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闽大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05年福建一男子整理母亲遗物,发现神秘图纸,专家:来历不一般

送交者: 东海独钓叟[♂★★★★风清云淡★★★★♂] 于 2024-05-09 0:53 已读 2492 次 3赞  

东海独钓叟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4-05-09 11:15 

2005年,福建东山县图书馆内,退休教师林如东,从随身携带的小包里拿出一张折叠的纸,摊开来,邀请图书馆馆长同自己一起研究。


纸张已经泛黄,可以看出有些年头了。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汉字,有大有小,排成了一个个很是规律的菱形图案。


“这是在我老母亲的遗物里发现的,看着像是一封旧信。我数过了,这上面总共是441个汉字,这些字我都认识,却就是不知该从何读起,也搞不明白它们表达的意思。”



林如东母亲

林老师的话语,勾起了游馆长的兴趣。林老师退休前可是教中学语文的,居然还有语文老师看不明白的信件?游馆长把注意力集中到那张发黄的纸张上面。


400个小字按一定的规律围成了41个大小相同的菱形,每个菱形内有一个大字。游馆长试着找寻这些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无论是大字还是小字,似乎都有些读不通。


“这个行文方式,难道……”游馆长皱着眉,欲言又止。他想到了某种可能,但又觉得不大可能。



“游馆长,您这是想到了什么?不管是与不是,您都可以说给我听听,咱们一起琢磨琢磨。” 林老师看着游馆长。

“唔……我是想到了天地会的暗语……你看,这些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的是正向的,有的是反过来的。很像天地会的切口。”游馆长将自己的发现,指给林老师看。


游馆长还没说完,林老师就笑了:天地会?影视剧里那个“左脚反复,右脚清明”的天地会?



“游馆长,您该不会是说这张纸上隐藏着一幅天地会的藏宝图吧?” 林老师这话纯属开玩笑的。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自己的母亲同天地会有任何关系。

何况天地会不是明末清初时的存在吗?如今都二十一世纪了。这种可能性太小了。


“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哦……” 林老师摇头微笑的时候,游馆长却表示真有这个可能。因为天地会也曾在福建东山一带活跃过,当地不乏天地会的成员。



如果是别人这么说,林老师定然一笑置之。但游馆长是个了解历史文化的人,他说有这个可能,林老师就决定好好研究一下天地会的暗语规律,看看能不能揭开手中纸页上的文字谜底。

传说中的天地会藏宝图


“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可以说,大多数人对天地会的认识,都源于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鹿鼎记》。在小说里,当时的国姓爷郑成功是天地会的创始祖师,而陈近南则是天地会的总舵主。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陈近南这号人物,他是金庸老先生虚构出来的。而天地会的创始人,则是一个名叫郑洪二的僧人。最初创立的时候,天地会的成员大多数都是一些当时社会的底层小人物,例如:破产的农民、行脚的商人以及没有固定职业的江湖流浪客等等。

那个时候的天地会,既没有取之不尽的财宝,也没有用之不竭的金银。他们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行事,不过是为了自己能够生活得更好一点。至于后世流传的关于天地会的大批宝藏,其实都是天地会在后期一代一代的活动中积累下来的。



从康熙到乾隆再到嘉庆,天地会的口号变了又变,开始是“反清复明”,后来变成了“顺天行道”、“剔除贪官”,再后来又变回了“兴明绝清”、“反清复明”。由这些变化可以看出,天地会并无固定的教义,社团管理也相对松散,为了生存壮大,他们干过不少劫富济贫的事儿。

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天地会与海外的洪门组织有了密切的联系,获得了他们极大的财力支持。再后来,天地会与洪门一起加入了同盟会。那个时候的天地会,就真的是不差钱的主儿。也是从那之后,有关天地会宝藏的传说,也逐渐多了起来。


在小说《鹿鼎记》里面,有一段故事,是韦小宝登上了蛇岛,从洪教主手下救出了沐小郡主和方怡等人。如今想来,这些估计也是金庸老先生根据历史上的这个洪门与天地会之间的瓜葛联想编造出来的吧?



话说回来,天地会的藏宝图与林老师母亲的遗物又有什么关联呢? 难道林老师的母亲曾是天地会的成员?

天地会的创始地就在福建,而且,天地会的成员曾在林老师的家乡,东山县一带活跃过。林老师的母亲是不是天地会的成员,随着她的故去,无人可得知。但她可能曾经偶遇过天地会的成员的,得到了这一纸藏宝图。这个假设也是有可能成立的。


只是林老师的母亲文化水平不高,识字也不多。她并不知自己拿到的是什么东西,只是作为一般旧物收了起来,也并未同家人提起。因此,直到老人家去世了,林老师在整理遗物的时候才发现了那张纸。


出于好奇,林老师将纸张拿出来研究了一番。发现自己居然读不懂上面的汉字,



作为一名退休的语文老师,林老师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想尽办法抄写解读那些文字,却始终捉摸不透。于是,他想到去县图书馆查阅相关古籍资料。

反正退休了,闲着也是闲着,所以林老师一天到晚泡在图书馆对比查阅。他的举动引起了图书馆游馆长的关注。游馆长看过那张纸之后,提到了天地会的暗语切口和藏宝图。于是,林老师便开始研究天地会的暗语切口。


林老师本身并未抱多大希望,但是东山县出现了天地会藏宝图这事儿却不胫而走。很多人都开始琢磨藏宝图的事儿,有的甚至开始就地寻宝。这倒让林老师有些哭笑不得了,越发希望能够早日揭开谜底。



