


刊期|2003年第20




1703年,彼得大帝建造了圣彼得堡,为俄罗斯开辟了向西瞭望的视野和走向强大的契机。这位俄罗斯强人当时说,“设若天假我以年,圣彼得堡将变成另一个阿姆斯特丹。”三百年后,普京向俄罗斯人承诺,“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二人的语气多么相似。


要像彼得大帝那样,带领俄罗斯重新融入西方世界,把俄罗斯建设成一个“强国”,正是普京的梦想。


让俄罗斯回归欧洲

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普京将一幅彼得大帝的画像挂在办公室里。


1952年,普京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冶金工人的家庭,1975年毕业于前苏联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生长在彼得大帝建造的城市,普京一直将彼得大帝视为自己的偶像。


在历史上,彼得大帝当政的年代是俄罗斯正式转向西方“打开通往欧洲的窗户”的开始。重新融入欧洲也是普京上任后确定的既定政策。


俄罗斯人一直以“最欧洲化的亚洲人”自傲,同时又深以“最亚洲化的欧洲人”自卑。普京选择回归欧洲,一方面根源于自彼得大帝以来的欧洲情结,一方面是由于理性地认识到,如今的俄罗斯不是美国的对手,只能通过融入欧洲加强同西方的交流和合作。


普京最终决定融入欧洲,是经过权衡以后的选择。在执政初期,普京奉行“欧亚并重”的外交原则,20007月,普京在访问中日朝三国时说,俄罗斯既是欧洲国家,也是亚洲国家。但“9·11事件之后,普京修正了上述提法,200110月初他在访德时明确表示:俄罗斯不是“欧亚大国”而是“欧洲大国”。


普京说,俄罗斯选择的道路是“西欧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无论我们生活在哪里,远东还是南方,始终是欧洲人,我们将努力留在我们地理和精神所归属的地方,如果有谁想把我们从这里排挤出去,我们将被逼寻求建立联盟,巩固自己的地位”。


强人政治的复苏

俄罗斯民族具有一种奇特的、内在矛盾的民族性。忍耐、顺从、崇拜权威,但一旦被逼到墙角,也会拼命反抗,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极端。


在政治领域,俄罗斯这个民族崇尚强势人物,并一直为强势人物所支配。从彼得大帝、叶卡婕琳娜大帝一直到列宁、斯大林,这些领袖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


当一个伟人消逝了,俄罗斯人总是期待着另一个伟人能够站出来带领他们。上个世纪末,绝大多数俄国人已经厌烦了叶利钦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病病恹恹的领导人,他们期待一位年富力强、有主见的人物来带领俄罗斯走出困境。当时,俄罗斯人的一个共识是:“俄罗斯再不能乱下去了。”


这时,“谜一样的”普京担当起了这个角色,在俄罗斯整个国家陷入困境的时候,普京一上台就对外展示出强势的形象,并以类似“救世主”的形象为俄罗斯人所接受。


19998月,当在俄罗斯政坛上寂寂无闻的普京被叶利钦任命为总理时,他很清楚,从叶利钦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他在发表于19991230日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发出警告:“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时期,它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二三流国家的危险。”


在这篇文章中,普京宣告俄罗斯要结束叶利钦时期对西方的过度依赖,寻求独立的发展道路。“每个国家,包括俄罗斯都必须寻找自己的改革之路……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普京还在这篇文章中强调,“国家及其体制和机构,在人民生活中一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着强大权力的国家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恰恰相反,它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


20007月,刚刚就任个月总统的普京在国情咨文中说:“俄罗斯唯一现实的选择是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做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而是与其共存的强国。


出任俄罗斯总统后的半年时间内,他先后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和《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三个纲领性文件,全面阐述了俄罗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确定了全面均衡的大国外交方针,显示出一副“大国”和“强国”的姿态。


