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六祖壇經疑問品 2: 心體離念是德,修身而威儀具足就是「德」.

送交者: ywhan[♂★★声望品衔10★★♂] 于 2023-02-22 22:23 已读 1312 次 1赞  

ywhan的个人频道

+关注
六祖壇經疑問品 2

 

(四)970511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六祖大師解說:「達磨祖師說得很正確,的確是沒有功德,不要再懷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一般人會認為梁武帝造寺、度僧、弘法、布施、持戒,怎麼會是心邪、不知正法呢?因為梁武帝落到一邊,不明白正法,所以說是心邪。正與邪,要看是以什麼為標準,正法也有層次上的差別。譬如一個沒受過五戒的人和一個受了五戒的人,受過五戒的是正,沒受五戒的稱之為心邪,因為「五戒」是相對「五逆」而說,所以當然五逆是邪,五戒是正。如果再往上一層,五戒和十善相比,十善是正,五戒是邪;而十善和四諦相比,十善則是邪,四諦才是正。如果執著四諦,認為四諦是最高的,也不正確,因為存了得少為足的心,不知道還有十二因緣的道理,所以執著四諦是邪。如果以為悟到了十二緣起即是正,這又錯了,因為還有六波羅蜜;但是執著六波羅蜜也不對,因為六波羅蜜和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相比,六波羅蜜是邪,頓悟自心才是正。了解這些道理,才知道佛所說的法是因時間、因對象而說,不能一概而論。真正明白這些道理,看佛經、聽佛法就能得到真正的好處,所謂一通百通。六祖大師說梁武帝心邪、不知正法,是沒有錯誤的。「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布施、設齋、度僧、建寺廟,這些都是在求福報,福報有生、有滅,福報享完就沒有了,所以說梁武帝不知道不生滅法、不知道正法。

六祖大師為了使韋刺史更進一步明白這個道理,使他百尺竿頭再進步,繼續解說:「不可將福便為功德」,不要認為修福就是功德,這是將無為法當作有為法,將出世法當作世間法了。不少人有這種觀念,認為自己業障深重,根本不可能成佛、開悟,還不如老老實實做人,多修一些福報,這就是不了解要從因上修、從心上修。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福慧雙修,不但要悟到這念心,還要在這念心上用功,契悟本心本性。

梁武帝雖然修了種種佛事,但不是如佛經上所說的「修無修修」,他不知道諸法緣起性空,不知道本心本性,這就是邪,因為偏到一邊了。在《佛藏經》裡,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如何修念佛法門,指出:「見無所有,名為念佛」、「念無分別,即是念佛」,又開示:「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復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此則名為修習念佛。」一般眾生的心無論是起善念、惡念、雜念、無聊,都是妄念。好念頭是一個好夢,壞念頭是一個惡夢,好夢、惡夢都歸於無常。這念心要沒有取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無能無所、無言無說,才是真正的「老實念佛」。為什麼眾生起心動念,心就是邪?因為不知道本心本性是無住、無為,心有所住、有所執、有所取捨就偏到了一邊,和本心本性相違背就是邪。如果與菩提心相比,只有菩提心才是正,其他的都是邪,菩提心才是真功德。功德究竟在哪裡?「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真正的功德是在法身中,不是在修福,因為福報有生滅,法身沒有生滅。法身就是菩提心與涅槃性,法身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見到法身才是真功德。

(五)970518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六祖大師為令韋刺史更加了解福德與功德的道理,所以再進一步說明:「見性是功,平等是德。」見性的「見」表示契悟,是指契悟到自己的本心本性,契悟到自己的佛性。禪宗稱本心本性為「本來面目」,如果認為見性是見到什麼,就有能見、所見,這就不對了。每個人都有佛性,可是一般眾生迷失、顛倒,所以見不到自己的本心本性。修行要依心起修、依性起修,心性沒有生、沒有滅,是佛法中最高的境界。

「平等是德」,要心行平等。眾生的心不平等,有分別、執著,就如同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一切人事物。如果要達到平等,必須破除自己的執著,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雖然現在還沒有破第七識,最低限度要有平等的觀念,尊重每個人都有佛性,這也是平等心。如果認為某人不聰明、根機不好,就看不起他,某人很有學問、很有智慧,對他就特別尊敬,這是分別心、不平等心。古人說:「不重久習,不輕初學。」對於修行已經很久的人不特別看重,對於初初開始修行的人也不輕視,平等對待大眾,因為人人都有佛性。雖然這個人現在沒有智慧,但是當他豁然契悟本心就超越了自己,所謂「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人。

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有位悟達國師,十四歲就能登台說法,當時李商隱作了一首詩讚歎說:「十四沙彌解講經,似師年歲只攜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不要小看沙彌,雖然沙彌年紀小,也有佛性,一樣能證阿羅漢果,只要開悟了,說出來的佛法都是平等不二,所以「平等是德」。