按照天地会切口暗语的各种排序规律,林老师把那441个汉字翻来覆去,进行了各种不同的组合,却依然词不成词,句不成句,解读不出来。琢磨了数日,还是一无所获。林老师并不气馁,只是想着,这条路怕是走不通,得要换一种研究方法。

几番探寻均无果


字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找不到相关资料,不如多找一些人来问问,或许能得到一些线索呢?林老师这样一想,便带着那张纸,走访了母亲生前的好友和当地的一些老人进行询问。


想着纸上清晰可辨的“贱妾陈氏”等字样,林老师琢磨,这张纸多半是个女子留下来的或者说是同女子有关的。于是,他问询的对象,多是一些与母亲同时代的老妇人。



可惜,那个年代的妇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识字。林老师一圈问询下来,并没有什么收获。大家都不知道纸上写的是什么意思。不过在聊天的过程中,有人提到了江永女书。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都是男尊女卑的。一般女子不得上学堂,不能读书识字,更难以明目张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基于这种背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诞生了。这便是江永女书。


江永女书的载体一般是女子的帕子和扇子之类的物件。女人们在上面绘上一种只通行于女子之间的蚊形字,以作交流。这种字符表音不表意,收件人可以用唱和的方式进行解读。字符个数不多,简单易学,又方便进行隐蔽传递。



看过真正的江永女书之后,林老师就可以断定:自己手中的并非江永女书。首先,文字形状不对,江永女书用的是蚊形字,而林老师手中的是明明白白的汉字。其次,江永女书流传于湖南江永县一带,而林老师和他母亲都是福建东山县人。

江永女书这条线索被排除了。林老师扩大了范围,继续问询。又有一位阿婆告诉林老师:纸上的小字,四个四个一组,看起来有点儿像东山歌册的歌仔簿。


东山歌册是一种古老的民歌。林老师倒是也曾听老一辈的人唱过。只是,东山歌册多是潮州方言,那唱词又类似长篇叙事诗,林老师当时也是有听没有懂。这样一回忆,林老师觉得手中的文字还真有可能就是东山歌册。



顺着这个思路,林老师来到了一所古民居,又听到了记忆中的古怪歌声。旋律朗朗上口,歌词依旧有听没有懂。林老师轻手轻脚走了进去,听着一群阿婆一曲唱完,才拿出那张纸向她们请教。

“东山歌册,其实是明朝时期从广东潮州传入的民歌,最初传唱的多是当地渔民,所以它的歌词也多是用潮州方言写成的。这张纸上的小字,四个字四个字一组,行文方式明显更偏文言文。它的出处虽不清楚,但可以断定,不是东山歌册。”



东山歌册负责人的一席话,让林老师再次失去了方向。不是天地会的藏宝图,不是江永女书,也不是东山歌册。那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就是某人随意写来的一张纸,恰巧被母亲收了起来?

谜底终于揭开了


正当林老师满心失望,准备收起纸张离开时。歌唱队里的其中一位阿婆,却突然站起来,拉着纸张的一角,给林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位女子生于清朝末年,长大之后觅得如意郎君。婚后不久,家道中落。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丈夫只身去了南洋。只此一去,便断了消息。直到很久之后,这名女子才从友人口中得知:她的丈夫在南洋觅得新欢,已另组家庭。



丈夫抛弃了苦苦等候的结发妻子,只言片语都不曾带给她。女子提笔写了一封信,信上提到了俩人旧日的情分和美好的回忆。女子希望丈夫看到这封信之后,可以回心转意。又担心这封信被旁人看去。所以,用了一点儿小心机,将文字排成了花样形状。

可惜这封信却落在了丈夫新欢的手上。新欢也是个心思玲珑剔透的女子,她看破了这封信,在信的末尾增加了几个字,然后原路退回。新欢加上去的字并不多,却明明白白告诉原配:你等的人不会回来了。


一边听着阿婆讲故事,一边看着手中纸上的文字:夫君不义、去叻三载、音讯全无……林老师突然发现,自己找到了解读的方法。那就是按照纸上的菱形纹路,转着信纸将四字短句首尾连起来读。



句子通顺了,谜底解开了。这张纸原来就是一个陈姓女子,写给自己丈夫的一封家书。家书上的内容,与阿婆讲述的故事一般无二。只是,这样一封家书又是怎么落到了林老师母亲的手上呢?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信件的传递总是容易出现意外。那封被退回的信件,并没有落到那个苦苦等候丈夫回头的女子手中。而是被他人拾得,并将这个故事传了开来。


那个喜新厌旧的负心汉,也不知到底有没有看到原配妻子的来信?如果看过了,又是否真的看懂了呢?



阿婆的这一番感慨,也算是回答了林老师心中的疑问。只是阿婆的疑问,怕是只有天知道了。

天地会藏宝图、江永女书、东山歌册,统统都不是。只是一个苦命女子写于清末民初的一封家书。得到这个结果,林老师释怀了,古民居里听故事的阿婆们却难以释怀。


陈世美负心汉自古有之,受尽委屈的女子,想要委曲求全,还怕被人知晓。一封家书,百转千回。当初写它的人,费尽心思,满怀期待。而那个被期待的人,却并未予以回应。



或许是天意,也或许是人为。这封信阴差阳错,隔了近一个世纪,又被后人解读出来。有人为女子鸣不平,也有人觉得女子太过委婉。对于一个连家都不要的人,又何必顾及他的脸面?

喜欢东海独钓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