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智库论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千年古琴传奇

送交者: 西安西安777[☆★声望品衔8★☆] 于 2023-08-04 4:35 已读 195 次  

西安西安777的个人频道

+关注

引言






浙江博物馆,故宫来物,《乾隆特展》,很有特色,高大上精,乾隆御用。其中有把古琴,名玲珑玉,名满天下,自然深深吸引了我,话题由此展开了。





玲珑玉,南宋官琴,乾隆御用,仲尼式变体,黑漆小巧,八宝灰胎极薄,牛毛间蛇腹断。金徽,白玉轸足。




琴背铭刻,龙池上刻行书琴名“玲珑玉”。左右刻草书琴铭“峄阳之洞,空桑之材。凤鸣秋月,鹤舞瑶台”,龙池下行书“复古殿”,又九叠文“御书之宝”大印。




“复古殿”,南宋绍兴二年以后在建康(南京)所修行宫之一,绍兴二十八年于临安又有此殿。全部铭刻为当时一手而成,俱贴金。





浙江博物馆展故宫藏玲珑玉正面图

















玲珑玉琴复古殿铭




其实故宫里还有把唐琴,叫玉玲珑,唐琴“玉玲珑”原为湖南某氏家藏,新中国成立后捐赠国家,由文化部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被定为中唐时期雷氏所斫。




琴背龙池上方刻最大字约3.5厘米许行楷“玉玲珑”3字,池下方曾刻有大印一方,今为漆所掩,印痕宛然,文字已不可辨。腹内未见款字。题名系旧刻。









苏州也曾经出现名琴玉玲珑和复古殿铭琴,请听下面分解。








序言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著名古琴家陈雷激先生用古琴奏响了奥运盛典的第一声。




早在2006年在香港赵涛先生以493万元港元的高价拍得名琴虞廷清韵,这把琴也是复古殿收藏,是宋代官琴。



复古殿铭虞廷清韵琴




2009年陈雷激先生借虞廷清韵琴演奏了《忆故人》、《流水》等9首名曲,并制作了CD《復古殿传奇 虞廷清韵》,仅限量1000,对外没有发售,仅作礼品。




此琴得以再次从觉寂中醒来,让今人听到它古仆典雅的韵律,去年有幸得先生赠曲,实乃荣幸之至。




虞廷清韵,北宋官琴,为宋太祖所藏。琴底刻有“虞廷清韵”与“复古殿”二琴铭。虞廷二字,当指上古唐虞之世,赵匡胤御书之以象征本朝与他自己皆有尧帝风骨。“复古殿”为宋高宗赵构所增补,周必大为宋代翰林,进士,其亲提款该琴为“雷氏斫之,冯氏宝之”。



常熟第一美女顾春芳在《世上湖山 天下常熟》手抚古琴




明清以后,该琴本为琴师吴兰荪卖与民国琴家吴振平。吴擅弹《苏门长啸》一曲,吴去世后,此琴流散不知所终,近年才被北京步长集团总裁赵涛在香港购得。




2015年,苏州市文联在吴中区甪直古镇举办的“瑞园会琴”活动上,两张身价都在千万元以上的稀世古琴——玉玲珑、蕉叶琴首次同时奏响,让众多与会人员一饱耳福。




吴门琴社社长裴金宝和女儿裴琴子同时奏响玉玲珑(左)、蕉叶琴




苏州的常熟是古琴之乡,虞山琴派被誉为天下古琴正音,吴景略就是虞山琴派民国时著名的大师,在后面的故事中会提到。


此玉玲珑与故宫的玉玲珑非同一把,且听吴门琴派传人,吴明涛讲述,玉玲珑古琴传奇。






述言


讲述人:吴明涛,吴门琴派第四代传人
“玉玲珑”并不是我太爷爷最喜欢的琴,那时候,我家共有三张名琴。




吴明涛和玉玲珑,背后的香炉看起来个个精美。





从我太爷爷吴兰荪算起,《吴兰荪要比管平湖,吴景略高一辈》,吴门琴派到我这里是第四代。我从小就跟着爷爷吴兆基学琴,八十年代末,我才十岁,当时一起学的还有裴金宝(现为吴门琴社社长)。然而从血缘关系来讲,我是家族里第四代。