「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功德就是指自己的心性,明白了心性再來解釋功德,才能了解當中的道理。所以,六祖大師再進一步解說。念念無滯,「無滯」,是指這念心不要停留在任何境界上,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論誦經、持咒、念佛、念法,每一念都要無滯,都要無所住、都要不落入兩邊,不住空、不住有,不住非空、不住非有,不住內、不住外,不住過去、不住現在、不住未來,這是頓悟法門。如果是漸修法門,就是念念有所滯,為什麼是有所滯?因為是方便法,修止、修觀、念佛、念法、念僧,將這念心靠在法上、靠在佛號上、靠在戒行上、靠在善法上,或是靠在空、有,這些都是方便,因為都是有所住。心有所住著,就有掛礙,就是滯;「無滯」,是心無掛礙。既然要頓悟自心,就要將方便法門放下,達到心無掛礙的境界。

真正能做到念念無滯、平等不二,這念心就像一面鏡子一般,漢來漢現、胡來胡現,沒有障礙,這念心起了大用以後又要歸還原點,如同鳥飛過空中不留一點痕跡,心始終清明不動。《華嚴經》云:「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修了善法,不執著善法的功德,這就是無滯。如果做了善事以後,執著善法,就成了法執,又是一層障礙,這就是滯。雖然不執著,但是仍要不斷地修善。所以,修善不執著善,就是無滯、就是般若。

六祖大師唯恐大眾產生執著,認為佛法就只是講空性、講不動,所以繼續說明心性的妙用,講本心本性的實相功德。這念心雖然不執著善法,但是要「常見本性」,這念心時時刻刻都要存在,時時刻刻了了分明,時時刻刻都能作主,自己的清淨心、無住心、無為心、平等心、不動心時時刻刻現前,不但如此,這念心還有「真實妙用」,妙用無邊,這才是實實在在,這就是這念心實相的功德。如果只是如如不動,執著如如不動,而不知道妙用,無為法又成了有為法,這還是滯。

(六)970525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要有謙卑心,知道上、知道下,即使對方是下,自己也要謙卑,這就是功;如果認為自己是上,而心行我慢,這就不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德」是德行,身口意所表現出來的一切都要有禮節,要知進、知退,該進就進,不該進則絕對不進,該說就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這就是禮節。「禮」包含得很廣泛,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都不踰矩,這就是禮,不知禮則難以健全人格,人格不健全又如何能把事情做得適當與周全呢?所以佛法不離開俗諦,真諦也不能離開俗諦。

我們的種種表現都要有禮節、有規矩,知道什麼時節該做什麼事,什麼時候有禮、什麼時候免禮,都應該知道。譬如打禪七時免禮,上架房時也不需行禮,這就是知道時節因緣。又譬如用齋,一般人認為吃飯時要慢慢吃,要左邊嚼幾下、右邊嚼幾下才容易消化吸收;但是,你這碗飯還沒吃完,別人早就吃完了,就等你一個人,這就是失禮。所以一切要隨眾,尤其和師長一同用齋時,自己要先吃完,不能讓師長等候。參加集會、法會也是一樣,不應等師長上了車才檢視大眾到齊沒有,甚至還拖拖拉拉,這都是失禮。這些雖然是小事,可是很實用,更何況德行是建立在微細處。依此類推,如何使這念心運用得恰到好處,這就是德,這是心之用。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自性雖然沒有生滅,自性雖然是不動,可是也不妨礙建立萬法。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由自性所建立,這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有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天台宗說「俗諦者,立一切法」,建立萬法就屬於俗諦的範疇。依照八萬四千法門去實踐,可以契悟自性;依照佛法用功,就能愈走愈光明。現在的科學、哲學、醫學、工技,是怎麼來的?是自性所建立的,所以「自性建立萬法是功」。我們的道場有各個單位,這些單位也屬於萬法;修建中台禪寺,大家出錢出力,修建完成了,流芳千古,這也是我們自性起的作用,所以自性建立萬法是功。這念心有體、有用,一方面要知道如如不動,另一方面要知道建立萬法。「如來者,無所從來」,這是自性不動;「如來者,乘如實道而來」,這就是自性建立萬法。

「心體離念是德」,建立萬法是心的作用,建立了萬法之後,沒有能、沒有所,也就是說心念起作用以後還要歸於無念,無念也不執著。無念是無無念,無無念是無所不念,又歸到中道實相,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動,這就是德,是本具之天然性德。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不論行住坐臥,這念心都存在,這就是不離自性。什麼是離自性?打瞌睡就離開了自性,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就離開了自性,講人我是非就離開了自性。所以,時時刻刻這念心都要清楚、明白,站得住、站得長。不離自性就是功,佛法不是空談理論,而是要在道理上去實踐。「應用無染是德」,這念心不但要如如不動,而且要運用到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無染,就是沒有執著、沒有掛礙。見到好的境界而起了貪心,不論是貪財、貪色、貪名、貪吃、貪睡、貪利,都是染。譬如種花、種樹,這是心的作用,但是如果對花起了貪愛,就是有所染。經上說:「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無上菩提道。」這念心能運用自如,又能無染,這就是德。

