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盘点那些被后人曲解的古诗词,看看你用错了吗?

送交者: Smiley1[♀★★★★声望勋衔17★★★★♀] 于 2021-05-12 21:40 已读 388 次  

Smiley1的个人频道

+关注

历史上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如百花齐放般丰富了中国的历史。也正是这些诗词,完整了历史、完整了故事的悲欢离合。但是,你可曾想过在流传的百余年甚至千余年中,背后的故事早已被人遗忘。今天,小K就带大家看看那些被后人曲解的诗词吧!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这句话出自卓文君的《白头吟》,如今我们看到这句话经常出现在告白和许愿中,大部分都是对美好爱情的期许,但其实这背后的故事甚是心酸。


卓文君会爱上司马相如,是由于一曲《凤求凰》。卓文君十六岁便早早嫁了人,但丈夫不久后便去世,年纪轻轻的她守了寡,回到了娘家。


直到那天,他来家里做客。卓文君第一眼见到司马相如便挪不开视线了,他白衣胜雪,文雅恬静,十分出众。再加上善音律,一曲《凤求凰》把卓文君的心撩拨得七上八下。之后,二人顺理成章地相爱结婚。然而,卓文君没有想到,司马相如确是一个“渣男”。



婚后不久,有传闻司马相如与茂陵女子相爱,甚至要休妻纳妾。卓文君不敢相信,便赋诗一首盼望丈夫回心转意,然而她收到的回信仅仅十三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一行数字,唯独少了个“亿”,“无亿”的意思便是“无意”。卓文君看完信心好像三九严寒,痛苦无比。在“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背后,却是一段辛酸悲伤的往事,如今被用来歌颂许愿爱情,实在差强人意。


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个诗句在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现在都被当作“读书无用论”的依据,但是如果读一读全诗,就会发现其实不然: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黄景仁,他一生坎坷,史记记载他四岁便成了孤儿,家境十分贫寒。17岁时他便开始为了生计四处奔波,32岁时被任命为县丞,但34岁就病逝了。黄景仁一生穷困潦倒,一生充满悲哀和困顿,他做得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这两句诗概括了诗人一生飘零痛苦的身世和他那与世落落寡合的个性。现实是十分严峻的,黄景仁感到自己的落落寡合,被一些权贵们认为他是不近人情的“薄幸”之人。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黄景仁认为他所面对的“乾隆盛世”,实际上是一个是非不分、人情险恶的世道。他感慨这个世界不属于像他一样的书生,在这个时代,书生在人们眼中只是“百无一用”的大傻瓜。显然,“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是反语,是诗人的牢骚,是在疾世愤俗地为书生“鸣不平”。此诗句如此心酸、蕴含悲愤厌世的力量,现在被理解成读书无用论显然是十分不妥。


执子携手,与子偕老

这句话想必是大家十分熟悉的诗句了,此名句出自《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兵马。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爱居爱处?爱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再来看看翻译: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这是一篇典型的描写战争的诗,诗人袒露出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不满和抵触。所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意指战场上的战友之情,类似于与子同袍,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感情。但单独将此句拿出来使用,确实可以看做是对爱情的歌颂,于是后人将这一章送给了爱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这句话经常被用在对教师的赞美中,但是实际上,这句话出自李商隐的《无题》,先来回顾一下这首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的前二句便是千古名句,也是全诗的诗眼,写出了许多爱恋中的有情人的共同情感体会。正是在这样一种比较伤感的情感体验中,才引出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谓“丝”,是通“思”的意思,指的是内心的思念不止,“泪”本是燃蜡滴下的蜡滴,在诗中比喻恋人的眼泪。所以这句话其实是不能理解为歌颂奉献精神,而应该是叙述在爱情中的伤感心情。



清朝学者谭献在《复堂词话》中说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其实古人作诗填词,前后往往有所连贯,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将单句拿出来使用往往有“断章取义”的风险,或者句子放到其他氛围里也是成立。所以当后人想用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时,常常有借题发挥的现象,当它们变得约定俗成,反而会疏忽了诗句中的意思。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诗词的趣事,可以来读一读《戴老师魔性诗词课》哦,一本书让你爱上古诗词!



内容推荐:


在2020年上半年,戴建业的最新作品《戴老师魔性诗词课》即将迎来上市,在这本书中,戴老师除了将他之前火遍全网的唐诗课的内容进行了更加系统的整理外,还增加了全新的内容和知识点,包含了他本人对唐代经典诗词的赏析,以及对盛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各自人生轨迹的讲解,并且作者还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将诗文中的盛唐气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喜欢Smiley1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