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六祖壇經疑問品 4: 心淨修善即安樂

送交者: ywhan[♂★★声望品衔10★★♂] 于 2023-02-26 16:31 已读 1846 次 1赞  

ywhan的个人频道

+关注

六祖壇經疑問品 4: 心淨修善安樂

 

十二)970706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使君」就是韋刺史,六祖大師一方面再次提醒韋刺史,另一方面也是藉此提醒大眾注意以下的重點。「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生在東方,只要心清淨就沒有罪業;所以,不一定要求生西方,如果想求生西方,也得要先淨化這念心,這念心清淨了,即使是身處東方也能成佛、成菩薩,東方也可以成為極樂世界。不知道清淨自己這念心,認為念佛可以滅除罪障,於是天天造惡業,造了惡業再來念佛消罪,始終在放火、加油、熄火,這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是顛倒。所以要想無罪,淨心則無罪,心清淨就沒有罪過。相反地,「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雖然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念心不清淨就有罪業、過失,有了罪愆就要懺悔,倒不如心不造惡業,時時刻刻保持心清淨,這就是光明。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這是一種譬喻。東方人造了罪,可以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了罪,又該念佛求生何方呢?這就好比身在台灣的人犯了罪之後逃到美國;在美國的人犯了罪,又要逃到哪裡呢?逃到台灣嗎?逃得了嗎?逃不了的。所以,念佛是為了淨心、定心,心清淨了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大眾身口意三業清淨,當下就是在西方。如果不知道這些道理,時時刻刻打妄想、造惡業,就會墮入惡道。

「凡愚不了自性」,凡夫愚癡顛倒,不明瞭自性在哪裡、心在哪裡?自性就是自己的本心本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念心,就是知道是非、善惡、改過、作主的這念心,也就是大眾的良知良能,也就是佛法所講的自性佛。天台宗提到:「佛智照中,佛智照假,佛智照空」,佛智就是覺悟的智慧,知道改過向善、知道精進、知道破除煩惱的這念心,這就是自性佛。

「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由於眾生心中的妄想、執著不斷,身口意造作種種過失,身心不清淨,所以身體的地、水、火、風是一片黑暗,沒有光明,身心成了穢土;佛的身心清淨無染,清淨的地、水、火、風就是淨土。凡夫的心沒辦法作主,不知道萬法唯心,不了解一切都在自己的這念心當中,也不認識自心當中的淨土,不相信心即是佛,所以總是在心外求佛、在心外找淨土,求生東方、西方、南方、北方,甚至於求生兜率天,這都是顛倒。既然是顛倒,為什麼佛又告訴大家要求生西方呢?因為一般人在還沒有開悟時,心中如果沒有依靠的法門,就沒辦法安住,所以佛說種種法門,先讓眾生安心,而求生東方淨土、西方淨土是一種方便法門,沒有開悟前,也不妨礙藉方便法門淨心、定心。但是要了解,唯有在這念心上用功才是究竟,所以大眾不要執一非他。

凡夫不識身中淨土,所以東求西找。小乘視三界如牢獄,視生死為冤家,認為要離開三界火宅才能得解脫;但是「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大乘行者知道要轉識成智,明白煩惱即菩提,所以識得身中淨土。諸位不要看輕自己的身體,離開這個身體也沒辦法修行。身體屬於俗諦,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是俗諦,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楚明白,時時刻刻覺照自心,使身口意三業清淨,這個世界就是淨土。

 

「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覺悟的人無論身處何地,心始終是堅住正念,所以不論在東方、西方、南方、北方,都一樣是淨土,無論是在埔里、在台北、在禪堂、在臥室,乃至於在廁所,都能夠堅住正念,所以覺悟的人處處是淨土。佛告訴大眾:因為這念心時時刻刻保持正念,所以身處任何地方都是淨土,時時刻刻都是安樂。但是,自己是不是能真正時時保持正念?能做到時時保持正念,無論在廁所、禪堂,都是一般無二;如果做不到,廁所是廁所,禪堂是禪堂,就不是「一般」,而是完全不一樣,既然做不到,就要藉由各種方便法門達到究竟。

 

(十三)970713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這念心時時刻刻都是善念,所作所為都是善法、善行,西方就不遠了;若懷不善之心,想生淨土、想見佛是很難的,不但念佛往生難到,修任何法門都難與三昧相契。因為這念心有虛妄、有夾雜、有間斷、有障礙,所以與任何法門都不容易相應。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三昧,如果沒有辦法達到三昧的境界,就是念佛也難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不要認為現在念佛,最後就一定有佛來接引,於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有這種心念,要想生西方就更不容易。

