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川风情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青龙、金龙、黑龙……四川眉山897个地名与“龙”有关

送交者: 东海独钓叟[♂★★★★风清云淡★★★★♂] 于 2024-02-10 0:33 已读 1453 次 1赞  

东海独钓叟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4-02-10 11:57 

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王越欣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十二生肖的“龙”文化源远流长,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符号。“龙”文化历经千年的演变,从山川大地、湖泊水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艺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封面新闻记者从眉山市民政局了解到,据初步统计,全市含“龙”字各类地名897个,占全市地名的2.7%。除了龙地名,当地著名的小吃也含“龙”,名为龙眼酥。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记载了龙眼酥为代表的月饼,最早的雏形:小小的像月亮,中间包有酥油和糖。


青龙、金龙、黑龙……


眉山“龙”地名色彩缤纷


在地名中,眉山赋予了“龙”各种颜色。不仅有“黑龙”,还有“青龙”“金龙”等。如今青龙街道的“青龙”一名相传源于嘉庆六年(1801年),岷江水暴涨,漆家街(青龙街道最初的名字)周围出现许多青鳝,如同一条一条的青龙,故而将漆家街更名为青龙场。东坡区金龙社区则是由金龙村撤村改居而来,在20世纪50年代,东坡岛上的金李村和座龙村,后两村合并各选一个字组建了金龙村。



眉山市仁寿县黑龙滩。图由仁寿县文广旅局提供


仁寿县在黑龙滩水库建成之前,曾是一个“十年九旱”的缺水之地。在古代,除官方的祭天、祭神农外,民间对司掌风雨、管理水域的龙王崇拜自然应运而生。


相传“黑龙滩”原本为阳山脚下的一处大湫,因此湫水比较深,潭水看起来呈黑色,按照古代民间信仰“有水必有龙”的说法,故名“黑龙潭”。


1969年,乐山地革委派工作组来到仁寿县,帮助仁寿县进行水利规划;1970年10月,黑龙潭水库开始动工。整个项目先后经过八年建设,七年整治,历时十五年(1985年)竣工。从此,仁寿县从过去“靠天吃饭”的贫困县,逐渐发展为“天府粮仓”。1986年,黑龙潭风景名胜区成立;200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当地行政区划更名为黑龙滩镇,因此黑龙潭风景名胜区更名为黑龙滩风景名胜区。

顺龙、龙吟、龙马……


“眉山龙”形态各异爱搭伙


记者也从眉山市民政局了解到,据初步统计,全市含“龙”字各类地名897个,占全市地名的2.7%,主要为山体、村社、街道、水库、桥梁等。其中包括11个乡、镇、街道(如青龙街道、黑龙滩镇、顺龙乡),84个村和社区(如青龙村、石龙村、金龙社区、黑龙社区),54个街路巷(如青龙街、回龙街、龙凤街)等。



眉山市东坡区金龙社区。图据东坡发布


观察眉山各地,不仅有众多“龙地名”,当中的“龙”更是“形态各异”。仁寿县境内有许多“动词+龙”组成的地名,例如:骑龙坳、回龙屋基、飞龙咀、盘龙村等。这类地名通常都属于以风水堪舆学说专用名词命名。在古代风水堪舆学说中,常常会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在这一理论基础下,“骑龙”指位于山脉中前部山脊位置;“回龙”属于地脉走向急转弯,犹如龙回头一般的地形;“飞龙”指两侧山体较矮,中间山体较高,并以缓坡形式向下,从航拍图上看呈“山”字的地形;“盘龙”则是山脉环绕,山坡上树木郁郁葱葱,且有水源聚集在山脚下,形成山谷和河流的地形。


眉山的“龙”还“爱搭伙”。在仁寿县,原龙桥乡因场内有一桥,桥上刻有龙头龙尾,故而得名。2019年,龙桥乡并入了龙马镇。龙马镇则因其域内有一座山,形似龙头,面向马家溪,故名为龙马场,后设龙马乡,2019年,眉山市撤销龙桥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龙马镇管辖。


除了龙地名


还有龙小吃、龙文化



眉山龙眼酥。


不止有“龙地名”,眉山还有以“龙眼酥”为代表的“龙小吃”,以及以彭山草龙、青神竹龙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草龙一舞动山川,橘花新开响天地”。草龙是彭山区黄丰镇最具特色的“名片”之一,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传统的插、织、绕、剔、镶、嵌等手工技巧。据了解,草龙起源于隋唐,盛行于明清。最初是当地百姓为庆丰收,在每年秋收之后,用稻草、青竹,扎成5人、9人等耍的草龙,表达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黄丰草龙制作与耍龙最初起源于清末民初,主要以当地稻草、茨竹为原材料,辅之以麻绳、骨胶,将茨竹扎成龙骨架,用当年新鲜干黄稻草编制龙头、龙身、龙尾。草龙舞动时,上下翻腾、活灵活现、极具感染力。


竹龙是青神最具代表的非遗之一。青神是蚕丛故里,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代文宗太和年间,当地人张武率领老百姓编竹篓在岷江两岸拦河筑堰,治理岷江水患。当地人把拦河筑堰的竹篓俗称“竹笼”或“竹龙”,竹编舞龙由此演绎而生。


龙眼酥,作为眉山的传统特产之一,是一种状似龙眼的美味小吃。它的底部圆实,表面有千层重叠的酥皮,造型美观精致。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记载了龙眼酥为代表的月饼,最早的雏形:小小的像月亮,中间包有酥油和糖。

喜欢东海独钓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