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六祖壇經般若品 1

送交者: ywhan[♂★★声望品衔10★★♂] 于 2023-02-18 19:14 已读 2622 次 1赞  

ywhan的个人频道

+关注

六祖壇經般若品 1

(一)970224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韋使君請益」是六祖大師這次開示的緣起。韋使君是當時的韶州刺史韋璩,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刺史就是州級的行政主管,韋使君請益,就是韋刺史向六祖大師請法、受教,希望聽了六祖大師的法語、開示,自己能夠心開意解。

「師陞座,告大眾曰」,六祖大師上堂登法座,告訴聽法的大眾:「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總淨心念」,「總」就是都、終究的意思。這念心要靜下來,不要打妄想、不要打瞌睡,心裡不要有任何是非得失,心當中不起無明煩惱,只有聽法的這念心存在,這就是淨心。不但要淨心,還要念。念就是繫念、觀照、返照,坐在這裡恭心敬聽,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這些都能做到,就是「總淨心念」。要想獲得佛法的利益,必須從「聞、思、修」用功,不但要聽聞佛法、思惟法義,還要觀照自心,做到一念不生。

「摩訶」是大,「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大智慧到彼岸。彼岸,就是了達一切法都是空性。既然是空性,也就沒有此岸、彼岸。契悟空性的智慧就是大智慧,這個大,不是大小的大,不是從小當中見大,不是對待的大。這念本具的心性,是絕對的大,是沒有邊際的大。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這樣返照思惟。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菩提」是指本具的覺性,「般若之智」是指觀照的智慧、斷煩惱的智慧、清淨的智慧。什麼是智慧?並不是讀了很多書、懂得很多道理、學會很多技能叫作智慧,這些只是知識。菩提般若之智是清淨的智慧,是內照自心,了知無一法可得,時時刻刻將這念心安住在正念、安住在覺性上,這念智慧心就是般若之智,這念智慧心就是人人本具的覺性。這念心不但不打妄想,而且還要回光返照。回光返照,就是檢討、反省自己有沒有貪、瞋、癡、慢、疑、邪見?不但要檢討、反省,還要照見四大、五蘊皆空,要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諸法畢竟空寂。依據經教上的道理起觀行,觀照「緣起性空」、「當體即空」、「五蘊皆空」這些道理,能觀之智照見諸法性空,這就是般若之智。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菩提智慧每個人本來就有,但是為什麼始終還是個眾生?「只緣心迷」,因為心迷惑了,因為心始終在攀緣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始終是貪著財、色、名、食、睡,乃至於執有、執空、執斷、執常,於是心愈來愈迷惑,煩惱愈來愈多、心裡愈來愈感到空虛,因為感覺空虛,就愈增煩惱,始終是在惡性循環。這些都源自於迷失了心眼、迷失了菩提智慧、迷失了清淨心、迷失了覺性。因為迷失,所以「不能自悟」,自己沒辦法契悟本心、契悟覺性、契悟空性。「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必須藉由大善知識的引導,啟發自己契悟這念心性。這裡所指的不但是善知識,而且還必須是大善知識。善知識告訴我們因緣果報的道理,告訴我們修戒、修定、修慧等「漸修」法門;大善知識則告訴我們明心見性、直了成佛的「頓悟」法門,這更是稀有難得的因緣。所以,必須要大善知識來啟發我們的佛性,用般若的大智慧來返照自心,才能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

所謂「見性」,也是一種譬喻,因為有能見、所見,就不是真正的見性,只是一種方便說法。見性,指的是契悟菩提心、涅槃性。菩提心是指這念心了了分明、處處作主,涅槃性是真空,明白這個道理,就稱之為見性。「示導見性」,是藉由種種方法啟示、指導,使大眾返照自心,見到自己的菩提心、涅槃性,最後達到無能、無所,沒有能見、所見,只有當下這念心,契悟了當下這念心,就稱之為見性。沒有契悟,就必須用返照的方法,由事到理,譬如誦念、懺悔、持戒……等,用六波羅蜜破除執著、煩惱。破除了執著,煩惱減輕了,就能契悟本心。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從表面上看來,有愚癡人和聰明人,前者拙笨,後者聰明,可是聰明人和愚癡人的佛性沒有差別,覺性也沒有差別,只是這念心被「財、色、名、食、睡」五欲迷惑的程度不同而有差別。因為執著五欲、執著外在的物質,而生起貪、瞋、癡等種種煩惱,迷失了清淨心、迷失了菩提性,這念心就成了一潭渾水,成了愚痴的人。雖然成了渾水、雖然被五欲迷惑,可是覺性未曾減少一絲一毫。佛性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一旦契悟覺性、契悟空性,當下就入了平等不二法門,因為佛性是沒有差別的,所以說「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契悟了這念智慧心,具足正知正見,所作所為必然都是功德;這念心迷了,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正法相違背,就會招感惡報。所以同樣是這念心,一個在迷、一個覺悟,兩者的果報相去甚遠。