中国人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三代以上才称其为名门世家。就全国来看,古琴世家也只不过三家,除了我们姑苏吴氏,就是杭州的徐氏,沈阳的顾氏。

介于各种原因,一张好琴也很难传过三代。至今我家还有五张藏琴,三张宋琴,两张明琴,巧的是,它们都是仲尼式。其中那张“玉玲珑”是我家现在最好的琴,也是苏州最好的两张琴之一,另一张就是裴金宝收藏的明代祝公望所做的蕉叶琴。



顾恺之听琴图



这张“玉玲珑”是我太爷爷二十年代在上海买来的。就像我刚才说的,最初我太爷爷对它并不在意,后来却成了他的挚爱。它的传奇,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了!

抗日战争时,日本人打到苏州,太爷爷带着全家人逃难,什么也没带,就带了两张他认为最好的琴,但玉玲珑并不是其中之一。

他们坐船逃到太湖。平时的太湖风平浪静,坐船怡然自得,有白鹭翩飞、舟子歌唱。那一天,风却特别大,两岸的芦苇飘摇,风声鹤唳,低云黑压压一片,人心惶惶。





姑苏唐琴玉玲珑



结果遇到了什么呢,大家都听过《沙家浜》,里面的胡司令是真有其人的,只不过不叫戏曲里的名字,他当时打着“忠义救国”的旗号,其实就是土匪,船被这个人拦劫了下来。


他看你们举家逃难什么都不带,就带了两块木头,肯定就是最值钱的东西,就把那两样东西抢掉了。然后把我的小叔公吴兆奇扣为人质,要求我太爷爷拿三百袋麦子来换人。


太爷爷也没办法,当时他在苏州的吴江有地,就赶忙跑过去把地都卖了,凑齐了赎金,才把我叔公赎回来。

但这两张琴却没有了。此后,再也没出现在中国的古琴史上。换句话可以想到,这两张琴被胡司令抢走后,打开一看,破口大骂:“这是什么东西啊,烧饭去!”







姑苏玉玲珑



太爷爷想,家里肯定早已被日本人洗劫一空了,他也不抱什么希望。等战事平息后,一家人又回到苏州。一看,家里的挂锁还依然还在,兴许日本兵压根没进去。

大家仍心存疑虑,迫不及待打开门一看,霎时间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琴弦,还以为是幻觉。再定睛,没错,就是玉玲珑,家里的玉玲珑还在!太爷爷摸着琴,不禁喜极而泣,就像乱世中遇到了失散了且以为这一辈子都无法再见到的亲骨肉那样激动。

于是,“玉玲珑”躲过了这第一个劫难,当时家里也就只剩下这么一把琴了。比“玉玲珑”还好的那两张琴是没有了,但其实我家曾收藏过比那两张更好的琴。就是如今外面炒得最火爆的“虞廷清韵”,人们冠之以“复古殿传奇”,仅是王鹏复制的“复古殿”新琴,就要卖八十多万。





姑苏玉玲珑



说起藏琴来,我家最最有价值的就是那张“复古殿”。也是在二十年代,太爷爷闲来无事,途经苏州的一家古董店,看见一张琴,就知道是真东西。再细细看,琴底的落款非常完整,上有“虞廷清韵”琴名,及“开宝戊辰”四字,显然是皇家琴。

这张琴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建国第九年后御制的,并视之为平复异族,建国昌盛之信物。太宗、真宗、徽宗等历代北宋帝王均视其为至宝,代代相传。据说北宋灭亡时,只有这张琴从徽宗帝的万琴堂流落出来,到了南方。

后来南宋在临安修建行宫,宋高宗还专门派人建造了复古殿收藏这张琴,并题上“复古殿”三字,这足以见得此琴有多么珍贵了。太爷爷问要价多少,老板开价两百大洋,两百大洋可是相当高的价格。超出了我太爷爷的承受范围,便没买。



