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六祖壇經疑問品 1

送交者: ywhan[♂★★声望品衔10★★♂] 于 2023-02-21 16:10 已读 852 次 2赞  

ywhan的个人频道

+关注
六祖壇經疑問品 1

(一)970420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磨大師宗旨乎?」師曰:「是。」

這一段是韋刺史向六祖大師請法。刺史是漢唐時代的官名,是州級的行政首長,職位相當於現在的市長。韋刺史就是當時的韶州刺史韋璩,是一位虔誠的佛弟子。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有一天,韋刺史為六祖大師設大會齋。「大會」是指大法會,「齋」是齋供、齋飯。在大法會當中設有齋飯供養,稱為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陞座」,齋供結束以後,韋刺史恭請六祖大師陞法座。在過去,講經都要陞法座,所以講經的人稱為座主。「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六祖大師陞座以後,韋刺史與當時參加法會的官員、同僚、部屬及士、庶,「士」是士大夫,或是儒家的學者、讀書人,「庶」是一般百姓、居士。肅是指很恭敬,「肅容再拜」表示與會的每一個人都很安詳、恭敬地禮拜六祖大師,而且不只是禮一拜,還有二拜、三拜,所以稱為再拜。禮拜以後,韋刺史就向六祖大師請法:「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這就是這次法會的緣起。

「弟子」,是韋刺史稱呼自己,以表示恭敬與謙卑,這就如同大眾對師父說話時,自稱「弟子某某」。這個地方是韋刺史表示自己是六祖大師座下的三寶弟子。弟子也是一種通稱,如果是受了戒,就稱為戒弟子,得了法,稱為法子。「聞和尚說法」,在佛教中,和尚、大和尚、老和尚,都是恭敬的稱謂。

「不可思議」,世間一般人看到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竟然發生了,就說:「這件事情真是不可思議!」表示這件事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是不尋常、不容易,甚至是根本想不到的。在佛法上,「不可思議」是對法的讚歎,最高的佛法就是不可思、不可議,也就是說這個境界沒辦法用思惟想像得出來,也不是用語言所能表達,也沒辦法議論得出來,所以是不可思、不可議。《大般涅槃經》云:「如來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確確實實是如此。在這個地方是指六祖大師所說的法,再怎麼思惟、怎麼表達,都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得出來,但是這個境界卻又是實實在在的。

禪七期間經常提示大眾三個法門,數息(或是觀息)、參話頭、中道實相觀,這些都還是一種方便。什麼才是不可思、不可議?中道實相,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這念心超越了時間、空間,當下這念心的境界就是不可思、不可議,稱之為如來妙心、無住真心。《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不可思、不可議,在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悟到自己這念無住心、無為心,又能站得住、站得長,這念心就是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這就是菩提心。這念心只能契悟,沒有辦法想得出來。如果能想得出來就有「生」,有生必有滅。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就是不生、不滅的境界。什麼是不生、不滅?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一個念頭都不起,這就是不生,因為本具的真心是不住任何境界、是不滅的,當下不生不滅的這念心就是不思議。悟了這念心,就如古人所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知道,別人沒有辦法了解。

禪宗祖師參訪善知識,就是問這個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當下是問在答處、答在問處,稍微猶豫就不是了;因為猶豫就是可思,稍微一想就落入思惟的境界,就屬於第二念,就不是向上一路。所以達磨祖師、禪宗祖師所講的「向上一路」,就是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

「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韋刺史聽了六祖大師所說的法,自己體悟到不可思、不可議的心法,但是仍然有一些疑問,如果不解除這些疑惑,自己就無法心安。「貪、瞋、癡、慢、疑、邪見」是眾生的六個根本煩惱,也是修行人的障礙,如果自己心中有疑問不能解決,就會疑心生暗鬼,乃至於產生邪見。所以韋刺史祈請六祖大師大慈大悲,特別為弟子解說,以解除心中的困惑。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磨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六祖大師說:「有什麼疑問就提出來,我當為你們解說。」於是韋刺史問:「和尚所說的法,是不是達磨祖師所傳的宗旨呢?」六祖大師講:「是啊,我所傳的法就是達磨祖師的宗旨。」

