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京华茶馆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没有“边界感”的中式社交,被年轻人疯狂吐槽

送交者: yejushi[★★★★强图奋发★★★★] 于 2024-06-14 11:37 已读 1213 次  

yejushi的个人频道

+关注
没有“边界感”的中式社交,被年轻人疯狂吐槽

来源:谷雨数据

近期一条“老人吐槽年轻人在卧铺下铺挂帘子”的短视频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让关于#火车卧铺挂帘到底该不该#的讨论登上热搜。

我们发现,“注重边界感”越来越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社交潜规则。

有人自称“社恐”,不戴耳机、口罩不出门,随时与陌生人保持距离感。他们用口罩、耳机或者帘子,建立起物理意义上的社交边界。

除了这些有形边界,还有无形的“心理边界”、“语言边界”。为了逃避那些喜欢问东问西、“没有边界感”的亲戚,有人甚至宁愿选择“断亲”。

到底有哪些社交边界?年轻人又为什么如此在意“边界感”?

01

无处不在的社交边界

一个人的社交边界具体有哪些,或许很难讲清楚,但谁都能列出几项“没有边界感”的行为。在一个名为“日常注重边界感”的豆瓣小组里,各种“没有边界感”的行为就在被众多年轻人疯狂吐槽。这个小组于2020年成立,如今已经有超过12万名成员。

我们爬取了这个小组共计10661条帖文的标题并进行分词统计,梳理出那些被吐槽最多的“越界者”,以及越界行为的发生场景。

过度黏人的朋友、喜欢八卦别人的同事、嫌贫爱富的亲戚、不尊重隐私的父母等等都是被吐槽的对象,全方位涵盖了亲情、友情、爱情、工作关系、陌生人社交等各类人际关系。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哪些行为最容易越界,我们挑选出部分贴文对那些有代表性的行为进行归类,列出了年轻人最在意的八大“社交雷区”。

在没有边界感的行为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偷看或泄露隐私”,这种隐私主要指聊天记录、手机相册、电脑密码等个人信息。

其次是“对个人事务指手画脚”。由于考试分数、婚姻状况、工作收入等依然是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被迫分享考研成绩”“买了房子以后被刨根问底”“最烦被亲戚问工资多少,房租多少”等吐槽引发众多共鸣。

除此之外,还有未经允许进入个人空间、乱拿乱动个人物品、对别人提出过分要求、催婚催生等行为都属于“没有边界感”。

总之,空间有边界、隐私有边界、情感有边界、言语有边界,社交边界可谓无处不在。

02

边界感,两代人的认知屏障

回到年轻人卧铺挂帘子的新闻,这或许反应了两代人对于边界感的认知差异。老人认为,年轻人在下铺挂帘子,让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是不道德的行为。但众多年轻网友认为,既然买了卧铺票,就可以按自己的方式使用卧铺空间:“让坐是情分,不让是本分”“下铺价格最贵,花了更高的价钱,凭什么共享?”“不接受道德绑架”。

图片来源:微博@交通安全蜀黍@青年文摘plus

在一项超过4000人的网络投票中,46.4%的人认为火车下铺“能坐,但需要征求下铺乘客同意”,36.7%的人认为“不能坐,下铺使用权属于下铺乘客”。

一个床帘反映出两代人对于“边界感”的认知屏障。在上一代人看来,坐一下他人的铺位,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们的记忆里,火车就是热热闹闹的,聊天声、打牌声此起彼伏,漫漫长路无事可做的人们互相攀谈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但如今的“社恐”一代更习惯于网络空间的交流,在现实中,哪怕是火车这种公共场合,他们也想给自己营造一个不受打扰的私人空间。不越界,不强求,不捆绑,才是新一代的社交准则。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大家没有太多对于空间和隐私的关注,这让人与人之间多了人情味,但肯定也意味着少了“边界感”。当传统的“熟人社会”迅速进化成现代的“陌生人社会”,两代人社交文化的矛盾冲突几乎无可避免。

03

为了守护情感边界,

年轻人选择“断亲”

在所有“越界者”中,“亲戚”是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关键词。近年来,年轻人“断亲”的现象受到社会关注,微博话题#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开始断亲#也登上热搜,有高达3亿的阅读量。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胡小武在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中用1200份有效样本证明了这一趋势。研究发现,年龄越小,与亲戚联系越少。绝大多数“90后”及“00后”不会与亲戚频繁联系。

在豆瓣小组里,伴随“亲戚”这两个字出现的几乎全是负面情绪:“过年走亲戚真是一种酷刑”“亲戚们总借着关心的名义说些扎我心窝子的话”“去亲戚家被说你现在当服务员挺好”,从网友的吐槽中不难看出,“缺乏边界感”是年轻人“断亲”的重要原因。

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归纳了“断亲”现象的内在机制,其中写到:“亲戚相互之间的攀比磨灭了亲情。当人们赚到钱之后,会与亲人对比,对方过得好自己不高兴,自己过得好对方不高兴。”

正是“你家孩子成绩怎么样”“你家孩子工资多少”这样的话题让孩子变成了相互攀比的工具。

能够成为父母、亲戚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的永远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年轻人都是这种攀比体系里的失败者。当亲缘关系带来的只剩下自我丧失和情绪负累,“断亲”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04

可以逃避社交,但逃不掉孤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边界,不同人对于边界的认知千差万别。与人交往,一不小心就会踏入别人的“雷区”,陷入互相的情绪消耗之中。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选择逃避社交。

中国青年报2021年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80.22%的人认为自己有轻微“社恐”。有超四成人不好意思找别人帮忙,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路上碰到认识的人,会想要装作没看到。蜂鸟问卷2020年《社恐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3%的社恐人在公众场合会和旁人搭话。

如今,“社交恐惧”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年轻人应对社交压力的避难所。但并不意味着“社恐”不会对年轻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从校园迈入职场,“社恐”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被进一步放大。在后浪研究所《2023年轻人社恐报告》中,不少人因为开会时的默不作声一步步沦为职场小透明。同时,“社恐”也可能让年轻人在恋爱、婚姻中遭遇挫败。

我们可以享受封闭的物理空间或内心世界带来的自由安逸,但没有人能逃脱社会性这个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

另一方面,当社交边界越来越多,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变得越来越难。当过分强调边界的不可侵犯,就会逐渐失去对他人的包容和理解,也逐渐失去来自真实世界的情感支撑。

当每个人都以自己为重,谁又有意愿和能力倾听他人的心声?

边界感的另一面,就是孤独。这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属于整个时代的困境。

徘徊于边界之中,我们依然渴望跨越壁垒的自由。

喜欢yejushi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