苏州明琴,蕉叶琴



又过了几年,太爷爷带着太奶奶去杭州西湖边游山玩水,路过一家古董店,世上竟有这般巧缘,又看见了那张“复古殿”。上前细细端详,就是当年那张。一问价格,六十大洋,便毫不犹豫就买了下来。想必这琴本就与我家有巧缘。


其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太爷爷回忆说,这张琴本就在杭州流传的,但是在杭州的古董店内没能卖掉,老板心想苏州也是不错的地方,正巧又有朋友,便挂在了苏州朋友店里。不料苏州那店老板有些贪心,开价太狠,卖不掉便又退回到了杭州。

在那个年代,我太爷爷虽然弹着古琴,但还是满新潮的。当时他在上海炒期货,结果亏得一干二净。总得养家糊口罢,无奈只能将“复古殿”以三百大洋卖给了一个上海的朋友吴振平。

也是这三百大洋其中的一部分用来买了“玉玲珑”,“玉玲珑”就是这么来的。第一次劫难后,家人还无法预知以后“玉玲珑”的命运中又会发生什么。





吴家名琴玄珠



“玉玲珑”的第二次劫难,就更传奇了。

文革时期,这张琴已在我爷爷手里。我爷爷当时是苏大的数学教授,属于他们口中的“臭老九”,我家肯定是要被抄家的。红卫兵来了以后,一见古琴,这东西是四旧之一嘛,必定得砸。

幸好爷爷当时灵机一动,用“玉玲珑”弹了几个《东方红》的散音——“东方红,太阳升”,说:“乐器是没有阶级性的,它既可以弹帝王相将、才子佳人,也可以弹红色革命”,红卫兵们想了一下,最终放过了“玉玲珑”。


但是家里所有的古籍、明清的琴谱都付之一炬,惟有琴剩了下来。爷爷说:“幸好来的是苏大的红卫兵,还算是有点文化的小孩子,不是工农红卫兵,“玉玲珑”也才得以保全。”





虞廷清韵




那时候,我的小叔公已经在南京了。他当时手里也有两张古琴,在红卫兵来的时候,就自行砸掉了。而我爷爷在十年文革中,幸好还有琴可弹。相比之下,在上海的张子谦老先生被关在牛棚,连琴都没有了,只能对着牛棚的天花板盲弹。

一次又一次险中逃生,“玉玲珑”也就这样成为了传世古琴中的珍品,一直陪伴在爷爷左右。说来家人最初认为“玉玲珑”只是明琴,没想到爷爷过世没几年,竟惊奇地发现琴身上出现了梅花断。最有意思的是这梅花一开始没有连起来,后来慢慢地连成了一片。

只有唐琴才有梅花断,《长物志·琴》中有写古琴是以“漆光退尽,纹如梅花,黯如乌木,弹之声不沉者为贵”,《潜确类书》中亦载:“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数百年不断。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此为最古”。宋琴是没有梅花断的,所以吴钊老师在他的《绝世清音》中很保守地说:“这张琴最起码是宋琴”。我们也对外只说这是张南宋琴。因我爷爷从不计较琴的年代,他只注重是否可弹,饶是这样,他们也都是“非明前琴不弹”。






另一张琴也很有意思,这可算得上是我们家最古老的一张琴,北宋年代的。这张琴也是得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我祖父经过苏州的一家古董店,看见古董店的一双儿女正在店门口玩跷跷板。一看这哪里是普通的木板呀,分明是张琴。

于是上前对店老板说:“这张是琴啊,这样子是会毁掉的,不如卖给我罢。”古董店的老板是熟人,说:“吴老师,卖是不要卖的,送及你吧。”“白拿怎么好意思,不如这样罢,古琴是七弦琴,就给你七块钱。”就这样,花了七块钱买了下来,不过在那个年代,七块钱也算蛮多了。后来修复过程中,发现琴腹里有“劲秋”二字。专家研究下来,才断定是北宋的琴。

还有一张“霹雳”,修复时候发现是文天祥订制的,也是宋琴;另两张“江山风月”与“玄珠”都是很典型、可被列入教科书的明琴。仲尼在宋前期、宋后期都有很大的差别,在明代也不一样,譬如收腰上的差别。“江山风月”有落款:“御用监太监张永寿合”,也就是说这张琴是皇帝身边的太监张永寿制作的。