宗旨,宗就是指這念心,所謂萬法歸宗、歸於這念心,宗旨就是指心法、心要。這個心法從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傳給阿難尊者,祖祖相傳,一直傳到達磨祖師。達磨祖師原本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太子,後來出家證果,是西天二十八祖,在梁武帝的時候來到中國,被立為中國禪宗的初祖。所以禪宗一脈相傳,燈燈相傳、光光相照,傳的就是這個不思議法門。既然是不可思、不可議,怎麼傳呢?只能契悟,是以心印心,在言語問答之間,或是以手勢表示,或是眼睛一眨、手一動、腳一蹬、拂塵一豎……用種種方法,不外乎是為了顯示心體,顯示這念心現在在哪裡,或是顯示這念心的作用。

(二)970427

公曰:「弟子聞達磨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磨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公」是指韋刺史,韋刺史進一步提出了他的疑問。當時達磨祖師從印度經由水路來到中國,起初是到廣州,後來因為梁武帝聽說達磨祖師是得道的高僧,所以迎請達磨祖師至國都金陵。梁武帝見到達磨祖師,就問:「我這一生修建寺廟、度人出家、供養僧眾、講經說法,有什麼樣的功德呢?」達磨祖師回答:「實無功德。」

梁武帝被稱為佛心天子、菩薩皇帝,他雖然當了皇帝,仍然是布衣蔬食,不但吃素,而且不穿華麗的衣服,甚且放下三宮六院,就像個苦行頭陀,可以說是一位道地的行者。所以韋刺史實在不了解,梁武帝有這麼多的作為,為什麼達磨祖師卻說「毫無功德」?梁武帝度了二萬多人皈依佛教,又結集經藏、註解經文、提倡吃素、廣修寺廟,甚至四度捨身同泰寺,一般人誰能做得到?為什麼達磨祖師說梁武帝所做的種種佛事是「實無功德」?

達磨祖師的回答,並不是排斥這些善法,而是因為達磨祖師弘揚的是心法,直指心體。布施、供養這些道理在佛經上已經講得很多了,不需要達磨祖師再重述,所以達磨祖師回答:「實無功德。」梁武帝再問:「為什麼沒有功德?」達磨祖師回答:「這些是人天小果,屬於人天的福德,將來所感的是人道和天道的果報,不屬於功德。」達磨祖師的回答一點都沒錯,因為修這些善法雖然是種下了出世的種子、出世的善根,等到人間、天上的福報享盡,最後一生再到人間來出家修行,成道證果,這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達磨祖師為了破除梁武帝的執著,使梁武帝明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道理,不要執著有為法,因此說「實無功德」。

大眾要了解,佛法最重要的是不執著,並不是不去做。有些人看到這一段,認為出家、修行是為了求解脫、了生死,既然做這些都只是人天的福報,為什麼還要修善法,所以就不修福;甚至認為,既然梁武帝所做的一切都沒有功德,而且只是人天小果,自己既不追求人間的大富大貴,也不想將來生到天上享福,所以更是不修善法了。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因為不修善法還是一種執著。佛法是應機施教,達磨祖師為了度化梁武帝,所以才說實無功德,因為梁武帝已經修建很多寺廟、度了無數的人出家學佛,自己又很發心推動佛法,達磨祖師為了使梁武帝更上一層,不要產生法執,所以才說毫無功德。這就像丹霞祖師燒佛像一樣,因為丹霞祖師看到院主刻了許多佛像,修了很多善法,為了使他百尺竿頭再進步,為了破除他的法執,所以問他:「你刻佛像做什麼?」院主答:「我刻佛像供養。」「你供養的佛像有沒有舍利?」「沒有舍利。」「既然沒有舍利,把它燒掉好了。」大眾想一想,自己修了多少善法?是不是像這位院主和梁武帝,這一生都在積極修福、修善?

