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淮海战役我军兵力不足!为何不等平津战役后,把主力调过来再开战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4-05-24 19:00 已读 1403 次 2赞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关注

淮海战役以少胜多,是解放战争最经典的一场大战。但经典归经典,为什么要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以少打多强行开战呢?要知道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打响时,华北地区也即将有100余万我军重兵集结,东野入关后即将与华北3个兵团联手歼灭傅作义集团,也就是著名的平津战役。既然如此,我军为什么不等平津战役胜利,作战部队完全充裕的情况下再发动淮海战役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第一点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淮海战役我军正规军兵力66万人,国民党军80万人(包含中期追加的黄维12兵团),名义上我军少14万人,但在战役的综合力量对比上华野和中野部队较国民党军还是占有优势。整个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军群众基础好,配合土改威力,战前动员的民工超过540万人,后勤保障力量远远超过国民党军的7个主力兵团。大战役不是一锤子买卖,淮海战役打了近3个月,到了最终陈官庄围歼战时,国民党军近30万部队没有粮食补给,仅仅因为吃不饱饭而连夜投奔华野阵地的国民党兵都将近2万人,其士气已经无法再战。所以打仗不能只看正规部队人数,淮海战役双方的高下对比还是十分明显的。

第二点原因,平津战役胜利后我军在北方将多出100多万机动兵力,虽然能够使华东作战形势越发明朗,但却会逼得徐蚌地区的国军主力加速南逃,给49年渡江之后的战事增加极大的难度。1948年后期,我军在各个战场都讲究“就地歼灭”,在有军事优势的情况下,不允许把敌人主力放到其他战区。早些时候的辽沈战役就是如此,胜败本不存悬念,如何最大限度消灭卫立煌集团的有生力量才是重点。


不然东野不会舍近求远先打下锦州,其目的就是为了早早锁死关外敌人的退路。同样的道理,平津战役是三大战役中作战难度相对较小的,但如果彻底歼灭了华北地区的傅作义集团,则华东的刘峙、杜聿明集团大概率退守长江以南。渡江战役国民党军70万对100万作战失败,但如果加上徐州剿总退下来的近80万部队又会怎样呢?势必造成我军作战困难、伤亡增加,这无疑是我军应当尽力避免的局面。

第三点原因,是淮海战役的客观推进情况决定的。军委在48年11月前并未打算以华野外加中野两支野战军的力量,硬拼掉国民党徐州集团。华野粟司令的既定战术目标,是歼灭黄百韬第7兵团,战役一开始并未计划消灭黄维兵团和邱李孙等兵团。若如此,以淮海战役的规模也不能算作三大战役之一了。然而随着战役实际推进,国民党高层指挥屡屡失当,不断用添油战术救援被困的黄7兵团,给了我军打援和分割的机会,客观上才推动了淮海战役的第二和第三阶段作战。华野和中野密切配合,越打越好才顺利扩大了战役规模,歼灭了50多万国军主力。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