 

過去琉璃王要滅釋迦族,目連尊者有大神通,將釋迦族的五百童男、童女放在缽裡送到天上。戰爭過後,目連尊者從天上取回缽時,發現五百童男、童女全都化成血水。為什麼?因為在業難逃、在劫難逃。眾生有業、心不清淨,所以沒辦法生到天上。既然生天都不可能,又怎麼能生到淨土呢?這就像廁所裡的蛆不能離開廁所,如果將之放在清水裡,可能就會死亡,是一樣的道理。雖然我們認為廁所裡的水又髒、又臭,空氣不好,但是牠們反而覺得那個地方空氣最好,糞水就像甘露水一般,因為每個眾生的業報、業感都不一樣。了解這個道理,就知道要想生西方、要想成佛,絕不是向外祈求就能求到,只有契悟這念心、在這念心上用功,轉識成智,才能與淨土相應。

 

修行,要知道如何調和「心」與「境」,心由境生、境由心生,兩者互為因果。心一接觸到外面的環境,就會產生種種妄想、執著,看到清淨的境界,即生清淨的心念;看到染污的境界,則心生貪、瞋、癡等惡念。相反地,外面的境界也是從心而生,由於心生分別、心生執著,所以又產生外面的種種境界,心境互為因果。修行要做到「見境不生貪愛,於理不生分別」,「不於理中生分別,是故其中最吉祥」。見到任何境界不起貪愛心,也不起排斥心、煩惱心、厭惡心、瞋恚心。「於理不生分別」,什麼理?心性之理,心性就是實相,實相就是實實在在的心境。「不於理中生分別,是故其中最吉祥」,這當中一個是心裡的境、一個是外境,一個屬內、一個屬外,不論是心裡的境或是外境,這念心都不在境上生分別、執著。真正做到了,不求消災免難,災難自然消除;不求平安,所在的地方最是平安;不求吉祥,所到之處都很吉祥。為什麼?因為這念心是正念,是超然、是絕對的,任何人都找不到自己。

 

人總免不了要到東、西、南、北四處行走,保持正念才能脫離災難,有正念,就能與諸佛菩薩相感通。明白這個道理,任何地方都是樂土、都是七寶宮殿,就能隨所住處恆安樂。所以六祖大師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有的人平時不知道持戒、修善、反省、檢討,以為只要念佛、幫人助念,當自己臨終時一定也會有人來幫自己助念往生,這就是懷不善之心。因為有依賴心,因為平時不在自己的身口意上努力,這是投機取巧。為什麼需要依賴別人來助念往生?為什麼不現在就檢討反省、淨心、定心,反而打這種如意算盤?存有這種念頭,想要念佛求往生必定不容易。

 

有人以為:既然淨土法門提到臨終可以十念往生,活著的時候何妨逍遙享樂一番,只要臨終十念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哪有這種事?存有這種僥倖心、等待心,這個心就已經不清淨,已經被染污、被障蔽了,如果心念沒轉過來,將來必然感業果,怎麼能往生淨土呢?有人就問:「既然如此,佛陀為什麼要講十念往生?」大家要了解,佛是基於慈悲,希望每個人都發心學佛、修行,在這一生成就戒定慧、成就法身慧命,儘管眾生的煩惱、習氣深重,這一生修行沒辦法成就,佛還是想盡辦法度化,開各種方便法門讓眾生有省悟的機會,只要眾生在臨終時真誠懇切地慚愧、懺悔,十念即能往生。另一方面,對於這一生沒有修行學佛,或是造了極大罪惡的人,佛為其說十念往生:只要最後能真誠懺悔、改過,能真誠十念,也可以往生淨土。但是,淨土有層次上的差別,這個淨土只是凡聖同居土,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因為有慚愧心、懺悔心,加上最後臨終十念,所以還可以轉世為人。

 

臨終十念就是保持正念,因為臨終時五陰境界現前、業報現前,看到種種恐怖的境界會心生害怕,這時趕快念「南無阿彌陀佛」,口念佛號、耳聽佛號,沒有其他念頭,只有佛號,就能將這一生所造的惡業轉過來。但是這要有很大的信心才行,因為已經造了幾十年的惡業,這個信心必須要能超過幾十年已經養成的習慣、認知,才能達到十念轉識成智的境界。