在东西方徘徊的双头鹰

双头鹰是俄罗斯的标志,正如这个标志所表明的,俄罗斯一直在东西方之间徘徊,亨廷顿将她称为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


在俄罗斯发展的早期,这个国家便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公元990年前后,基辅公国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将东正教定为国教。但是,蒙古人于13世纪上半叶开始,对俄罗斯近250年的统治也给这个国家烙上了深刻的东方专制主义的印痕。


当时,退身于森林深处的莫斯科公国被迫向蒙古人进贡,俄罗斯人与西方的联系中断了。这一时期正是西方世界经历宗教变革、文艺复兴和海上扩张的阶段。


在俄罗斯人终于在15世纪后期摆脱蒙古人的统治时,俄罗斯显示出的是截然不同于欧洲的文明:没有生机勃勃的商业,也没有足以使国家富强起来的工业和科学。天主教的堡垒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东正教的俄罗斯陷入了自我得意的封闭之中,把不被异教徒污染当作既定的目标,而忽视了正在改变欧洲其余地区的伟大变革。


对西方封闭的俄罗斯一直坚持着向东方扩张领土。历史学家B·H·萨姆纳在《俄国简史》中说:“整个俄国历史上,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主题是疆界,是关于控制一个奔放不羁的国家的自然资源的斗争的主题。”


在摆脱了蒙古人以后,俄罗斯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吞并了整个西伯利亚,一直推进到太平洋,直至被正处于鼎盛时期的中国遏制住她扩张的脚步。


在历史上,彼得大帝当政的年代是俄罗斯真正转向西方、融入欧洲文化的开始。1689年,当俄罗斯人在东方的尼布楚受阻时,彼得大帝刚刚当政七年。他决定,暂时搁置对东方的关注,转头向西。象征着俄罗斯的雄鹰从此长出了凝视着西方的第二只脑袋。


事实上,彼得大帝的先人已经开始吸取来自西方的文明,和其他落后国家一样,俄罗斯对西方的学习也是从军事技术开始的。16世纪中期,俄国沙皇伊凡四世就曾给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写信,提议建立军事联盟甚至联姻。17世纪期间,俄罗斯雇用了许多外国军官来训练他们的军队,著名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先就是在那个时期来到俄罗斯的。


但彼得大帝做得比他的前人更彻底,他大大加快了俄罗斯西方化的进程。25岁时,他亲自化装成普通人去欧洲旅行,直接学习外国的制度和惯例。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巨大的干劲颁布了三百多条法令,以西方的方式改革行政机关和军队,引进成千上万的外国专家,派出大量青年到欧洲学习,建立起各式新型学校。


1703年,彼得大帝通过战争从瑞典手中夺得了涅瓦河口的土地,建立起了一座新的城市作为“通向欧洲的窗户”,将其命名为圣彼得堡。1712年,彼得大帝顶着各方的压力,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如同莫斯科代表着旧俄罗斯一样,圣彼得堡标志着新俄罗斯的诞生。


彼得大帝的继承者叶卡婕琳娜大帝进一步推进了西化。在她统治期间,俄罗斯上流社会已经开始放弃了民族传统,将法语作为母语来学习。叶卡婕琳娜大帝还完成了俄罗斯向南方的扩张,夺得了黑海的出海口。


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俄国历史上,没有哪一次变革的影响可以和彼得大帝所做的事相提并论。但是,俄罗斯的西化过程从来没有彻底。圣彼得堡是西方化的城市,而莫斯科仍然是东方式的。彼得大帝也只是在圣彼得堡才被尊重和怀念,在莫斯科根本看不到他的雕像。


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国革命再次切断了俄罗斯和西方的联系。列宁还懂得在某些方面借鉴西方,而斯大林完全切断和西方之间的通道。


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在经历叶利钦对西方的“一边倒”之后,面临着一个对西方对欧洲关系的重新定位问题。普京上台不久,就下定决心承袭彼得大帝对西方的思维,重新回归欧洲。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