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有人说赵孟頫的字,阳刚不足阴柔有余,我不这样认为

送交者: 东海独钓叟[♂★★★★风清云淡★★★★♂] 于 2022-02-19 14:08 已读 1627 次  

东海独钓叟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2-02-19 15:59

导语:赵孟頫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文人,他的书法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他的绘画开宗立派,是文人画派的一代宗师。他通音律,著有音乐专著;他的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


导语:赵孟頫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文人,他的书法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他的绘画开宗立派,是文人画派的一代宗师。他通音律,著有音乐专著;他的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



赵孟頫是南宋末期至元初的著名文人,在书画领域成就很高,被称为“元人冠冕”。他宗法晋唐,融行于楷,一展雍容华美,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见清气。


赵孟頫其人神采奕奕、气宇非凡,被时人誉作“神仙中人”,元世祖将他比作唐李白、宋苏轼,敬着他、捧着他,可他作为赵宋皇族遗人,故国情思久不能释怀。也几乎一辈子都活在忏悔中…



赵孟頫竭尽一生,将所有的才华倾注于书画之间,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他性格里散发着的独有的温润与平和。

在“元四家”中沉浮的赵孟頫

强大的自律和勤奋的性格,促使他成为“楷书四大家”中唯一一个篆隶行草样样精通的书法家。


赵孟頫,字子昂。宋太祖赵匡胤的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从小毅力非凡,5岁就开始了书法练习,每日习《千字文》,每天要写足500纸,达一万字之多,十几年从不停歇。他的父亲赵与蚩也曾经在宋朝身居高位。赵孟頫14岁时便承父荫补任了真州司户参军。南宋灭亡后,隐逸乡间。



元朝建立初期,由于江南一带是南宋故地,一方面为了便于统治,一方面也是为了网罗汉族人才,元世祖派使者到江南搜访“遗逸”,以此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像赵孟頫这样又有才学又是前朝贵族后裔的人物自然成为他们眼中的首选。


在几度拒绝使者的“邀请”之后,赵孟頫终于还是在前途与气节之间选择了前者,踏上北上入仕的旅途。其后连续受到五位皇帝的赏识,最终官至一品。赵孟頫从此开启了一段充满矛盾、无奈、彷徨、痛苦,甚至带有淡淡愧疚的人生之旅。



赵孟頫一直向往隐逸,可惜“出离”晚了一步,66岁才向仁宗告假得以还家。本想好好享受闲适的晚年生活,却天不假年,仅过了三年云淡风轻的日子,便无疾而终。


他多才多艺,诗文书画皆为一时之冠,在书法上他早年学赵构,中年学“二王”等书家,晚年学李北海,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在绘画方面,赵孟頫开启了文人画的大门,弟子众多,元代画坛四大家如王蒙、吴镇等人都受他影响。



古代文人讲究气节,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文人君子看来,气节是可以超越生命的一种坚守。正因为如此,尽管他开创元代新画风,不管书法还是绘画都有很高的成就,也挡不住历史上具有争议的评价。


这些评价从“元四家”之变可以看出,后来明代大家董其昌将“元四家”重新排定,以倪瓒代替赵孟頫,董其昌虽然非常肯定赵孟頫的艺术成就,但论及此,还是坚定不移地把赵孟頫在“元四家”排位中拉下来,因为董其昌的影响力,“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为“元四家”遂成定论。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赵孟頫有着深厚的学养和功力,不仅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主张,并且还把它和“不求形似”的士大夫画相结合,再融以“师法自然”,就此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基础。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但元以后的绘画意趣则更多地体现在书法化的写意上。而这之间,赵孟頫起到了桥梁作用。


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这里的“同源”就是同一道源,书画都是从大道而来,这就是文人画的文化内涵。



他在花鸟画领域中影响最大的方面,是他的枯木竹石。枯木竹石,绝不是歌颂死亡,而是要表现冬天的竹、树、石在寒风中独立卓绝的气概。在这方面,赵孟頫继承了北宋文同和苏轼等人的传统,把书法与绘画结合得更加紧密,融为一体,并首次阐发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给予同时代及明清许多画家以巨大的影响,成为文人画中的一种重要题材。



在山水画中,赵孟頫倾心于宋以前的山水画家,唐代的王维以及五代的董源等人学习。他摆脱了南宋山水画复杂的刻画,而试图回到山水画创始之初那种古朴、天真的创作心态中,这种对造型的简化实质上是为笔墨的挥洒、情绪的表达留出了更多的空间。


赵孟頫认为在绘画中情感的抒发并不是毫无凭借的,画家要大力提高自己书法和文学上的修养,以书法用笔入画,并在作品中尽力地营造高雅、古朴的意境,这些见解成为后代文人画家们恪守的座右铭。