其实一九四九年的时候,我爷爷曾接收到北京査阜西寄过来的邀约,说是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缺老师,希望他能去当古琴教授。当时爷爷是苏州数学教研组的大组长,本在苏州市一中担任老师,正巧苏大缺老师,也想把他上调到苏大担任讲师。

也许去了北京,我们全家、以及琴的命运又不同了。但是权衡之余,爷爷还是没有去北京,仍旧留在了苏州。

一来他认为古琴是自己弹着玩的,要学也是闲来自学的。一旦去北京当古琴教授,势必意味着要排教案、教程,这不是他的意愿;二来一家人跟着爷爷漂泊多年,刚在苏州稳定下来,又都有了工作。如果举家迁到北京,一切又得重头来,他于心不忍。

转而爷爷便推荐了吴景略去,吴景略是常熟人,当时在上海教弹古琴。其实苏州的琴家与名琴自古就很多,只是苏州的文化符号实在太多了,古琴一直不是很受重视。如果让别人排名,昆曲、缂丝、刺绣哪怕茶馆里听的评弹都要比古琴前得多。




八十年代初,第一个提出“吴门琴派”的是港台。当时“吴门”指的是吴兆基的吴门,在那个古琴不受重视的年代,爷爷就说:“这是苏州的吴门”。当然,现在这个说法已经被泛指了,甚至连吴门古琴的商标都被抢注了。

都说古琴很难传下去,有一件很令人扼腕的事情就发生在身边。有个徐忠伟老前辈,他也是吴门琴社创办人之一。他家有一张祖传了八百年的元代无名琴,是朱志远所斫。八百年这么漫长的历史,这张琴从来就没出过徐家门,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可谓是个天大的奇迹!

就在徐老故去没多久,他家子孙把琴拍卖了出去,另一张共同拍卖的则是“龙吟”或是“虎啸”,我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两张琴共拍了七千多万。

最先徐忠伟先生本来手上只有一张琴,就是他家祖传的元代琴。后来的两张“龙吟”“虎啸”是苏州的文化名人汪星伯转给他的。汪星伯是苏州有名的中医,同时又是古琴大家和收藏大家,和我爷爷是至交。他手中有十几张琴,在年迈时候,曾托我爷爷将他的琴转给真正弹琴之人。




老一辈的人的思想境界是今人所不能理解的,他认为琴就该在有用的人手里周转,而不是一件商品。放眼苏州,唯一能托付的就是吴兆基。

爷爷自然很郑重,便找到了徐忠伟等,把汪新伯手里最好的“龙吟”“虎啸”转给了他。那时候都有字据,一张一百。自然,那个年代的一百也不是小数字,但与今天的天价来比,实在又太便宜了。

另一张也相当有名的明代“风雷”便转给了吴钊,至今,“风雷”都是吴钊的至宝,也是他手中最好的一张琴。可惜呐,“龙吟”和“虎啸”都送拍了,这跟汪老当年的心愿背道而驰,令人惋惜。

所以说,当下真正的琴人手里几乎不可能有好琴,名贵的琴或是在博物馆或是在财阀手中。就说“九霄环佩”吧,它的确是把惊世好琴,乃盛唐开元年间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制作,但是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常久不弹只能沦为死琴。

琴是要靠人养的,此外也要精心对待,过去在苏州,两个季节是不弹琴的。一是黄梅天,二是炎夏。前者湿润易发霉,后者则是怕手上的汗水沾到琴弦。

我家的“玉玲珑”和其他四张琴,我都时不时弹上几段。不过我们吴门琴人说起来都不是以弹琴或教琴为生,只是把它当作爱好之一,一种延续以前文人气脉的生活方式。






今天,静坐于音响前,听着从千年的古琴中流传出来的曲调,清澈、细腻,若行云流水,似乎让我听到了古人焚香沐浴后,广袖长舒,琴弦轻抚的神采。从中,也可细细体味到古人操琴的心绪,虽然琴音远隔千年,但流传下来的瑰宝,当更珍爱之。
结束语

喜欢西安西安777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