因為梁武帝修了種種善法,自己認為這就是最高的佛法,產生了法執,所以達磨祖師要破他的法執。《金剛經》講:「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通達無我法,如果又執著一個無我,這也不對。譬如很多人研究般若,到最後卻又執著一個「空」,這還是一層法執,還是不對。佛法有深、有淺,所以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又更進一步了。

梁武帝心中起了疑問,繼續再問:「既然修建寺廟、講經說法、集結經藏、度僧、設齋、吃素都不是功德,只是人天小果,究竟什麼是真功德?」達磨祖師回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淨智妙圓,體自空寂」,這就是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這就是真功德,這種功德不是世間上求來的,是本具的。

(三)970504

這念心有「體」、有「用」,我們在思、在想,這是心的作用,能思、能想的「這個」就是心體。所以,同樣是開悟,有的人是悟到心的作用,有的人是悟到心之體。從作用上開悟,是能思能想的這念心經由善知識的引發──眼睛一眨,這就是心的作用,手一動、腳一動,這也是心的作用,這就是入處;但這只是一個入處,是心的作用,當眼睛不眨、手不動時,這念心又在哪裡?這就更進一步了,當這念心不作用時,清楚、明白、作主的這念心就是心之體。

如果悟到心之用、心之體,卻又執著這個「用」、執著這個「體」也不對,因為一產生執著,無為法就又成了有為法。所以很多祖師恐怕弟子會錯意,就緊接著再追問,乃至拳打腳踢,就是在告訴我們,心在作用時是不是能離開體?悟到心之體,這念心是不是還能產生作用?這都是悟,因為悟有深、有淺。《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過了河就不需要船,還沒有過河到達彼岸,就還需要船。

達磨祖師說了這麼多,可是梁武帝還是不懂什麼是「淨智妙圓,體自空寂」、「不以世求」。因為在梁武帝的時代,頓悟法門還沒有傳到中國,所有的經論上談的都屬於漸修法門,因此梁武帝當然是不了解。梁武帝再追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達磨祖師回答:「廓然無聖。」這念心是絕對的,是一法不立,聖也不立、凡也不立、佛也不立、魔也不立,因為這念心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是聖,如果再加個什麼,就不是了,所以是「廓然無聖」。說「凡」不對、說「聖」也不對,也就是禪宗所說的「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達磨祖師所說的都是心法,都是在這念心上回答。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是薄地凡夫,今生哪有可能修證成佛?把自己看得很低,執著心外有聖境,甚至於稱他一聲菩薩,他都嚇得不得了,說:「師父!我連螞蟻都不如,您怎麼叫我菩薩?」這就違背了人人都有佛性、違背了佛性平等的佛法大意。但是也有人以為:「我就是佛!」因此產生貢高、我慢,這更是不對。

梁武帝聽了達磨祖師的這些回答,更是疑惑不解,接著再問:「對朕者誰?」站在我面前的是什麼人?既然你說我做的一切都沒有功德,你講的道理我又聽不懂,究竟你是羅漢還是菩薩?還是佛?一般人可能會回答:「我是聖人,我是某某佛菩薩轉世再來。」大眾想想看,如果問「對朕者誰」,你怎麼答覆?達磨祖師回答:「我不認識。」這是一句很深的話,就是在當前的這念心上回答。假使達磨祖師答:「我是菩提達磨。」這就沒有開悟。為什麼說「不識」?因為如果說認識自己,就有能、有所,就不是如來的心法,就成了俗諦。禪宗祖師都是問在答處、答在問處,所以達磨祖師答:「不識。」只有絕對的這念心存在,這個絕對的心不落入識塵境界,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所以說不認識,也就是《楞嚴經》所說的「知見無知」,這個絕對的心是了了分明、處處作主,站得住、站得長,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這是達磨祖師在中國歷史上流傳的第一個傳法公案,這個公案有很多啟示。但是也有很多人因為執著這個公案,就不修善法了,甚至說:「這是達磨祖師講的,做善事毫無功德,所以我什麼善事都不做。」這種觀念就又落入兩邊,所以古人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真正是如此。

韋刺史因為不了解達磨祖師與梁武帝對話中所顯示的道理,所以「願和尚為說」,希望六祖大師為他解答這個疑惑。

喜欢ywhan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