《鹊华秋色图》


清乾隆帝御笔题写“鹊华秋色”四个字于引首。此画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作品采用平远构图,再以多种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酒,富有节奏感。



《浴马图》


画风师法唐人,古雅中兼有逸趣,为元代“文人画”特色。赵孟頫以文人意笔勾线,行笔偏工,设色法唐人的青绿和重彩,干笔皴擦出的线条富有情致,在古丽的色彩中透着逸趣。



《调良图》


此幅白描画一人一马,在疾风中,衣袖与鬃鬚随风飘扬飞动。幅中的人马,用细劲的中锋笔法描绘,生动而传神,呈现豪迈而沉潜的意态,虽笔意精练,却神形具全。画中弥漫出一种萧疏清远的气息,与汉马的剽悍、唐马的华贵趣味,大不相同。



《吹箫仕女图》


此图画仕女吹箫,坐于一矮塌上,其描绘细致接近于白描,只头发、衣领、衣带处稍稍设色。背景处以墨色烘染山石。不设勾勒,与前景的白描仕女形成鲜明对比。



《水村图卷》


山用披麻皴画出,景物以平远的形式展开。渴笔较多,用笔松秀含蓄,“写”的意味较浓,体现了书法的审美趣味。画家借景抒情,表现了一种静穆的心态和对“平淡天真”的追求。


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

赵孟頫的书法没有太多的小技巧与刻意地张扬,总是一副含蓄蕴藉的样子。他的朋友说他“神情简远,若神仙中人”。这句评价确实到位,就像他的书法风格。


赵孟頫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是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


他在晋唐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将钟繇质朴沉厚、王羲之的潇洒蕴藉、王献之恣肆流丽以及苏东坡放逸沉雄融为一炉,形成自己独有的遒媚秀逸、风骨内含、笔法圆熟的书风。



他的起笔和王羲之有着相似之处。尖锋入纸,在笔与纸接触的一瞬间,迅速转换笔锋,形成了笔画和笔画之间的映带关系。整体上看他的字笔圆架方,起笔,运笔和收笔,笔笔交代清楚,不含糊。每个字都给人带来方整严谨的感觉,内部笔画呼应紧密,外形看似俊秀实则有着稳健之美。



他的书法意在笔先,形神结合,在工整中求飘逸之态,用笔并不大起大落,但是变化颇多,整体看上去神采飞扬。虽少有那种让人窒息的操作,但每一个字,从结构到笔法,他都处理得近乎完美,无可挑剔。像他写的《赤壁赋》,远远看上去,小字连篇、气脉通贯,哪怕不懂书法,也可以感觉到视觉神经被温柔以待,确实是享受。



所以,当一个人累了,想回归平淡,就很容易发现赵孟頫的好,比如董其昌和傅山。


董其昌老了之后,他说:“今老矣,始知吴兴(赵孟頫)书法之妙。每见寂寥短卷,终日爱玩。”


傅山说:“秉烛起长叹,其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奇,管婢亦非常。”赵孟頫真不得了,他夫人管道升也非凡人,真想见见他们……



《心经》


这件曾经拍出1.2亿元天价的作品,令人仰之弥高。此册心经健骨丰筋,体态修长,是赵孟頫风格真正成熟期的作品,而结体、运笔又不见晚年学李北海之苍劲与练达。可谓流动中带有坚实之步,外似柔美而内实坚钢,淬火般闪亮。从《心经》的行文用笔可以想见当时的赵孟頫内心是超然圆润的,这也是赵于书法和人生的修为。



《止斋记》


五十五岁时所作。这卷行楷墨迹,主要以楷法呈现,或疏密或开张,或揖让或顾盼,纵横雄逸,墨色沉着,潇洒逸兴。卷后虽无题跋,但亦是赵书传世墨迹极为珍贵的一卷。



《楞严经三阿难赞佛偈》


此卷书写婉转流便,圆活遒劲,姿媚潇洒,天机逸发。结体修长,中宫紧敛,笔画舒展,点画精当。笔法圆转洒脱,骨肉匀停。行笔较迅疾,字与字之间顾盼呼应,行气贯通。笔力劲健,笔意流动,于圆劲姿媚中见雄放纵逸。



《丹药帖》


一札前五行以行楷书之,字体较为端正,虽是如此,每字内的粗细对比强烈,笔法精到而笔力劲健;后半部则书写渐快,而带有行书及行草笔意。



后记:


赵孟頫并不故意地特立独行,就是轻描淡写、不急不慢地站到了几乎顶端的位置。有些人说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超越不了,大概就是他了。

喜欢东海独钓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