雖然佛性沒有差別,但是迷與悟有差別,有人先悟,有人後悟,先悟的人當然比後悟的人更早啟發智慧。但是不論先開悟或後開悟,只要契悟到這念心,就沒有差別。譬如幾千年來都是黑洞洞的房子,一旦有燈光照明,不論先照或後照,結果都是一樣的光明,不會因為先照或後照而亮度不同。

(二)970302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六祖大師說:我現在為諸位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大眾都能開發自己本有的智慧。諸位要「志心諦聽」,要專注地聽、詳細地聽。不但要諦聽教理,還要去思惟,時時觀照自心、如法實踐,也就是透過聞慧、思慧、修慧,最後契悟實相,了知無一法可得。

所以,不要在外面求什麼,心當中也不需要得到什麼,一切都是本具的。雖然是本具,但由於這念心在迷惑、執著當中,就必須用般若智慧返照,破除心中的煩惱、執著。不執著、不住相,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覺性。修行就是修掉煩惱、破除執著,煩惱、執著沒有了,道就現前,因為道是本具的。

「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志心」就是不打妄想、不落昏沉,專注地聽法,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如果聽法的時候,既不志心,也沒有諦聽,聽了也等於沒有聽一樣。幾年前,師父在講開示的時候,有人在講堂外做其他的事情,旁人告訴他:「師父在裡面說法,你趕快去聽。」他說:「沒關係,我用錄音機錄下來了,以後我再慢慢聽。」這就不是志心諦聽。而且,當面說法和錄音機放出來的效果完全不一樣。就算錄了音,以後就一定會去聽錄音帶嗎?可能那時事務繁忙,沒有充裕的時間,就會告訴自己下次再聽,下次還有下次,甚至連錄音帶也無影無蹤了,最後還是錯過因緣,所以聽法要在當下。「志心諦聽」,專注聆聽的這念心沒有第二念,要有信心,還要有道心,要深切感受到「人身難得,正法難聞」。正法確實是千載難逢,所以一分一秒也不能錯過,一字一句都要專注地諦聽,深怕漏聽一字一句,有這種心念就是諦聽。聽法的這念心就像打禪七一樣,要念念分明,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所聽到的佛法全部都流入耳根,再經過一番思惟,變成自己意念當中的種子,這個種子繼續不斷地反薰,就能轉識成智。

「摩訶般若」就是返照自心的智慧,這是大智慧,這種智慧能斷大煩惱、證大菩提。一般人平時是兩眼向外看、兩耳往外聽,現在想要見性就應回光返照、返照自心,時時刻刻安住這念心。無論是誦經、持咒、念佛、持戒,最重要的還是要返照自心,如此,所證的道理與智慧必然廣大。證什麼道理?證到諸法空相,證到心性本空。心性不僅如虛空一般沒有邊際,更超越了虛空,因為虛空也在這念心當中。證到菩提、涅槃,明白諸法實相,智慧就是無窮盡的。真正與實相相應了,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能以大智慧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修行學佛重視的是知見,不是只看外表、看表面,表面上看來很精進、很用功,從早到晚兢兢業業,是屬於事相上的精進。如果知見不正,執著福報,計較名利、是非,看到旁人不做事、說閒話,自己就氣得不得了,以這種心態修行,再怎麼精進也無法受益,因為只知道在「事」上精進,不知道從「理」上精進。知見正確的人,在用功的當下始終是無念、無住,這是大精進,才能契入聖道。理上精進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念心不去不來、不生不滅,這念心安住正念、安住正定,這念心修而無修,修了善法,不執著善法,這就是在理上真正契悟了。所以禪宗講的是最究竟的法門,如果真正契悟了這念心,就找到了這條菩提大道。知見正確的人,就像是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能將菩提路看得清清楚楚,絕對不會迷路。

喜欢ywhan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