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京华茶馆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连下70天暴雨,他们注定要在洪水中死去

送交者: 青年游民[♂★★★声望勋衔13★★★♂] 于 2024-06-26 9:42 已读 1295 次 1赞  

青年游民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为首都输送漕粮和贡品,是大运河最为重要的使命。但为了维护大运河的存在与畅通,有一座城市必须被洪水淹没。




他们注定要在洪水中死去




公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就在大清朝即将平定三藩,开启康乾盛世之时,淮河边的一座千年古城却迎来了灭顶之灾。




据《凤阳府志》记载,这年十月,暴雨导致“淮、黄并涨,有滔天之势”,暴雨连下了70天,造成了毁灭性的洪水。




洪水先是冲开了泗州城外东北角的石堤,接着西北角城墙忽然崩塌,大水涌入城中,百姓死伤无数。泗州城连同城郊的明祖陵一道没入了水底,只剩城中的两座塔顶还露在水面上。




这场洪水并不是意外,而是早已“注定”。




早在明万历八年(1580年),湖广参议常三省就将泗州城遭遇洪水围堵的惨象上书朝廷,洪水不断侵袭,田地被淹没,乡民不得已“逃散四方,觅食道路。羸形菜色,无复生气”。




但收到消息的朝廷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把提出问题的常三省贬黜。





泗州城(今江苏盱眙县的淮河)曾有“水陆都会”之称,从唐代至明代该城处于黄河与长江的漕运中心。但为了保护大运河,公元1680年,繁盛千年的泗州城在一场持续数十日的暴雨中被彻底淹没。|新华社





据2012年考古勘探显示,大量泥沙淤垫,导致湖底抬升水位退却,泗州城被深埋在地下3至6米处。|新华社




大运河的“牺牲品”




因为泗州城洪水无法阻止,它是大运河的“牺牲品”。




宋元以来,黄河改道,黄河水由泗水涌入淮河,但淮河河道容纳不下如此大水,因此汛期洪水泛滥,史称“黄河夺淮”。




更要命的是,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淮河下游淤积,据测算,黄河一年带下的泥沙有16亿吨,而淮河又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巨量泥沙时刻威胁大运河的安全。




对统治集团而言,大运河是维持帝国根本的生命线。“国家定鼎幽燕,空腹以待饱于江淮灌输之粟。一日不得则饥,三日不得则不知其所为命。”首都的粮食几乎都由大运河负责运输。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总长1776公里,连接起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 |Wikipedia




为了确保大运河的安全,明万历八年(1580年),工部尚书潘季驯制定了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清口枢纽。由600余里土堤、数座长达30丈的减水坝、3座新旧闸和车坝共同作用,治理黄河夺淮。




潘季驯自豪地说,“亿万年命脉之路,一旦底于翕宁。”大运河从此永保安宁。但这项工程的弊端就是祸水西引——若洪水来袭,洪泽湖西岸的泗州城,必将被淹没。




但为了首都的粮食供给,牺牲一个小小的泗州城又有什么关系?




不必牺牲的泗州城




更令人震惊的是,本可以有更好的办法,避免泗州城被洪水淹没。




这个方法就是弃河运改为海运。元世祖忽必烈曾尝试将粮食以海运的方式运抵京城,大获成功,并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经济成本。




河运周期长达5-6个月,旷日持久,靡费良多。据估计,如果以每年抵京漕粮400万石计算,则运输粮食的直接花费是其两倍。且大运河翻船事故屡见不鲜。




相比之下,海运半年内可往返3、4次,更节省了数十倍的人力。据清朝重臣阮元估算,若同样以400万石的运量计,海运所费仅为河运的五分之一。




如此有效的方式为何不用?偏偏要牺牲掉泗州城?





泗州城出土的部分文物。 |新华社




只因河运能牟利的地方太多了。据《清实录》记载,御史陶士霖曾列举河运所能牟利处:“行河有量水之费;湖口有放水之费;淮上盘粮,有兵胥比对之费;通州卸米,有经纪验收之费。”




每年朝廷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治理运河,成效甚微,河官腐败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清史稿·黎世序传》记载:“自乾隆季年,河官习为奢侈,帑多中饱。”




几百年来,身居庙堂的朝廷官员几乎都知道泗州城的真相,但没人愿意触及,因为它不光只是一座城,而是为运河准备的“牺牲品”。




“水下庞贝”




2010年,对泗州城遗址的考古正式启动。考古人员共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轮廓像只乌龟的古泗州城,已经现出内城墙、外城墙及城门。




其中,已探明内城墙墙体长度约338米,外城墙长度约132米,其走势呈现出明显的S形。这说明,当初的设计利用城墙的特殊曲线,以缓解抵抗水流的冲击。




同济大学杨国标教授介绍,“古泗州城具备与意大利庞贝古城几乎相同的资源基础、吸引力和市场条件。”只不过庞贝古城毁于火山,而泗州城的毁于洪水。




当年洪水裹挟泥沙之多,即便经过了两年的不懈努力,泗州城重见天日的部分也只占其总面积的百分之一,更多的秘密被藏于地下。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开始整治大运河,根本扭转了其破败衰弱的态势,大运河重获新生。自济宁以南至杭州的航道,全面恢复,被称为“黄金水道”,成为北煤南运的大通道。




对运河的治理,也无需再以牺牲某些地区的民生为代价。

喜欢青年游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今年会更是 (无内容) - 君均臣诚 (0 bytes) 06/26/24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