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南行兮:范进中举与穷人思维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品衔11★★☆♂] 于 2024-06-10 8:18 已读 1143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范进中举与穷人思维
原创 南行兮 林狒狒 2024-06-09 10:58


网上有个热门问题,讨论学生时代的课文有哪些疑惑,某网友提出:


在《范进中举》一文中,母亲已饿得眼冒金星,要范进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拿去换米,为什么不直接炖了鸡吃?


老人身体不比年轻人,很可能米还没换回来,她就先饿死了,这不能简单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来解释吧?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小熊想先讲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解释下什么叫“贫穷带来的生活习惯




01


二十多年前,我们村里年年都杀猪,但大部分人都没尝过猪肚子的味道。


那时候冬天杀完年猪,当家人会把猪小肠和猪肚子用冷水冲洗干净,再拿青棕叶子捆好,阴在柱头上。


过不了几天,做猪生意的跑贩子,准能寻着雪地里猪血猪毛的踪迹,找上门来。


以“很高”(对村民而言)的价格,将猪小肠和猪肚子收走。


没有去过穷乡僻壤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相信:村里几乎数不上几家人,知道猪小肠和猪肚子的滋味。


也就不能理解,穷人们想方设法,要把手里的“好东西”拿去“卖钱的那种本能。


很多人都知道卖鸡可以买更多米,但我更想跟大家聊聊,贫穷自强的本能。


这是那种生活在苦难边缘,但是不偷不抢不懒惰的坚韧穷人们


他们面对生活的本能:哪怕在极致的饥饿前,唯一的想法也是拿最好的资源去换。


这是一种本能,下意识的动作。


02


云贵川一带去过农村的人应该都知道,或者说都见过,这些地方的农村,有相当多的人,家里的好东西,都是卖掉了的。


比如好的猪蹄子肉,难得一见的野味,好不容易捞着的一点山货等。


很小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的父亲,大冬天在河里炸了几条鱼。


他们自己并没有舍得吃,而是用小桶提着,到了很远的地方去卖。


穷让大家形成了一种本能,家里越好的物资,越要卖出去,而不是自己消费。


大家在经年累月的传承中,让这种本能根深蒂固:就算东西再好再诱人,他们都不忍心沾染,哪怕一根手指头。


我记得我们家的牛,误喝了洗衣粉水被毒死,爷爷将那牛肉剥出来,硬是一口都没舍得吃。


肉全部拿到镇上卖了,尽管那个时候,家里已经不是那么寒酸。


同样的,卖猪肚子这个习惯,给我父亲也带来深重的“后遗症”。


我们家后来条件好些了,杀了年猪没有把猪肚子卖掉,但也舍不得趁新鲜吃掉,而是烘干了挂在板壁上。


然而两个猪肚子的肉味,每天晚上都引得老鼠觊觎,它们偷偷啃食,不小心把它碰到地上。


父亲每天早上醒过来,就在地上捡起猪肚子,又把它挂回去。


晚上老鼠又啃,如是反循环,最终两个猪肚子全被老鼠吃完了,我们也没吃上。


03


这可能是旁人无法理解,甚至难以置信的:为什么宁愿老鼠吃掉,也不舍得自己煮呢?


对于不曾走进贫穷的人而言,这种近乎病态的行为,简直不可思议。


但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穷人追求“资源价值最大化的社会现象。


因为人多钱少,资源匮乏,人们习惯性把稀少的珍贵物资,变卖成普遍的量大的物资。


这样才能够让大家庭,尽可能多的吃得饱穿的暖,猪小肠和猪肚子卖了,可以买几卷猪油,价值远远大于爽一顿,所以没人去吃它。


长时间这样的考虑,让人形成牢固的本能:哪怕后来已经摆脱了贫困,看到这样那样的物资,首要考虑的都是怎么换钱,在哪里换钱。


范进一家是穷惯了的,他们的生活习惯,就跟我们二十多年前一样:珍贵的东西要卖要换钱,这种本能根深蒂固。




在这种本能驱使下,他们面对饥饿的反应,和一般人的反应,注定了就不一样。


如果是富人家的少爷,在饿得不行的情况下,看到鸡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现在要饿死了,还有一只鸡,赶紧把它煮了。


鸡肉煮熟吃到一半,他可能思考的是,这鸡如果再搭点作料就好了。


04


但范进家不会有这样的反应,穷人的思维逻辑一定是:先回顾家里还有什么值钱的,然后目光搜索了一圈,看到了鸡,然后决定卖鸡买米。


没吃苦的,想到的是吃什么;吃过苦的,想到的是卖什么。


事实上,这也是《范进中举》的神髓细节,它完美体现了范进家是真的穷,是那种经年累月的穷。


跟胡屠户抱怨的那句,“女儿自嫁给范进,猪油都没吃过几回圆满契合。


而且这种细节,原文中比比皆是:范进中秀才,胡屠户贺喜提的是猪大肠;范进中举人胡屠户贺喜提的是好猪肉。


这可不是胡屠户趋炎附势,其实也是一种细节刻画:都是穷人,怎么舍得吃新鲜猪肉,那些猪肉也是要拿来卖钱的。


只有这不值钱的猪大肠,才舍得自己吃呐。


范进中了举人,对胡屠户依旧很客气,也是一处细节,与胡屠户之前那句“历年不知累了我多少”完美呼应。


胡屠户平时骂归骂,但对女婿接济也不少:否则范进受了那多气,一朝得势必然翻脸不认人,而不是笑着让胡屠户沾光。


顺带聊聊胡屠户的问题,我一直认为:胡屠户除了嘴巴刻薄,态度恶劣外,其实是个非常好的老丈人。


05


跳出主角视线,从胡屠户的角度看范进:五十出头的人,依旧一事无成,每天借口读书混日子,女儿嫁给他连猪油都吃不起!


这种事情别说放到古代那种环境,即便今天也是非常炸裂的的存在吧?


胡屠户一把年纪了,自己的家都顾不过来,还要时不时接济女婿一家,怎么可能对不争气的范进给好脸?


至于后面对范进的讨好,也是出于贫民对官府的敬畏,而不是一句“趋炎附势”那么简单。


范进中举以后,别说普通穷人,就连当过知县的张乡绅,都对他高看一眼,胡屠户不过是正常反应。


他倒霉就倒霉在,先前对范进的恶劣态度被具体刻画了,与后面的卑躬屈已反差太明显,让人印象格外深刻。


而范进也知道这个老岳父对自己的照顾,所以得势之后依旧尊重他,并不计较曾经的羞辱与轻视。


按照原著描述,胡屠户最后是被范进接到家里养老,高高兴兴去享受荣华富贵了。


作者给胡屠户安排这个结局,不仅是想描述市井百态,也是想宣扬“善恶有报”的朴素道德观吧?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