 

所謂「十念往生」,也不一定要十念,只要最後一念保持正念,即使不念佛也可以往生。但是一般人做不到,因為不念佛的時候心就跑掉了。所以臨終時就看自己最後這一念心在哪裡,將來的果報就在哪裡。人在臨終時,這念心是很糊塗、很難作主的,因此必須在平時練習,平時沒有練習,臨終時怎麼會有正念?在平時發慈悲心幫別人助念、與人結善緣,當自己臨終時心能夠作得了主,又有人幫自己助念,就有了往生的資糧。「助念」就是幫助提起正念,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念,千經萬論都是告訴我們要有正念。正念是學佛的根本,是修行的資糧;沒有正念,就沒有成道的資糧、沒有往生的資糧。

 

如果臨終十念仍然不能往生,怎麼辦呢?還有一個方便,只要今生受過三皈、五戒,將來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就能在龍華三會中得度,所以只要種下了善根就有保障。但是,大眾不能聽了師父這麼講就認為:「我等彌勒菩薩成佛時再證果好了,今生先盡情地享樂一番。」這麼想就是糊塗、顛倒。若懷不善之心,不但念佛往生難到,修任何法門都很難相應。何必要等待來世?時時刻刻保持正念,今生就能解脫。

 

六祖大師為了讓大眾更深刻地了解,所以進一步說明念佛生西方的目的是「淨心」。心清淨、心時時都是正念,隨處所在都是淨土;如果心不善,造作惡業,想藉西方來逃避,懷這種心來念佛,則往生難到。

 

(十四)970727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

六祖大師勸大眾,先要除去心中的十惡、八邪,能夠做到十善、八正道,心中沒有十惡、八邪,就超越了十萬八千里,立刻到達淨土。所謂「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善念現前,惡念自然消失;惡念現前,善念也就消失;如果保持正念,善惡兩亡,就能契悟如來的心境,這是最高的境界。心時時保持正念,才能「念念見性」。「心」是清楚、明白的心,「性」是空寂之性;清楚、明白的心就是「菩提心」,空寂之性就是「涅槃性」。具足菩提心、涅槃性,即成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指果報;在因地上修,就是定慧等持。

 

「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這念心能夠時時刻刻平等不二、質直無曲,一彈指間就能見到淨土、見到彌陀,彌陀就是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契悟了這念菩提妙明真心就是見到彌陀,因為這念菩提妙明真心確確實實是無量壽、無量光。所以,堅住正念就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可是眾生的心既不平、也不常。平是平直、平等,常是不動、不變。如果經常打妄想、不起正念,心就是不直;不知道人人都有佛性,心就是不平;起心動念有如波濤起伏,心就是不平、不常。這個心水沒有波浪了,心如同一潭止水,定慧就現前。所以這念心時時刻刻都要安住於「平常」,時時刻刻保持心的「平直」,一彈指就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淨土是果報,這種果報土必須有因才能感果。十善是正因,因上做不到,就不會有淨土;如果平時做到十善,淨土的果報一定會現前,何用另外去求往生呢?因為有因必定有果,有耕耘自然會有收穫。修行要經常檢討、反省、改過,在因上努力了,清淨心自然現前;否則,天天向外求,不知道檢討、反省、改過,再怎麼求,清淨心也不會現前。況且,心有所求,這念心就不是真正的清淨。

 

「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不斷十惡,無論是東方佛、西方佛、南方佛、北方佛,都不會來接引,因為不相應。能斷十惡、能行十善,一起心、一動念就是如來的境界,則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如果這念心沒有十善,只有十惡,起心動念是誰來呢?就招感閻王、小鬼,因為「因」能感果。

 

「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什麼是無生?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不起心、不動念,一念不生,也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當下即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大眾要在這個因上去實踐,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不起心、不動念,始終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頓悟無生大法。真正能如此,說剎那還是太慢,因為西方就在目前,當下即是極樂佛土。

 

「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如果沒有悟到「心清淨就是佛」的道理,沒有從淨心、定心去契悟,不知道用佛號來淨心、定心,又怎麼能到達西方?念佛的目的在淨心、定心,心淨即是佛。念佛時心淨、心定,不念佛時也是心淨、心定,當下即是佛土,當下就是西方;否則,到西方的路途就很遙遠。為什麼?因為心中有貪瞋癡、有人我是非,妄想煩惱不斷,就隔了十萬八千里。

喜欢ywhan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