總之,這念心有體、有用,如果只知道用,而不知道體,這念心就成了生滅心,就屬於眾生。如果執著這念心不動,無為法又成了有為法,這也是障礙,還是不能圓滿。六祖大師所說的這些道理,從過去到現在都很實用,乃至未來也適用,這就是真理。

(七)970601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想修真功德、想見到法身的人,就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不要輕視別人。不但不起輕視、輕蔑的心,而且行住坐臥要普敬一切大眾,對所有眾生都要有恭敬心,做到了就有功德。因為自己這個心如果常起分別、執著,常常輕視別人,說別人的是非、說別人沒有學問、沒有修行……不管從哪方面講,這些都是有「我相」存在,自己始終是自大、自傲、自滿,始終把自己放在前面,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處處為自己著想,不知道為別人想,這就是「心常輕人,吾我不斷」。自己的我執不能斷,「即自無功」,就沒有功德。這些看似很簡單,但是如果能做得到,的確是真功德。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人與人相處,如果離開了恭敬心、平常心、謙卑心,就不容易在社會上生存,因為不論走到任何地方,自己都會產生煩惱、障礙。如果還是不知道檢討、反省,這個心吾我不斷,好處總是往自己身上攬,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都對自己不好;聽到有人講些什麼,馬上就起疑心,認為可能是在講自己,這就是人我不斷。有這種猜疑心、輕視心,自己始終在煩惱中,哪裡還會有「功」?哪裡還會有「德」?

「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要了解自己的起心動念,要看自己的過失,不見他人過;若見他人過,自己就是錯。人都習慣掩飾自己的缺失,或是裝腔作假,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歎、肯定、尊敬,這種虛妄心是不實在的。有的人喜歡擺架子,顯示自己有修行,這就是自性虛偽不實。人的心當中有功德也有罪過,有誠實也有虛妄,如果處處自大、自滿、自以為是,常常看輕別人,不知道尊重大眾,這種就是無德。佛法中有位常不輕菩薩,見到任何人都禮拜,並且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是六祖大師對於當時在座出家和在家弟子的稱呼。「念念無間」,這當中有事、有理。在事上來講,譬如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佛號一句接一句不間斷,這就是念念無間。又如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平時念念都是善念,不起善念時,心又歸還原點、歸於無念,歸於無念的這個心綿綿密密、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念念無間。「無間」就是前念與後念當中沒有夾雜、沒有間斷,《普門品》講:「念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這就是「功」。無論是念佛、誦經、持咒,始終念念不間斷,繼續不斷地薰修,達到風吹不入、雨打不進,慢慢地就能得定、就能證到三昧,這就是「功」。所謂「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只起善念,絕對不起惡念,念茲在茲,這就是「功」。

在理上來講,「念念無間」就是師父說法、大眾聽法的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站得住、站得長,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心當中不夾雜、不間斷,這念心由一分鐘延長至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乃至於一個鐘頭,漸漸地就能得定,這種定稱為無間定,能與中道實相相應,這就是真功德。

「心行平直是德」,無論對上、對下,要有平等心、質直心、平常心,無論待人或是處理事務,不虛偽、不作假、不投機、不取巧,這就是平直,平直就是德。

「自修性是功」,明白心性,見到自己的本性,進而能依心起修、依性起修,念念分明,站得住、站得長,這就是真功德。修行就是要在自己的這念心性上修,這個心要禁得起千錘百鍊、禁得起考驗,不論順境、逆境,自己這念心都要存在,不迷失本心本性,能堅住正念,這就是「功」。

「自修身是德」,修行不但要在自己的心性上修,更要在身行、語言上修。社會上有些邪知邪見的人認為修行就是修心,不了解身心是一體的;他們主張享樂,以為自己是「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這就是不知道修行的道理而產生了錯誤的知見。也有人認為,只要這念心不染著就好,形之於外的身行不重要,這也是錯誤的觀念。大眾要了解,身心是一體的,除了修心,還要持戒、修身,行住坐臥要具足四威儀。譬如,佛有法身、報身、化身,報身是修來的,佛的弟子由於修身而威儀具足,阿羅漢聖者由於持身不犯,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所以證果時就能顯現四威儀神通,空中行、空中臥、空中坐,這都證明除了修心以外更要修身,修身而威儀具足就是「德」。

所以時時刻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這就是身德。這些做到了,別人看到你威儀具足,自然對你心生恭敬,即使還沒有開口講話,就已經受到了肯定,所以身教、言教都很重要。

喜欢ywhan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